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只靠几张老面孔,观众不吃这一套了?

2023年7月14日 文/ 马回 编辑/ 寒江

香港动作片其实一直活在舒适区里,用熟悉的套路、熟悉的面孔,赚熟人的钱。但是一旦成本扩大,故事和人物又没有特色,就会很危险。

作者|马回\编辑|寒江

这个夏天的电影市场,对得起火热的天气。周末日全国总票房轻松超4亿元,工作日也能达到2亿元,电影院成了观众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但热闹似乎与香港动作片《扫毒3:人在天涯》无关。上映9天,该片票房2.4亿元,远远低于同档期的《八角笼中》,更比不上一路狂飙的《消失的她》。口碑上,豆瓣5.9分,也远低于同期《长安三万里》的8.1分。可以说,既输了面子,也输了里子。

这不是港片在今年第一次失手了,也不是最惨的那次。不久前,周润发主演的《别叫我“赌神”》,票房仅4000万元,豆瓣5.5分;再往前,郭富城主演的《断网》,票房6487万元;而艺术上可圈可点、梁朝伟和郭富城“双影帝”加持的《风再起时》,也不到5000万元。

每当这时,“港片已死”的论调就会显现,但粗暴地贴标签毫无益处,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背后的根由,以及尝试探索走出困局的方法。毕竟,同样在今年,一部小成本的《毒舌律师》不仅创下香港本土影史票房纪录,在内地也收获1.87亿元。

路总是有的,关键是走路的人。

一代人终将老去

观察今年的几部院线港片,一个显著的现象是:依旧是那几位熟面孔在演绎相似的故事。

香港演员的“排练组合”现象被观众诟病已久,也就是几位一线演员,来回搭配出现在动作片中,这是港片给人审美疲劳的直接原因。拿“扫毒系列”来说,《扫毒》是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扫毒2》是刘德华、古天乐,《扫毒3》是刘青云、古天乐、郭富城。看似一个系列,因为演员组合变化,故事每次都另起炉灶,既没有延续性,也无质量保证。

《扫毒》三部曲

近10年的香港动作片,基本被刘青云、古天乐、张家辉、吴镇宇等老牌港星垄断。根据豆瓣影人资料,古天乐与刘青云合作23次,古天乐与张家辉合作20次,吴镇宇与刘青云合作21次……尤其是古天乐,近10年已主演30+部影片,并且还有20+部待映,从个人敬业层面来看堪称“劳模”,但对电影市场来说就是“老模”。

要说核心阵容里加入的新面孔,其实只有一个林家栋。早前作为黄金配角的他,因为在演技上的沉淀,如今已跻身一线行列,能和影帝们对戏。

多年延续下来,给观众的一个困惑是,时间稍长,就对不上影片角色和演员的名字,很容易混乱。所以,看当下的香港动作片,只求爽在一时,不求见证经典。这与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是不同的——那时候,周润发的“赌神”、周星驰的喜剧、成龙的功夫,各有鲜明的风格,而当下刘青云、古天乐等人,角色同质化,表演程式化,特色就淡了。

更严峻的是,这些在银幕上打打杀杀、努力表现出生龙活虎状态的演员,实际上都是“老人”了。成龙、周润发都年近古稀,已撑不起江湖大哥的形象;刘德华、梁朝伟、刘青云、张家辉、郭富城,也都是60岁左右的人;就连最年轻的古天乐,也52岁了。

《扫毒3》中,57岁的郭富城,扮演30岁出头的卧底警探比利,跟随毒枭团伙流落到金三角的荒凉高原,和村里的姑娘谈起浪漫的恋爱,看时只有一个感觉——心酸。

郭富城在片中扮相,看似叔叔,其实“爷爷”

包括犯罪片、黑帮片、功夫片等在内的动作片,是香港电影的特色类型,在上世纪后期风靡整个亚洲,培养了一批台前明星和幕后主创。时至今日,香港依然是中国电影中最适合拍摄动作片的地方,有成熟的经验,有创作的空间,还有内地提供的资金,但困境就在于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解决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或者说是不愿意去面对。

不是没有机会,只是错过了。在新世纪初,有几位年轻演员已经在朝巨星的路上走,但走着走着就消失不见了。某位陈姓演员,因众所周知的事件退出了演艺圈。余文乐是香港轻喜剧的代言人,但后来转型经商,已多年没拍片。谢霆锋自从迷上了美食综艺,也没把电影当主业,但他回归银幕后,在《怒火·重案》中的表现,依然保持着水准。

如今他们都已年过40,而“85”后香港男演员中,没有一个可成为顶梁柱。能叫得上名字的,一个是向佐,背靠优质的资源,却始终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一个是李治廷,空有俊朗的外表,但演技跟不上,在电影中也多以次要角色出现,进步不大。

向佐、李治廷

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演员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元素,这就是“明星制”的合理性所在,他们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利益。而港片目前陷入了一种死循环:如果不用老牌明星来主演,对观众就缺乏吸引力,但如果一直用这群人,又没法培养新演员。

这时候就要考验一部作品的主创,尤其是资方的魄力了,敢不敢用新人,敢不敢破局,这是一场短期利益与长期效应的博弈。对观众来说,固然迷恋老港星的光环,但也绝不是排斥新人,关键还是要看影片本身的质量是否有创新,是否达到水准。

固化的情怀生意

如果说香港动作片的演员在玩排列组合,其实在剧情上也是在玩排列组合,讲来讲去无外乎缉毒、反贪、打黑、卧底等几个固定的情节点,来回搭配组合。而所有的故事题材、人物形象、叙事套路、甚至台词表达,在以前的电影中都表现过了,反复自我复制,也给人一种老态的感觉。

以《扫毒3:人在天涯》为例,主线是警察缉毒,情节上主要展现卧底行动,塑造卧底人员在情与法之间的纠葛,从中能明显看到《无间道》《门徒》等港片的影子。到了剧情末端,卧底的一句台词“我是警察”,瞬间让人穿越到《无间道》,以至于影院中很多观众都笑了,但这个笑声并非出自敬佩,而是含着一种嘲笑。

同样陷入瓶颈的,还有动作场面。香港电影发展较早,建立起了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爆炸、枪战、追车、打斗等动作场面打造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也是香港动作片多年来能保持稳定输出的原因。但如果故事本身难以创新,只靠场面升级来吸引观众,刻意追求宏大,反而会“大而无当”——空有动作,没有动人。

《扫毒3》导演邱礼涛,是近年来香港动作片的重要导演,打造了“拆弹专家系列”。他喜欢在片中加入大量爆破戏,比如《拆弹专家》专门斥资1亿港元打造红磡隧道,然后又炸毁。《扫毒3》中也设置了多处爆炸戏,开头的警匪大战,毒枭引燃炸弹,制造混乱后逃脱;结尾处,泰国军方袭击金三角,从空中一番狂轰滥炸,将一部枪战片变成了战争片。

《扫毒3》在泰国搭景拍摄,飞机残骸冲进村落

影片在宣传上也打出了“扫毒十年,最强一战”的口号,但从票房结果看,显然没有达到目的。香港动作片多以系列模式推出,在商业上便于品牌营销,但拍到最后往往就成了堆积场面,纯粹是制造刺激。

这样的问题不只存在于香港动作片,好莱坞也是如此。《速度与激情9》把车开向了太空,遭到一片吐槽,创下了系列最低分,而今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10》也没好到哪去,摊子铺得太大,故事分散,同样被诟病,票房还不如第9部。

当观众已经在抛弃好莱坞片,说明对单调的大制作没那么大兴趣了,那么同样的路数、且小一号的香港动作片,自然也面临着被市场抛弃的危机。

本质上,香港电影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情怀生意”,就是拿内地观众熟悉的元素,弥补当年未能在影院消费的遗憾。因为内地人口基数大,尤其是下沉市场有一批港片的拥趸,对港星始终有浓厚的情怀,所以港片在内地的票房即使达不到顶端,往往也差不到哪里去。

比如,2019年的《廉政风云》,豆瓣5.4分,票房1.24亿元;2019年的《反贪风暴4》,豆瓣5.9分,票房7.99亿元;2021年的《追虎擒龙》,豆瓣5.0分,票房2.43亿元;2022年《边缘行者》豆瓣4.9分,票房1.66亿元……从评分看,这些影片的质量是不及格的,但不影响票房都能过亿,甚至更高。

《廉政风云》《反贪风暴4》《追虎擒龙》

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动作片其实一直活在舒适区里,用熟悉的套路、熟悉的面孔,赚熟人的钱。但是一旦成本扩大,故事和人物又没有特色,就会很危险。据闻,《扫毒3》的预算成本高到3亿港元,票房至少达到8.5亿元才能回本,以目前的走势来看,亏损在所难免。

很可能,《扫毒3》的票房失利,将成为香港动作片创作的一道分水岭,变化势在必行。

走出舒适圈

很多现象都在显示,香港电影单纯靠明星光环和港片情怀来攫取票房的日子,正在逝去。这不仅存在于动作片,其他类型作品也是一样,《别叫我“赌神”》就是一个例子。

影片原来叫《光辉岁月》,后来改成现名,显然是出于商业考虑,希望能打周润发经典赌神形象的情怀牌。片中,周润发扮演嗜赌成性的吹牛辉,在与突然到来的自闭症儿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亲情,开始拾起父亲的责任。

尽管庄文强是香港金牌编剧,但这种“浪子回头”式的故事,大家见得太多,惊喜感不够。而影片整体表现也四平八稳,本身是现实主义的温情片,又不想放弃强戏剧冲突,造成面子与里子的割裂。

《别叫我“赌神”》剧照

影评人谭飞评论说:“香港编剧导演基本脱离生活,完全忽视内地多年来观众审美的成长,拿一个烂皮囊糊弄出一个悬浮的故事,就以为有人看。这未免也想得太简单了。周润发曾经辉煌过,但他如果以为小玩一下就能在内地获得高票房,那他实在是太高估自己的年龄和影响力了。他的表演在港式班底里也显得儿戏,不像塑造,像纯玩儿。”

同样遭遇的还有成龙,他今年主演的《龙马精神》,上映后票房2.11亿元,豆瓣5.5分。有豆瓣网友评价说:“真的早就不欠成龙电影票了,也求你别再忽悠观众了。”该评论获得了1664个“有用”,可见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原因是,随着观众人群迭代,90后、00后成为市场主力军,他们的港片情怀较弱,不会再贡献票房。

事实上,自从2016年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获得年度票房冠军之后,香港电影再无现象级的爆款作品出现。内地电影人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之后,在商业类型叙事上逐渐成熟,并因为更懂得观众消费心理,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性。

诸如动作片《战狼2》、悬疑片《唐人街探案》、科幻片《流浪地球》、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喜剧片《你好,李焕英》等,都是近年来的现象级作品,全都出自内地年轻电影人之手。

当然,也不是说近年来的香港动作片毫无是处,也有不少作品做出了创新提升。比如2017年的《追龙》,赋予四大探长题材严肃纯正的史诗味儿,成为王晶导演最好的作品之一;2018年的《无双》,将“双雄戏”置于一个巨大的悬疑框架里,豆瓣8分;2021年的《怒火·重案》,甄子丹和谢霆锋的组合有一定新鲜度,故事本身也丰富饱满,票房13.29亿元。

而在动作片之外,打破香港本土票房纪录的《毒舌律师》、入围金像奖15个奖项的《正义回廊》,在社会议题表达上让人眼前一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彰显出不一样的港味。

《毒舌律师》剧照

一些演员也在做调整,并不是一味去接商业“行活”。2022年的《神探大战》,是刘青云一个人的独角戏,他调动自己全部的才华和经验,演出了角色的疯癫状态,第3次获得金像奖影帝。梁家辉出演韩延的《我爱你》,饰演一个收破烂的边缘人,细腻精湛的演技,很触动人。

还有的香港演员,转战网络电影阵地,面对更垂直聚焦的群体,反而更容易发挥自己的特质,巩固个人影响力。

所以,“港片已死”这句话不是说香港电影不行了,而是指那些还沉浸在旧日情怀、行走在老套路上、只想组局来圈钱的电影,不适应当下的市场了。

影视创作考验的是人的能力,也考验态度,真诚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且是解决困境的一个方法。回到创作的常识上来,放下架子,走出舒适圈,真正了解观众的观影习惯,在故事本身上下功夫,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人,都还有广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