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数字疗法企业拟登陆港交所,声称赞助了重要项目

2023年8月10日 文/ 李谨行 编辑/

8月8日,浙江脑动极光向港交所正式递交招股书,冲刺“数字疗法第一股”。

用意念可以打字、让失语者重新“开口说话”,这两年“脑机接口”概念的火爆也带动了数字医疗。数字疗法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由软件程序驱动对疾病进行管理、治疗和预防的一种干预行为或手段。

脑动极光这家公司已经上市数字疗法产品,称为“六六脑”,这是一款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2018年获得湖南省药监局颁发的二类医疗器械证。“六六脑”的主要适应症包括血管性认知障碍、失语症、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等八种。

目前,市场对这一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脑动极光的“六六脑”上市虽然已有5年时间,但年营收也不过千万元级别。

数字疗法要想得到市场认可,谈何容易。

绑定卫健委,发展院内市场

目前,数字疗法在精神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心血管等疾病领域都有应用。如精神类疾病的干预、治疗和管理很多用了数字疗法。

脑动极光的核心产品“六六脑”是将脑科学临床经验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软件,具备涉及筛查、评估、康复和数据分析等功能,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提供个性化的数字疗法治疗方案。

数字疗法的本质也是治疗,也有适应症,也经过了医疗机构的有效性验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辅助药品、器械使用。截至7月底,2023年国内共有49款数字疗法产品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证,主要在精神、脑科等领域。

我国认知障碍疾病群体庞大,如阿尔茨海默病、脑梗等,这类患者数量已经超过 4600 万人。此外儿童方面,多动症、孤独症也往往伴随认知障碍。所有这些和脑科相关的疾病都缺乏有效药物。脑动极光的“六六脑”,是可尝试的治疗方案之一。

“六六脑”的最主要客户群是各类医疗机构,主要通过为医院提供认知认知障碍患者的评估和干预服务,从而获得收入。虽然这一产品也为个别患者提供院外认知训练,以及帮助一些大学、医院和研究机构开展研究项目,但买单的大头还是医院。

来源:浙江脑动极光招股书

2020年,脑动极光为北京朝阳医院建立了第一家认知中心,当前其产品已在全国80家医院落地。脑动极光成为了国家卫健委发起项目的首家赞助商,根据约定,在未来5年内,公司会培训500至1000名认知障碍专家,同时在全国2100多家公立医院建立认知中心。

目前,规划中的2100多家认知中心已落地50多家。公司的业绩从230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130万元。

不过,大量的研发和销售开支让脑动极光近年的亏损不断扩大,近两年多的时间累计亏损已达12.9亿元。

临床与商业化的碰撞

全球范围内,数字疗法都不太好赚钱。

今年4月,美国数字疗法明星企业Pear宣布申请破产保护。Pear有三款商业化的数字疗法产品,分别用于物质使用障碍、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以及用于慢性失眠。从收入规模来看,2021年,Pear产品仅收入420.8万美元。

数字疗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意义,然而真正临床环节很难被优先考虑。根据统计,国内有超70家企业涉足数字疗法,在精神类、行为和认知障碍领域竞争最为激烈,有恩启、微脉、新景科技等20多家企业布局。

目前,脑动极光的“六六脑”获得的是省级医疗器械二类证,申报审批难度虽然低于三类证,但数字疗法想要进入院内市场,进入医生的处方单,就必须得到临床专家的认可。

“一证之差”带来的不仅是临床上的认可难度,对于企业来说则是“真金白银”的商业化现实问题。毕竟不论是谁愿意为新疗法买单,无非是其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能降低整体医疗费用。

按脑动极光所说,“六六脑”这一系统的竞争优势在于评估效率及疗效。其产品不仅可以一次性与大量患者进行沟通,另外还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使系统能够提供自适应及个性化的训练,从而帮助患者在反应时间、准确率、训练得分的提高等方面,提升其认知功能。

当然,至今为止没有一款数字疗法产品在临床效果上可以与药物、医疗器械媲美。即使获批上市了这么多款数字疗法产品,但商业化难题却考验着每一位业内参与者。

毕竟,只要快速有效且敢对疗效承诺,就不会缺少买单者。

目前数字疗法的参与者绝大部分仍为中小型公司,大型公司的身影仍是少数,冲刺上市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脑动极光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势必要披荆斩棘。

撰稿 |李谨行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图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