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理想的《不止不休》,张颂文能带动吗?
作为新人导演,在创作自己的处女作时,很多时候都喜欢给得太满,将各种元素塞进故事里,这样造成的后果便是,在主题上各种元素会“打架”,最后适得其反。
作者|笑三少、编辑|孤 鸽、图片|豆 瓣
历经坎坷,早在2020年初就已经杀青的电影——《不止不休》,今天终于上映了。这部以调查记者为主角的影片,勾起了无数新闻从业者对于遥远新闻理想的怀念,称这是献给纸媒“黄金时代”的一首挽歌。
另外,该片是主演张颂文在剧集《狂飙》中大火之后,首次在大银幕上亮相,更是让影片多了一份瞩目。有意思的是,影片早前的海报并没有张颂文,而今红了,就成了海报的核心。
电影上映前,很多观众都期待《不止不休》会是下一部《我不是药神》。的确,无论是从选材,还是主题表达上,《不止不休》的主创很明显是奔着《我不是药神》的神坛去的。只不过,看到成片后,很多人有些失望——主创团队空有一副野心,完成度却没有达到预期。
影片故事在主题表达上很游离,剧情进展到一半才慢慢揭开“乙肝代检”的话题,本来有很多可以触动观众情绪的点,最终却没有被点燃。无论是情感力度还是社会写实度,都显得力不从心。
很遗憾,它不可能、也无法达到《我不是药神》的力度,算是半部好戏吧。
主题游离、焦点模糊
调查记者这个职业,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神秘且具有传奇色彩,放在影视作品中有很强的戏剧性,并且可以引发出有关新闻伦理与道德,公平与正义等社会议题。
《不止不休》中的两位主角便是调查记者——白客饰演的实习记者韩东和张颂文饰演的资深调查记者黄江,影片将叙事视角聚焦在他们身上,通过他们的调查呈现出行业黑幕、社会不公。
影片前半部分,黄江带着韩东身赴山西,实地调查矿难的段落很是精彩。两人假扮成维修工来到矿场,打听“附近哪个宾馆住满了”,然后偷录到了煤矿老板和遇难者家属私了的整个过程,还采访了遇难者家属。
整个段落犹如间谍片一样,展现了他们巧妙揭开行业黑幕、为弱者发声的英勇行为,有商业类型片元素,既满足了观众对于调查记者这个职业的好奇,也充满了社会写实力度。
然而,当影片故事进展到一半,实习记者韩东在调查“卖血”新闻时,意外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关于乙肝的真相。这时候,影片才进入其核心的主题——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声。
从刚开始焦点放在调查记者身上,忽然来个急转弯,变成对于乙肝歧视问题的探讨上。这种故事结构的直角拐,让影片的主题开始游离,焦点也变得模糊。
并且,这种分散式的焦点是贯穿全片的,影片中的主角韩东除了是调查记者的身份之外,还附带上了“北漂”的标签,导演花了不少笔墨来呈现他的北漂奋斗史,合租房失火、没钱交房租、低学历歧视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在片中作为调查记者承担的叙事任务。
作为新人导演,在创作自己的处女作时,很多时候都喜欢给得太满,将各种元素塞进故事里,这样造成的后果便是,在主题上各种元素会“打架”,显得混乱,最后适得其反。《不止不休》里有着太多旁枝末节需要修剪,并且帮助乙肝受歧视群体的主题进入得也太晚,导致后面没有足够时间去展开探讨。
所以,当韩东放弃刊登揭露“乙肝代检”产业链的新闻报道,转而为乙肝群体发声时,这种戏剧化的转变就显得过于直接生硬。而当韩东被彪哥打倒在地,仍用演讲式的大段台词说服乙肝群体要站出来维护自己权益时,情感的力量也显得极其微弱。
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观众积郁在胸中的情感也无法得到宣泄。
主角没有弧光
作为一部表现新闻行业的电影,《不止不休》基本上还原了调查记者的行业状态。特别是主演张颂文,再次展现出他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以及对于行业细节的捕捉。
张颂文饰演的资深调查记者黄江,在片中第一次出场,就让观众相信他的职业。他风尘仆仆地从新闻现场回到报社,头发显得有些凌乱,外套里面穿了一件军用夹袄。而在张颂文的一部纪录片中,他经常穿着这件夹袄,在北京顺义住处的菜市场晃悠。
在电影《1921》中,张颂文饰演何叔衡,为了演出就义时的悲壮,演出前,他在地上爬行,往头上撒一些枯叶,用手指摩擦地面让指缝里藏灰。《不止不休》中,为了隐藏其调查记者身份,他几乎以同样方式出现在煤矿现场。
不过,如果深究起来,这个角色作为记者的权力在片中被放大了。为了戏剧效果,导演为黄江这个角色安排了一些本不属于他的工作职责。比如,盯着美编排版的工作,应该属于编辑,而不是记者。
作为片中重要戏剧转折的“撤版”事件,更不可能由一位记者来拍板,即便他是资深记者。临时“撤版”在报社属于重大事故,并且还是头版内容,没有其他内容填补,报纸就“开天窗”,这可不是一位记者能负得起的责任。
这些情节让人怀疑:主创团队是否真的了解媒体工作,写剧本时有做过调查吗?
白客饰演的实习记者韩东也存在类似失实的情况,不过这个角色更为严重的问题不止于此,而是通篇下来人物形象比较单薄刻板,看不到任何成长和弧光。
让我们拿它与竞标影片《我不是药神》相比,后者中徐峥饰演的保健品商贩程勇,最开始代理印度仿制药,只是为了赚钱,但当他真切了解到白血病人群体后,有了惊人的蜕变和成长,甚至为了救助更多的病人陷入牢狱。所以,观众能从片中看到这个人物身上有明显的弧光。
或许,是因为影片在主题上的游离,以及主角北漂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分散了人物太多注意力,导致人物身上没有焦点,最终和观众无法产生太多共情。
而作为片中重要的女性角色,苗苗饰演的小竹则彻底沦为一位工具人。她出场便是以一个类似工具人的形象出现的,被人摆布得像个木偶。起初,观众或许以为小竹这个角色在之后的剧情发展中能起到一个关键作用,然而等到片子结束也没有。
角色的主要功能便是为男朋友做饭、打扫卫生,偶尔来一句台词“我们来北京不是来干这个的”,到了后半段,戏份基本消失了,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如果一个女主角对故事主线没有什么功用,那就是为了有而有,刻意设置,结果旁枝斜逸,这对于影片的完整度反而是有伤害的。
商业类型与作者表达的不平衡
该片导演王晶出生于198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曾从事广告及纪录片的拍摄。2010年,他加入贾樟柯导演的创作团队,在其《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影片中担任执行导演。
《不止不休》中,贾樟柯客串了一位煤矿老板,说着一口山西方言,和矿难家属私了欠下协议。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场戏,但贾樟柯的这段表演受到不少观众的褒奖。
导演王晶和贾樟柯都是山西人,在创作上王晶应该算是贾樟柯的门徒。《不止不休》中有两段超现实主义桥段:失重的笔杆与飞舞的报纸。不管王晶承不承认受贾樟柯电影的影响,影迷朋友都能从中看到贾樟柯之前的作品《三峡好人》《江湖儿女》中的UFO等超现实段落的影子。
这也是王晶这部影片的尴尬之处,想要作者的自我表达,但又不愿意放弃市场。观众可以看出导演在努力寻求影片在商业类型和现实表达上的平衡,但完成度并不高,两者出现了割裂。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成熟的商业类型模式,再加上极具现实力度的表达,让观众产生浓烈的社会共情。王晶还成为不了文牧野,能够在商业与作者表达之间找到完美平衡,既让故事精彩好看,又能关注到底层现实。
《不止不休》中,除了两位记者调查矿难的段落有着类型片的节奏之外,其余大部分内容都陷在商业与艺术的左右为难中,没有遵照商业类型片的节奏发力,更多的是以一种手持摄影的纪录片式风格来强化影片的写实性,特别是影片不时穿插的一些“纪录影像”,更会打破影片节奏。
那极具写实力量的手持摄影的风格,最终也成为一把“双刃剑”——加深了这是一部反乙肝歧视的公益宣传片,却弱化了电影感。
这就导致观众的情绪没有被带动起来,仅仅在后半部分用乙肝病毒携带群体做了一个苦情点,但因为情绪感染力不足,无法完成对观众的情感冲击,最该爆发的地方没有力量。
不可否认,《不止不休》拍了这个时代极其稀缺的题材,其勇敢突破值得尊敬,遗憾的是完成度上还差一口气,叙事掌控力还不够成熟,算是半部好戏吧。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