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打工,睡个好觉不过分吧
这里是《人物》的「见好」栏目。本期「见好」主题——对抗失眠,我做对了什么。
睡眠这件小事,和生活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在中国,存在睡眠障碍的人已经超过3亿。
编辑部的工作充满不确定性,《人物》的作者们早已习惯了随时待命、超长待机的生活。规律作息?不存在的。熬个大夜?我们的日常。
紊乱的作息,精神的紧张,让睡眠成为我们的日常痛点。与睡眠焦虑,我们可以说是缠斗久,偶尔成功,常常失败,总是重来。
为什么越想睡觉,越睡不着?背后的孤独与不安是什么?如何真正地放松下来?我们有一些微小的经验想与大家分享。
祝你今晚睡个好觉!
策划|时雨
编辑|姚璐
准备睡前节目:相声、电视剧、脱口秀
@王唯听相声,看笑话,笑到困为止
我不失眠,但很爱熬夜。最近这段时间,当我睡前打开郭德纲相声助眠时,室友以为我疯了。他相信郭老师可以治疗心情不好,但用来治疗熬夜,总觉得有点离谱。
但真的管用,真的。我不止听郭德纲相声,还看那种段子博主。总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戳中自己奇奇怪怪的笑点,比如:服务员说,退伍军人和5岁以下儿童可以享受免费套餐,我悄悄用眼神暗示我儿子,于是我6岁的儿子对服务员说,你好,我是退伍军人。
哈哈哈哈我笑点真的太低了,总是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睡了……当然也有笑着笑着更加清醒的时候,我就继续笑,笑到困了为止……
熬夜确实会有罪恶感,毕竟周遭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睡眠的重要性——父母会说几点到几点淋巴排毒;朋友会说熬夜对皮肤不好,还容易脱发;智能手表都会每天给你打分……但是睡眠很重要,快乐也很重要啊!熬夜听相声、看笑话成了我的一种「快乐」对冲。
我发现,心态放松了,更容易睡着了。最新数据显示,一段30多分钟的相声还没听完,我就已经入睡了。
晚上看的冷笑话,我的笑点真的很低。图源网络
@罗二狗 在老电视剧前打盹儿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睡眠很好的人,一觉能睡9个小时。有一回室友跟我抱怨,一大早就被电钻声吵醒,我很茫然:「啊?今早有人装修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爱睡觉的人,去年下半年也入睡困难了。
一开始,我没太把它当回事,想着睡不着就玩玩手机。可就算我玩到眼睛都睁不开了,大脑还是很清醒。网上都说手机屏幕的蓝光会影响睡眠,于是我开始自我矫正,决定睡前放下手机,专注地闭上眼,深呼吸,放轻松,找感觉。可是睡眠的感觉就像游鱼,滑溜溜,抓不住。
入睡困难,逐渐演变成一种心理困境。从前我对睡觉这事根本不在乎,因为它很简单,很自然,是一种休息和享受。现在,睡觉变成了功课,我甚至有点害怕睡觉。每天刷完牙后都会很担忧:今天我还会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饼吗?
更可怕的是,当一个人心态崩了,陷入入睡焦虑,睡得好和睡不好都成了压力。如果今天入睡很快,我会想,明天还可以保持吗?如果今天入睡很慢,第二天就更崩溃了——我果然是好不了。
在入睡困难的那段时间,最治愈我的,是老电视剧。每天晚上,我都会打开老电视剧,几个月里看完了《康熙王朝》、《金婚》、《八兄弟》、《家有九凤》、《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及《北平无战事》的前半部分。
这些电视剧,给我一种熟悉的安抚感。它们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节奏也不像美剧那么快,很容易让我放松下来。我不需要看字幕,可以打盹、开小差,难眠的夜晚也就不再难熬,入睡变成了很自然的事。
很神奇的是,正当我学会如何与入睡困难相处,春节假期来了,我从北京回家呆了一礼拜。回到家的第一天,吃完晚饭,散步,洗澡,躺在床上回复微信,正想着今天要看哪个电视剧,我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还有点不敢相信。接着一天,两天,三天,每天晚上八九点钟,都像被人打晕一样睡过去,早上九点自然醒。我知道,过去的自己又回来了。
图源剧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晴子 像运动员减速一样,建立睡眠跑道
我可能是压力敏感型人,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选题推进不下去、找不到采访对象的时候,不知道稿子怎么写的时候,都会失眠。失眠不是不困,而是困,但睡不着。一整个晚上,脑袋里的思绪好像一张不断延伸的蜘蛛网,从今天延伸到明天,到更远的未来,没有止境。疲惫的身体配上极端活跃的思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肌肉很迟钝,但感官却被放大到极限。窗外空调外机运转的声音,水从管道里滑过的声音,夏天蚊子啄脸的声音,全都清晰可闻,让人烦躁。
作为一个每天睡够十小时才能专注工作的人,失眠对我的打击很大,相当于剥夺了我白天为数不多时间里的行动力。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对抗失眠,比如洗热水澡,点香薰蜡烛,但都没什么用。唯一有用的方法来自丁香医生的一次科普,里面提到,要建立一个「睡眠跑道」,像冲刺的运动员慢慢减速,从跑变成走一样,我也要一点点把自己的大脑从活跃的状态中剥离出来。这让我意识到,睡眠不是躺在床上才开始的事,在躺平前三个小时就需要进入准备期。
按照科普里提到的方法,如果没有紧急的事,我会在晚上10点左右结束工作,做一下家务,跟猫猫玩一会儿,然后开始听已经听了八百回的脱口秀——不能听没听过的,会有新鲜感和陌生感。笑会拉动思维的活跃度,只有熟悉到不想笑的段子才能让人睡着。
这个方法很管用,但还不够,因为失眠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焦虑,是那些一到晚上就不受控制的思维。在另一本心理学书籍里,我看到了「正念」这种方法,它指的是把思维聚焦在此刻、当下,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呼气、吸气。在这个过程中,我庞杂凌乱的思绪就像被截断的水流。我好像听到门「咔哒」一声落了锁,安稳的睡眠开始了。
在这个过程中,疲惫、焦虑、恐惧、自我怀疑,都有机会被消化。睡眠融化了我的内耗,天亮了,又是崭新的一天。
来一套最舒适的床上用品
@莱克西 来一个热乎乎的颈枕吧!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在半夜两点多醒过来,之后就很难再睡着。夜半,经常感觉到很懊恼:想安安心心睡个整觉,怎么就这么难?
这期间不是没有挣扎过,听书听英语这种输入型的方法试过,用嘴数数儿背诗词这种输出型的方法也没什么用。最后一般都是闭着眼,感受眼球在来回滚动,越动越清醒。最终的结果就是由于睡眠不足而变得脾气暴躁,每天都有厌人症,看谁都想上去吵架。
后来我跟一个学护理的朋友吐槽,他给我分析可能是精神紧张、头脑不放松,解决方法之一是让肩颈放松。他送给了我一根颈枕。是的,它真的是一根,圆柱体的枕头,里边放满了荞麦皮这种中国人最喜欢的养生单品,还带了一根插电式的加热线。
每天睡觉之前,把它接通电源,没一会儿枕头就变得热乎乎的。我把它放到颈椎下,它完全贴合着颈椎的弧度。用不了五分钟,我就感受到颈椎正在复位,血流正在通畅,还有一种让人上瘾的酸胀。
每天睡觉之前,枕上它个20分钟,温温热热的感觉让人很快就想睡觉。试了一段时间后,经常是把被子一盖,就坠入了梦里。晚上醒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一夜安睡过后,第二天又是心情大好的一条好汉!
鸭鸭用了都说好的加热颈枕!
@may 买个好床垫吧,真的很重要
去年我搬了新家,买了很多家具,后来朋友问我,觉得买得最值的一件东西是什么?我想了想,是床垫!
好像真是到了快30岁,才意识到一个好的睡眠是如此难得。之前我在北京租了很多年房子,一直都是睡房东的床垫,全靠运气。遇到过特别硬的,实在硌得疼,完全靠自己买的一个软垫来缓解;也睡过年头太久、一躺下去就咯吱咯吱响的床垫。那时候年龄小,觉得一切都可以忍受。
到了去年我买床垫的时候,30+的姐姐们千叮万嘱,床垫很重要,买个好点的,她们家里都是金可儿。土狗如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床垫的门道实在太深了,据说就算是同一个型号,网店和门店的产品都不同。也有人说,床垫的软硬度很看个人偏好,必须自己去门店躺一躺。还有人说,好的床垫,至少要上万块。但我实在觉得麻烦,就直接在金可儿网店买了销量第一的那款,打完折五千多。
收到之后的第一感觉是,床垫真的很厚,32厘米,铺在床上后,高度已经快到我的腰了。我们开玩笑说,上床需要撑杆跳。但躺上去的感觉真的很好,软软的,但是有支撑感,有种被包裹、被托住的感觉,而且不管是平躺还是侧躺,用什么奇怪睡姿,都不会肌肉酸痛。
而且后来我意识到,床垫好不好,是需要对比的。当我睡过了家里的床垫,再出差住酒店,就会明显感觉到床垫没那么舒服。再比如过年回老家,爸妈习惯睡硬床板,但我睡一夜就会浑身酸疼。所以每次出门之后,回到家的第一夜,躺在自己的床垫上,都有一种熟悉的被拥抱感。
好的睡眠是珍贵且稀有的。每天我们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床上度过,如姐姐们所言,买个好床垫,确实不亏。
《老友记》中舒服到可以背叛朋友的床垫。图源剧集《老友记》
@零一 把睡袋搬上床
以前在澳洲上学,冬天阴冷,电暖器开两个小时,房间的温度都升不上去,只有电费在节节攀升。后来索性放弃电暖器,晚上睡觉多叠几层被子。
这让我当时的女友非常痛苦。她生长在常年溽热的香港,初到澳洲,难以适应那种跌至冰点的低温。晚上睡觉的时候,她会跟我抱怨浑身冰凉,一遍遍地在我耳边念叨着,「好寒喔」。睡觉对她来说像是每天都会降临的酷刑,有时候我醒来,发现她整宿都在看手机。
她想到自己还有个睡袋,就和我商量想把睡袋搬上床。我觉得不可思议,在我以往的认知里,睡袋这个东西可以用在高山上、湖泊旁、森林里,只是绝不会用在床上。碍于我们找不到更优解,我无话可说。从此,一张双人床上就有了两床棉被以及一套黑黢黢的羽绒睡袋。
一到晚上,她就缩进睡袋,整个身子都被严密包裹着,像一颗蚕茧。我再给她盖上被子,温暖加倍。打那之后,寒冷不再,她终于可以安然入睡,睡觉似乎变成了一件可以期待的事情。
在解决失眠和寒冷的路上,那条睡袋还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只不过,它折磨的是睡在另一边的我。夜里,我经常会一不小心碰到它冰冷的防水布,吓一个激灵,但我一直忍着没有说出来。后来,我们两个分手,她回到了香港,离开澳洲的时候,她扔掉了绝大部分物品,但带走了那条黢黑的睡袋。
最重要的可能是陪伴
@月圆 拧亮小夜灯,就像妈妈在的时候那样
小学时期,我属于半个「留守儿童」,爸妈不在身边,外公外婆早早睡去之后,就只留下我一个人面对静得可怕的黑夜。如果太想妈妈了,我会鼓起勇气打开灯,把她衣柜里的睡衣拿出来(中间还要做心理建设,担心衣柜里有鬼),摆出一个拥抱我的姿势。当能闻到妈妈的味道时,我一边drama落泪,一边火速睡着。
妈妈的味道,就像一种屏障,帮助我摆脱对黑暗的恐惧。而我睡得最好的日子就是周末、父母在家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轻轻掩上的门缝里,总会透出一抹昏黄的灯光,我能依稀听到爸爸妈妈还在小声交谈。后来,我父母离异,这种幸福的夜晚不复存在,但那种感觉,我可能一生都没法忘记——如此笃定、厚实、充满安全感。
其实,我是一个睡眠质量不错的人,常常沾枕头就睡着。但独自求学、工作,不可能没有委屈的时刻。以至于我常常在想,睡觉之前,是不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那么,像儿时那样,模拟一种熟悉的环境、氛围和味道,是不是就能让人轻松一点、好睡一点?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喜欢在睡不着的时候,把夜灯打开。
这个睡眠拯救方案,和我小时候模拟妈妈的怀抱如出一辙。睡前,打开夜灯,不用太亮,淡淡的昏黄就好。这个时候,我的心会瞬间平静下来,仿佛回到儿时——爸爸妈妈撑起这个家的黑暗与明天,而我只用睡觉,其他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怕。
@小叉 拉住玩偶的小手
从小到大,我都是那种只要累了倒头就着的人。有多夸张呢,有一次,大中午的,我采访完坐地铁回家,人还是直立站着,手拉着吊环就睡着了,吓得面前一个男生赶紧让座,说你坐你坐。坐飞机,我最喜欢靠窗,每次坐上去,我立刻就能睡着,经常飞机起飞我也不知道,醒来就在天上了。在我这儿,睡眠就不能是个问题。
结果,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焦虑的情绪中,每天都是难过地睡去,难过地醒来,有时候还会做噩梦。再加上被世界杯彻底搅乱的生物钟,经常有了睡意天都快亮了。那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睡觉有这么困难。
惊奇的是,有一天睡觉,我无意中抓到了一只玩偶的手,软软的、小小的、冰冰凉凉的,心底突然觉得好舒服、好安心。
那个感觉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天中午,我都不愿意睡觉,妈妈就说睡着了晚上才能看动画片,结果整得我更焦虑了。但后来,我把毛巾毯攒成一个小球握在手里,很快就睡着了,一觉醒来美滋滋地去看电视。
当我唤起这个身体记忆后,连续几天,我都会拉着某一个玩偶的小手,很快就能入睡。我最喜欢的是之前在迪士尼买的噗噗,因为它的手大小正正好。焦虑的时候,每次都可以靠这个方法睡着。
不过,对我来说,只要心情好,人放松了,睡觉又不是问题了。前段时间,和朋友出去旅行,日行两万步,爬山看海吃美食,天天都是一秒入睡。回来的飞机上,我选了靠窗的位子,果然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又在天上了。
迪士尼买的噗噗
@时雨 和亲密的朋友挂视频吧
和朋友第一次共同旅行是在初夏。两人住一间大床房,因为我的手脚冰凉,睡觉时候她握着我的手。再醒来时,发现她连腿都搭到了我身上。两个习惯独自睡觉的人,第一次一起睡竟还睡得挺好,似乎真像《爱情而已》里感叹的一样:「搂着睡觉这种事情,根本不需要适应。」
今年春节,她到我家小住。在一张不算大的双人床上,我们一人独占一个小被窝,被窝上还盖着一床更厚实的共享棉被。九点,我们放下手机,聊聊闲天,然后她就在三言两语间睡着了。
看她结结实实获得了几天好睡,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困惑:两个人一起,会比一个人睡得更好吗?即便没有皮肤和发丝的触感,单纯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呼吸、体温、心跳、气味,便足以使人安心入睡吗?
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常年不在一个城市,读书的时候,隔着伦敦和郑州七八小时的时差。现在她在苏州,我在北京工作,睡前习惯打一会儿视频电话。关上灯、屏幕变暗,电话常常就这样挂了一夜。
相隔千里,在隐隐绰绰的电流声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听彼此翻身的声音,就感觉到自己接收到了来自对方的讯息。只要和我挂上电话,她入睡就会更快、睡得就比平时要好。
我想,真正使得陪伴入眠成功的,不是性缘关系,而是亲密关系。那份具体可感的人带来的情绪抚慰,或许才是缓解孤独感、排解睡眠焦虑的重要出口。
我们缺的大约也不只是高质量的睡眠,而是高质量的陪伴吧。
《老友记》里,罗斯和乔伊在一起睡得很香。图源剧集《老友记》
放松面对失眠,也放松面对生活
@吕蓓卡 采访完睡眠医生,我不失眠了
失眠这件事我太有发言权了。我第一次失眠甚至发生在小学。那时,我的房间对着街道,晚上12点街边的路灯会准时熄灭。路灯好像一个魔咒,每天躺在床上,我都会估摸现在几点了,还有多久到12点;如果早上7点起的话,我还能睡多长时间,就这样在担心里等待着路灯的熄灭。一旦睁开眼,发现路灯真的灭了,心里就开始慌,因为知道自己又失眠了。
所以我从小就容易失眠。刚开始是入睡困难,初中之后偶尔整夜无眠,高中时期我们学校是衡水模式,晚上十点下晚自习,早上五点上课,我也会失眠,大学就更不用提了。现在回想,忍不住感叹那会儿是真年轻啊,动不动一宿睡不着,第二天倒也该干嘛干嘛。
但是工作以后,年龄慢慢变大,一晚上不睡的影响越来越大。我用过很多助眠产品,褪黑素、香薰、蒸汽眼罩,失眠严重的阶段甚至还会喝酒助眠,但都没能彻底改善睡眠。
今年2月,因为工作我去采访了一位睡眠医生。他纠正了我很多误区,比如失眠并不会直接引起心跳加速、出汗,但焦虑会引起,我过去就因为这些症状担心自己的身体,反而更加焦虑、睡不着;他还说千万不要提前上床,不要在床上做跟睡觉无关的事,我过去就喜欢在床上躺着看书,还以为这样会更容易睡着;他还说半个小时内如果睡不着,就起来干点别的。所以这之后我再睡不着,就在床上挪动自己睡觉的角度,横着睡,或者睡床尾。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有时候挪到九十度我就睡着了,有时候得挪二百七十度,但不管怎么样,我再也没有整夜失眠过。
这个采访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医生也提到,治疗失眠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放松,不要紧张,不要太把睡眠当回事。在他的帮助下理清一些常识后,我确实更容易放松了,也就很少再失眠。知识就是力量啊朋友们,希望大家失眠的时候都可以看看这个文章:《得了新冠后,我为什么睡不着了?》
@江月 骑行,感受自由的风
可能是遗传了我爸的基因,我从小就爱睡(高中时最愁早起,到了课堂就会打瞌睡),心态也比较好。我把睡眠看成跟三餐一样重要,既然得到点吃饭,就得到点睡觉。只要工作不是很紧迫,到了12点,我就会说,可以睡觉啦!
睡不着的时候,大部分是因为焦虑。比如遇到特别棘手的稿件,眼睛一闭上,脑子里都是采访对象的名字。虽然我拼命给自己心理暗示,不要去想,但越是这样,那些名字就越像黏在脑子里一样甩不掉。
不确定性就是我们工作的内在属性,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平衡健康和生活,释放自己的压力。我的主要方法是运动。从去年开始,我买了一辆公路车,解锁了骑行的快乐。我尽量保持两周一短骑,一月一长骑。
我住在北京南边,长途骑行最常去的地方是戒台寺,以25km/h的速度往北骑,经过长安街,再到首钢大桥,接着上坡到深山。我感受过山里夏天的葱翠,秋天的金黄,特别是成熟的柿子挂在枝干上,像油画一样美。冬天嘛,不适合骑车,到了今年春天,市区的花快谢了,我在山里还遇见了几树紫色的丁香。
从山里下来的风是最自由的,当然上坡也是最累的。我什么也不用想,就把全身力气用在双脚上,拼命蹬,出出汗。山里有鸟叫的声音,到夏天会有知了的声音,没有什么比自然的音乐更加治愈。
从戒台寺到我家,往返接近100公里,大概要骑6个小时。回来之后,身体非常累。我吃好喝好,晚上也一定可以睡好。第二天精神满满地起床工作,然后期待下一个骑行天。
早春第一次骑行,路上白玉兰开得正浓烈。
@阿招 躺平吧!平静迎接失眠夜
单论质量,我的睡眠其实还挺好的,只要睡着了,连睡8个小时不是啥问题,但我难受的点在于,我很难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
天天熬夜的夜猫子也不过就是昼伏夜出,而我的生物钟却好像不是24小时制的,哪怕今天十点睡六点起,仿佛获得了完美作息,转天可能凌晨才睡着,连带着后天的时间安排一起完蛋。如此周而复始,让我一直过着「神出鬼没」的生活。
我一度对按时睡觉这个事很有执念,潜意识里觉得能按照某种固定的「时间表」规律展开的才是正常生活。如果天天都能迎着朝阳起床,生活该是多么幸福而高效啊!所以我尝试了很多在正常时间里调动自己睡意的方式,喝酒、吃褪黑素、助眠香氛、冥想……轮番尝试了所有办法却还是睡不着的时候,是最让人狂躁的。我会忍不住躺在床上计算我明天、后天的时间,好像未来的安排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地倒塌了。
直至现在,我在如何规律睡眠这件事上,依然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分享。我逐渐接受了自己就是一个不太能按照既定计划表行动的人。就像运动这件事,只要给自己弄个健身计划,再办张健身卡,最后它必定会在我的抽屉里平静地躺到过期。心血来潮跟着视频跳跳帕梅拉,反而变成了我最经常的运动方式。睡觉也是一样,谁说早上8点起床能干的事半夜12点就干不了呢?即使已经半夜了,也可以想吃点啥就去吃点啥,想干点啥就去干点啥。明天的朝阳是看不上了,但今夜的月色也还可以。平静迎接失眠夜,总比躺在床上干着急强吧。
一个朝阳送给大家!
一个彩蛋
@秋秋 摩挲耳朵,一个平复焦虑的小动作
以前看过一部法国电影,《我失去了身体》。里面有一个很可爱的细节,男孩教女孩,把两个手掌包在耳朵两侧,然后轻轻摩挲,就可以听见在雪地行走的声音。写稿累了,或者分心了,我也会这么做,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静静听手掌里的风声。想象自己眼前是茫茫一片的白色雪地,风正吹进棉服和耳朵的罅隙中,会瞬间平静下来。
后来把这个动作分享给朋友,一个朋友说,电影《遗失在火中的记忆》里,女主也是需要有人摸着耳朵摩挲,才能平和入睡。每天花几分钟轻揉耳垂,或者是拉一拉耳垂,确实会有助眠的效果。耳朵真是一个神奇的开关。
图源电影《我失去了身体》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