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灾难巨制《峰爆》,如何展示“中国式救援”的魂?

2021年9月14日 文/ 郭帖 编辑/ 孤鸽

作者|郭帖

编辑|孤鸽

9月12日,年度灾难巨制《峰爆》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导演李骏携朱一龙、黄志忠、陈数、焦俊艳等主创悉数出席,讲述幕后拍摄精彩故事。9月17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片,《峰爆》围绕一场史无前例、危及16万人生命的地质灾害,几位平凡的基建人挺身而出,展开了一场生死救援。“我很想借着建党100周年这个机会,向曾经选择牺牲和默默奉献的军人以及后续的基建人致敬。”李骏在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说。

“在灾难面前,西方的传说是诺亚方舟,而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是李骏很喜欢的一段台词,也是他对中国灾难片精神内核的解读——当人们为灾难片走进影院时,渴望的是一种战胜灾难的力量与启示。

视觉盛宴背后

为《峰爆》选景时,李骏走进了亚洲最长溶洞——贵州双河溶洞。

其中最险的是晶花洞。行至洞深处,向导低下身,带着他们穿过一个极其低矮狭窄仅容蹲行甚至匍匐前进的暗道,随后一片溶洞奇观映入眼帘:洞中石壁上晶体岩石扑闪,令人如置身冰雪世界,叹为观止。制片组觉得此地拍摄太难,但李骏已被奇景征服,当即拍板:“一定要在这里拍摄。”

困难有几重:一则是拍摄工作上的困难,许多摄影器材无法通过狭小的过道,剧组工作人员每天先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设备拆了,运进去后再组装起来;二则是如何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拍摄许可,在拍摄同时不破坏这里的自然景观。

为此,全组人员都把保护自然景观放在首位,不可以破坏掉任何一块晶体岩石。由于摄制组人员之多,队伍之庞大,工作之复杂程度,这成为了一项巨大的考验。回顾拍摄过程,李骏感到欣慰:“在保护自然景观没有受到丝毫破坏的同时,为观众呈现出了这么美的奇观。”

这注定是一场极为不同的视觉盛宴。作为国内久违的大场面灾难片,《峰爆》聚焦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24小时内地陷、山崩、暴雨、泥石流接踵而至。早在创作剧本之时,李骏就明白这将会是一部拍摄困难极大的电影,但他并不想进行回避,“要实现宏大场面和灾难给人带来的震撼,有些工作必不可少。”

《峰爆》的一大特色是大量的实景拍摄,真实而震撼。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剧组也成了“基建狂魔”。在亚洲最长的溶洞中,奇景之上再造奇景,沿着洞壁搭出“地下河大悬崖”;在危耸的高山上,将拍摄道具拆整为零,利用索道悬进山洞之中。在人迹罕至的层峦叠嶂间,剧组每日往返四五次,踏出了一条蜿蜒的道来。

实景拍摄对于演员的困难也不言而喻。短短几秒的镜头呈现背后,是巨大的挑战。在接近零度的低温中,朱一龙、黄志忠挂于悬崖淋雨拍摄,花絮曝光的场面已令不少人惊叹。令李骏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场父子在银河洞深坑水潭边的重场戏。拍摄这场戏时,整个摄制组通过三次索降才到达阴寒刺骨的坑底,两位演员还得躺在地上拍摄,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有了实景拍摄的基础,还需特技的巨大投入,才能形成完美效果。电影筹备期紧张,对于一部视效灾难片而言时间有限。为了实现山体倒塌、翻车撞击等镜头,剧组很早便在特效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准备,最终特效镜头量高达1400多个,皆由剧组通过拍摄和特效结合方式实现。如果在IMAX影院观看,会感受到空中飞石、汽车翻到眼前的冲击力。

同时,影片也没有因为依赖技术而失去拍摄人物本身。“我们把该用人来呈现的、能用人来表达的,全部都拍摄进来,技术只是辅助。”李骏说,剧组所有人员都铆足了劲去打磨一部好电影,“好几年没有一部反映灾难的影片出现在大银幕上了,我们想共同创作一部制作精良的灾难片呈现给观众。”

从零度到一百度

合适,是李骏选择演员的首要标准。他觉得,“如果角色跟本人有很强的间离感,观众看了就不会相信,就会跳戏。”

第一次见朱一龙时,李骏便认定了这就是他心目中的洪翼舟——眼神干净、单纯、清澈甚至脆弱,骨子里又坚韧不屈。而饰演父亲洪赟斌的黄志忠则截然不同,“保持了一种军人的气质,看见他,你就会相信这个人是怀旧的、怀念过往的。”两人气质既有反差又有相通之处,恰好符合了《峰爆》中的铁道兵父子的设定。

在李骏看来,这组父子关系既独特又平常。独特之处在于,两人都是基建工作者,父亲是老铁道兵,儿子则是中铁建工程师。上世纪80年代中国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但那份红色基因始终在其中延续,“这里面有传承,有热爱,更有情怀。”

平常之处则在于,他们是一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父子。两代之间有代沟,二人又个性迥异,沟通不善,彼此怀有心结。这种隔阂在日常生活的平静表面下凝固着,直到被一场绝境彻底打破。在灾难面前,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和精神,就是“牺牲小我,成全大局”。

灾难的到来冲破了日常,上阵之时,父子同行。前路是生死抉择,后方是需要守护的人,对于这对父子来说,这场生死救援激发了他们共同的使命感。在李骏看来,“现代的年轻人,其实骨子里不是没有这些,只是时代太好了,生活太安逸了,他们找不到这样的着力点,即使是有这样的情怀也没有渠道或者机会抒发吧,所以可能看到这部分会很有共情。”

而对于洪翼舟的恋人线,李骏则有意“克制”——这段关系的落点不是煽情,而是真实。他选择焦俊艳来出演洪翼舟的女友——物探技术员卢小靳,是因为感受到了她身上的中性气质,“她像是会出现在工地上的人。”生死关头,这对恋人需要以极其专业化的态度与地质灾害对抗,争分夺秒,必须要有“真”的特质。

李骏很担心会拍成这样一种作品:“这些人一出现,感觉故事里的人之间(的关系)刚开始的感觉。”所以,在他的设想中,在影片开场前,洪翼舟与卢小靳已是多年情侣,在共同生活中沉淀下了足够的熟悉和默契,方能支撑得起生死关头的绝对信任。“一龙和小焦完成的都非常出色,虽然他们是第一次合作演情侣,但他们做得很好,我特别满意。”李骏说。

“基建工作者”群像的展现,是《峰爆》中的又一亮点。包括陈数饰演的丁雅珺在内,中铁建的几位工程师、基建工人,皆是既有个性,在不同分工下各自立场,又有共同的使命感。当灾难来临之际,在本职工作与人民财产安全面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这恰是影片的主旨所在。“他们在完成使命感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大局观。”李骏说。

他希望透过灾难,刻画出一群和平岁月里的平凡工作者,如何成为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这也恰好符合铁道兵的“红色基因”。

作为一部类型片,《峰爆》需要演员在表演时有更强的张力,因为他们在影片中遇到的都是些突发状况,没法像正常情况下从酝酿到发展到结果的过程,同时还要求有更细腻的起伏。

“就像烧开水直接从零度到一百度,甚至一直要持续保持这样的状态。”李骏说,这对演员而言确实是不小的考验,但包括群众演员在内,都表现很好,“我想要的,大家都做到了,这不叫惊喜,这是一种信任和幸运。”

灾难面前的力量

“在灾难面前,西方人的传说是诺亚方舟,而我们祖先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李骏很喜欢《峰爆》中的这段台词,这也是他心目中“中国式救援”的魂。

《峰爆》的缘起是对铁道兵们的纪念。李骏在机缘巧合下看过一些铁道兵的故事,深受感动,便想借着建党100周年的机会,拍一部关于铁道兵的作品,向他们致敬。最终,他决定采用灾难救援这一题材,将影片的商业性和主旋律表达结合起来。

“希望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灾难片展现个体在大的灾难面前的选择。他们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铁建精神。”李骏对《博客天下》说。

铁道兵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兵种,来源于战争时担负道路交通保障任务的武装护路队伍,1953年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解放军序列,最多时总兵力达50余万人。上世纪80年代,铁道兵部队撤销建制并入铁道部,转型为国家铁路和国防工程的建设者。他们脱下军装,成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基建人,而一旦有难,又会扛起救援重任。

在剧本创作阶段,李骏基本通读了中铁建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对铁路建设者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从早期的铁道兵到现在的中铁建,他们真的太伟大,太不容易了。”灾难令一切脱离日常轨道,这群尽忠职守的平凡基建人,在一个个生死抉择之下,成为英雄。

“灾难面前,生命至上”,是《峰爆》的燃点与泪点,唤起了观众的集体共鸣。在李骏看来,“这也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直以来秉承的做法,无论是之前的地震,河南的洪水还是这次新冠,都贯彻了这一点。这也是这个国家温度的体现,我们需要这些,也感动于此,很真实。”

李骏很认同一个概念,“主旋律就是主流价值观。”从理论上说,以最大程度的广泛受众为目标的商业片,必定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与商业片,不仅不矛盾,并且是自然的结合。

问题就在于,如何用观众更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去完成这部作品。“在主观上不困难,困难的是客观上技术是否完备,是否能够真正做得到。”剧组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包括专业的基层工作的实地考察,再结合艺术加工,在可实现范围内“还原真实,还要高于真实”。

对李骏来说,《峰爆》是他又一次尝试了一种难以驾驭的拍摄方式。“无论对我个人而言,还是对于整个行业内的同行们而言,都需要认知和深刻体会到的一点就是,主旋律影视作品已经不再是我们以往印象中的模式和样子,它其实可以跟类型片、跟商业性结合得非常好。”

在创作之初,李骏就想着作品中会用到一部分纪录片,来呈现当年的铁道兵真实的一面。最终,他决定将纪录片放在影片末尾。一方面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让观众看到过去铁道兵所做的贡献,以及当下祖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另一方面则将振奋感和力量感延续到最后,全面呈现给观众。

经历过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与今年夏天的水灾后,当人们走进电影院观看一部灾难片,未尝不是渴望得到另一种慰藉:当灾难来临之际,我们有力量、有信心度过难关。

这是《峰爆》渴望传递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