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不要去博物馆?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去博物馆?
你去过什么好玩的、特别的、奇奇怪怪的博物馆吗?
去博物馆,就是现代人的探险。在博物馆,我们获得了密度最高的惊奇。不久前,《人物》发起了一次对「奇奇怪怪博物馆」的征集,很快收到了近200份回答,这些回答从世界各地传送来,像在地球上打下了一个个小而有趣的标记。
在这些博物馆中,我们看到许多日常事物意想不到的丰富,看到许多幽微、细腻的情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如何看待性与死亡,也看到一些遥远的人的人生碎片。
博物馆三个字,往往显得沉重、宏大,但其实,它也可以简单、小巧,不谋求意义,很多读者喜欢这样奇怪的博物馆,是因为它们没有距离感,它们的展品、陈设,甚至是主题都是那么贴近普通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去博物馆除了探险,也是靠近某个特殊状态下的自己,就像读者@陈黾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感受到的,这将是自己人生电影中会被记下的一幕。
所以「奇奇怪怪的」博物馆,也许没有那么奇怪。它只是证明了世界是多样的,我们以为的平常未必就是正确答案,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另一种可能,另一种想法,另一种回答。
希望这些有趣的回答可以给大家一份参考,假期的时候,也去博物馆走一走吧。祝你假期愉快!
文|谷幌幌
编辑|槐杨
图|(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日常事物的奇妙
原来八音盒、钢琴、银耳、醋和昆虫,这些日常的事物,有如此的奇妙与丰富。
@怪兽 女 27岁
八音盒博物馆!收藏了从古到今各种形制的八音盒,还有演示和讲解,其中一个八音盒非常古老,启动的时候声音像流水一样,清脆叮咚地流淌下来。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文物八音盒,一般人对八音盒的印象是迷你的、捧在手心上的,但那个八音盒有一张桌子那么大,描绘了华丽舞会的场景,启动的时候,所有的小人儿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美到窒息。
@wen 女 20岁
厦门鼓浪屿上的钢琴博物馆,很惊讶能看到一个人对钢琴的收藏居然可以那么多,有的钢琴年代久远,它们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历史的回响。而且地址选得很好,天气好的时候在二楼弹琴看海,是宁静幸福生活的样子。
@一一 24岁
法国Roubaix la piscine泳池博物馆。博物馆本身很小,特别之处在于它真的是由一个泳池改造而成的,所以博物馆正中间是一条水道,去过的人都会记住它的那扇大玻璃窗,阳光透过窗会投影到水池里,如梦似幻的好看。
@小舒 男 30岁
日本京都铁道博物馆。那些服役结束的列车,零部件被继续陈列在博物馆里面,甚至接上了外部动力,让它继续以运作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博物馆真正的意义所在,有点浪漫,又有点沧桑。
@就一等 女 27岁
灵山岛贝壳博物馆,楼体嵌满了贝壳。真的很漂亮!
@小洲 女 25岁
上海市矿晶博物馆,它坐落在一个商城里,第一次去完全没意识到是个博物馆,以为是卖玉的玉器店,但仔细看过,才发现是蛮有特色的一个展馆。展出的内容不仅有形态各异的岩石、化石,还有闪闪发光的晶石、矿石。印象最深的是「女皇金」,中国最大的原生晶体自然金,还有一个彩色的矿石,开启紫外线灯,你会发现,石头看起来是从内部发出幽幽的光芒。
@小贾童鞋 女 36岁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这里收藏了500余方明清科举匾,讲述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还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状元榜眼探花的考试试卷以及科考作弊的小抄,那个时候的小抄居然缩印得超级迷你,当然作弊被砍头的也很多,是遛娃的好去处!
@Sophie 女 30岁
去过一个刑罚博物馆,里面展出了许多让人看着就害怕的刑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把全部都是铁尖尖的椅子,椅子上还有手铐,不敢想象以前的犯人经历了怎样的严刑拷打。
@呼啦啦 女 40岁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有历史有生产,还有醋和醋饮料喝。传统和现代化酿醋工艺都能看见,还能感受粮食在发酵中发热。记得带螃蟹去,毕竟有免费醋提供,空口喝醋不好。
@小杨同学 女 23岁
在我的老家,四川通江,有一个银耳博物馆,外形像北京鸟巢,里面都是关于通江银耳发展历史以及特性的介绍,不算特别有趣,但我认为这个主题比较小众,应该也仅此一家,毕竟通江是银耳之乡,「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是通江银耳的SLOGAN。
@小兔子乖乖 女 23岁
我去过很特别的博物馆是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的野生菌博物馆,这里是我的老家。外省的朋友对野生菌的印象基本停留在「白杆杆红伞伞,吃了躺板板」这种搞笑的安全宣传标语上,但这家博物馆会让你全面了解野生菌。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野生菌标本的展示,玻璃罩里的一朵朵菌子,有着不同的样式和颜色,肆意生长,像鲜活灵动的小精灵,这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与力量,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幻与多彩。
@相宜 女 19岁
我大一的校区在广东河源,离我们学校最近的是东源县博物馆。它曾经办过一个精美昆虫标本的流动展,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悟到,昆虫真正的美丽在于生命力。
在人为定义的「极具观赏价值」之外,昆虫们经年渐变的彩衣,呈现出生存的智慧。它们的手段实在令人钦佩——进化出了警戒色(譬如猫头鹰环蝶)、生化武器(譬如蜜蜂的毒针,有的小昆虫可以射出100℃的毒液哦)、拟态(譬如枯叶蝶、竹节虫,有的蝴蝶幼虫会伪装成鸟粪)。
这种在自然法则下进化出的、充满无声智慧的手段,支撑它们从恐龙时代生存繁衍至今。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美丽的昆虫」这样的组合,可直至那时,我才突然发现,我既不懂「美丽」,也不懂「昆虫」。我真的无法想象,要拥有怎样的一种顽强与激情,才能使自己的羽翅生长出这样逼真的花纹,才能将自己的身体雕刻成与周围环境近乎一体的形状。真正的美丽,是这样弱小的生命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和一些奇特场景的相遇
从古墓里走出来,阳光突然显得如此珍贵。
@阿潇 女24岁
去年一个普通的阴冷的春日,在大雨里去了湖南博物院,看了辛追夫人。沿着马王堆陈列设计的参观路线,从顶至底,从棺椁的最外层到最内层,走到最下面的时候,站在最内层的棺底的位置,感觉自己被厚葬了哈哈哈哈!
@石阿玺 30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那个丑萌丑萌的陶俑,让我原本热的急躁的心情突然就烟消云散了,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就开心了。
@小猫薄荷 女 31 岁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可能是最像密室逃脱的博物馆,里面有很多真实的杀人现场场景还原。我有幸参与过博物馆布展,记得为了真实还原辛普森杀妻案的犯罪现场,一批国内外刑侦领域的顶级血迹专家拿着仿真血,穿着防护服,像做法一样在现场泼洒,做血液痕迹,视觉效果太刺激了。博物馆建成后,每每回想布展故事,都感慨于这群专家真是可爱又专业,竟然为了一滴血长什么样子吵得不可开交。博物馆里隐藏了很多彩蛋和小故事,希望大家能找到。
@鱼干Q 34岁
临汾博物馆,这是一家非常用户友好的博物馆:比如很多博物馆都会展览铜镜,但都是展示背面花纹,而在临汾博物馆,我第一次看到铜镜的正面,回答了很长时间的疑问——这玩意儿真的能看清脸吗?真的能看清!还有汉代随葬的陶器,也是很多博物馆都有展出,往往是同类陶器放在一起展示,而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把不同的陶器组合成一个汉代的民居,千年前的日常生活场景就在眼前,真的很棒。
@苏三羊 女 17岁
济州岛的「信不信由你」博物馆,是我在挺小的时候去的,不确定现在还在不在了,但我对它印象很深,这是一个记录了很多神奇的稀奇古怪的事物的博物馆,就像名字一样,信不信由你——比如脖子最长的人、世界上最小的人、用铜钱拼的汽车之类,看完真的能感受到世界的奇妙,要预警一下,有个别场景较为血腥,特别小的孩子不适合去,因为我小时候就有点害怕来着。
@LXY 女 30岁
德国汉堡微缩景观博物馆,里面有格列佛游记般的全景体验,极其精美逼真的微缩场景,配合灯光音效,还有意想不到的小彩蛋,比如自然风光中飞行的小巫师。这座博物馆的起源是汉堡当地工业模型的制造产业,演变成了一种独特艺术。当看到机场模型里飞机甚至能够演示起降的时候,真的佩服德国人在工匠精神上的追求。参观过程会有上帝视角的感觉,同时也感慨,也许某个更高等文明也像观察微缩模型一样观察我们吧,人类生命如此渺小。
@宋女士 女 32岁
去年11月,我去了一趟金沙博物馆,和三星堆比,它可能显得不够知名,但它就像一个公园一样,赶上银杏叶都黄了,整个环境特别美。馆藏最出名的就是太阳神鸟了,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不是它,而是遗迹馆出口附近的大树根,一个3000年前的树根。俯瞰它,想象这里曾经有一条长长的河,河边曾有一棵大树,孩子们会在它的树荫下乘凉,又或者爬在它的枝干上玩耍。再经过数千年,那些人都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这个大树根。印象同样深的还有乌木林,乌木是树木被泥沙掩埋后,经过千万年才碳化形成的,你会想,它们经历了什么,才重新来到我们面前。
@夏目友人樟 女 34岁
跨湖桥博物馆,它以古船为造型,馆藏有一艘来自八千年前的残长近6米的独木舟,馆内文物时间追溯到比河姆渡文化时期还要早,那都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智慧和文明。
@柚子 女 30岁
古墓博物馆,一整个一整个的墓室,从墓道走下去仿佛真的来到了那个朝代,渺小的人类被家人精心埋葬、保留试图穿越时空,在这间小小的墓室实现了永恒,脑海中蓦然浮现出那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小盒 女 37岁
巴黎地下墓穴博物馆。参观全程在地下,穿过大概2公里由头骨和胫骨垒成的狭窄甬道,回归地上之后,扑面而来的阳光,让人觉得生活美好又不真实。
@小X 32岁
斯德哥尔摩有很多博物馆,都非常酷非常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沉船博物馆。整个馆就是一艘巨大的船,从负一层走到三四楼,都是围着船身参观,你会感慨,一艘17世纪的沉船,在沉落300多年后被打捞出来,却还是如此精美完整。但最震撼的并非船身的精美,而是打捞出的一些骨骸,人们根据船上零碎的痕迹,拼凑这些逝者的人生,一个勤奋的船员,一个喜欢吃鱼肉的船员,一个贫穷的船员……每个人都被记录下名字、身高和一些日常小事。这些都在告诉现在的人,永远不要忘记那些逝去的人,每个逝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和名字。
斯德哥尔摩的瓦萨博物馆,这是由一艘17世纪的巨大沉船建造的博物馆,沉没300多年后,它被打捞上岸。
记录一种情感
不为某个具体的物品,也可以建筑一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纪念的是曾经涌动的情感,保护的是那些珍贵的个人讲述。
@小甄要天天开心 女 20岁
很喜欢成都的失恋博物馆,里面全是正处在热恋期的couple留下的美好物品。其中还有一件婚纱。虽然名字听起来好像有点淡淡的伤感,但其实走进去我觉得蛮有趣,也很有共鸣。那些旧物品让我看见了两颗灵魂曾经发生过的碰撞和火花。虽然结局都是分道扬镳,但是一件件小物件还是让人看见他们曾经的心动和荷尔蒙的交织。爱情本身就很美好,无论是热恋、暗恋抑或失恋。
@一个美女 女 35岁
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它特别小,特别「深情」,它展示的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无尽的爱与思念。他搜集了他能搜集到的所有她的东西,包括几百根她抽剩下的烟头,就在博物馆的一楼。一整面墙的烟头,变态又伤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楼的床,男主角就躺在那张床上死去,死前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向一位作家讲述自己对爱人的迷恋,最后这位作家将他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就叫《纯真博物馆》。我不知道这部小说是虚构还是男主的生活实录,但是我愿意相信,在这个被称为草台班子的世界,有人爱得相当专业。
@北京糖 女 24岁
中文梗博物馆。这是一座依托于游戏VR Chat建立的虚拟博物馆,收录了上百个过去二十年间在互联网中文语境下传播的梗作为陈列展品。每一个展品我都认真看了介绍,很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年轻人梗DNA的展示,二次元展区以及春晚展区,里面的很多图像都能让90后和00后产生极强的共鸣,尤其是关注ACG文化的受众。免费、不限时,还能多人在线聊天,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登录上去看看,带着没去过的朋友一边吐槽一边游览。我想这个虚拟博物馆是跨时代的,是属于我们青年人的「异托邦」。
@陈黾黾 女 25岁
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那里我有过一次奇特的经历。那是我到纽约的第二天,也是到美国的第二天,蹭了几个纽约的朋友,只捐了一美元就进馆参观。这个博物馆巨大无比,中途我打算休息一下,刚出博物馆就听见洪亮的男声说着非常流利的汉语,「中国人牛逼!下面为大家演唱一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原来是一位美国黑人老大哥吹着萨克斯,在博物馆前演奏。那一刻我有点恍惚,我是谁?我在哪?在震惊中听完了老大哥演奏的其余歌曲,分别是《黄飞鸿》、《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世界是包容的,你也应该敞开怀抱和心扉。
那时,还有一些美国孩子在跑来跑去,他们在做作业,仔细寻找某一件展品的某一个信息,找到了就大声呼叫同伴过来,吵是真的吵,也担心他们跑来跑去撞翻了什么展品该有多狼狈,但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折叠人生的感觉,出生在小城市的我小时候没有机会做这样有趣的作业,他们跑来跑去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和我真实的当下重合了,这一次,我也在电影画面里,这是我人生电影的一幕了。
@Aquarius 女 19岁
黑色博物馆,是一个汇集心理疾病患者自述的博物馆,里面有这些人的物品以及对应的故事。我有双相情感障碍,总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所以想去这个博物馆,看看和我有相同或者相似经历的人的生活。和男友一起去的,他没什么心理问题,看完觉得有点压抑,但对我来说,大部分时候就像在照镜子,感受很平常,虽然看到特别共鸣的也会流泪,但至少走出博物馆,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个正常人了。
这家博物馆在上海,展期好像到十月,希望有更多人去看看,普通人能对「精神病」有更多的理解并且能更好地包容身边脆弱的人,「精神病」能在里面找到共鸣并且觉得生活还有希望和意义。
遥远的人们
博物馆留下了遥远的人们,曾经活过的痕迹。
@Annie 女 28岁
2016年,我去了墨西哥瓜纳华托的木乃伊博物馆,这里有世界上最小的木乃伊,只有2个月大。看到的时候,我非常震撼,也挺悲伤,不知道当时这个小生命经历了什么,他的生命就这样被凝固和冻结。
@小椰子 女 23岁
去过一个博物馆里的特别展览,以死亡为主题,展示各个国家不同的丧葬文化,用不同的角度介绍死亡,告诉观众在死亡之后可能会被怎么对待,尸体是什么味道的,木乃伊又是长什么样的……原来我们也可以去讨论死亡,由死亡考虑到活着,这样的话题也能启发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
@Sonica 女 42岁
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一楼大厅里有着新加坡各个族群普通人的巨大照片,很震撼,可能因为在单一民族聚居地生活久了,觉得新奇,也为能在博物馆看到一个个普通人而觉得感动。
@心怡儿 女 28岁
纽约的性博物馆。把「性」做成一个博物馆主题本身就够特别的了,虽以「博物馆」定位,但地方并不大,只有街角三层楼。从最原始的性开始,到人类对这原始欲望的幻想,一点点展现。我觉得它特别的地方,在于进去出来的人都很大方,就像这人类都有的欲望不应该被羞耻化一样。这个博物馆总是在纽约的地铁、公交等等公共区域投放广告,疫情后重回纽约,发现它依然稳守纽约地铁的广告位,这大概说明社会无论如何变化,人都有需求。
@jenny 女 22岁
我去过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家病理学博物馆,名叫Mütter Museum。里面收藏了很多头骨,病理学标本,还有一些医学工具。可以看到梅毒对人体的侵害,因为生理缺陷而难产的婴儿,和一些骨质病人的骨头因为疾病的原因增生或石化。感触最深的,是医学的变迁真的很伟大。之前人们对梅毒的治疗方式是用汞涂抹在病变的位置,对病人和医生来说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现在则有了系统性的治疗方式。除了展览本身,看观众的反应也很有趣,看到畸形的婴儿,孩子会问家长,「为什么这个罐子里的宝宝这么小?」更多的是好奇,而大人的反应则是带着一些厌恶和回避。
@李福 25岁
它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一个博物馆,更像是一个展,在香港的深水埗。门口用浓重的橘红色和黑色斑点作为背景,写了一个大大的「螈」字,进门之后是更多的橘红色皮肤和黑色斑点,原来这是一个关于保护某种螈的活动,而橘红色和黑色,正是这种螈的外观。展览的信息显示,有这样一种螈在香港土生土长,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速公路截断了它们的栖息地,所以每个潮湿的夜晚,都会有螈因为横穿马路而死;它们就这样曝尸在山间公路上,直到太阳把公路上附着的水汽都蒸发了,它们的身体就变成了干巴巴的、破碎的遗体。
在这个展的二楼是真正的被车轮碾压过的个体,它们被做成标本,陈列在玻璃柜中,和昏暗的灯光与粼粼的影子一起,等待着惊讶那些上楼来的人。我经常在国内开车,虽然也不算特别长途,但足以很经常地在高速公路上见到被碾压成多种姿态的小动物的尸体,每次看到我都难以自持地打一个冷颤。这或许是我在影视作品之外见到过的最血腥的场景。可惜我没有听过谁曾经因这些残破的身体哀悼,而成千上万的汽车依然在没有尽头的公路上驰骋。
@阿鱼 女 27岁
纽约有一个廉租公寓博物馆,就在曼哈顿下东区的柯察街97号和103号。1935年,97号楼的房东赶走了房客,把楼里的大部分地方原地封了起来,整个公寓就成为了时间胶囊,直到成为博物馆;不远处的103号,也是寸土寸金的城区里少数一直完好保存到现在的老式建筑之一。
和大多数存放天价文物古董的博物馆不同,廉租公寓博物馆里不纪念任何的名人和大事,这里留下的是新移民们来到纽约最初的生活样态,房间拥挤、逼仄,还要和邻居共用厨房和厕所。博物馆的陈设和布局思路是把不同时期住客的生活压缩在同一个楼里,上一层房间里还用的是美国内战时期的煤炉子,黑人摩尔一家和从爱尔兰逃来美国躲避饥荒的一对母子住在一起;下一层就放着王太太一家的缝纫机,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搬来美国,王太太成了纽约两万名纺织华人女工之一。
博物馆不卖通票,需要分年代和主题预约,我预约了王太太家的两条参观路线,一条室内,围绕公寓讲解他们的起居生活,另一条在室外,讲解员带着我们在附近的街区散步,找寻一家人半世纪前的生活轨迹:王太太在这里做过工、孩子们走这条路上学,又喜欢在那个公园玩游戏……新移民刚到纽约下城的时候,这里遍地都是廉租公寓,但如今,房租高昂,移民大部分都搬离了这片区域,王太太一家,在2014年也搬离了柯察街。
我喜欢气派、庄重的博物馆,有的还有巨大的天井和玻璃穹顶,相比之下,廉租公寓博物馆只有两栋低矮的小楼,里面的故事和人都挤在一起。但三年前走完的这两场参观路线,每个家庭的故事我都意外记得很清楚,还有王太太从中国穿来的旗袍、复制当时爱尔兰做法的面包。这个世界上有大把的博物馆记录王侯将相的故事,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普通人的生活小巧、不占空间,也能随便扒拉出一个角落,从此就有了安身之处。
图源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