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代表委员:85岁村医在岗问诊,基层医疗人才依旧匮乏

2024年3月7日 文/ 小米 编辑/ 江芸 贾亭

基层医疗承担着国家公共卫生的岗位职责, 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执行者,更是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因此也是每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在2024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建议:把失能失智和慢病稳定期的老年人下沉到基层,由基层医院和家庭医生团队进行规范化管理。

从医多年的她发现,无论是慢病患者,还是失能失智老年人,仅依靠大医院不能提供最好的基本医疗照护。过去几年,国家来对基层诊疗给予大量的资源倾斜和政策引导,吸引危急重症患者在基层就医已取得部分成效。但在提升基层老年人慢病管理水平上还不够。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汪道文认为,上级教学医院要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定点定责任地帮扶。对此他建言: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医疗技术性的工作与政府工作结合起来,以政绩作为考核,用过往脱贫攻坚的模式,来完成基层医疗建设这项扩日持久的、需要举全社会之力的工作。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慢病患者和失能失智老人水平,不仅是代表委员的心愿,更是不少普通人的期待。今年有代表、委员表示,探索基层医疗人才“县聘乡(村)用”、让基层医生“招得来、留得住”,希望靠加强基层人才力量来解决老年人康养的问题。

留住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关键

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是个大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做了一个调研:很多三四线城市50%至60%的医疗任务都由村医承担,亦有85岁高龄的村医依然在给广大患者问诊行医。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乡镇和农村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人才力量仍然薄弱。张伯礼建议,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确保经费,提高外派医务人员积极性,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与张伯礼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徐晓婵。徐晓婵表示:要明确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责范围,清晰圈定基层需要培养的医疗人才,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

蔡秀军指出,支持人才“县聘乡(村)用”,打破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管理体制,推动人才流通是解决之道。“毕业生招进来后编制在县城,在县医院接受规培,接着轮流到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去工作。”

现在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农村老人,总量已经接近1.3亿人。大医院的典型经验虽好,但推广不到基层医院。基层有基层的特殊性,如何让医生愿意到基层去,一直是中国医疗服务保障问题中最难办的之一。

蔡秀军说,在当前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背景下,可探索实施“编办回收闲置编制、重新核算编制、统筹使用”的新型编制管理模式。

基层老年人慢病管理队伍如何扩展?刘梅林建议: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医学人才转型,经过规范化培训后从事老年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

医护力量的新鲜血液下沉后,将带去新的技术和理念,不仅能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上一个台阶,也能把更多基层孤岛连到总的医疗保障网络中去。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认为,信息化建设是链接各方的纽带,要加强基层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以牵头医疗机构为枢纽,向上与城市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向下辐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

今后要加大基层医技能力建设

留住优秀人才之后,如何让他们在基层岗位发挥作用,同样是有效提升基层诊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

中国近几年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但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置率不高,业务水平和诊疗技术更新缓慢,基层诊所的医疗能力无法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的医疗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发现,基层诊所的医生还依靠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的“老三样”。因此他建议:要加强对基层医技能力的建设,通过建立影像、检验等特殊科室,协助医生治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全国大人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提到,目前各地门诊统筹报销起付线标准不一,建议全面取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门诊统筹报销起付线。

2020年2月,《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李东生的建议是:希望进一步提升门诊待遇,扩大医保统筹基金在门诊上的支付范围,这样群众第一时间就能去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诊疗服务,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撰稿丨小米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