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困局:Labubu之后,谁能接棒?
Labubu全球狂热的余温未散,泡泡玛特已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一边是Labubu系列贡献了公司约35%营收的辉煌战绩,另一边是资本市场对其能否再造爆款的深切质疑——尽管2025年第三季度泡泡玛特交出了营收增长245%-250%的亮眼财报,公司股价却自8月峰值下跌超过30%。
近日,一场意外的直播事件让泡泡玛特的处境更加微妙。“哎嘛,这东西卖79块确实有点(贵)。”“没事,会有人买单的。”两位员工在抖音直播间推广新品时的私下对话被意外播出,迅速引发公众讨论。泡泡玛特官方随后确认发生直播事故并紧急调查,同时明确表示不会开除相关员工。
然而,这场风波的核心已超出员工失言本身,直指泡泡玛特长期以来的高溢价策略和品牌信任关系。当品牌内部人员都下意识质疑产品定价时,消费者对“情绪价值买单”的说法难免产生动摇。事件发酵后,泡泡玛特股价次日下跌逾4%,单日市值蒸发约170亿港元,市场对泡泡玛特的增长模式投下了新的质疑票。
当市场开始质疑其保持长期增长、持续打造爆款的能力时,这家潮玩巨头面临的不仅是如何复制一个Labubu,更是如何在数字时代构建可持续IP生态的战略命题。
潮玩之王的瓶颈期:Labubu神话难以复制
Labubu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全球化盛宴,其成功路径体现了泡泡玛特在IP运营上的深度思考。
据社科院专刊分析,Labubu以“全球化基因前置”的独特定位,打破了文化壁垒。Labubu原型取自北欧神话,形象设计具备天然的跨文化包容性。这种“生于全球,面向全球”的底层逻辑,让Labubu无需复杂文化转译就能引发全球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Labubu的全球热潮在2025年达到高峰。截至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业务已遍及全球37个国家,在18个国家设立了线下门店,全球机器人商店数量达到2597台。Labubu第三代产品在全球发售时,尽管美国售价因关税从22美元涨至28美元,湾区门店依然凌晨排起长队。英国门店因抢购发生推搡被迫停卖,场面堪比抢购限量球鞋。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道出Labubu火爆的真相:“Labubu主要还是长期的运营和粉丝基础的积累。”他在不同场合强调,这个已经运营十年的IP“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它正好满足了年轻人追求自由、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慰藉和社交货币。”
独特的出海路径是Labubu成功的关键。与传统“由内向外”的出海模式不同,Labubu采取了“由外反哺内部”的差异化策略。
泡泡玛特最初选择的出海起点并非泰国,而是韩国。但面对激烈的本地竞争,公司迅速将重心转向泰国市场,这一决策体现了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泰国市场拥有其独特优势:泰国人普遍更乐观悠闲,重视人际关系,社交媒体渗透率超高。这些特质为Labubu的社交传播提供了肥沃土壤。
2024年4月,泰国女星Lisa分享Labubu的视频引发巨大反响。值得注意的是,Lisa最初是泡泡玛特的“自来水”(非商业合作),和朋友逛街偶然入坑Labubu。泡泡玛特敏锐地把握了这一契机,迅速与Lisa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从而为后续在欧美市场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成也Labubu,困也Labubu。单一爆款的依赖症正在显现——该系列贡献了公司约35%的营收,这种过度依赖让投资者不禁发问:Labubu之后,谁能接棒?如今这种成功路径难以简单复制,证明了泡泡玛特急需的不止下一个Labubu,而是一个持续产出爆款的机制。
三大“继任者”,谁能接棒Labubu
面对市场对Labubu依赖症的担忧,泡泡玛特正在积极推进IP矩阵的多元布局。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虽仍是主力,但其他IP正快速成长。
从增速来看,除了Labubu外,增速最快的两个IP分别是HACIPUPU和CRYBABY,同比增长均接近250%。作为去年才开始与泡泡玛特合作的IP,星星人近期的爆款态势也让外界认为其有望成为下一个超级IP。
但这三个“继任者”中,真的有人能接过Labubu的交接棒吗?
先说第一个,HACIPUPU以其萌系设计和高性价比策略,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HACIPUPU采用了温暖柔和的色彩搭配和圆润造型,主打“可爱与陪伴”的情感定位。
然而,HACIPUPU面临着设计语言不够鲜明的质疑。有消费者反馈,该IP缺乏独特的记忆点,在泡泡玛特众多萌系IP中辨识度不足。同时,其平价策略虽然促进了短期销量增长,但也可能限制其溢价能力,难以复制Labubu的高端化路径。
CRYBABY以独特的“哭脸”设计实现了差异化定位,凭借反常规的情感表达,引发了年轻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据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显示,CRYBABY相关收入同比增速达到1537.2%,是泡泡玛特最快进入“10亿俱乐部”的新IP。CRYBABY还拓展了生活方式产品线,包括服装、配饰和家居用品,平均售价达到250元以上。
但CRYBABY的设计风格也限制了其破圈潜力。有业内人士指出,“哭脸”设计虽然特别,但在大众市场的接受度上存在天花板。同时,该IP尚未获得顶级明星的自发推广,缺乏类似Lisa助推Labubu的破圈时刻。
星星人被普遍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接棒者。这个2024年8月才签约的IP,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营收达3.9亿元,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
该系列盲盒单个79元,整盒474元,上线后瞬间售罄。现货短缺推动二手市场价格飙升,星星人整盒成交价达1350元,溢价约3倍;隐藏款更是炒至478元,溢价超6倍。这种市场表现几乎复制了Labubu早期的成功路径。
泡泡玛特在星星人IP上投入了显著资源,不仅为其开发了多种产品形态,还在北京、上海乐园试运营“星星人互动秀”,通过舞台表演强化IP角色设定。然而,星星人目前收入占比仅为2.8%,远低于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的34.7%。
这三个“接班人”的处境都说明了再造一个Labubu的困难程度。Labubu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恰到好处的全球化设计、精准的出海策略、偶然的明星助推、以及相对宽松的潮玩竞争市场。
但对于泡泡玛特来说,缺乏持续踩中爆品的方法论,接下来的路无异于“看天吃饭”。
转型时刻:从饥饿营销到健康生态
目前,潮玩市场已经变得异常拥挤,消费者的审美更加挑剔,对营销套路更加警惕。单纯想复刻Labubu的“稀缺”策略,在今天很可能行不通,泡泡玛特需要寻找新的增长逻辑。
二级市场价格波动也反映出市场的脆弱性。2025年年中,泡泡玛特对Labubu 3.0等主力系列进行了集中补货,这直接打破了市场的稀缺性预期。官方售价594元的整盒,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从补货前的1500-2800元迅速跌至650-800元,跌幅接近一半。这种价格“祛魅”使得此前囤积居奇的黄牛面临巨大亏损,不得不折价抛售库存。
资本市场对泡泡玛特的态度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谨慎。2025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港股上市的泡泡玛特股价出现一轮显著回调。虽然公司三季度营收大幅增长,但股价表现却出现反差,反映出市场对其IP依赖风险存在担忧。
泡泡玛特管理层强调“相比数据我们更关注健康度”,这种表态显示出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但转型之路依然漫长。目前泡泡玛特正通过“IP平台化”策略降低对头部IP的依赖,构建更健康的IP矩阵。
放眼全球,玩具巨头乐高用近百年时间构建的IP生态,恰恰为泡泡玛特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破局之道。
乐高集团之所以成功,本质是因为它早就不局限于一家单纯的玩具制造商,而成功将自身转型为全球的文化符号。
其IP生态构建的核心,在于将小小的积木块延伸为一个覆盖影视、游戏、教育、主题乐园的庞大文化宇宙。乐高擅长通过跨媒介叙事拓展IP生命力,将积木产品与影视、游戏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玩具+娱乐+教育"的生态闭环。
像《乐高玩电影》系列不仅收获了票房,更构建了一个让IP角色"开口说话"的叙事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品牌内涵。
在生态运营层面,乐高通过"乐高大使"计划、LEGO Ideas平台等创新机制,让粉丝从消费者转变为参与者。这种开放共创模式不仅催生了独特的"砖块文化",更让用户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投入和归属感。
对比乐高成熟的IP生态,泡泡玛特目前更像是一个单纯的“潮玩符号”制造商。尽管有着形象鲜明切受欢迎的核心IP,但在IP的背后却缺乏更丰富的故事宇宙以及人物塑造进行支撑。
“塑造IP”并不是意见简单的事,泡泡玛特可以使用传统方式——通过短动画、漫画等形式让IP拥有超越玩具本身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借鉴乐高的共创模式,建立更开放的粉丝参与机制,并积极探索IP的内容化与跨媒介表达,推动品牌从单一潮玩销售向全产业链运营转型。
纵观全球消费市场,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企业,往往不是那些依靠单一爆款的品牌,而是构建了完整生态系统的平台。
对泡泡玛特而言,真正的成功不是制造下一个Labubu,而是建立一个让消费者一直喜爱、愿意长期追随的品牌生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潮玩市场,泡泡玛特需要从根本上重建消费者信任,将品牌从“饥饿营销”的质疑中解脱出来,转向构建更加透明、健康的IP生态系统。
唯有如此,泡泡玛特才能实现从爆款制造者到生态运营者的华丽转身,在Labubu之后,续写新的增长故事。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