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跨国药企在华业绩全线飘红,11位“掌门人”却纷纷离去

2018年5月2日 文/ 雷公 编辑/ Shirley

作者:雷公

来源:健识局(jianshiju01)

全文2982字,阅读需要4分钟

吴晓滨辞去辉瑞制药一切职务的消息,让整个医药圈久久不能平静。在吴晓滨前后,默克、礼来、GSK,也纷纷传来中国区或大中华区“掌门人”离开/调整的信息。

这背后,是中国医改、药改、机构改革重塑行业利益格局的大背景下,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博弈与震荡。

跨国药企在华业绩全线飘红,11位“掌门人”却纷纷离去

据健识君的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起,已有11家跨国药企的中国区负责人离开。

当然,“鼓励新药,全球新”的药改思路与医保控费为主导的深化医改目标衔接之初,手握大量原研、创新药物的跨国药企,仍是较大的受益者。

2017年以来,跨国药企在华的业绩普遍向好。

4月25日,勃林格殷格翰公布2017年财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公司实现净利润额近181欧元,尤其在中国市场,取得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增幅超过了43%。

不久前,诺华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中,也同比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销售额增长至22亿美元。

就在昨天,国家药监局公告:已有条件批准默沙东九价HPV疫苗上市。从受理进口注册申请,到有条件批准上市,用时仅8天!也许有人质疑审评审批程序,还有人质疑审批的适用人群差异太大(26岁VS45岁),但事实无法阻挡,默沙东将成为广阔的中国HPV疫苗市场的首个“掘金者”。

然而,对于将中国市场视为长期“利润奶牛”的跨国药企,面对中国政府鼓励本土创新、仿制药替代,医保谈判以量换价的改革趋势已“初露峥嵘”,不得不未雨绸缪,迅速启动新一轮在华战略调整。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区主帅的调整,只是跨国药企整个战略调整中的人事变化。接下来,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模式,投资力度、研发形式、市场准入和医保谈判策略,都将做出大的调整。

业绩飘红

原研药入市加速,依然“称雄”中国市场

伴随着两票制、药代备案制、新药审评审批等政策的不断落地,医药传统的营销模式遭受重大冲击,转型升级已成为跨国药企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尽管各家跨国药企的转型之路尚在摸索之中,但目前已初显成效。

跨国药企在华业绩全线飘红,11位“掌门人”却纷纷离去

据勃林格殷格翰2017年财报显示,公司旗下吉泰瑞、欧唐静、双加和维加特四款药物在中国获批。同时,与梅里亚成功整合之后,勃林格殷格翰的动物保健业务成为跨国公司中的领导者。

截止目前,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有5个基地、15个办公室,拥有约3600名员工。2017年中国净销售额取得两位数的强劲增长,增幅高达43%。

在中国市场拥有良好表现的跨国药企,不仅仅是勃林格殷格翰一家。赛诺菲2017年收入达到434.47亿美元,同比增长3.6%。特别要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同比增长6%,这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示,同比增长15.1%。

赛诺菲中国区总裁彭振科在接受健识君专访时表示,2013年以来,赛诺菲中国市场营收连续5年双位数增长。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0亿元人民币,同比实现15%的增长。

2017年,阿斯利康实现年收入224.65亿美元,同比下降2%,但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全年实现同比增长15%,特别是在2017年第四季度,实现30%增长。

其中,肿瘤产品实现20%增长,肺癌产品年销售额达到4亿美元,非小细胞肺癌产品易瑞沙同比增长8%,另一乳腺癌主要产品芙仕得同比增长18%。此前,阿斯利康相关负责人在一次业内会议上表示,易瑞沙在通过药价谈判降价55%并进入医保目录后,市场份额增加了7%。

就中国市场目前的格局来看,80%的药品销售来自于医疗机构。2017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约1.5万亿元,医院市场的药品销售规模在1.2万亿元左右,零售药店的市场规模为3000亿元左右。这其中,外资药企的药品占据全国三甲及以上医疗机构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中国市场成为各大药企增长引擎的趋势越发明显。2017年,中国政府对医药领域的改革持续推进,强势利好新药研发及上市,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倾斜度也越来越高。分析人士指出,未来跨国药企依然是中国医药市场的主流。

挑战不断

在中国的创新,绝不只是药物本身

尽管跨国药企在华业绩全线飘红,但随着医药政策的不断变化,正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

跨国药企在华业绩全线飘红,11位“掌门人”却纷纷离去

近几年来,跨国药企在中国经历了从“超国民待遇”到“降价前行军”的巨大变化。自2016年起,国家启动药价谈判机制,很多进口药大幅降价,最高达到70%。此外,由于此前价格相较于国内产品价格还有差距,在各省招标时,进口药早已失去了市场优势,甚至没有资格进入部分省份的医保目录。

事实上,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已呈现白热化,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容量已日趋饱和。随着中国政府打击商业贿赂的力度逐渐加大,医药产业的全面升级改造,跨国药企当前的发展模式局限愈发明显。

2018年1月,默沙东公司宣布:原中国区域运营团队(十大区及几个事业部)将整合成两个销售部门:基础医疗部门和院内及专科医疗部门;女性健康和男性健康合并成一个独立部门;糖尿病事业部和2017年新成立的疫苗事业部、肿瘤事业部保持不变。

与此同时,武田制药将原先的几个事业部整合为两个,特药事业部和普药事业部。而艾尔建宣布全球裁员1400人。尽管在公司的声明中,并未确认中国区是否裁员,但其大中华区总裁赵萍的离职,或许会猜测出端倪。

而诺华、默沙东、梯瓦直接进行裁员,康德乐甚至出售在中国的业务来弥补大规模收购产生的负债。

早在2017年,德勤中国发布《新医改新变局——跨国药企的挑战与应对》报告,直指跨国药企在华的超国民待遇已经不复存在,相反,他们在华市场普遍面临4大挑战

原研药高溢价优势不复存在;

谈判降价换市场不达预期;

国产替代进口趋势明显;

经营压力促使药企调整布局。

但,对于跨国药企来说,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明确,加快上市审评审批,促进药品创新和仿制药发展。

或许,这正是跨国药企的“拿手好戏”。2017年11月,阿斯利康与国投创新联手在华组建新药开发合资企业;2018年3月,礼来中国创新合作中心在上海重新开张;2018年4月,默克与华大创新中心战略合作;罗氏和诺华也承诺继续投入并扩大研发中心。

另外,辉瑞斥资3.5亿美元在杭州布局生物类似药基地,也应该在今年年中竣工。而赛诺菲也于本月推出“极创联盟”,为外部企业及项目提供广泛的机会和支持,结合医药生态圈的领先经验,实现共同开发创新,开拓全新市场。

此次国家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研究将急需的抗癌药及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的综合措施,对掌握大量抗癌原研药的跨国药企,即是机遇,也是挑战。但中国如恒瑞、信达、齐鲁等抗癌药创新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实力都更具本土优势,加上威力已毕露的医保谈判手段,原研药在华以(降)价换量的大趋势,正在逼近。

业内普遍认为,多家跨国药企陆续更换了CEO,更印证了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未来将会通过调整公司策略重新占领市场先机。

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中国一线城市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专利原研药的“专利悬崖”见底,以及中国对商业贿赂打击力度加大等,各种“利空”促使下,跨国药企在华的市场增幅必然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