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互联网医疗大饼的圆心在哪里?10年了,何涛还在卖药

2021年11月16日 文/ 烟酰胺 编辑/

健识IPO

把所有模式都融到一起,就会好吗?

2012年互联网医药兴起的时候,何涛已经在一线了。

那年11月底,何涛在医药电商年会上介绍他的“健一网”。这个依托于华润旗下华源大药房组建的网上药店,蹭上了当年2月上线的“天猫医药馆”的流量,2012年实现网上销售额1.2亿元。

当年,有实力的药店都自建医药电商,如上海的金象、江西的开心人。华源本来是华润集团2006年接收过来的央企资源,零售药店业务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地位,拢共就十几家门店。交给医药销售出身的何涛,反倒打出了一片天地。

要不是后来,宋林落马、冯唐败走,华润的医药业务可能真的会成为集团第二大板块。何涛也不用兵败“健一网”,另起炉灶建立圆心科技。

今年10月15日,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高盛和中信证券任其保荐机构。辛苦经营7年,圆心科技兜过了互联网医药所有的风口,最终还是决定回到老本行:

卖药。

十年一觉电商梦

何涛的经历,几乎是这10年来中国互联网+医药医疗行业发展的缩影。

2001年九州通拿到中国第一张“医药电商牌照”之后,中国医药行业的互联网发展一直裹足不前。那个年代没有阿里京东,买药主要在医院和药店。

面向C端消费者的医药电商在2010年前后纷纷涌现。当年5月,国家药监局曾召开发布会,介绍拿到“C证”的医药电商只有43家。资本蜂拥而入,网上卖药所需的“C证”一证难求。

2014年末,业内突然传出消息:何涛已从健一网离职。但实际上,当年离职的不止何涛一人,当时医药电商的半壁江山都“失业”了。

据统计,2014年7月-2015年7月之间,超10位医药电商企业的CEO上交了辞职报告,包括好药师的邵清、开心人的史文禄、金象网的牛征曌、海王星辰的钟日华等等,医药电商那一波创业潮从顶峰滑落。

业内猜测,业绩未能达标或许是根本原因。那个时期,监管体系不完善、药品质量没有保障,医药电商忙着“拓荒”,与其他消费级产品相比弱势很多。据统计,2015年电商销售额仅占医药销售总额的2.9%,且其中90%以上还是B2B。

创业圈永远有新故事。医药电商集体“倒下”的那一年,正是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开端。

离职后的何涛于2015年创办了圆心科技。医药电商是不能再干了,何涛选择从当年最热门的线上问诊入手,上线了妙手医生。

只是想不到的是,线上卖药苦,线上问诊更苦。当年同时上线的不知道有多少问诊平台,据说医生手机里有七八个APP是很正常的。妙手医生起步还是晚了些,无法造血,就只能靠融资活着。成立当年,圆心科技分别于8月和11月完成两轮融资。

何涛想起:比起挂号网、春雨医生来,自己还有独门优势。2015年12月,新融资刚过去一个月,圆心旗下的大药房正式开张。

互联网医疗闭环:一个不太圆的圆

卖药是能创造营收。但问题是,盈利吗?

不论是医药电商首轮崩塌的2014年,还是受疫情利好的2021年,互联网医疗面前始终横着一座大山:变现难。

圆心科技没能克服互联网医疗的“行业重力”。

商业模式上,圆心科技规划了发展蓝图:基于旗下的妙手医生、圆心药房、圆心医疗科技以及圆心惠宝构建的产品矩阵,其服务覆盖将实现从患者问诊用药到付费的全流程;与此同时,也将串联起患者、药企、医院、医生及支付方。

图源:圆心科技

其中,代表着造血能力的营收主要源于三个方面: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创新医疗健康服务,分别对应院外药房卖药或药品批发,向医院售卖服务和解决方案,以及通过向保险公司索赔处理、向患者提供创新病程管理及服务等收取费用。

三项服务中,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始终是圆心科技的营收主力,占总营收中95%以上。其中,主要售卖新特药的院边DTP药房是圆心科技的重中之重。

截至2021年8月31日,圆心药房共计251家,覆盖30个省份的91个城市。圆心科技非常强调这些药房到相关医院的距离:153家药房距离医院300米以内。

在处方外流和双通道政策的支持下,距离医院近的药店会“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招股说明书透露出来的设想。

但据招股书,2018年到今年8月,圆心科技的营收额不断上涨。与此同时,毛利在下降,净亏损在加大。2021年前8个月,亏损额已经赶超2020年全年。

数据来源:圆心科技

8月份刚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思派健康也展现出了“不合逻辑”的一面:堪称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私营DTP药房,毛利只有5%左右。

既然不赚钱,那么圆心科技靠什么撑到现在?还是融资。

自2015年公司成立以来,圆心科技共进行了11轮融资。最近的两轮均发生在2021年,分别为2021年2月融得近22.85亿元和7月融得近15.75亿元。

一个月后,圆心科技开启了向二级市场融资的路线。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市场的钱来养业务,只是向一级市场伸手变为了向二级市场伸手。

互联网医疗不卖药,还有别的路?

2014年和2021年,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医药医疗行业”的两个重要节点。

圆心科技已从最初仅有妙手医生,发展成为连接药房、医院、患者、药企、保险等角色的综合性平台。圆心科技将自身使命定义为:提供可信赖、高品质的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

在众多互联网医疗选手面前,这套商业模式并无惊喜。

就在圆心科技递交招股书10天后,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一方面对互联网诊疗相关的机构、人员、业务、质量安全等环节提出了细致要求,同时直接剑指业内常见的AI开方、先买药后补方、药品回扣等行为。

药品销售从医院转到网上,有一部分因素是药企找到了“促销”的新门路。这是近两年互联网医疗企业还不错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大量新特药,想让医生开出处方,单凭扎实的临床数据还不够。

这一波互联网味儿的灰色红利,会不会随着卫健委的新规消失?暂时还不得知。相关企业已把身子尽量伏低、抓紧地面,打好一套从患者到医生,从药企到保险公司,从医院到物流的全链条模式。

最终,如果还是要卖药和问诊来变现,互联网医疗依然找不到北。阿里京东和平安好医生们可以暂时不愁,巨头各有各的门道和大树。

但对于其他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想要活得好,却不能靠医疗服务,也不能靠卖药,这将是一个可笑的悖论。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浮沉十余年,何涛要上岸了。但他的圆心科技,可能画得还不够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