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25岁的男生,到底在想什么?

2022年4月9日 文/ 屈露露 编辑/ 孤鸽

人一生只有两个瞬间是发光的,第一个瞬间是你出生的时候,第二个瞬间是你知道你自己为什么出生的时候。

作者| 屈露露

编辑| 孤鸽

前几天,一个话题#25岁的人应该拥有什么#突然冲上了微博热搜。

视频中一位外国小哥讲述了25岁年轻人当下拥有的生活图景:比如有一个被套和一个床架,房间里的一些植物,以及痛苦,身体上的痛苦、皮肤病等,还有无法解决的原生家庭痛苦、烦人的亲戚关系,或许还会有一个糟糕的分手故事……

话题浏览量达1.9亿次,引发众多网友共鸣,纷纷参与讨论。有的人说自己通过工作的磨炼,在25岁拥有了一份新的人格,有的人自嘲说自己的25岁只拥有了一身赘肉和越来越秃的头发……

曾经的青春憧憬,在25岁这一年得到了或好或坏的兑现。《博客天下》和4位25岁左右的男生聊了聊,他们中有的人刚刚经历了考研二战失败,有的人在为乐队的发展而疯狂应酬寻找资源,有人因为在国外留学担忧回国之后的发展,有人选择离开一线城市,自己开始创业。

他们都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的困扰,而这种焦虑更多来自于对生活的更大期待。

了不起“范进中举”,大不了做个孔乙己

寻剑的李少爷,25岁,兰州

3月,国家分数线公布当天,意味着我考研二战失败了。

我消化了很长时间,现在的心态就是“摆烂”,准备三战。不管别人怎么劝阻,我一门心思就要考研,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这样想之后,我反而轻松了很多。我知道我在逃避,也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慢性焦虑。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告公司行政,不忙不闲,工作4个月后我就离职了。之后,家里人托关系,在成都的一家国企,给我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很轻松,福利待遇也还不错,工资税后5000多元,我也没接受。

周围很多人都安心上班,但我不是,我不喜欢工作,即便工作不累,同事也能沟通,人都很好。

我还没有准备好要转换角色,踏入社会。当时我想考研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我把目标定到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那里环境闲适。研究生上完,我还想继续读博士,博士读完,我去做老师。

《四重奏》

父母知道我要考研,没反对,没支持,不再管我了,我陆陆续续找了一些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读研,毕竟我还要保证自己活着。但第一次考研我失败了。

第二次考研备考,我更加努力,一有时间就在自习室泡着,本来生活在平稳进行,但没想到去年兰州有了疫情。当时我被封在家里,可我的电脑、平板、所有的学习资料都在自习室,我只能拿手机复习。就在这时候,女朋友也和我分手了。

那段时间过得非常焦虑,心里比较乱,导致我错过了专业课大纲有变动的重要信息。其实9月底就已经改了,但我到11月初才发现。整整几十本参考书目全变了,我白忙一场。11月中旬到下旬的那两周,我每天熬夜到4点学习,尽量挑重点背,但其实心里已经知道来不及了。

压力最大的时候,半夜常常做噩梦。有一天我梦见在一座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蛇,我被很多条蛇追着跑,挣脱不了,特别害怕。半夜醒来,怎么也睡不着了,我就打开郭德纲的相声,一直睁眼到天亮,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讲了什么。

12月底考试,翻开卷子一看,很多题我都见过,我甚至都知道它在书里的哪个位置,哪个段落,但我没来得及背。当时我知道二战不会有一个好结果了。

考研分数线下来那天,我把微信签名改成了“鸡鸣寺中大风起,抬眼望,樱雨中”,意思是抬眼一望,我已经在樱花丛中,不可能的事情会变成可能的。我还会一直坚持考研。

《凪的新生活》

家里人还是希望我能上上班,在他们看来,家里什么都有,我可以过得很轻松,不用这么执着。身边的亲戚也很不理解,有时候聊天往往不欢而散,大家话里话外都夹杂着火药味。

之所以不放弃考研,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力排众议的选择。从小到大我的父母会在方方面面“提醒”我做一个好的选择,我很少有自主的权力。上大学,我连金融是什么都不知道,只觉得名字不错,就选了这个专业。

我后来觉得,人一定要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学毕业到现在,我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一直没有放弃考研。我记得有人说过,人一生只有两个瞬间是发光的,第一个瞬间是你出生的时候,第二个瞬间是你知道你自己为什么出生的时候。

我很想去外面看一看,但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或许只有考上研,我就可以出发了,因为它意味着,之后遇到任何事我都能靠自己的能力完成。

二战没考好,那就再来一年,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我都无所谓,“范进中举”也罢,“孔乙己”也罢,我会一直坚持,除非考上。

这个时间没有期限。

再不接受社会的毒打就晚了

王简,26岁 ,澳洲

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半年,出于对政治哲学的兴趣,我选择了去澳洲留学,读研究生。但这就意味着,硕士毕业,我再回来找工作,年龄偏大,可能会遭到歧视。

所以,我常常感受到同辈对比的压力。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国内互粉的朋友们的生活近态,他们有的人家里很有钱,喜欢到处玩,有些生了孩子进入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他们给我的感觉是:我再不挣钱就晚了,再不接受社会的毒打就晚了。

我发现不止我是这样,一个台湾的朋友也如此,他在昆士兰大学读了会计硕士,另外在台湾交通大学里也读了会计硕士。他的年龄比较大,29岁,他说读两个硕士,会比较好解释为什么自己这么晚才出来工作。

但我发现澳洲这边的节奏不是,我的房东是一个希腊人,我们经常一起交流,他给我讲大部分的澳洲人工作经历十分丰富,20多岁当个警察,30岁做个消防员,40多岁或许会成为一位老师……他们没有年龄的紧迫感,没有说把一份工作一直干到老,干到退休,没有。

我觉得这种对年龄的焦虑,它是来自文化的,不是来自社会结构的,中国、日本、韩国都有这层焦虑,这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种逼着你“勤奋”的文化。

《四重奏》

这种焦虑之下,它会让人变得比较变态,比如我有时候会悄悄地观察我的本科同学们。进入社会工作两三年,人要么是工资上的进步,要么是职位上的上升。我会看哪些人进步,哪些人没进步。看到到没进步的,我就心里窃喜,觉得我还来得及。有的时候看到我的同学、学弟拿什么奖,自己也会自叹不如,心里“咯噔”一下。

我最近一次的年龄焦虑,是因为参加一次朋友聚会,认识了一个在莫纳什大学读书的17岁女生。她的成绩数一数二,读的是药剂学专业,在全球能排到前三。她很有目标,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身上有一种精英气质。而且非常勤奋,为了屏蔽干扰,她可以一天不动手机,把微信卸载,等用的时候再装回来。

《凪的新生活》

你能看出来,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是我拍马都赶不上的一个人。她好像生来就带着要改造世界的目标,老天又给了她这么一个聪明的脑子。她的存在提醒着我,我一直浑浑噩噩的生活,并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其实在本科时,我已经接受这件事了,已经认命了,但当我看到这些精英范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心里依然会受到一些冲击,它让我短时间之内,很难再安心地做一个普通人。

我会立马决定多读一些书,但往往咸鱼扑腾两下,又恢复正常了。

以后我吃饭的时候,也要让老板给我敬酒

天气瓶,25岁 ,北京

北京滚圈很小,最近我一直和别人吃饭、应酬,因为我很想混入滚圈。

2018年初毕业后,家里人就找了水利局的关系,把我送进去,也算是公务员,有编制了,不过很快我就辞职了。在那边就是天天混,不是听谁又收黑钱了,就是天天听他们讲八卦,干了两个月,实在觉得没意思。后来我来北京,想做音乐。

在北京这些年,我没有上过班,没有固定收入,好在有家里人支持,基本生活过得还算可以。

焦虑是当然的,因为我想在音乐这条路上,闯出个名堂来。刚开始,我做歌到凌晨,倒头就睡,醒来就到了傍晚。那个时候,情感往往最脆弱,我总会想,这样日子还要过多久,我会不会碌碌无为一辈子?

身边的朋友们,如果他们的乐队做得特别好,很有名了,我就会有“攀比性内卷”心理,因为我不想输给别人。我挺自命不凡的,想让别人知道我。

哪里有一个综艺、音乐节目开始征集人了,我就去报名,想被选上。因为选上了就意味着综艺、音乐节资源、曝光度等等。

《波西米亚狂想曲》

去年我发第一首demo,立马就有三家公司要签下我,都是业内比较大的音乐公司和平台,但我拒绝了其中两家大公司。对于大平台,我担心资源不会分到我头上,还要熬冷板凳;另外一家不做独立音乐人,我也放弃了。最终我签下了现在这家公司,可以自主做音乐。

这件事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被上天眷顾的人,但要再进一步,还是很难。

我不用每天去公司,可是每天应酬非常多。做音乐是自己的事,但“成就”不只是你自己的事了。做音乐总要拼一拼资源,腾讯音乐的人喊你出来喝酒,你喝不喝?当然要喝。我今天还算了一下,平均每个月,我的打车费都要到4000元。

应酬的时候,也会有不舒服。上次我们公司聚会,公司的大牌乐队都去了,在饭桌上的时候,除了我们经纪人和工作人员,没有人和我们讲话,老板虽然人很好,当时也没有管我们。那个时候我就想,以后我吃饭也要让老板给我敬酒。

音乐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焦虑的行业,在这里,创作焦虑已经不算焦虑了,最大的焦虑是前途焦虑,总期盼着哪天一觉醒来,你的歌就突然火了。

每次从住的地方,往市中心走,路过望京,路过国贸,路过央视大楼和中关村,我都在想,要是在国贸、SOHO这样的大写字楼里上班,也许也不错。我不知道那种人生到底好不好,但我知道我现在还不够好。

《未生》

虽说现在我的乐队的知名度在上涨,但这个速度远远不够。大乐队每天的专辑销量就抵过我们的好几倍。小乐队的作品再好,也没有人知道,我们需要的是被认可和关注。

我参加应酬认识了一些圈内的大佬,他们也会给一些资源过来,比如微博资源、演出资源、采访资源等等,但对我来说,这些还不够,成长太慢了。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阶段性的规划,今年出专辑,然后下半年计划巡演,因为巡演后,乐队会上一个level。

每天睁眼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我都给自己做心理暗示,说自己一定能行。我会一直把音乐做下去,因为我只会做这个。

谁不想坐劳斯莱斯呢?

FX,25岁 ,郑州

我的职业是一位餐饮咨询师,目前正在老家郑州创业,之前是在北京公司上班。

餐饮咨询师这份工作,就是帮餐饮企业解决在扩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曾经帮助一家潮州菜,拿到了米其林二星的认证。

工作时,我每天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餐饮老板,很多身家上亿,他们很有激情也富有鼓动性,给我带来的冲击感很强,会唤醒你心里想要未来不一样的念头。

他们的衣食住行、外在物质方面也会冲击你,谁不想坐劳斯莱斯呢?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板,那天我们谈合作,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不好意思,我在帮马云夫人选他家的厨子,所以来晚了15分钟。”

他店里的服务员服务的都是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人,每个人都张弛有度,能够做到我这种白领级别都无法做到的得体感。整个服务过程中滴水不漏,几乎你一个眼神他就知道你想要什么。

《我的事说来话长》

工作三年,我做得很顺利,好像没有什么不满足。偶尔放假的时候,我会去陌生的地方,找个特别舒服的酒店,过三天谁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谁的生活。睡醒了就去吃旁边不错的馆子,之后回去睡觉、看电影、自己独处。

独处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变有钱;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真正想离开去创业,是因为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所有的方案逻辑好像都一样,我知道我的职业瓶颈期到了。于是,开始决定做点别的事情,并且筹备离开北京,回老家郑州创业。

离职那天老板给了一个非常优待的条件,他希望我能以合伙人的形式来负责整个河南的市场。我当时也同意了,但是回来之后郑州就连接不顺,先是洪水,再是疫情,再加上郑州的管控力度非常大,如果坚持下去,我会让老板的损失更大,于是我决定退出,自己单干。

《未生》

现在最焦虑的是,目前的环境无法让你出去。我的职业需要不断去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这样的城市考察餐饮世界的最新变化。但是现在我被困住了,半年时间,市场翻天覆地,我担心自己一直被摁在河南,思维眼界全部都锁在这个地方。我很痛苦。

我希望疫情赶快结束,这样我就能站到我的客户面前,向他们讲述方案,让他们信任我能把这件事情做成功。只要人和人能像以前那样正常交往,事情就会变得顺利,生活也会更有希望。

结语

25岁前后,正是一个人褪去学生时代的青涩,开始思考人生、职业选择的特殊时刻。

四个采访对象的故事,有一个共性:他们的焦虑源自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更大的期待,当目前的能力、资源、经验以及环境,还达不到这种期待的时候,心里会产生落差。

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都在坚持自己的选择,没有放弃。

25岁,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年纪,当你10年后再回望,所有的焦虑、压力和生活不如意,或许会成为一笔财富。

因为,你已经出发,开始在为漫长的人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