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每日人物 内文

鸡娃、35岁、养老金,人口里的秘密

2021年5月12日 文/ 金钟 易方兴 编辑/ 楚明

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已公布,我们从中挑出几组数据,试图挖掘出其中的细节以及未来趋势。它们关系年轻人最关心的性别平等、生育、就业以及人才流动方向等人生大事。

文 |金钟 易方兴

编辑 |楚明

运营 |以繁

111.3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意味着什么?

在这次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关于性别构成的数据一共有二。一是总人口性别比,105,与2010年持平。另一个是出生人口性别比,111.3,比2010年降低了6.8。

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都是一个被我国尤为关注的数据——它直接反映了,我们是否进行了产前性别鉴定和胎儿性别选择,是否剥夺了女婴的出生权利,这是一个性别平等问题。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应该在103-107之间,也就是每出生100个女孩,出生103-107个男孩。而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82年的108.5至今,一直偏高,最高峰出现在2004年左右,达到了121。最近几年则开始波动下降,在110附近徘徊。

111.3这个数字,在当今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汤梦君告诉我们,全球出生人口性别比超过107的国家,目前大概还有10个。111.3还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它也意味着我们已经甩掉了第一的帽子,且已经处于下降的通道。过去这些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背后,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代的生育主体,性别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么偏好男孩。在未来,这个数据会下降得更快。

但同时,汤梦君也给我们讲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虽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但一孩性别比在1982年到2000年间都是正常的,人们往往只对多孩进行性别选择。但到了2010年的普查,一孩性别比开始偏高,达到了113.7——这就意味着,人们不愿意多生了,“我一方面又希望我家庭规模很小,只愿意生一个孩子,但是我又希望这个孩子是我理想的性别,那么我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要进行选择了。”

▲图 / 《小舍得》剧照

母亲变少了,母亲也不想生了

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

所谓“育龄妇女”,指的是15-49岁的女性,而更精确的生育高峰期,应该是在20-40岁之间。这部分的女性,大概是在1981-2001年出生。而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出生人口正好是呈下降趋势。

到了现在,这种下降的后果开始显现——最近每一年,育龄妇女的减少都是惊人的。2017年比前一年少了400万人,而2018年比前一年少了700万人。从2010年到2020年的这十年里,育龄人口减少了4591万。

除了人数减少,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降低,也是低生育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汤梦君参与过多次关于生育意愿的抽样调查,在她看来,我国的生育意愿长期以来都很低,最近的一次调查中,人们的生育意愿子女数大概在1.7-1.9之间。

所谓的生育意愿,其中还有许多概念的区分:比如“理想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数”。在调查时,研究人员会问:你觉得最理想的是生几个孩子?我国的理想子女数不高,大概在1.92左右。但当研究人员问到:你打算生几个孩子?这个数据就更低了,很多人会立刻改口,说我只生一个。汤梦君说,这就是理想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数之间的差异,当人们考虑到很多现实问题时,他们就只想生一个了。

2015年,在单独两孩政策出台之后,汤梦君曾经在北京市做过一个调查,想看看人们是否有生育二孩的意愿,这之后几年,她又多次做过跟踪回访,这个过程里,她发现一个很显著的现象——人们的意愿基本都是单向变化,最开始说想生的,过了一年再去问,就说没想好,过了两年再去问,往往就不生了,“绝大多是都是从想生到不生了,这种转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图 / 《坡道上的家》剧照

孩子一周学几个小时,也会影响生育率?

携程创始人、人口学家梁建章,在昨天的一场直播中分析了几组非常有意思的数据。

第一组是学习时长与生育率的关系。在他给出的坐标轴里,可以看到一个大概的趋势——孩子的学习时长越长,这个国家的生育率就越低。其中比较显著的是高生育率的国家,比如瑞典、法国和爱尔兰,他们孩子每周的学习时长都不超过45小时。而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学习时长最长的国家,达到57小时左右。当然也有特例——卡塔尔,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长接近55小时,但生育率却很高。

▲梁建章在直播中提到学习时长与生育率的关系。图 / 直播截图

第二组是财政支出用于家庭福利的多少与出生率的关系,这明显是一对正相关。同样是出生率高的瑞典、法国和新西兰,政府用于家庭福利的财政支出,超过了GDP总量的2%,而生育率较低的韩国、西班牙和日本等国家,政府用于家庭福利的财政支出,则集中在1%左右。

第三组则是房价和生育率的关系。梁建章说,如果单看房价收入比,中国比其它所有发达国家都高——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是29,而欧洲的平均水平是10左右。他也用这个理论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生育率这么高——因为美国的房子“最便宜”,房价收入比只有4。

▲2021年3月,沈阳街边一则学区房中介广告。图 / cfp

过了35岁的职场人就该被淘汰?

我国人口平均年龄是38.8岁,与美国的38岁极为接近。

看到这个数据,是否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我们曾去河南富士康调查,当地的中介公司招工的要求是18-35岁。除此以外,很多公司的招聘要求也是不超过35岁。尤其是在许多互联网大厂,传出了程序员过了35岁就将失业的说法。

无形中,在中国,无论是你想去富士康流水线搬砖,还是去互联网大厂搬砖,35岁都成了一个坎。

现在,人口普查的数据打碎了35岁的“伪命题”。报告显示,中国只有到了38.8岁才算到了平均年龄。换言之,你35岁,离平均年龄尚且还有几岁,凭什么要被淘汰呢?

乐观地想,“35岁门槛”的情况未来将有改观。

因为我国总体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缓慢降低。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与2010年相比,已经减少了4000万人,如果经济继续保持良性增长,那么很多岗位,势必应该放宽年龄的要求。

但也有不那么乐观的一面,因为数据同时显示,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正在迅速提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11.27%。10年里,我国增加了1亿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这意味着,对于那些要求更高、待遇更好的工作而言,你的竞争者将继续增多。

如此看来,你要做的依然只能是八个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人才市场中的中年人。图 / cfp

当你老了,养老金还够发吗?

这次人口普查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已经介于老龄化社会与老龄社会分界点上,迈入老龄社会已经近在咫尺。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学上对老龄化有三个阶段划分:

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7%~14%;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14%~20%;超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20%以上。

老龄社会,首当其冲,面临的是养老金问题。一个国家承担养老金的费用越多,压力也会越大,而这份压力,主要是转移到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我身上。

所以这些年,不断有针对养老金的措施提出,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将是延迟退休。据专家的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少支出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2021年3月12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所以说,80后、90后们,你们的退休时间大概率要往后推迟若干年了。

但不要慌。让我们看看日本是怎么做的。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在日本的机场、便利店、餐厅,老年人服务员可谓是很常见。今年4月,日本新版的《高龄者雇佣安定法》更是开始实施,把老年人工作的年限,从65岁继续上调到了70岁。

有人会说,那也太残忍了,这么大年龄还要工作。但日本体育厅的“体力运动能力调查”和“思维阅读能力调查”显示,2018年,日本70到74岁的老人,体力已经超越了日本2000年65岁的老人,日本老人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也远超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日本超过一半的老人表示,自己仍然继续工作,是为了“身体健康、体现自己价值、结交朋友”。

所以,这下你知道了,面对中国未来的老龄社会,养老金即便是够发,你也要搞好身体啊!

▲在景山公园内晨练的老年人。图 / cfp

东三省何去何从?

东三省问题是个老问题,就连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都承认,“大家很关心东北问题”。

从人口数据上看,东三省依然可以称之为“大”。东三省人口数量仍旧庞大,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并且人口性别比接近男女各一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属于正常范围;同时受教育程度高,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但从趋势上看,东三省的人口发展未来并不乐观。

首先,东三省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7.42%,位居全国第一,向超老龄化社会迈进。此外,吉林和黑龙江也都超过了15%。

其次,是东三省的人口持续萎缩。在上一次人口普查中,东三省人口增长了约465万人,处于全国中间水平。而在这一次人口普查中,东三省直接垫底,人口共减少了1101万人。

老龄化加重,人口数量减少等等趋势,给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副作用。这几年出现的鹤岗5万元买房,辽宁阜新成为“新鬼城”等报道,就是经济下滑、人口减少带来的直观影响。

▲鹤岗天水湖公园,一位老人坐在长椅上看着远处的房子。图 / cfp

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宁吉喆说,“东北在我国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他南方沿海省份的发展,离不开南下东北人的付出。另一方面,东北的粮食产量占了全国1/5还要多,同时拥有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基础,还有鞍钢、沈飞、一汽、哈电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要实现二次振兴,也并不是不具备条件。

“北漂”变为”南飞“?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各地逐步打破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许多中西部地区人才纷纷向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迁徙,被形象地称为“孔雀东南飞”。

尤其是广东。2019年,广东GDP首破10万亿元,成为全国唯一一个10万亿经济大省。这一数字,与俄罗斯、韩国、西班牙等国家经济规模相当。广东工业高度发达,高新科技产业首屈一指,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力人口,而且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高端人才。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孔雀东南飞”现象进一步加剧。人口增长排名最靠前的3个省份,依次是广东、浙江、江苏,一个南部沿海省份,两个东部沿海省份。其中,广东增加得最多,达到1080万,相当于一次普查,多出了一个千万级的超级城市。浙江其次,增加了607万。浙江省还提出,到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达到7400万,也就是未来每年平均增长100万人口。

人口数据,一定程度上与经济数据呈正相关。中国2020年各省份GDP排名中,人口最多的广东、浙江、江苏三个省,也占据了GDP排行榜的1、2、4名。相比之下,黑龙江这样的人口净流出最高的省份,GDP排名也处在靠后的位置。

实际上,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河南、山东才是人口大省。早在20多年前,这两地户籍人口就已跃居9000万大关,远超过广东。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广东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带动常住人口持续走高。加上河南、山东作为劳务大省,人口面临持续流失,广东一跃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除了沿海一线城市外,一些东南方的新一线城市也开始了“抢人大战”。 大概是从2016年开始,以杭州和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便成了热门话题。某招聘机构发布的《2018年杭州中高端人才及杭漂大数据报告》显示,在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全国15个重点城市的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人才净流入率排名第一,为13.60%。相比之下,北京只排名第12。

▲2021年浙江省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上,460家企事业单位推出各类岗位1.1万个,吸引1.21万人次入场应聘。图 / cfp

权衡利弊之下,许多人甘愿从“北漂”转变为“杭漂”。

孔雀东南飞,本质上也是一次“用脚投票”的过程。可预见的是,“北漂”这个概念会逐渐弱化,“南飞”将成为新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