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背后的无奈真相

2024年2月12日 文/ 方涛之 编辑/

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之路都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医药魔方数据,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BD获得的首付款到达210.21亿元,是IPO募资总额的近两倍。

BD交易的快速增长,是中国创新药企实力得到海外认可的一种表现,但也是中国药企面对现实情况的不得已。

面对融资困难、上市通道收紧、医保谈判控费等多重困难,新药上市收益情况不确定性也在逐步增加,license out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不可否认,license out是授权方获取商业化早期现金流的捷径,但同时将核心产品权益卖出也限制了药企的想象空间。对于中国创新药企来说,license out很重要,但是发展之路上不能只有license out做支撑。资本市场的提振,对于中国药企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license out大爆发

研发周期长、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创新药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资本市场一直是药企持续融资的主要渠道。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中国创新药企通过IPO融资额总额分别高达781.5亿、542亿元。但是繁华没能持续太久,随着IPO市场景气度持续低迷,创新药融资窗口逐渐关闭。2023年,中国创新药IPO融资额骤然降至111.2亿元,A股仅有21家药企上市,IPO终止的医药企业多达39家。

一级市场情绪同样悲观。2021年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金额高达877亿元,到2023年这一数字降为309亿元,两年降幅达到64.7%。

在融资困难的寒冬中,药企们都在寻找出路,一方面裁员、砍管线以节流,另一方以license out的方式开源换取生存资金。

据健识局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共53起,预期的总交易额达425.9亿元。其中,最大的一笔license out交易来自于百利天恒,其EGFR/HER3双抗ADC药物BL-B01D1以总金额84亿美元授权给BMS,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单笔交易纪录。

在2022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的预期金额约275.5亿美元。一年时间,增长达到35%。中国药企的BD交易已经取代一二级市场的投融资,成为中国创新药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

不能否认,中国License out的爆发也是中国创新药得到海外药企认可的一种表现。近几年,中国创新药企发展迅猛,创新药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不少产品甚至展现出成为FIC/BIC的潜力。

但另一方面,license out 爆发也是当下环境中药企们的无奈之选。

资本市场,等待回暖

在一二级市场表现低迷,国内集采降价、医保控费的多重压力之下,一款创新药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研发成功、获批上市,再自己搭建销售团队实现盈利,机会已经非常渺茫。单凭中国市场实际上很难覆盖创新药高昂的研发成本。

相比之下,将项目授权给跨国大药企则是一笔更为划算的买卖。跨国大药企们往往出手大方、实力雄厚,这决定license out药物后续推进可能更为顺利,中国药企也能够收获充足资金和海外药企的背书。

不过,有得必有失。license out的另一面则是限制了药企的想象空间。

在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药物拥有自主定价权利,一款成功的创新药,在海外能够享受比国内高不少的定价。比如,泽布替尼海外定价是国内价格的10倍;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海外定价是国内的32倍。

海外市场一直是国内药企的诗与远方。License out虽然有利于药物在海外的销售,但放弃了进取海外商业化的机会。相应的是药品只剩中国市场权益,创新药企的估值会有影响。

所以,如果能够自己做国际化,谁又愿意把核心产品的权益授权给别人?只不过眼下的情况决定了选择极其有限,最重要的是度过当下生物制药寒冬。

BD只能算是创新药企业维持当前生存的一种方式,毕竟绝大部分biotech企业不可能成长为大药企。要调整的不仅是创新药企的生存方式,还有整个市场对于创新药行业的预期。

撰稿丨方涛之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朱颖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