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人在做「理想工作」吗?
去年,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一书在国内出版,掀起了大家对于「Bullshit Jobs」(狗屁工作)的讨论。一项来自英国的调查显示,近40%的人认为自己正在做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狗屁工作」。
但在现实中,这个数字可能远超40%——上周,我们做了一次关于「理想工作」的征集,想知道大家心中的理想工作究竟是什么样的,而在收到的近800条回复中,我们发现,真正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理想工作的人,不足1%。
在我们的征集中,一位药店销售承认自己赚到了钱,但最想做的工作是「商场里开扫地车的」;一位公司的HR,最想干的工作是当小猫的经纪人;一位临床研究员,想做一家气氛欢快、食物好吃的餐厅的老板娘;法务胡先生想在自己的饺子店包好看的饺子;一位不快乐的设计师想做快乐的设计师;那位收入不菲的项目管理想做羽毛球教练(有双休的那种)。
还有一位叫贾洁的研究生,他说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工作是做煤矿工人。他是厂矿子弟,父亲就是煤矿工人,他喜欢贾樟柯的电影,喜欢煤矿工人陈年喜的诗歌,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成为煤矿工人,因为这个职业危险、辛苦、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工作牢牢占据了现代人的生活,拿走了我们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生时光。在工作中,那些最令人困扰的因素大致是——难以相处的领导、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意义的开会、工资低、不双休、重复的毫无新鲜感的工作内容、无法获得成就感……而关于「理想工作」,近800个答案中,「自由」是出现最频繁的词——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但每个人又不得不被现实束缚。
真的有人在做所谓的「理想工作」吗?在回答了问卷的近800位读者中,我们选取了4位比较有代表性的个体,希望他们的故事能给大家一些抚慰与启发——
文 |枕木
编辑 |金石
我正在做理想工作
在近800份回复中,非常笃定地表明自己正在做理想工作的人寥寥无几,27岁的@牛油果是其中的一位。跟她交流后我们发现,这份工作本身并没有那么特别,而她得到这份工作的过程更值得分享,因为,这是一个年轻人经历挫折后学会了取舍,并最终确认自己想要什么的故事——
我现在在一家芯片公司做工程师,主要做一些测试类工作,平时和仪器打交道比较多,特别适合我这个「I」人。
我是1997年出生,2019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干得特别痛苦,那份工作让我觉得很压抑或者很不喜欢的点,一个是领导PUA非常严重,每天随便一点什么事就会把你叫过去骂人,另一个是真的很多会,每天有早会,每周有周会,除了部门周会,还有更大层级的周会,这种周会汇报稍微有一点标点符号有问题都会被骂一顿。
关键是这些会议并没什么意义,比如周四开周会,你周三一整天都在准备周会,那份工作给我的感觉是,每天不是在准备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一开会就要被骂,不开会也要被骂,当时我整个人就非常痛苦,每天下班之后都要先哭一场再回家。
我当时的领导PUA到什么程度,他会直接跟我讲,要不是我们公司要你,你出去看看,肯定没有一个公司要你。我很想辞职,也问了家里人的意见,想着他们比较有经验,但是没人支持我,他们跟我讲,工作都这样,等你熬个几年,资历深了就不会这样了。
刚开始,我真打算熬,但真的太痛苦了,痛苦到我每天都笑不出来,从刚入职开始就很痛苦,痛苦了整整半年,有一天路过一座桥,我甚至想着,不然我跳下去算了,当我意识到自己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反而突然想通了——既然我命都不想要了,还要什么工作,于是马上提了辞职。
第一份工作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妥协。
之后我也尝试过一些工作,比如去教育机构当数学老师,怀揣着一点教书育人的理想进去,发现只是生意,也尝试过去一家公司做硬件测试,那家公司非常喜欢抓考勤,有一种整天被人盯着被人监视的感觉。这两份工作我都果断离职了。
接着就是我现在的工作。这份工作可能在外人看来也就那样,薪资不是很高,并不是很有吸引力,但是真的非常吸引我。
我们公司规模不大,也就200人以内,部门十几个人都很友善,有事情要帮忙大家都义不容辞的,从来不会互相甩锅,其他部门的同事也很好,公司自上而下都是很松弛的氛围,领导不会过问太多事情,请假很爽快,上班时间有事出去一小会儿也不用说,你只要如期完成任务就好了。
因为是测试岗,需要保证质量,而不是赶进度,大家都不太卷,我们是弹性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如果有项目的话,我一般是早上九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如果最近没有项目,会有更多空余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入职以来,我基本没加过班,唯一一次加班是因为自己刚来太焦虑,主动加班了一次。
来这里之后,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都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下班之后就不会有工作打扰我了,休息时间,我会看看书,会运动,我是一个手账er,会花很多时间做手账,有时候也会什么都不干,就发发呆,无所事事,虚度时光,花很多时间和自己相处。
这份工作让我明白了,所谓理想工作,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让我对理想工作的要素排序,我比较在意工作内容我喜不喜欢,能不能让我持续学习到一些东西,其次是同事是不是友好,领导是不是和善,整个公司的氛围是不是比较愉快,我会把薪资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我认识好多人,他们找工作把薪资排在最前面,他们又羡慕我的快乐,又舍弃不掉他们的高薪。我很多朋友选择高薪,是因为他们想买房,但我已经基本放弃了买房,房子是一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租房也挺好的,就是搬家的时候可能麻烦一点,如果为了有个房子,让自己压力这么大这么痛苦,那么买不起就不买好了。
我的家庭条件其实不太好,爸妈不能给我什么帮助,但他们也不会对我有过多的要求。之前面试的时候,我也收到过其他公司的offer,薪资比现在的高挺多,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第一份工作的痛苦经历让我明白,工作是为了有能力快乐,如果因为薪资妥协,去了氛围很不好的公司,我真的会不快乐,哪怕拿着高薪可能也不快乐,如果一直不快乐,我就会觉得生活得非常没有意思。
现在,我的确正在做理想工作,它满足了我最重要的需求,也让我学会了取舍。我现在上班完全不会有上坟的感觉,每天都非常的快乐,除了有时候实在太困了起不来(笑),其余时候去上班都挺开心的,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每天都在内心默默祈祷,盼望着公司可以越来越好,让我一直干下去,想在这里干到退休。
图源剧集《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我曾经做过理想工作
这次征集,在「理想工作」一栏,几乎所有人写的都是一份从未做过的、向往的工作,而34岁的@汪不汪是非常特别的一位,在这一栏,她的答案是:自己曾经从事的一份工作。关于「理想工作」这个命题,一个放弃了理想工作的人给出了她的答案——
我曾短暂地做过7年记者,虽然当时也有很多抱怨,但现在回头想想,那应该是我的「理想工作」了吧。
我是学中文的,家里一直蛮想让我当老师,但我却偏偏想做媒体,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去一家报纸应聘,特别幸运,那家报社已经很多年没进新人了,我考上了。在那家报社,我做过商业、经济、时政新闻,离职前两年,做的是人物采访和深度报道,那是特别充实的两年。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做过一个关于癌症患者的选题,做这个选题之前,我一直认为,癌症患者应该很苦吧,毕竟他们的生命力和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他们应该是不太有希望的一群人。但现实是,当我走近他们,我发现,有一些癌症患者和所谓的「正常人」的生活是没有区别的,甚至活得比正常人更开心。他们会在一起唱歌、跳舞,还会组团去参加马拉松。这对我的冲击很大,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
其实我在报社做得蛮好的,自己喜欢,也很有成就感,2018年底,我就被评上首席,当时也是我们报社最年轻的首席记者,2019年,我被推上去做了我们综合新闻部的主任,也是最年轻的主任。
但做了主任后,部门的很多记者都年长于我,管理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他们中有的人会不服我,有的在工作上也不够认真。那时也正好赶上纸媒的下坡路,报社的经营状况也不好,常常不能准时发工资。我要养孩子,一堆账单追着跑,每个月都拆东墙补西墙。我也很挣扎,要不要为了自己的热爱,继续坚持。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个晚上,记者交了一篇完全不合格的稿件,也不想修改,但版面又不能开天窗,我只能自己重写,忙到晚上十点多,我很累也很沮丧,再加上当时报社已经3个多月没发工资了,更巧的是,就在那两天,有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工作机会找到我——于是,就在那个晚上,我决定辞职,我在一个三线城市,工作机会并没有那么多,我很怕自己不抓住的话,可能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在外人看来,我现在做的这份工作非常好,算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工作」——行政类岗位,朝八晚六,中午可以午休,周末双休,极少加班,收入是之前的两倍,能让我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人人羡慕。能够做好这份工作,也有赖于我之前做记者的经历,它给了我一个很系统的思维,很好的精神品质,是这些东西支撑我把现在这份工作干得很好,但我总觉得缺一点东西。
我并不开心。我每天按部就班地起床、出门、来到工位前,坐我一个人的牢,感受不到什么快乐和希望,每天都在想,我的人生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我刚才还在跟一个朋友聊,是不是我太拧巴,不管让谁来看我现在的工作,他们真的都觉得好羡慕好幸福,钱多活少离家近,又能照顾得了家庭,大众认知中「好工作」要有的,都在这份工作上实现了,我应该很开心。但没办法,我就是不开心,我的敏感也是记者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我常常想,如果我的第一份工作不是记者,我应该不会是现在这样一种状态,我不会去想那么多,也不会有这种追求和思考,不会既要又要,既想要面包,又想要精神。
但有些门打开了,你就不能装作它从来没有被打开。我现在还会回想,那时候写稿子压力大,尤其是做深度稿的时候,我们大版面是4000~6000字,我每天都在掉头发,熬到秃头,那时候我其实蛮痛苦,但现在回看其实那是一种幸福,那种痛并快乐着,每次写稿的过程都很痛苦,但写完之后那种满足感,现在的工作真的给不了我。
即便离开了新闻行业,我现在依然保持着做新闻的习惯,早上醒来会把关注的新闻公号挨个看一遍,有时候和还坚持做新闻的前同事聚会,听他们聊自己做的选题,哪怕我现在都离开4年了,依然会想,如果我还在那个岗位上,这个选题我会怎么做?
还有一点让我难过的是,那时候被推到主任的岗位上,我才干了不到一个月就走了,我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做了一个逃兵,我总会想,如果那时候再坚持一下,最后的结果依然如此,也许我不会像现在这么遗憾。
如果一个人能遇到一份你擅长且热爱的工作,又能养活自己,那真的是好幸运的一件事情。但现实就是很难两全。我现在每天早上上班,都要劝自己好几遍,我已经很幸福了,然后是劝自己,回不去了,就这样每天劝自己,才能好好地生活。
有时候,我也在想,其实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做过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如果说我的热爱是一座山,这座山我曾经登过,只有这点能比较安慰我。
图源剧集《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我从未做过理想工作
在参与这次征集的读者中,50岁的@喵是年龄最大的那一位,她几乎可以确定,自己这一生都无法从事那份理想中的工作了——这也是大多数人真实的工作困境,我们将如何面对、接受这个事实?@喵 不仅讲述了她的经历,还给出了一个关于工作的「终极忠告」——
我今年50岁了,这些年,我没有做过理想的工作。我理想的工作是做尽可能少跟人接触的工作,比如文物修复、图书管理员,或者是埋头写稿、埋头做学术也行,但我做的工作都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
我这辈子就干过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媒体,那还是1999年,我业务能力挺强,但性格比较内向,每个地方或多或少都有小团体,但我从不参加任何站队,我有个好朋友当时跟我说,你不站任何一个队,最终就会被所有队伍放弃,事实确实如此,我成了「孤家寡人」。
2005年,我离开媒体去深造,也想趁此机会转型。当时我想学文物方向,以后找文物修复类工作,但了解过后发现,很多文物工作需要在户外进行,对性别有一定的限制,加上我考试成绩也不够理想,就放弃了。
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我找到了现在这份社工的工作,没想到一做就做到了现在。
社会工作很繁琐,有很多项目要评审,要申请资金,要链接资源,要跟资源单位协调,这些都需要去跟人打交道,加上我们服务的多是特殊人群,或者因为心理原因,或者因为身体原因,多多少少跟普通人不太一样,沟通的时候就需要更注意方法,这些其实都是我不那么擅长的。
我现在工作的机构不大,20人左右,也没有严格的按项目划分,只要服务对象有需求,我们就需要随时跟进,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或者他们家庭的稳定,所以我们总是处于一个随时待机的状态,非常累人,而且干得多并不代表你获得的就多,不是这么一个状况。
除了跟项目,我们还要申报评优,要做推广,很多时候需要形成文字,因为我有过记者经验,文笔也比较好,我写的材料基本都不用怎么改,这就导致我手上的活越来越多。有的同事一开始不会写,来问我,这个东西怎么写,教他之后他会自己干,但有些人就不是,有些人他问你这个活怎么干,在你教他的过程中,那个活就变成了你的活。没办法解决,只能忍。
工作了20多年,我很深的一个体悟是,不要做得太拔尖,要学会平衡,给自己留余力,对得起工资问心无愧就好。
我到现在还记得,带我的师傅退休时跟我说,你不要把工作做得那么拔尖那么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到外头去,他就听到有别人说,说我为什么要把材料写得那么好,被同行机构拿去做一个范本,要求他们也能写到这个样子,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产生了很多抱怨。
领导也会默认我会写,就把更多的工作交给我做,我一天也是24个小时,别人一天也是24小时,但领导不会考虑我24小时够不够用,他就觉得放在我身上他省心,那么就放在我身上了,说得不好听一点,我们单位现在是3个人累成狗5个人闲成猪。
我说这些,不是说不让大家好好干工作,我的意思是,好好工作,但是真的不要特别拔尖,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精力和一个人的时间确实是有限的,真的做不过来。
我之所以还一直做这份工作,一个是因为它的时间相对灵活一点,我妈身体不是很好,有时候她不舒服,我可以平衡一下照顾到我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有一点是,社会工作确实能帮助到人,比如孤寡老人项目,残疾人项目,帮助到他们我会有一些成就感。
这些年,我没有做过理想的工作。我认为理想的工作,首先是自己愿意去干,如果更好一点的话,是自己干了之后能够有成就感,再好一点,就是又有成就感又开心。
我身边真正在做自己理想工作的人不多,但也有。我们单位原来有一个负责保洁的老人,我觉得他应该认为这份工作是他的理想工作。一个人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你看他工作的劲头就能看出来,他一直在我们院里做保洁,收入不算高,但是他工作的区域,每个角落里头都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纸屑,我们橱窗玻璃上面如果粘了有透明胶不干胶,他会一点一点把它弄干净,快要超龄了,他会很努力地争取,「我能不能再留下来多干几年?」
还有我的老师,他应该也算是在做理想工作。他特别喜欢做学术研究,这一辈子一直在高校里面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理想的工作也不是说没有烦恼,就像我老师,发论文也好,评职称也好,也是会有一些困扰的,理想与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没有做到喜欢的工作,我也没有觉得什么遗憾的,到我这个年龄你就会明白,即便是喜欢的工作其实也有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让人不适应、不满意的因素。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退休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真的可以不再工作,然后带着我的老妈妈去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
图源剧集《我,到点下班》
我正在尝试所谓的「理想工作」
在这次征集中,「理想工作」一栏,很多人都会提到同一个答案——数字游民。这种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工作方式满足了很多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的想象,但现实是否真的如此?4个月前,27岁的@叶一一 辞去了工作开始成为数字游民,以下,是她这4个月的数字游民经历——
今年2月,我从供职了4年的杂志社离职,成了数字游民,开始自由撰稿的尝试,先去泰国呆了一个月,接着去马来西亚呆了一个月,又回到泰国清迈呆了一个多月。
做出离职这个决定,我也犹豫了很久。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第一次辞职,之前会把这件事情想得很困难,会担心离职后接不到稿子,会担心自己稿子写得不好,担心收入会很差,甚至一开始都没有很坚定,不知道之后到底要做什么,只是单纯地想停一停、歇一歇、到处走一走。
我原本想了一个比较稳妥的计划,找了一个也想做数字游民的朋友一起去泰国,一方面有人作伴,彼此有个照应,其次,泰国的生活成本也没那么高。但后来我的长期签证没办下来,这意味着我只能办旅游签证入境,每次在泰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2个月。两个月后我需要去另一个国家待一段时间,比如马来西亚,然后再回到泰国,即便这样,我还是决定过去,试一试。
很多朋友知道我辞职了,也会介绍一些约稿给我,慢慢的也积累起一些甲方的资源,数字游民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出发之前我给自己定的KPI是一个月写一篇稿子,但后来发现,写一篇稿子很难覆盖生活成本——清迈没有我想象中便宜,之前我以为4000块一个月可以生活得还行,省一省是不是3000也可以,现实是一个月要花6000多点。我之前买了基金亏了,也会很想要把洞给补上,过几个月我还要交一笔保险的钱,所以我也会想,要不要多接点稿子,不要让积蓄变少。
现在写稿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编辑一直盯着你,这种感觉挺新鲜,虽然写稿的时候,需要满足甲方的一些要求,但是完成了一个稿子之后,会得到彻底的休息,会有一些自由的感觉。
这种自由感藏在微小的瞬间里——无所事事的时候,一天没什么事就按个摩的时候,和别人有一搭没一搭聊天的时候。终于可以有一整天用来浪费,不去景点,骑自行车到处逛,去河边走一走。在北京时,我写完稿也会有这种休息的时刻,但休息和休息是不一样的,现在的休息,更像是一种旅行,你会觉得北京的生活好遥远,好像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整个人也会比之前松弛一些。在清迈,我基本是一种旅居的状态,每天去一下咖啡馆,晚上去夜市吃个饭,然后买个西瓜,去河边坐一坐。以前旅行好像会有负担感,会觉得不去一点景点说不过去,现在会比较放松,我可以什么都不做,不需要去爬山,不需要去看大象,不需要去参加什么厨师学校,虽然我都知道大家来清迈会做什么,但是这些我都没有去,只是随意地过生活。泼水节的时候,就三四天什么都不做,反正电脑也不能拿出来,因为到处都是湿的,我就非常专心非常认真地过了泼水节,跟着大家一起去泼水,一天洗三次澡。
在马来西亚的小岛上,和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去浮潜,坐在客栈门口的沙滩上看海水、捡贝壳,晚上看海龟有没有下蛋,那些时候会觉得挺好的,会觉得自己出来晚了,应该早点这样。
但也有一些时刻,会让对自己的决定有些犹疑。我的朋友们很多还在上班,大家都在攒钱,但我现在,很难攒到钱。我出来没有告诉父母实话,和他们说的是,想去泰国学英语,之后出国留学,我爸给我发了一长段话,大意说,我现在多少岁了,以后找工作也不好找,希望我尽量安定下来,回家乡省会找个稳定的公司,最好买个房子买辆车——做了四个月数字游民,想到父母,也是有愧疚的。
还有一些实际的烦恼,因为不能长期居留,没法租房子,为了省钱,我会住青旅,遇到需要电话采访的时候,我会特别焦虑,青旅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会去订一间酒店,但如果采访突然而来,我可能就坐在楼梯间采访,或者去院子里采访,院里蚊子很多,我会一直走来走去,会担心采访体验不好,也怕让对方觉得很吵。
最近的一个烦恼是,回国出差想去检查一下牙齿,想看看是否有蛀牙,发现自己的医保已经停了。我还很想我的猫,现在爸妈帮我养着它,因为想见它,我和爸妈开始频繁视频通话。
我现在的稿费比之前在职时要低一些,有时候辛苦写了很久,才拿5000块,也能感觉到,甲方在慢慢变少,或者说甲方也在砍预算。现在环境不好,我还遇到过有PR和我吐槽,说现在领导都不把稿子外包,让PR自己写。
总之,还是会有很多的担心,很多的忧虑,很多实际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我也不想为还没有发生的事焦虑,至于很多问题,先不去想,等真正发生了再去面对吧。至于以后要怎么办,其实我也不知道,如果数字游民坚持不下去了,或许我会去读书,或者是申请打工签证出去打工,或者回去上班,这些都是未知。
但至少,这四个月让我收获了一些勇气——原来很多决定做出之后,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做数字游民期间,@叶一一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海边日落。受访者供图
特别加映
关于工作的一些大实话——
@小菠萝头 21岁 哈尔滨 护士
不要学护理啊啊啊,不管是本科还是硕博到临床全当你是中专生啊啊啊啊啊。
@苡苡 22岁 江西 学生
在职场上,毕业生这个群体太弱势了。
@池恩 23岁 上海 老板助理➕新媒体运营
打工是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的。
@pei 23岁 河南 视频剪辑
工作虽然才两个月但是最大的收获和心得就是:不想工作。
@阿E 24岁 成都 餐饮培训
读书真好。
@Ari 25岁 上海 广告AE
把工作当工作,而不是任何寄托。
@bornfree 25岁 长沙 朝九晚六点半的文编工作者
遇到一个好的领导非常重要,以及双休和单休真的很不一样。
@聚聚 25岁 广州 互联网运营
不要害怕提问,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害怕做错事。
@星黛露 25岁 深圳 高中教师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小鱼 25岁 成都 项目管理
工作离了谁都能转,随意一点。
@chancy 26岁 深圳 工程师
work life balance太重要。
@啊疯 26岁 杭州 商务BD
别回头,回头就会发现自己离初心越来越远。
@柚子 27岁 长沙 高校教师
做了没用还得做,说了没用还得说。
@绒绒 27岁 成都 电商运营
租房能近点就近点,缩短通勤时长真的会给很多幸福感。在公司要给自己立个人设。
@社会主义接班人 20+ 金融业后台部门
尽量不在工作中交朋友,多做少说,坚决不做老好人。
@乔艾 28岁 重庆 媒体
别自卑,装也要装得有底气。
@dongyu 28岁 成都 服务业品牌市场岗位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不是公司和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真的需要上班,好好上班吧,这是普通人为数不多的能通过行动换取切实回报的事情了。
@nil 28岁 上海 互联网大厂后端研发工作
哪怕是在互联网,最重要的也是去做不会错的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最核心的。
@万先生 28岁 深圳 游戏相关设计
不要和老板共情。
@咸鱼鱼 29 长沙 商务
有些事情不是自己努力就有用的。
@花花 29岁 深圳 文秘
不能太好说话,不然啥活都是你的!
@Hatti 29岁 福建厦门 服装公司市场部品牌推广
你是来打工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小阵雨 30岁 北京 互联网产品经理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做正确的选择比无脑努力有效。
@玉玉是个小胖子 30岁 赤峰市 文员
少说话,职场里面没有秘密,除非自己不说。
@小胡子胡 33岁 长沙 销售
复杂的人际关系,做好自己不强融。看破不说破。
@瘦瘦 33岁 上海 文员
领导画的饼不到手里永远都别信。
@琪琪 33岁 广州 牙科客服
工作要尽心,但不要拼命。
@栾栾 33岁 合肥 房地产财务
大家都是边抱怨边工作,然后突然变老。
@Jampa 35岁 AE
远离办公室政治和卷王。
@云小公主 38岁 行政
做好分内事,公司又不是我的,我急什么。
@小杜 43岁 乌鲁木齐 人力资源
别试图理解别人,别试图让别人理解你。
@小W 46岁 德国 类似电力局工作
工作中人际关系最重要,人际关系顺畅才能干得长久。
@喵 50岁 北京 社会工作
不要做最拔尖的那一个,对得起工资问心无愧就好。
图源剧集《我,到点下班》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