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 不服老的男人
与王石的谈话中,衰老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他并非不承认生理上的年岁渐长,但他更在意的是以自己目前的状态,还有一个远非常人想象的、庞大的退休后计划要去实现。他希望能证明自己年轻,也迫切地给自己寻找和搭建新的舞台。
文|姚胤米
编辑|刘斌
摄影|高远
王石先生有些激动。
「可能你们不相信,但我现在身体状况比20年前要好!」
马上就要68岁的王石坐在沙发的一角。他似乎对这个话题有点抵触,面对记者的提问,像是一种辩解,王石的语速变快,越说越兴奋,最后他甚至坐直了身体。
那个让他不高兴的问题是:这些年你觉得自己的体力、精力有下降的迹象吗?
10月下旬,深圳尚有暑气。这天,在深圳盐田的华大基因总部,已经卸下万科董事会主席、接任华大基因联席董事长不足三个月的王石,接受《人物》记者的采访。
王石穿了件深色薄运动外套,配了条浅蓝色修身牛仔裤,运动鞋,精神状态看上去很不错。他比预想得更瘦,细腿,身板薄,脸上也没什么肉,比起这个年龄段的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要显得干练。
与王石的谈话中,衰老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他并非不承认生理上的年岁渐长,但他更在意的是以自己目前的状态,还有一个远非常人想象的、庞大的退休后计划要去实现。他希望能证明自己年轻,也迫切地给自己寻找和搭建新的舞台。
正式从万科退休一年多了,对于王石来说,他又回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原点」。人生的第一个33年,他找到了深圳。第二个33年,他创办了万科。现在,王石总喜欢说,这是他第三段人生的开始。
突然告别
退休是突然到来的。
在朋友圈发布卸任消息的一个月前,王石还和一位有着多年交情的老朋友见面。那天他心情不错,很有信心,跟朋友说,「能打败宝能」,看上去「根本没有退下来的意思」。
此前一年半时间里,万科与「宝能系」一直在进行战争。2015年12月底,万科的大股东宝能集团突然增持股票,意图并购,得到消息的王石当即结束牛津大学的访学计划,回国「应战」。回国后,王石在各个城市飞来飞去,频繁地见人、谈判、汇报,除了几次公开的表态,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的王石,那段时间一条微博都没发。
作为万科集团的创始人,王石当然想要保住自己过去30年选拔和培养的管理团队。形势所迫,他必须要作出一个决定。他瞒着所有人,在心里反复比较和平衡:是在董事会再待一两年,还是在这个自己仍有某种决定权的时候先行退出?
过去无论万科和他本人遭遇多大的考验,他几乎从不失眠,但作决定前最犹豫的那几天,他罕见地失眠了。
他的接班人郁亮完全不知情。2017年6月中旬,决定和大股东坦陈自己态度的那天,王石上午先约见了郁亮,他有言在先,「我不是来探讨的,我是来告诉你我的决定的。」6月21日,万科2016年度股东大会召开的一周前,王石在清晨发布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宣布退出万科新一届董事会选举,将接力棒交给郁亮。
王石决定退休的真正理由,直到现在他都讳莫如深。每当有记者触及这个话题时,王石都不对细节和过程做任何回应。今年初,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王石不顾秘书的阻拦,坚持表达了态度:「从尊重的角度来讲,我现在不谈,将来也不会谈。但这要看某些人的表现,如果表现继续不好的话,那谈不谈,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今年8月,在接受《十三邀》主持人许知远的采访时,王石隐晦地解释背后的缘由:「已经更换了大股东,股权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按照局面来说,我可以继续做下去,两年后,70了,但是两年之后是不是你还能决定谁是接班人?那是大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这就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万科是王石一生中最大最重要的舞台,也是他巨大声名的来源。在《人物》的采访过程中,王石再一次声明他的确是打算在万科一直呆到70岁再正式退休,重新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这场突如其来的告别,让他需要重新开始。
重新亮相
2018年1月23日,北京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12度。这是王石卸任万科董事会主席的第213天。
这天也是他67岁的生日,王石前所未有地举行了一场跨年演讲,地点选择在了水立方,主题是——「回归未来」。
站在台上的王石,穿了一套深色西装,里面是一件高领毛衣,显得精瘦干练,看上去多了一点时尚感。他准备了一份35000字的讲稿,用了3个半小时跟现场3500个观众回溯自己过去「两个33年」的人生故事——其中很多内容曾出现在他多年前的自传、采访和高校演讲中。
他为这场活动翻唱了许巍的《蓝莲花》,其中几句词,他在录音棚反反复复录了好几遍,直到满意为止。活动当天,他还把褚时健先生的妻子马静芬请到现场,并在台上做了一场圆桌对话。此外他邀请了几名观众上台,体验运动的愉悦感,在那个介于「原地踏步」和「原地跑步」的体验中,王石号召其他人跟上节奏,速度变快了,他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一句句地喊着:「快!」「快!」「快!」
「为什么会以跨年演讲的形式复出?」《人物》记者问他。王石笑了,「你知道我比较习惯做一个公众人物,经常在很多地方都来表达自己,因为万宝之争的复杂性,躺着都中枪的时代,应该从2016年下半年一直到2017年的退休,基本就保持沉默,什么话都没有说。那现在退休了,提前了嘛。提前了就得准备重新亮相,当然需要发声了,我要重新打造新的品牌。」
从一个哪怕不紧张但有序的工作状态中拔出来,也会让人思考「我还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王石当然不想就此老去,从退休那一刻开始,王石就给自己寻找、搭建新的人生舞台。
2018年王石(中)获亚洲创变者大奖
2017年8月,王石离开万科后不久,他的老朋友、远大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张跃带着老婆孩子从长沙专程赶到深圳,邀请他到远大任职。「他非常诚恳,提出我来当董事长,他当CTO(首席技术官)。」
王石欣赏张跃和他创办的远大,也认为自己的经验可以帮他的企业实现转型,但王石想得清楚,「人家只是表达个诚意,表示能全面放权。我的逻辑很简单,远大只有(张跃)一个精神领袖,我不可能当董事长。」最后,王石成了远大的联席董事长。
王石的另一位老朋友汪建,也邀请他来华大做联席董事长。王石和汪建相交多年,两人一起攀登过几座世界高峰,也相互救过命。当年汪建准备把团队从北京迁出时,正是王石建议他选择深圳,还承诺把万科新办公室腾出一万平方米,免费给汪建用三年,华大有需要时,万科还可以帮忙建员工住房。最后由于种种原因,王石承诺的两件事儿都没做到,「现在老汪对我还是有意见,说我不守承诺。」王石笑着说。
在王石看来,从万科退下来之后,他有责任协助华大。王石曾推荐两位曾在万科工作的高管协助汪建,两年前他们都离职了,「我知道华大是科学创业,管理上他们有短板。既然我退休了,也是自由身了,那(过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他说。
一位同时了解王石和华大的房地产界人士认为,「他现在最大的帮忙,第一个,要把汪建『搞下来』,就是不要所有的东西都是他来做主,要下面的团队能够真正地站起来。第二个,他建议华大卖一些资产,他觉得手伸得太长了嘛,这个也弄,那个也弄,就跟万科搞就只搞住宅,道理是一样的。」
在华大集团的高管眼中,王石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宝藏」,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觉得,汪建和王石这个组合很科学,「汪老师是指南针,主席呢更擅长架构一个大型的组织,毕竟万科是一个发展了30多年的大型企业,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华大员工习惯称呼王石为主席,这是他在万科时的旧称,代表「万科董事会主席」。
王石把企业管理的经验提供给了远大和华大两家公司,用冯仑的话说就是,「可以完成(他)对商业的极致追求」。
王石自接任新职后,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两家公司,但他自有一套实践自己理念的方法。在华大集团总部的会议室里,他告诉《人物》,「现在宜做不宜说」。
在华大集团多位高管看来,王石对华大集团管理上的改造已经有了成效,这点也得到了汪建本人的认同,「他(指王石)70%的意见我都听了。」
王石(左)和汪建(右)
不想伟大
今年夏天,王石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游学了两个月。这也是他出国学习计划中的重要一站。
8月,他在耶路撒冷接受了作家许知远团队的视频采访。此前王石从未与人进行过如此长时间的访谈,采访分两天进行,未删减版的视频时长超过了5个小时。
确定要接受采访后,王石坦陈他一度压力很大,「我过去对许知远的第一个印象,掉书袋,千把字的一篇短文恨不得提五六本书,这个作者,那个观点。第二,他有自由知识分子的特点,他看不起的东西多了,当然包括企业家。他(要是)跟你提一本书,说一个人名,我要是接不上,会显得很傻。」
为了不至于在镜头前露怯,王石特地提前一周做功课。他到网上把最近市面上出的新书找出来,「读是来不及了,我就读前面的简介,还读作者的背景。我得记作者的名字,这本书写的什么,我得有个回应。」王石笑着向《人物》回忆。
结果出人意料。常以知识分子自居的许知远,在整个采访中几乎没掉书袋,倒是王石因为提前做功课形成了惯性,时不时蹦出几个作者名和书名。讲起这段经历,王石没有羞涩,也不藏着掖着,坦诚得像是在讲别人的笑话。
放松了,也更自如了。这是他退休以后给周围人最深的印象。
「我也知道,对我和许知远做的这个对话,大家都觉得不错,还说王石怎么着了。我自己的感受其实就是自信,因为只要自信你就不是一种防御性(姿态)。」王石说。
如果换句话来解释王石所说的「防御性」,大概是指对名声的看重和维护。
过去30多年,王石一直活在巨大的名声之中。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为深圳市知名企业家,1998年,还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接见。但真正让王石从企业家圈子走到大众视野还是因为他攀登了世界最高峰的经历。
2003年,卸任万科总经理四年后,王石第一次向珠峰发起挑战。恰逢那一年搜狐上市,张朝阳赞助了这次活动,由央视全程直播,引发了全民关注。王石解释说,「我绝不是为了成名去登山的,是一不小心反而成了一个聚焦点。」
2010年王石(左)汪建(右)登顶珠峰
这之后,王石开始频频以硬汉形象出现在广告代言中。画面中经常有登山、飞伞和其他极限运动的场景,广告主们看中的正是王石勇于「挑战自我」的形象。
那些年,王石因登山而受到的关注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华大运动负责人、原深圳市登山协会会长曹峻曾和王石一起在北京做攀冰训练。下了山,一行人到饭馆吃饭,进门服务员就认出了王石:「你是那个王总吧?」王石有点懵:「你是不是认错人了,我又不认识你。」
服务员一本正经地说:「你不是叫王石吗?给摩托罗拉拍过广告嘛,在那个热气球上面。」王石听完默认了,笑了一下,点了个头。服务员继续说:「哎呀,你们深圳的那个什么科,做DVD的,那个企业做得真好。」说到这里,曹峻笑了:「主席的脸绿了,马上就耷拉下来,转身就走。」
王石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也愿意花心思去维护和经营。王石很早就开始写博客,喜欢摄影,经常在博客里分享照片,也写一些篇幅并不长的小随笔。付志强形容那个阶段的王石「很疯狂」,「他经常冲进房间里手也不洗,就把电脑打开,开始写。」付志强说,「他好奇心特别强,对一些东西投入就很真诚,而且很率真。」王石还曾经很得意地说「自己能用140个字把事情写清楚也是不容易的」。
登顶珠峰之后,王石又攀登了11座世界高峰,他自己骄傲于这份登山「成绩单」,这也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名声和社会影响力。
2006年1月,于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
常有人会问,一个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家为什么要去登山?「一种解读是他太想出风头了,所以他就登山。第二种解读是企业做不下去了,他给他自己找出路。」王石说,当年这两种解读,都没办法解释他为什么去登山。
《人物》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如果作为企业家的王石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企业经营上,万科有没有可能成为一家更伟大的公司?王石也会因此成为一名伟大的企业家。
「很多人当时也觉得我去登山可惜了,就说你这个精力全用在工作上,你可以很伟大。」王石说,「那问题是,我伟大的诉求是什么?我把企业做得伟大了,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本来就没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家,如果我只为了大家看我是多么伟大,把个人的追求牺牲了,那我觉得不值。我做我想做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王石在政治上遭遇过一次挫折,也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现实,这让他很早就认定不要做一个有钱又高调的人。王石曾经向付志强感慨:「小付,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要钱?(因为)你又高调又有钱肯定是死路一条。我不要钱,但我这个人性格改不了,估计出风头是无法避免了。」
付志强将其理解为,「他的价值观就是要对社会有一些正面影响,要人家觉得,嗯,牛逼,这是万科王石做的这个事。」
这似乎成为一个原则,贯彻到王石往后的行为处事之中。2008年,王石被推选为阿拉善SEE生态联盟第二届会长。阿拉善SEE联合发起人、北京九汉天成董事长宋军觉得,王石担任会长期间的最大成绩是,「他把本土的生态保护协会从过去只有国际舆论界知道,带到了国际环境组织和国际NGO组织当中去,可以跟国际公益组织平等地进行交流,让阿拉善SEE从本土走向了国际,并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咨商地位。」
这是王石的国际化意识所致。在他任期内,他和协会会员代表阿拉善SEE参加2008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紧接着又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参加联合国环境署的会议,王石还组织成员到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参观、学习,拜会洛克菲勒基金。直到现在,国际交流和学习已经成为阿拉善SEE的一个习惯。
「王石能够做到这些,充分说明他在国际各个方面影响还是很大的,也是中国企业家的旗帜之一,并且还是很正面的形象。」宋军告诉《人物》。
2004年春天,王石在北大举办了一场讲座。《万科逻辑》的作者、前《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笔黄秋丽记得,那是她第一次见到王石,现场的观众非常多,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慕名而来的不仅是北大的学生,包括校外人士,黄秋丽只能找了个空全程站着听完。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提问环节如同「竞赛」,甚至有两个人急切地同时提问,场面也有点失控,「他讲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总体印象就是这个人踌躇满志,还有点狂。」黄秋丽说。
在回答某个问题时,王石说了一句,男人的精彩要从50岁开始,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名声之累
拥有极高名声,且喜欢用高调方式处事的王石也曾让很多人不适应。
「我一开始非常不喜欢他。」在描述对王石的第一印象时,宋军说。他记得第一次见王石是在2004年的亚布力论坛上。当时,王石站在休息区,一只手拿着报纸,另一只手背到身后。宋军过去打个招呼,走到王石跟前伸出手:「王总你好。」王石「嗯」了一声,「眼睛都没从报纸离开」,机械地伸出手轻微握了一下之后,马上又收回去了。
「真是一个极其傲慢的人。」宋军在心里想。
王石从前比较自我,不爱给人留面子。王石的好朋友冯仑记得,有一次,他们一起去登山,营地条件很苦,每天训练结束大家就一起聊天,但王石定好了晚上10点钟睡觉,10点钟一到,别人谈得正热火朝天,他在一旁来了一句:「10点了,睡觉去。」说完转身就走。
他的脾气在与官员打交道时也丝毫不改。几年前,当时还是万科集团副总裁的毛大庆和王石一起到石家庄出差,当地有关领导在酒店门口组织人「夹道欢迎」,「人家是好心、热情,但是王石看到那个场面立刻就不太高兴了。」毛大庆说。
晚上吃饭时陪客们想拉拢关系,把酒杯端起来,王石无动于衷,毛大庆就帮着喝了几杯。后来敬酒的越来越多,王石看不下去了,来了一句:「哎我说,你干嘛非要灌他喝酒啊?」对方听了,只好作罢。
有个性,脾气直,也曾经让王石尝尽了苦头。最严重的一次是2008年,王石遭遇的「捐款门」事件曾给他和万科带来巨大的危机。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万科宣布捐款200万元,立刻被网友质疑数额太少。正在拍万科纪录片的导演洪海对《人物》记者回忆,他的镜头恰好记录了当时的过程。在一辆摇摇晃晃开往震区的机动车里,洪海举着摄像机问王石,「你现在怎么看待网上的质疑?」
王石扭着头,看向镜头:「大家现在显然就是在把应该捐多少作为做慈善活动的唯一标准,对这种流行观点我不认同,我不会迁就这种风气。我没有必要说是在一种好像是被质问的情况下,说你应该捐多少,我就要表态捐多少。」
镜头外的洪海说:「丝毫没有感觉到你的妥协。」「我不知道我要妥协什么。」王石说。
5月15日,王石发表博客回应称「200万是合适的」,并提及「普通员工限捐10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16号一早,舆论发酵,随后愈演愈烈,网友讽刺他是「王十块」,说他「道德的高度还没有坟头高」,各种谩骂、诅咒的声音开始淹没王石,也在影响到万科的股价,最危急时刻,有人甚至劝王石避一避。
现在回忆当年,王石承认比起「宝万之争」,「捐款门」才是他人生中真正的至暗时刻。宋军觉得,这件事之所以被王石看这么重,原因在于「他一直对名声很敏感,他这个人非常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
「你从一个被全社会都夸赞、仰慕的人,突然变成被社会唾弃、咒骂的人,这对他是一个心理的伤害。尤其你还不一定错,但社会认为你错,对你进行谴责,把你当成敌人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宋军说。
尖锐的棱角总有变「钝」的那一天。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再回顾10年前的「捐款门」事件时,王石说,「(那件事情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在现代社会当中自己的一个位置,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在这个环境里应该怎么把握你的社会角色,而且不用去做一个牺牲品。」
「以前分手的时候,头也不回,谢谢也没有。叭嗒一下就走了,风风火火。」付志强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到纽约,去见当时和万科合作设计张之洞博物馆的设计师,那天他第一次给我买火车票,带我去见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件事真的是对于王石和我是很特别的。」
曹峻也感觉王石比以前更亲切了。有一次,王石带着欧美同学会的一帮人到褚橙庄园参观,曹峻记得,和褚时健谈完之后,王石组织大家坐到一块,每个人讲讲自己最近的心路历程,「十来个人,每个人都说了,他给大家一一做点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在我看来这个变化就挺大的,以前他比较少表扬大家,也不喜欢站在别人角度思考。他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威严的人,领袖级的人物。他一定是在人群里占据主场的。现在他会去倾听别人,去跟别人分享一些经历,感觉他比原来更加睿智了。」曹峻说。
随着年岁渐长,王石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也在消解。
当年七大洲的最高峰登完之后,王石计划徒步穿越南北极。队伍中一位女队员是队长介绍来的,穿越北极时,王石就明显感觉到她和另一名男队员是「拖累」,在南极探险的最后关头,为了保证成功,在把男队员「排除」掉之后,他建议也不带女队员,「结果队长就不同意,如果你不带,我宁可自己重组一个队。」王石最终还是妥协了,但心里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真正意识到自己当时的看法有问题已经是10年之后。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在剑桥划赛艇的体悟——赛艇一艇八人,强调团队的整体协作,每个人都很重要。
王石终于意识到,他过去登山忌讳女性,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王石说,「自己以前完全是一个混蛋。」后来,他找了个机会,托人向一起穿越南北极的女性转述了自己的歉意。
2005年12月徒步9天行走100公里抵达南极点
盛名和资源
任何一个社会中,大众影响力和名声都等同于一个人可以掌握的资源。
当年,能够顺利到哈佛读书,一定程度上受益于王石此前的社会影响力。哈佛大学有一个中国基金会,每年组织本科生到中国参观,万科是企业合作方之一。2010年,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答谢宴,邀请王石参加。席间,王石和基金会的执行主任「聊high了」,对方向王石发出了访学邀请。经过一次在香港的面试,王石在2011年顺利到了哈佛大学读书,这可是王石年轻时最大的梦想。
抵达哈佛后,令王石最感自豪的是,文理学院院长和商学院院长共同邀请他吃饭,「这在哈佛很少有的,请一位中国企业家吃饭,基本上没有,都是大牛(才会受到邀请)。」两个院长对王石充满好奇,他们最大的疑问是,新闻上都说王石登顶珠峰,「你真的上去了吗?」王石漫不经心地说,「我不但上去了,还上去过两次。」
2011年1月入学哈佛(拍摄于王石的哈佛公寓)
在哈佛读到第二年,碰巧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学者访问团到深圳,有参观万科的行程。万科一位负责人在跟对方聊天过程中说:「王石主席现在哈佛访学,准备下一步就到英国去。」王石的计划是之后去伦敦政经学院,他曾经在出席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结识了伦敦政经学院城市研究发展学院的院长。剑桥大学的教授一听,立马反问:「为什么不考虑剑桥?」并承诺马上发出邀请且不用面试。
「你想没有哈佛的求学经历,剑桥会是这样吗?」王石认为,无意当中,剑桥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形成一个竞争,「赶快发,别错过机会。」就这样,王石又成为了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之后也很自然地成为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
盛名是不断叠加的筹码,到最后,就变成对王石的信任度,在他看来,「信任度很重要一个指标就是你的能力。」
在王石退休之后,他三分之一的精力放到了自己的团队深潜学院上,而万科集团创始人的身份是他事业向前的一个强劲基础。
深潜学院是王石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发起的创业项目。起因是2014年,王石在剑桥读书时,国内很多企业家组团到英国去看他,「实在躲不开」,王石就创办了一个短期游学项目「深潜学院」。为中国未来的中产阶级及企业家提供「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阳光的生活方式」。
深潜学院成立至今已办了9期,每期训练营为期1个月,报名的企业家要经过一定筛选,通过语言考试。学费算不上多贵,牛津、剑桥营学费23万8,今年新增的「5+1」训练营学费是35万8,一些报名学员说得很直白——他们参加就是为了见王石。
王石也了解这些企业家的需求,每一期开营,他一定会出席,期间重要活动他也大多都参加。在开营仪式上,王石会站在绿草坪上,对着一个一个相机镜头露出友善而阳光的微笑——这在从前是很少有的。
此外,深潜学院还在各地推动体育与教育结合的项目。王石很受地方政府的欢迎,最成功的案例发生在扬州,从2016年底开始,深潜学院就开始在扬州力推与当地政府合建综合体育健身基地。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包括教室、酒店、健身房、报告厅在内的综合体育设施,已于今年5月开始运营。
而之所以能够推动成功,王石自己也不讳言,这与扬州市主要领导对他的高度信任不无关系,而他在大众中的影响力,也让他在与当地政府谈判的时候,享受到特殊对待。
跟过去相比,王石现在也变得圆润了许多。万科城市研究院负责人钱源记得,今年有一次和王石到一个三线城市出差,接待人员早饭安排了很多,「吃完包子又上饺子,吃完饺子又上面,上完这个又上那个。他出于礼貌一直吃,直到吃不下了,才和对方说,其实你不能点那么多东西,应该节约一点。」
早年的王石可不是这样。曾经有一次,因为某地官员招待时大摆宴席而被他直接指出不当,现场很多人都觉得尴尬。
与那时候相比,如今的王石已经没有了站在高处时的傲气。「说话的分量是很现实的东西,你仅仅是一个过去成功的、退休的企业家和探险家,是不够的,光登顶两次珠峰是不够的,在哈佛呆两年半也是不够的。」王石说。
这也是王石必须自己创业的原因。在采访过程中,他也尽可能地表现出对自己十分自信。
「就这么说吧,现在我掌握的资源和80年代是完全不一样的。80年代我能和李嘉诚对话吗?(当时)我说一些话,不要说领导人了,市委书记在乎吗?你建立的人脉关系,你这样的修养,你这样的见识,你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你说一句话的影响力,这些都是不一样的。」
不服老
谈到创业的具体内容时,王石有点「羞涩」,犹豫了一下,对《人物》记者说:「你不问我,我是不会说的。」
大运河是他未来的计划。他用了半个小时从大运河这个泛文化概念说起,再讲到运河的起源、数据、现状,洋洋洒洒,唯独缺少对具体的抓手和商业模式的阐述。
王石雄心勃勃的创业计划中,还包括改造中国的墓地文化、管理万科公益基金会、推动中国社会垃圾分类,最近他还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搞清洁能源、改革灶台……退休后的人生计划越来越庞大,他一直让自己闲不下来。「一定要有这个支撑嘛。他想表现给你看,我越来越忙,我很充实,我现在越来越自由。他肯定想表现这些东西。」他的一位友人说。
付志强觉得,退休之后,王石反倒有更多机会做之前想做的事。「比如上次和我见面的时候,他就说起垃圾分类的事情,他一直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做一些事情,2010年万科在世博会就是宣传垃圾分类,退休这一年他就一直在考虑万科公益基金会做什么,现在比较确认的是80%的钱和精力放在垃圾分类上面。」
在人生的新阶段开始后,王石反而比过去更在意自己的形象了。
在做《人物》封面拍摄准备前,摄影师建议汪建和王石的助理,「准备一套正式服装,一套休闲装」。汪建的助理回复:「汪老师没有西装。」王石的助理明显更专业:「休闲装是要商务休闲还是运动休闲?」
拍摄这天,汪建穿了一件黑色的印有「华大基因」字样的Polo衫,直接来了。王石则穿了一套修身的黑色商务休闲西装,里面搭配了一件饱和度比较高的紫色V领针织衫。「王石主席很注意美,也很爱美。汪老师是恨不得衣服拧干了就穿身上,最后是在身上烘干的,王石主席是什么时候看着都要赏心悦目。」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笑着点评。
王石对自己的状态也十分在意。当《人物》记者跟王石交谈了四个小时后,抛出了那个触碰他敏感神经的问题。
王石可能不喜欢衰老这样的词,也没有正面回答体力和精力下降的问题。他反问:「我今年马上68了,咱们谈到现在,你有没有感到我有一丝疲劳?」他继续说,「80年代我才30多岁,正拼的时候,消耗了很多精力,登珠峰时我身体是非常差的,对我来讲是险象环生。为什么?因为各方面得透支。」
接下来,他详细论述了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状态的原因。「生命是从无氧到有氧的。早上做30分钟无氧运动,可以阻止神经系统的衰退。像我就是最好的一个样本,我是划船,今天上午,我先做完有氧、无氧运动之后才来接受你采访的。」王石说。
「他老觉得自己的时间还很长,60多岁,根本就不认为自己会老。」曹峻记得,王石曾经和他分享过保持年轻的方法——保持一定的雄性激素水准,要有一定的肌肉,还要保持一种心态,一方面是想吸引异性的注意,同时也有追求异性的冲动。「不是真的去追求,而是说如果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那可能就真的老了。」
如今,王石对自己有一套严苛的身体管理要求。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运动,主要方式是划赛艇。深潜学院在国内几个大城市都有基地,到了当地,王石一般直接到基地划真艇,如果没有条件,也会叫人在酒店里配一个划船机,确保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的运动量。
有一段时间,王石只喝黑咖啡,炼乳、奶、糖,统统拒绝,吃饭时也尽量清淡,荤素搭配,每天消耗量再大,在吃上也绝不贪嘴。
对于王石这样拥有过极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来说,面对岁月更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物》记者对王石提及一种观点:人到了75岁之后,很多事情将变得力不从心,最现实的就是体力问题。「你说的我非常认同。」王石说,「再过几个月我就68岁了,68岁到75岁,这不还有7年吗?这7年我希望将它充分利用起来。75岁之后怎么样那是个未知数。至少我一直有一个榜样,就是褚时建。」
在很多场合,王石总提到褚时健,也喜欢说起两个人聊到橙子挂果周期的那个例子:「他说要6年。我当时一盘算,6年之后他就80多岁了,一个70多岁的老人创业,大谈80多岁以后的场面,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
采访结束了。王石要匆匆赶赴下一个活动。从会议室走向电梯间的几十米途中,他又补充说:「我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人生三个阶段,我就是这样来划分的。这个划分我不强求别人认可。」
「你们干嘛就一定要制造(爆点),让大家感觉,王石同意他是老年人了呢?」
说完,电梯门关上了。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