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上海发文:289品种年底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将不再接受注册!

2018年9月7日 文/ 小米 编辑/ Shirley

昨天(9月5日),上海市药监局发布《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的实施意见》要求,坚决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管部门全过程监管责任,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环境,具体针对53项行政审批事项逐项梳理,提出系统集成的改革举措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方案。

在此份《意见》的名单中,健识君注意到,在第9项“药品再注册”事项中,明确“加强对再注册药品的事中事后监管”“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口服制剂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不予再注册”“对国家基本药物中口服固体制剂不符合要求的药品予以淘汰”。

事实上,在289品种之中,尽管已有不少品种的药品注册到期时间为2020年或2022年,但业内普遍认为,该政策是政府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信号,各家企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289品种”的市场洗牌已进入倒计时。

生死倒计时,大批品种将遭淘汰!

据健识局不完全统计,“289品种”共有17740个批准文号。但截至目前,一致性评价办公室共接收“289品种”备案数量为2623件。尽管大多数批准文号的产品并没有进行备案,但品种数却涉及234个,也算是基本覆盖了“289品种”。

早在2015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对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之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届时没有通过评价的,注销药品批准文号。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国家药监局已公布的5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名单中,“289品种”只有13个(24个品规)。按照目前的审批速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8年年底完成一致性评价的“门槛”恐难全部完成,因此政策必要有所松动。

此次,上海药监局发文指出,年底淘汰未达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的产品,无疑,再次打消了业内普遍的猜疑,体现了监管部门推进产业升级的决心。

时至今日,“289品种”已经进入生死倒计时,年底是否能够如期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业内一直颇为担忧。据米内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申报一致性评价的205个受理号(不包括已经通过或不批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受理号)中,有87个受理号属于“289品种”,涉及品种36个。

从目前监管部门的态度上来看,有分析人士认为,留给2018年年底289品种的时间的确不多,最后要么坚持完成评价,要么只能等注册证到期自然淘汰,寄希望于放松门槛已经不现实。

市场扩容,仿制药将逐步实现替代

事实上,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已势在必行!

“国家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替代原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监察专员赖诗卿曾公开表示,通过质量和疗效(与原研药)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是中国医保实施战略性购买的重要“筹码”。

截至目前,上海、江苏、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吉林、广西、辽宁、湖北、浙江等十多省份对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明确出台了特殊采购政策。

尤其是浙江,明确直接挂网可以避开竞价,医院可以优先采购使用,谈判可以因价格原因再谈判,突破了一品两规限制。业内普遍认为,浙江的这一举措,将有可能成为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临床使用限制的突破口。

根据米内网数据统计,2016年“289品种”在医院端销售规模约614亿元,占医院化学药市场规模的6%左右,未来这一市场将逐渐扩容。

随着一致性评价和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未来中国仿制药行业的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分析人士指出,无法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将难以获得市场准入,中小企业将陆续退出,优质仿制药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行业集中度得到提升。

虽然,到目前距离最后期限仅有四个月的时间,289个品种仍有大半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但相应的利好政策——直接挂网、临床替代等,已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