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告别遗憾
北京时间2024年8月4日,南巴黎竞技场4号馆内,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金牌赛,樊振东最终战胜瑞典选手莫雷加德,夺得金牌。在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主教练王皓高高托起了樊振东。在网络上纷传的这张合影下,很多人留下感慨——「王皓总算完成了自己的奥运单打冠军梦」。
2004年,20岁的王皓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他意外地战胜夺冠热门王励勤,却在决赛中爆冷输给了韩国选手柳承敏,拿到一枚银牌。4年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以小比分负于同队的马琳,再一次错失单打冠军,这让王皓觉得非常遗憾——当时,他已经世界排名第一,「体力、心力、理解力都是最佳状态」。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和调整,2012年伦敦奥运会,王皓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决赛中他不敌年轻的小将张继科,再次拿下一块银牌。在当天的赛后采访中,他红着眼圈对记者说:「最后一届奥运会,还是给自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说完这句话,眼泪就滑了下来。奥运会后不久,王皓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宣布了自己准备退役的消息。
退役后,王皓很快就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成为教练。他会观察球队里的每一位年轻队员,给要上场的人做心理辅导。面对新一代球员,他始终觉得,在吃苦之外,他们要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有更开阔的人生地带,才能充分理解乒乓球带来的各种命题。
接连三次奥运会单打冲冠失利,「千年老二」「悲情亚军」成了王皓身上最显眼的标签,直到今天还与他紧密贴合在一起。但王皓觉得,这些经历是自己做教练的优势之一。除了技术,他更充分地理解比赛,也更充分地理解运动员站在赛场上最真实的心理波动。
9月下旬,我们在北京见到了王皓。见面那天,WTT澳门站刚刚结束,王皓作为男队的主教练刚刚结束了随队比赛,从澳门回到北京。他穿一身深蓝色运动服,和赛场上的坚定、运筹帷幄相比,他说话音调很低,显得有些拘谨。
那个上午,我们一起聊了聊巴黎奥运会那些紧张的瞬间,聊了他经历过的三次奥运会,也聊了他的教练生涯。在他的世界里,奥运会始终是人生的回响。他因为奥运会而被大众知悉,又因为三次单打亚军而为人所议论、惋惜。如今说起这些奥运印记,他显得淡定,但很多细节也已不愿提起。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冠军叙事从不少见,但关于一位运动员该如何理解输赢,又该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消化并接受遗憾,并完成人生的转身,同样重要。
以下,是王皓的讲述——
文|令颐
编辑|楚明
图|(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绝处逢生」
今年奥运会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是樊振东跟张本智和的八分之一对决。这是最关键的一场球,也影响了男单整个赛事的走向。
当天的比赛气氛很紧张,比分也很焦灼。前面几局打得压抑,我能感到樊振东有一点点小蔫儿紧,可能是对张本的顾虑——在球路特点上,两个人有点重叠,樊振东自己也感觉到有一些技术特点会被限制住,他打不开局面。这种蔫儿紧可能也只有教练员能感受到,是我们之间的默契。
上场前,我们的设想是,如果前两局能够打成1:1,就是非常好的开局,如果要打成2:0,基本就掌握了这个局面,对手就毫无还手之力了。
事实总在设想之外,后来打到0:2了,这肯定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不过,我们也能够很坦然地去面对、去接受。这个局面唯一证明的是,对手打得非常好,而不是说我们打得不好,我们只是在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处理好——前两局的时候,樊振东还是有点太小心、太侥幸了,出手总是犹豫、保守,他光想着捡一些对手的失误,没有完全硬碰硬。他没给对手施加上压力,而是让对手给他拼命施加压力。
我觉得反而是真正打到0:2落后以后,樊振东整个人的心态、呼吸重新平稳下来了,节奏也开始重新调动起来,置之死地而后生。
比完两局后,我们还出去换了一次衣服,这个举动好像也被看作他能拿到这盘比赛的关键。那个过程很短,裁判长跟着我们走出去,有大概1分多钟的暂停,也讲不了太多东西,最主要的还是鼓励他、肯定他,让他坚定自己的信念,还有就是让他出手一定稳一点。打到这会儿,就是重新开始了。
在技术上,我们也快速调整了一点,可以把发球的落点变一变。所以,第三局上去以后,他发球的站位变了一下,比分一下子就拉开了,追到了2:2。
到第5局的时候,樊振东又有点侥幸、保守了。我了解他的心理,可能是感觉自己好不容易追上,又有点侥幸,想把比分、局面控一控了。但赛场不会完全随你心意,对手一直是在搏杀状态里,非常凶狠。樊振东稍微有点这种想法的时候,就又被对手追上了。
日常我们跟运动员聊得最多的就是,竞技体育实际上也是关于人的比赛。像奥运会这样的关键比赛,更主要的还是要了解对手、了解人的心理转变。这比单纯了解他的技术要重要得多。有些人他可能一上来是很强硬的,但最后该软下来的时候,还是会软。有些人可能一直盯着就想咬你一口,就不会放弃,就想使劲去跟你搏杀、去拼,这种人就要小心,你也要反过来咬死。
很庆幸的是,那场比赛最终樊振东咬住了,拿下了半决赛的资格。
在巴黎奥运会,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现场氛围是非常好的,法国的观众是非常会看比赛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保持安静,什么时候需要调动气氛,比如说他们玩儿人浪,一群接一群的,特别热闹。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氛围不是乱、不是嘈杂,而是让你觉得很欢快。在这种环境当中去比赛,运动员是很开心、愉快的,很自然就会感觉轻松,沉浸在比赛中。
上场前,我会提醒樊振东,不管你什么状态、什么节奏、什么比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尽情去享受这个比赛过程,就当现场所拥有的法国观众都在给你加油。只要这个过程好了,结果是自然而然的。
打完那天晚上,我们都很平静、克制,没有什么庆祝,我们始终都是很清醒的。后面还有半决赛、决赛。只能说,我们这算绝处逢生,又挺过了一关。我们可以庆幸晚上我们俩回去还能再看看技术录像,能继续坐着奥运村的班车去准备第二天的比赛。
王皓和樊振东图源视觉中国
三次亚军的包袱
在赛场上,我在不断调动樊振东的积极性,让他再兴奋一点,再high一点。
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和柳承敏对战的时候,刘国梁主席也曾经在台下大喊让我能兴奋一点,去叫、去跳,我很能感受到那种声音在当下带来的作用。外界再有干扰,我们两个人的交流是恒定的。樊振东回头看到我的眼神,听到我在后面喊的声音,这些都会让他更专注一点。
雅典奥运会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奥运会。那一年,我20岁。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更多的是稚嫩。那会儿,我身上的包袱没有很多,就是要去给王励勤和马琳扫清外国选手,感受比赛的过程。奥运会半决赛之前,我几乎都没赢过王励勤。但后来一路就打上去了。
以往柳承敏跟我们对战,都是赢得少,输得多。决赛头一天晚上睡觉都非常好,我觉得应该没问题。但当我推门进到决赛主场的那一下,才感受到那是决赛,瞬间感受到压力一下子放大了几百倍,要去承担责任。
我一上来打得非常凶猛,但只盯住了对方的正手,后边几局就失误了,最终失去了冠军。下台我跟刘国梁主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打好」。
赛前自己对困难准备不足,为年轻付出了代价。每个运动员打到那会儿都想赢,一是想赢的心思很重,二想赢都不知道怎么赢,或者拿什么赢。有很多临场的情绪,还有突发的比赛状况,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就是一种包袱,一种压力。
第一次冲金失败后,整个后奥运时期,影响一直都在。很多人安慰我,说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能进决赛已经不错了。但我知道打第二肯定不行,不能原谅自己,心态调整、消化得很慢。一直到2006年不来梅世乒赛之前,我参加的好多比赛都打了第二名,也是那段时间,媒体和大众开始叫我「千年老二」。
我连续两年参加亚洲杯比赛,很多协会派出的都不是最强阵容,这两届都拿了冠军。当时我就体会到,不管比赛大小,只要拿了冠军对我的心理状态就是一种帮助和提升。人不能光想着奥运会,要经历一次次小比赛的磨练和积累,才能在大比赛中发挥出来。那时候年轻,觉得时间那么遥远,未来还是有机会的。
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很明显能感受到,那个包袱又回来了。
临近比赛,我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一了,状态是最好的时候,年龄、体力、理解都到位了,技术也比较成熟,在各个方面都是最强的,大家对我的期望也是最高的。而且上一届单打已经输在自己手里了,所以这一次就特别希望能够翻盘,压力非常大。又是在本土举办的奥运会,能在自己的国家参加一次奥运会是很难得的,就特别想要拿到这个奥运单打冠军。
当你过多去想比赛结果的时候,就会被这个比赛结果所左右,捆绑住。站在球台上,我还是放不开,身体发沉,根本都跑不起来,出手不果断、不够狠,最后我就负于马琳。
结束后,从颁奖礼现场回到车上,又回到住宿的地方,我全程沉默,几乎就是放空,想得最多就是,又一次第二了呗,更多要考虑后面接下来怎么安排。
当下真的来不及想太多。我们拿了团体冠军后有很多活动、比赛,还有港澳行。我虽然是单打亚军,但团体上又拿了第一个奥运冠军,这里就掺杂了很多光环,也会把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淹没掉,顾不上静下心来去想什么。
小半年后,到了封闭集训期,我一下子缓过神来,越静、越没人的时候就越想,这是又一次第二了,再一次体会亚军的滋味,跟2004年的心境有很大的差别,不甘心一直往上涌。
最难受的是在2009年横滨世锦赛之前,会觉得自己是不是打不到那个目标了,是不是真的打不出头了?赢了又怎么样?输了又怎么样?拿了冠军又怎么样?忽然间觉得这些都没有意思了。每天不仅不想训练,看见乒乓球都觉得难受。很多教练都观察到,我练球的时候眼睛没神儿,训练完了回到房间里不出门,也不去食堂吃饭,每天就叫师傅给我送到房间里。
后来有一周的时间,封闭训练我没怎么去练过,基本上天天跟教练请假。那也是这么多年来唯独一段比较长时间的休息,天天也没什么事儿干,就是散散心、去爬山、去旅游,去「放风」,感觉天都蓝了,很自在。
归队后,刘国梁主席那会儿还是男队主教练,他看我当时的状态不是很好,就跟我说:「你能来横滨,能站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你就已经赢了,说明你还敢接受这样的挑战,还玩得起,还没有崩溃。具体打成什么样,我们并不看重,只要还能站在球场上就是一种肯定。你爱打哪儿打哪儿,第一轮输了也没事。」
那会儿,我对这个比赛完全不抱预期,觉得打与不打都无所谓。后来听了这个话,我一想,来都来了,那就站在赛场上打呗。横滨世锦赛的整个赛程都很顺利,重要的是我在场。
第一场下来,信心就重新提回来了,对手不是很强,就赢了,第二场的时候,对手也不是很强,又赢了,就已经进前32了,再赢两场,就进前8了,最后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职业运动员就是这样,当你站在这个赛场的时候,就不可能想输。
所以说,某个人给你讲了一句话,可能就会把你从一个很不好的状态里打捞出来。那个冠军对当时的我来说,很重要,很提气,就好像还有往前走一走的可能。
当时想如果伦敦奥运会能拿到金牌,就离自己最终的梦想又近了一步,那段时间,我几乎也是把每一场比赛都当奥运会。队内训练的时候,每次换三到四套训练服,几乎每一件训练服都能拧得出水。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我的心态已经调整到最好了。那时我29岁,知道这大概率是自己的最后一届奥运会。这次备赛的四年,其实是我最累的四年。
最后我负于张继科,这个结果对我来说肯定是有遗憾的。但在赛后采访的时候,我所说的「圆满」也是真心话,我已经拿了三届奥运会亚军,今后的人生该怎么走,我很清楚。
经历三次奥运会,我已经逐渐成熟了。无论输赢,无论成败,我都能够正确面对。
遗憾成为一种优势
2012年,我打完伦敦奥运会,没过多久就退役了。当时是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大家聊着天,在一个很轻松的氛围里,我就突然举杯宣布,我要退役。
伦敦奥运会后,我也有过内心的搏斗,毕竟我只要是拿了单打冠军,就是大满贯、全满贯、金满贯,离这些目标其实就一步之遥,肯定有不甘心。有的时候,我也会怨当年2004年的自己,是不是冲一把,能早一点理解奥运会的含义和概念,就能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和结果,但是再想回去是不可能的了。
我没有怨恨过乒乓球。这三块奥运单打银牌也是自己的勋章,这个成绩也是自己一分一分打出来的,何况我还有18块世界大赛的金牌,能打到这个成绩的人也寥寥无几。这已经让大家认识到了我在这个运动项目上的付出和努力。
乒乓球之外,我没有设想过其他的选择。退役后,我很快就衔接到教练工作,在原来的八一队做教练。那时我刚30岁出头,其实想过要不要再冲一届,再在2016年奥运会上搏一把。但后来一想,那时樊振东还年轻,我对他比较了解,直接转型,在衔接上是比较顺利的。如果自己再坚持当运动员,冲击完下一届奥运会再转型当教练去带樊振东的话,衔接就会慢一点。
王皓和樊振东图源视觉中国
做教练最大的变化就是结束了集体生活,本以为作为教练能天天回家实则还不如运动员时期,还有原来单纯的生活变得复杂了起来。
一开始上手做教练,是真着急。运动员在场上打,我看着这场比赛,感觉能赢,却赢不下来,但是又一点招儿都没有,恨不得自己上手去打。那时只能告诉自己不能急躁,别的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很多人说你是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转型做教练,应该是很顺畅的一件事。其实并不是这样,不是说我们打过球、上过奥运会,就一定能够带出优秀的运动员,这中间有一个偏差。
转型后,刘国梁主席一直提醒我说,从运动员转型教练,你先要做的就是学会放下和忘记之前在运动员时期所有的成绩,这样才能够去踏踏实实干好教练工作。要不然,你还戴着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眼镜去带队伍,你看谁都会不顺眼。
所以,我也是在做了教练之后越来越觉得,之前拿的这些成绩都已经过去了,人生始终是在往前走的,早晚都会转型,过往的成绩也只是人生的开始而已。
作为教练,我最大的优势可能也是过往这三次奥运会的经验——我是从竞争里脱颖而出的,怎么进行封闭训练,怎么上场,运动员到底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支撑,包括整个竞争体系是怎么运转的,我都很了解。
我的三块银牌,三个奥运单打亚军是客观存在的,但失落和不甘已经不重要了,它们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会更希望队里的运动员们能够真正了解比赛,了解竞技体育的随机性、不确定性,了解输与赢。
在整个备战巴黎奥运的这两年中,我跟球队的配合非常好。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今年的奥运会上,我怎么给他们做赛前准备。那时,技术已经不是我们主要强调的东西了,更注重的还是心理素质提升。
樊振东单打拿了冠军以后,大家都会觉得,是不是可以庆祝了。其实倒没有,晚上我立刻在回去的路上找他聊,跟他说,这种时候你可能是受关注最高的,大家都觉得你已经拿完大满贯,应该会最自在。恰恰到这会儿,你需要收心,后面马上就要进入团体赛,你更应该冷静,把团体赛打好。
跟他聊完,我马上就找到王楚钦。他单打失利以后在备战团体赛,需要从单打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去沟通他遇到的困难,了解他当下的想法,鼓励他说,虽然咱打输了,这个已经翻篇了,不能再想了,得往前看,还有搏一把的机会。我还要调动他训练的信心和热情,给他布置一些必要的训练任务,让他尽快找到比赛的感觉。
反观马龙,这是他参加的第四届奥运会,也有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届,他肯定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个最完美、最圆满的结果。前期没有他的比赛,但是他很早跟随我们到了巴黎,一起进行适应性训练。单打打完了、混双打完了,十几天过去了,他没有比赛,就光陪着,对他来说是很累、很消耗的过程。所以他进入团体第一场比赛时,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也需要激发和调动。看和打还是两个概念,场上的风速、灯光、氛围到底是什么样,是不一样的,这些要重新跟他强调、分析。
每个人都分别聊完,最后再把他们三个人叫到一起,让他们形成一支团队。这些都是以前我的教练们会一一做的,在赛场上的感受,我也是亲身经历的,最切实的。从结果来看,这些经验还是适用的。
中国队夺得巴黎奥运会男团比赛冠军图源视觉中国
输赢之外
樊振东今年拿了奥运单打冠军之后,网上有很多声音说他的这块金牌似乎也弥补了我的一些遗憾,让我的梦想得到了圆满。我不能说完全认可这样的说法,可能时间点确实赶得比较巧——今年是2024年,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2004年,中间差了20年,可能是会有这样一个时间契机,而不是说樊振东的成功一定是帮我完成了某种成就。
重要的是,樊振东自己享受了比赛,享受了赢球的快乐,他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大满贯的目标和梦想。
他在巴黎奥运会上的状态一场比一场好,我能感受到他的信心和底气。作为樊振东的教练,从小一直带他,我们之间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我也比较了解他。
有一年全运会结束后,就有教练看着樊振东打联赛,一边和我说「他跟2001年的你有点像」。2001年全运会,刘国梁主席带着我打比赛,那一届比赛我们获得团体冠军。打着打着,我就变成了队里的一号,樊振东也是这样的,跟着我一起打比赛,慢慢变成了队里的一号。
我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樊振东的优势也是很稳重,是个很上进、目标很明确的运动员,不用再对他强压,但同时他也需要强鼓励、推一把。过去,我自己的性格使然,缺少一些霸气、狠劲儿,导致自己在关键的时候会吃亏。这可能也直接影响了我后期的执教理念。樊振东和张本智和的那一场比赛里,我跟他说,伸脖子一刀,缩脖子也是一刀,索性就伸出去。
我想的就是,宁肯站着死也绝不能躺着生,希望樊振东能体现出一种霸气,对手没准还不敢出手。樊振东也是敢于把脖子伸出去的,最后几个球打出了自己的底气和霸气。
其实奥运会之前,樊振东的心态和训练出了一些状况,状态不是特别好,那段时间他打球也找不到感觉,急需调整。我们两个人聊了很多次,也聊得非常深。聊完以后,他最后慢慢能调整过来。这就是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素养,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调整,怎么能够让自己重新获得希望。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的磨合、信任、默契都是靠着日复一日地训练、摸爬滚打还有复盘来形成的。
樊振东在夺冠之后做出姆巴佩那个手势。我非常能够感受到他当时那种释放、欢快,他可能想用这种方式来庆祝,那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和肯定。
樊振东在庆祝图源视觉中国
对我来说,我是在退役之后的几年里,才开始能够感受乒乓球真正的乐趣。它是一个小球,要懂得控制它,才能够拿下一分。我也最留恋在赛场上,无论输与赢,你能感受到的那种刺激,是在生活里很难捕捉到的。
我之前说过,如果2004年在雅典拿下单打冠军,有可能会连着拿三届奥运单打冠军,而不是今天的「三连亚」。这是一种玩笑,但确实是这样的,就像你举的例子,郑钦文拿了奥运单打冠军后,她随后在美网赛场的状态也非常好。这就是运动员的一种预期、一种感觉、一种心态。
在奥运会上,运动员们所面对的压力、背负的责任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我之前参加三届奥运,对赛后的辛苦非常清楚,身心疲惫,就像脱了层皮一样。我作为教练,不光要注重技术,也要尊重人、理解人,时刻尊重和关心运动员的身体、心理状态,还有他们的想法和选择。
其实,成熟的运动员们都有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和规划。尤其像樊振东,他经历了这些大赛,现在脱离了强压,肯定需要一些缓冲期来调整、梳理自己,进行自我放松和充分愈合,之后才好让他一步一步根据身体和心理状态来安排未来的训练和活动。对运动员来说,这个缓冲期是非常必要的,就像一段皮筋,不能一直紧绷着,要有紧有松,也是为了之后的人生能更好地出发。
我做运动员的时候,休息的时间很短暂,一般奥运周期结束后就会衔接到下一个周期、下一场比赛。做教练后,我发现,吃苦是基本,但光靠吃苦不一定完全能成就一个运动员。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休息也是一项基本功课。无论什么时候,在特定的环境、地点和时间,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让自己保持非常好的精力、充沛的体力,让心理也得到调整,这是非常重要的。对我来说,休息不一定非得去什么地方,睡觉、健身、旅行都可以,休息嘛,做啥都行。休息也是一种技术。
现在,我们也希望新一代的运动员们能够有运动之外的追求,能够进入更丰富、更开阔的人生新地带。而且,对于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知道与人怎么去交流、打交道,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延续下去。
乒乓球在我们国家的受关注度比较高,不光是主力,我们底下的年轻队员也有自己的粉丝、流量。所以,对他们来说,能够合理去理解这些声音、理解自己的声量也很重要。
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并不是你与生具备的,是乒乓球、竞技体育赋予你的。技术是可以练的,但理解是靠积累。如果不积累,没有办法走得更远。
图源视觉中国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