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演“恶婆婆”月入4万,短视频又有新流量密码了?

2023年12月26日 文/ 夏尔 编辑/ 孤鸽

尽管剧情粗陋、人设单一、表演夸张,但观众对这类短视频却非常受用,点赞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稳稳攥住了时下的“流量密码”。

作者|夏尔、编辑|孤鸽

在内娱,女演员焦虑的是年过五十,要在影视剧中给女主角做配,演她们的婆婆、妈妈。但在短视频领域,有群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热衷演婆婆、妈妈。

近期,一则“老人因饰演恶婆婆月入四万”的新闻,闯进了不少人的视野。老人表示,“恶婆婆”是短视频平台上最抢手的老人类型之一,长相凶悍、性格泼辣、有“恶婆婆”气质的群演,往往有干不完的活。

而“恶婆婆和好媳妇”的故事,也成了短视频平台被不断拆解、复制的元故事。恶婆婆偏心儿子,亏待、虐待儿媳的段子,在故事里一次又一次上演。只要观众的情绪被成功挑起,就能给创作者带来可观的收益。

对于这个现象,一派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恶婆婆”层出不穷,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污名化,对参与演出的老人们来说,也是一种伤自尊的自我放弃;另一派网友则支持,认为老年人靠出演短视频牟利,是积极的自我实现,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个现象背后,揭示了一种什么逻辑?

“恶婆婆”成新晋流量密码?

点开抖音,你会发现婆婆形象占据了家庭微短剧的半壁江山,几乎每个两口之家或三口之家,都离不开婆婆的介入,其中尤以“恶婆婆”居多。

什么是“恶婆婆”?简单来说,就是喜欢无理取闹,无差别刁难儿媳的婆婆。比如,冬至这天,婆婆让儿子吃饺子,让儿媳吃昨天剩下的面条,美其名曰“家里的女人就该吃剩饭”。

又或者,儿媳做家务,婆婆不满意,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一旦轮到自己的儿子做家务,婆婆则心疼得不行,立马揽过说“我来我来”。更离谱的,是有的婆婆动辄就对儿媳甩脸子,要求小两口离婚,不然就以断绝母子关系相要挟。

打开这些短视频,下面的高赞评论都是这样的画风:“这婆婆看得我都想扇她”“婆婆永远不能当妈看”“这种人还能有儿媳妇”“老不死的”……

短视频高赞点评

视频里的“恶婆婆”,相当于一个具象化的仇敌形象。她们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激发观众的负面情绪。一个“恶婆婆”如果能让观众群情激奋、恨得牙痒痒,那她大概率就是成功了。

相反,一个伶牙俐齿的媳妇,如果能把婆婆怼得哑口无言,那观众就会在评论区拍手称快。在一个“媳妇拒绝给恶婆婆养老”的视频中,媳妇掷地有声地回怼婆婆:我凭什么给你养老?自从我怀孕到生孩子,一直到坐月子,你是出过一分钱还是出过一份力?

这条视频收获了200多万点赞,评论区纷纷感叹媳妇说得好、说得对,认为“恶婆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婆媳关系短视频

短视频中的“恶婆婆”,多是夸张、极端、离谱的,而儿媳对婆婆做出的反抗,也多是简单粗暴的,吵架、扇巴掌都是常有的事。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婆婆群体的污名化,二是过度强调“以暴制暴”,不鼓励理性化解。

起初,这些短视频可以算作是一种映照现实的娱乐体现,但数量一多,便有“分裂”之嫌——看似是在反抗权威,为现代女性伸张正义,实则是在分裂女性,激化代际矛盾。

观众当时看起来很爽,但爽感过后,还是无力应对生活里的一地鸡毛。

事实上,随着现代女性的崛起,婆媳之间的权力关系早已发生逆转。生活中,啃老、剥削婆婆的“恶儿媳”,同样屡见不鲜:让婆婆充当免费劳动力,帮自己洗衣、做饭、带娃,霸占婆婆的财产,却对婆婆的养老问题置若罔闻。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味地演绎“恶婆婆”叙事,更像是年轻人的自我“开解”,为自己的自私、不孝顺找借口。

在短视频平台,与“恶婆婆”相反的,还有一种“好婆婆”模板——婆婆偏心,媳妇受宠,老公受气。这类婆媳短剧往往欲扬先抑,先制造矛盾,给观众预设一个“恶婆婆”的印象,等观众的血压上来了,再来一次反转,让婆媳组成统一阵营,针对家里的男性,主打一个婆媳和睦、家和万事兴。

比如,视频一开场,婆婆就气急败坏地对儿媳妇说“你今天去商场了吗?”观众以为“恶婆婆”又要限制儿媳的经济自由了,结果媳妇唯唯诺诺地回答后,婆婆竟然把一枚戒指套到了儿媳手上,完成了从“恶婆婆”到“好婆婆”的人设反转。

婆媳和平共处短视频

这类“好婆婆”视频,往往没有“恶婆婆”视频吃香,因为它们的套路很难戳中未婚年轻人的心理,仿佛在制造一种虚与委蛇的共同繁荣。

可是说到底,无论是“好婆婆”还是“恶婆婆”,它们的出发点都很一致——意在制造一种“情绪幻觉”,让观众对婆媳关系产生刻板印象,抑或颠覆刻板印象。

人设的变迁和传承

“恶婆婆”这一人设,往往自带反派魔力,无论从道德伦理看还是从人际关系看,都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所以自古就有。

比如在《孔雀东南飞》里,讨厌刘兰芝的焦母,就颇具“恶婆婆”雏形。只不过,碍于古代“婆尊媳卑”的纲常,人们不能直言不讳地称其为“恶婆婆”。文章里的焦母,更像是一个权威的象征,作者没有对她赋予太多的人情属性。由于婆婆这个身份,是传统男权的维护者与代言人,所以反抗婆婆凸显出的就是一种反权威。

到了现代,人们塑造恶婆婆形象,就不仅仅是为了反抗权威,而是夹杂了更多的意图:有的是为了展现“雌竞”,有的是为了解读婚姻关系、探求婆婆“恶”的原因,还有的是为了单纯地制造冲突,表现二元对立。

短视频中的恶婆婆形象,脱胎自电视剧中。以经典家庭剧《双面胶》为例,剧中有个“吃红烧肉”的名场面,说的是女主丽娟的婆婆一直省吃俭用,有次晚饭特意给儿子做了一碗红烧烧肉,结果丽娟觉得好吃,就多吃了几块,惹得婆婆当面数落“多吃点菜,别光吃肉,太咸了”。当面数落不算,事后婆婆还跟儿子算小账:那碗肉我切了28块,你吃了8块,你爸吃了7块,她一个人就造了13块啊。

《双面胶》讲的是上海姑娘胡丽鹃嫁给毕业后留沪工作的东北小伙李亚平,这桩打破门第的婚事,却因婚后婆婆的到来,走向了黯淡。地域、代际、观念、身份的差异,让丽鹃和婆婆的关系逐渐恶化,导致家中争吵不断。该剧改编自一起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杀妻案,结局异常惨烈,曾激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认为“孔雀女和凤凰男,不该同住一个屋檐下”。

电视剧《双面胶》中的婆婆形象

不过,像《双面胶》这样深度剖析“婆媳问题”的作品,毕竟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时候,影视剧里的恶婆婆,只是一个“为了作恶而作恶”的工具符号。比如在今年播出的《好事成双》《无所畏惧》《田耕纪》等剧里,恶婆婆们的“恶”,就表现得非常直给。她们要么在得知儿子婚内出轨后袒护儿子、指责儿媳,要么尖酸刻薄,对三个儿子、儿媳厚此薄彼。

这种人物塑造,就是一种极端的丑化,目的是放大婆媳矛盾,把婆婆塑造成一个强势的反派。这是影视剧吸引眼球的一种手段。而当下走红的“婆媳关系”短视频,就承袭于此。

尽管剧情粗陋、人设单一、表演夸张,但观众对这类短视频却非常受用,点赞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稳稳攥住了时下的“流量密码”。

它们通常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制造矛盾,一面彰显人性之恶,一面用“惩恶扬善”收尾。这些虚假的正义和廉价的爽感屡试不爽,多能让观众自觉代入,产生情感上的宣泄与共鸣,进而收割流量。

银发网红,赛博新力量

不过,跳出视频之外,这类短视频对中老年人再就业却大有裨益,让他们实现了从“数字遗民”到“数字移民”的华丽转身。

“中高龄再就业”一直是社会中的一个老大难。根据前程无忧《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有68%的老年人在退休后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对于他们来说,“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更勾连着人生的价值、意义与尊严,是在社会中锚定“我是谁”的重要坐标。

可中老年人开启求职生涯后,却是举步维艰。制作简历、注册账号、刷招聘网站,这些年轻人眼中的“基础能力”,对许多老人来说都是一大障碍。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退休后的老年人,大多只能找到摆摊、保安、保洁这种低门槛的职业。

老年人既希望赚点零花钱,又希望工作自由度高……在职位供不应求的当下,这些期许几乎成了一种奢望,而出演短视频、成为网红,刚好满足了他们的种种需求。

中老年群演在短视频拍摄现场

这份工作,给很多老年人带来了满足感。比如,一位来自河南、名叫王秀芹的67岁老人,从2019年底开始接触短视频,开通了自己的视频账号,她通过扮演“恶婆婆”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粉丝数激增,最高的一次一天增加了十几万。这让她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同时,她的视频还给她带来可观的收入,比如平台奖励、广告分成、粉丝打赏等等。她每个月能够赚到四万多元,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她以前从未想过能赚这么多钱。

像王秀芹这样的老人,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很多。只不过,他们大多没有自己的账号,而是以群演的身份与专业团队合作,一起拍摄视频。团队会根据老年人的表现,给他们一定的报酬,通常是一小时一百块左右,据说市场报价最低也不会低于两百块一天。

中老年群演在短视频拍摄现场

值得欣慰的是,对于出演“恶婆婆”,老人们不但不觉得枯燥,反而还觉得很有趣,挖掘出了她们身上的表演才华。今年75岁的莫莉奶奶,曾在采访中,当着记者的面,狠狠地扇了自己一个耳光。这个扇耳光的动作,是她在还原短视频中的场景。

有次出演短视频,剧本里本没有扇耳光这个动作,结果她为了加重情绪,扇了自己一耳光,把所有人都惊呆了。事后,她的这个敬业举动流传出去,为她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演出邀约。

在此之前,莫莉是畜牧公司的普通职工,提前退休后,她在幼儿园教过画画,也经营过小生意,直到2018年,因着对表演的兴趣,她才成为了一名短视频演员。

某种程度上,短视频为众多中老年群演提供了一个闪耀的舞台,让他们可以做年轻时想做但没法做的事情,发挥出自己的文艺才华,享受别样的时光。

当理解了中老年人就业之难,以及她们从中收获了金钱和愉悦后,再去看她们扮演“恶婆婆”的视频,大可以一笑置之,不必当真。

毕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