首页 内文

任正非曾多次想自杀!每到此时就打电话给这个人,直到遇见她们

2018年11月7日 文/ 编辑/

作者|市界齐敏倩

编辑|老拿

任正非曾想自杀?

没错,这是真的!

一手打造了华为帝国的任正非,自杀的念头曾在脑海中萦绕多年。

“2000年前,我曾是忧郁症患者,多次想自杀,每次想自杀时就给孙董事长打个电话。”任正非在会见索尼CEO吉田宪一郎时说。这个孙董事长,正是孙亚芳。

上述信息,因为一份任正非会见索尼CEO吉田宪一郎的会谈纪要流出而被人们所知,火爆网络,还一度登上热搜榜。

“人一成功后,容易被媒体包装他的伟大”

18万员工、业务遍布超200个国家、服务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华为堪称一艘“航空母舰”。任正非就是这艘“航空母舰”的掌舵者,“神秘”、“传奇”、“孤独的国王”都是媒体曾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不过对于媒体的评价,任正非本人并不满意。

“人一成功后,容易被媒体包装他的伟大,它没看到我们鼠窜的样子。”任正非口中“鼠窜”的样子,既有他创业之初的窘迫,也有小有成就后的忧郁。

1987年,军人出身的任正非遇到了当时的“百万大裁军”不得不转业题,生存下来是他当时的首要目标。求职屡屡碰壁的任正非,不甘心自己的人生从高位跌至谷底,无奈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创业时我没钱,我们夫妻总共领了3000元人民币转业费,但是注册一个公司需要20000元人民币,就需要去集资。所以成立公司时我一分钱都没有了,初创时,我自己的工资是每月500元。”

在任正非看来,当时的自己并不了解这个世界,也不懂得通讯这个产业,刚专业的他甚至没有市场意识,“认为赚别人的钱,是欺骗行为。”

经过几年的发展,任正非带领华为走上了快车道,与成绩相伴而来的还有矛盾和压力。

想自杀时就给孙董事长打个电话

1996年华为开始开拓市场,先后打入香港、莫斯科市场;1998年,华为把触角探向世界的核心市场欧美;1999年在班加罗尔设立研发中心;1999年到2000年,华为紧紧抓住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东南亚客户普遍追求高投资回报率的心理需求,凭借比竞争对手低30%的价格优势,先后拿下了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GSM市场。

公司快速发展的几年也是任正非心态最崩溃的几年,“2000年前,我曾是忧郁症患者,多次想自杀,每次想自杀时就给孙董事长打个电话。当时我知道这是一种病态,承受不了这么大的社会压力。”任正非向吉田宪一郎吐露了自己曾度过的黑暗时光。

孙董事长,正是孙亚芳。她1989年进入华为,先后担任市场部工程师,培训中心主任,采购部主任,武汉办事处主任,市场部总裁,人力资源委员会主任,变革管理委员会主任,战略与客户委员会主任,华为大学校长等。1999年,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年3月份,不再担任华为董事长。

直到遇到了来自内蒙古的农村姑娘们

自杀的念头跟了任正非好些年,直到2006年他在西贝莜面村吃饭时遇到了来自内蒙古的农村姑娘们。

“我们坐在大厅,有很多内蒙村庄的农民姑娘在唱歌。我请她们来唱歌,看到她们那么兴奋、乐观,这么热爱生活,贫困的农民都想活下来,为什么我不想活下来?”

那一天,任正非流了很多眼泪,从此再也没有想过要自杀。

华为选择通讯,完全是偶然

在与吉田宪一郎的谈话中,任正非把华为很多为人称道的选择与规定,归因于“偶然”二字。

“我们选择通讯,完全是偶然,不是必然。”入行时,任正非只看到了通讯产业之大,只要小小做一点,就能活下来,却不知通讯产业之规范、技术标准之高。“初生牛犊不怕虎”用来形容当时的任正非再合适不过。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把所有资金都押在了通讯这条路上,任正非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幸运的是,华为成立之初碰上90年代世界电子工业转型期,从模拟电路转到数字电路。数字电路比模拟电路简单很多,华为这样的小公司才能有机会分得一杯羹。

任正非创业之时,中国房地产正在蓬勃发展。“我应该选择当个包工头,挣钱还快一些。”

华为的“全员持股”和“虚拟股”一直被受关注也被内部员工视为“唐僧肉”。在和吉田宪一郎谈话时,任正非透露当年员工持股是偶然也是权衡之计。

为吸引年轻人,留住人才,任正非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股票分给大家。得到股权的员工认为“长城”每一块砖都有他的份,所以都留下来了,同时,公司通过股票认购也积累了一些资本。在任正非看来,“内部股份制”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没想到如今成为了公司极具战斗力的机制。

公众眼里的任正非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敢打敢拼的硬汉,43岁创业,一手把华为缔造成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我们时常感慨他的倔强、传奇、暴君形象甚至个人财富,却忘了他也曾坦言自己的私生活是痛苦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