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OK镜集采,伤了谁的心

2022年10月27日 文/ 编辑/

继种植牙之后,集采再一次向消费医疗扩围。

10月26日,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发布通知,将开展20种集采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填报工作,角膜塑形镜,也就是大众俗称的“OK镜”赫然在列。

OK镜是一种用于近视矫正的隐形眼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目前国内仅五家企业生产,包括欧普康视、爱博诺德、天津视达佳、浙江天瞳、博视顿视光。其余10家均为进口厂商。

OK镜具有消费医疗属性,主要供给民营机构,以自费为主。2021年底,眼科龙头爱尔眼科曾在机构调研时表示,OK镜不会集采。2022年8月,欧普康视也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称,OK镜尚不在医保集采的考虑之内。

只能说,两家行业龙头都失策了。

这项集采刚启动第一步“信息填报”,市场立刻给出了反应。10月27日,眼科概念股集体暴跌,其中,欧普康视跌停,爱博医疗跌6%,爱尔眼科亦重挫12%。

这一幕,是应杀还是错杀?

01 渠道利润占大头

OK镜集采,应当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和种植牙一样,OK镜也因市场需求大、费用高而备受老百姓关注。健识局了解到,目前国产OK镜的市场价在6000元到15000元不等;进口产品则普遍在10000元以上,民众要求其降价呼声并不比种植牙低。

OK镜的价格中包含了不少“水分”。据国盛证券研报,OK镜的出厂价通常仅为终端价格的10%至20%。

以爱博医疗的核心产品“普诺瞳”为例,其出厂价仅为每副612元。

这中间的差价归了谁?

在OK镜的价值链中,渠道利润远大于生产端利润。据建银国际研报,省级代理商的OK镜进货价约为终端售价的2折,民营医院进院价为3.5折,公立医院则为6.5折。也就是说,OK镜的利润大部分被医院赚走了。

这或许正是爱尔眼科会因为OK镜集采而被资本市场抛弃的主要原因。和种植牙类似,一旦总价压低,受影响最大的必然是以爱尔眼科为代表的配镜医院。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曾发布一份征求意见稿,取消了验配OK镜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条件限制,随着验配机构松绑,预计OK镜渗透率将加速提升。集采最主要影响的,正是这批医疗机构。

即便不看终端价格,光是看出厂价,OK镜的毛利率也非常高。以两家上市公司为例,欧普康视的角膜塑形镜产品毛利率达89.66%,爱博医疗为83.95%。集采一旦降价,很可能会影响到生产企业的出厂价。

02 爱尔眼科再次中招

爱尔眼科今年来一直遭遇各种风波,但这次是很明确地打到了七寸上。

视光服务项目是爱尔眼科的营收大头。今年上半年,爱尔眼科视光服务项目收入17.63亿元,占营收比重21.7%,位列第二。爱尔眼科未明确其中具体项目比重,但份额应当不会低。

不同于公立医院的经销商模式,对于爱尔眼科为代表的民营眼科医院来说,角膜塑形镜产品直接进院,没有中间商。也就是说,中间的差价全部由爱尔眼科收入囊中。集采一压价,首先挤掉的就是爱尔眼科的水分。

欧普康视也会损失不少。作为国内首家拿到产品注册证的生产企业,在其塑形镜品牌梦戴维取得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占率后,欧普康视正逐步向眼视光产业的全链条扩展。近几年,欧普康视不断通过投资和并购,扩大其自有终端网络。今年上半年,其医疗服务收入占比14%,同比增长了181%。

我国OK镜的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在近1亿的8-18岁近视人群中,OK镜的渗透率仅有1.26%,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现有市场长期被进口产品占据,国产替代不足。2021年,龙头企业欧普康视市占率为20%,排名第二的爱博仅为7%。集采或许是行业实现国产替代的有力方式之一。

OK镜型号规格繁多,需要根据患者的光学测量结果,选择合适个体的型号和参数。本土企业配货周期短,运输成本低,在规模效益上更具优势。

以爱博医疗为例,其角膜塑形镜产品2019年才刚拿到产品注册证,当前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不过25%,由于上市时间较短,当前仍然处于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建设的前期阶段。若能在集采中中标,爱博医疗市场放量可能大幅超出预期。

目前,OK镜集采仅限于河北一省,但不排除未来有更多省份或联盟参与。

现在最担心的可能是欧普康视。今年6月,欧普康视刚完成定增募资15.03亿元,计划在5年内新增眼视光服务终端1348个,集采一来,其战略是否有变也未可知。

目前很多终端机构是将配镜服务费打包到产品价格中的。集采过后,如果能像种植牙一样,实现技耗分离,民营医院或许还能有利可图。但整体来说,眼科行业资本的热度应当会降一降了。

撰稿 | 李傲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贾赛轩

插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