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472亿票房背后,能看到中国电影哪些希望?

2022年1月20日 文/ 作者| 编辑/ 郝楠

探索新主流电影的方向,也是未来中国电影的方向。

作者|何佐

编辑 | 郝楠

472.58亿元,全球第一。

这个数字是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一个新的纪录。回顾这一年,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又被抬高了。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票房总数的84.49%。《长津湖》与《你好,李焕英》两部电影分别以57亿和54亿票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的首位和第三位。

奇迹从“史上最强春节档”就开始了。不仅有《你好,李焕英》杀出重围,还有《唐人街探案3》45亿位列全年票房第三位的成绩。之后,中国观众又经历了最强清明档和最强五一档,迎来了以《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票房14.7亿)领跑的最强国庆档。

数据背后,总能发现秘密。根据灯塔显示,全年总票房中的170亿由节假日贡献。一方面,这意味着日常观影频次偏低,电影成为了过节活动。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快速复苏。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人在配合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电影院正在为观众提供着更丰富的节假日的娱乐和精神生活。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也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与此同时,好的票房伴随的是好的口碑。尤其是优质的内容,通过观众的口耳相传,有了更好的传播土壤。可能每个观众都在问号三连:现在要去看电影吗?为什么选这部电影?可以过段时间线上观看吗?事实上,更多的人走进了电影院,看到了类型更丰富的国产片。

纵观2021年,除了上述年度票房前四位的电影以外,几乎每个档期都有口碑作品出炉。比如:清明档《我的姐姐》、五一档《悬崖之上》、暑假档《怒火·重案》、中秋档《峰爆》、岁末档《扬名立万》以及跨年档《爱情神话》。

“新鲜”成为这些口碑佳作的关键词,其中包含着新类型、新题材、新主创以及新主流。站在2022年的起点回看这些,中国电影的新启示和新希望正在凸显。现实主义的回归和情感的共鸣成为这些新鲜元素的基石;讲述中国故事、关注普通人的闪光点,正在成为创作的方向。

口碑之作全年不断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202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话,那就是:重量级影片扛鼎,小众黑马层出不穷。

起初,似乎没有人预料到2021年春节档会成为《你好,李焕英》(以下简称《李焕英》)与《唐人街探案3》(以下简称《唐探3》)的较量。《唐探3》依旧是喜剧悬疑路线,符合观众多年积累的观影期待,但前期票房的猛烈没有持续太久,便逐渐被《你好,李焕英》赶超。

《你好,李焕英》是2021首个票房黑马。这个穿越回八十年代的母女情故事,前半段笑点满满,后半段催人泪下,中心主旨致敬天下母亲,对于春节合家观影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其票房虽口碑一路持续发酵至50亿量级。

随后的清明档,小成本电影《我的姐姐》以8.2亿票房刷新该档期记录。灯塔“想看”数据显示,该片超过78%的受众是女性,充分说明了女性用钱投票给自己想看的电影的意愿。

五一档的厮杀属于《悬崖之上》和《你的婚礼》,前者虽一度落后,但最终还是凭借口碑走长线取胜。《你的婚礼》口碑不佳,但它与随后在520上映的《我要我们在一起》情况类似,其观众中有超过72%的双人观影。毕竟情侣看爱情片,依旧是节日刚需。

暑假档《中国医生》《怒火·重案》票房口碑双丰收。《中国医生》带着观众重回一段故事,把医生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模样,“逆行者”也是普通人,但是却能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怒火·重案》是陈木胜导演的遗作,影片再现了经典港片的味道和风格,重燃观众对香港电影的信心。最终,该片以13.29亿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影史港片票房冠军。

接下来的中秋档,《峰爆》的出现让人颇为关注。这不仅是一部暌违已久的灾难片,而且是一部中国式灾难大片。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个电影制作难度较高的领域。真实还原灾难场景和救援过程,对主创和制作团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从精神上看,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了一群从没被搬上过银幕的人——曾经的中国铁道兵,现在的中国铁建人。这部电影将商业元素与中国故事相结合,展现出中国式救援精神,致敬中国基建人,不仅成为中秋档票房冠军,也收获了不俗口碑。

《长津湖》与《我和我的父辈》(以下简称《父辈》)在国庆档席卷了90%的票房。可以说“国庆看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观众假期的需求。

《长津湖》时长3小时,突破了一般电影2个小时的观影习惯,却创造了票房奇迹。究其原因,不仅有真实的战争环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电影唤起了观众的记忆,历史让人更加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和我的父辈》作为“国庆三部曲”的第三部,早已未映先热,前作口碑早有积累,熟悉的阵容充满亲切感。虽然票房未与《长津湖》成为对垒之势,但细腻真诚的亲情讲述,让观众找到了代入感。

更多类型的电影在年末出现,带来的是惊喜连连。《扬名立万》主打喜剧和悬疑,属于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却跑出了9.23亿票房的成绩,位列2021中国电影票房榜第12位,豆瓣评分7.5分。该片上映后,“剧本杀电影”成为了热词,凭借好口碑换得越来越多的排片率,密钥延期后,最终在院线的时间长达60天。

某一段时间,电影市场出现过“叫座不叫好,叫好不叫座”的怪相。但从2021年这些口碑发酵的电影中可以看出,观众与市场都回归理性,口碑往往与票房有正向关联,以口碑发酵票房,以票房传递口碑。对于电影行业长远发展有着良性的意义。

现实主义回归引发情感共振

2021年众多国产口碑电影都呈现了一个特点——共情。强烈的情绪属性成为观众愿意主动分享的前提。相比其他地方,电影院依旧是最容易情绪沉浸的场所——人们可以在同一空间中同哭、同笑、同喜、同悲,并在走出影院后得以共同参与由影片引发的情绪交换。

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2021年很多电影将好哭和好笑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好哭”绝非指向恶意煽情,而在于其内容贴近大众,能引发观影大众共情;“好笑”也并非单纯的搞笑,而是找到共鸣之后的会心一笑。

如何激发共情?2021年的许多电影都回归现实主义,将视角转向了更近接近普通人的叙事和情感联结。这其中,不仅有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也有宏大题材在叙事方法上的转变。

《你好,李焕英》聚焦代际间的亲情关系,以母女之情诚挚动人。在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境中,没有逆袭改命,而是继续选择了“不省心,不长脸”的女儿,重温了平凡而幸福的人生。贾玲纪念母亲之作,也令无数人因“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而感动落泪。

《我的姐姐》将目光投降了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姐弟关系——该议题在社交网站上已经火爆了很多年,但在大银幕上还是首次展现。这也许是该片票房火爆,口碑又走向两极分化的原因。该影片对现实的描写,令许多人看到并投射了自己,但又无法给予令人满意的结局解答。

而另外一些电影,虽然主题宏大,但以平凡人的视角切入,引发中华民族集体的情感共振。转化视角、丰富细节、落点平实也逐渐成为新主流电影未来的方向。

例如,《中国医生》将镜头对准投向在过去一年,曾经最牵动中国人心绪的一群普通人——武汉医生们的群像。此时电影院的观众,在过去一年中也是全民抗疫的亲历者、见证者,由此生出的共情与感动再自然不过。

《峰爆》亦是有别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不仅完成了首次将铁道兵、基建人的故事搬到银幕的命题,也填补了灾难片类型的刚需。

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地质灾害在云江县城突发,16万人面临着生死存亡。灾难面前,面对十年心血的隧道和数十万人的安危,该如何抉择?如果说好莱坞灾难片往往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枪匹马救世界”,那么《峰爆》则是“中国式救援”中“集体救援”路线的内核。

无论是爆破研究主任洪翼舟(朱一龙饰)、他的老铁道兵父亲洪赟斌(黄志忠饰)、地质勘探员卢小靳(焦俊艳饰)、隧道项目负责人丁雅郡(陈数饰),还是冲在前线的消防员、折返回去的小学老师……所有人都在多线并行叙事中踏上救援之路,每个平凡人,都在灾难面前挺身为平民英雄。

正如影片台词中所说:“在灾难面前,西方人的传说是诺亚方舟,中国人的传说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恰好与我们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相符合,也因此能引发强烈的市场共鸣。

灾难片是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西方电影全球化的必杀技。但中国式的灾难片,绝不能强行照搬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峰爆》之所以引发关注,就是其中有着很强辨识度的中国特色。即使影片中男主人公洪翼舟完成了太多不可能的任务,但都没有脱离中国精神的内核——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危难之时伸出援手的热血。

其中,徒手攀岩、耗尽全力运输炸药、跳跃后抓住救援飞机等场面,并不是对人物不切实际的“神化”,而是象征着一个普通的平民英雄所拥有的巨大能量和人性光辉。正是这些情节,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中国铁建和其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故事。作为“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兵种”,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所践行的正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精神。

生活中,我们都是没有超能力、没有独特之处的普通人,但值得歌颂和赞扬的普通人不在少数,无论是冲在第一线的武警、消防员,还是社区工作者、外卖员,他们都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实际上,那些让人破防的日常瞬间,也是一种英雄主义的体现。

如果说2021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奇迹有什么法则的话,那么以贴近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

中国故事与中国大片

在2021年中国年度票房前十名的榜单上,好莱坞大片遇冷,仅有《速度与激情9》、《哥斯拉大战金刚》两部作品上榜,其余八部作品均为国产影片。

这个数据背后释放出的信号是:中国观众开始越发期待中国大片。随着类型化的手法更加专业、影视工业更加成熟,中国大片也确实正在担起这个责任,用符合大屏幕审美、商业价值的叙事、专业的制作理念等方法,讲述着中国故事。

《长津湖》作为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纪录的史诗级作品,以超大规模制作带来了震撼级的战争场面效果——超过13亿投资、7万名群演、1.2万名幕后工作者,3位名导联手执导。于冬在提及此片时,曾表示该片95%以上的后期特效都在中国完成,而非“回想10年前,我们拍大片还要去澳大利亚、美国做后期。”

《峰爆》的出现,则让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专业性、规范性、科学性上都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地裂、地震、泥石流、山体倒塌……一系列地质灾害在影片中接踵而至,这种“视觉盛宴”也是不少观众步入电影院的理由。

为了赋予影片浓郁的中国特色的景象,工作人员在选景时走进了亚洲最长溶洞——贵州双河溶洞。不仅将中国美丽的自然景观呈现在了大银幕上,也为实景拍摄积累了更多宝贵的经验。

《峰爆》全片视效镜头高达70%,皆由实拍与特效结合方式实现,剧组克服困难,奇景之上再造奇景,沿着洞壁搭出“地下河大悬崖”;在危耸的高山上,将拍摄道具拆整为零,利用索道悬进山洞之中。在人迹罕至的层峦叠嶂间,剧组每日往返四五次,踏出了一条蜿蜒的道来。

事实上,影片中呈现的力量,其实也是全体工作人员团结的力量。对于一制作复杂的灾难片来说,从筹备到上映过程中环节标准化的把控非常关键。其中使用到的独立研发的影视制作智能数字化系统,也让电影生产更科技、更数字化。

同时,中国电影人也要沉下心来学习先进电影工业的制作方法,勇于探索和尝试,多拍类型片,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打造更多属于中国的英雄人物。

这些都只是一个开始。以往主旋律大片,往往还是依托于历史事件、真实人物改变。当中铁建工程师洪翼舟化身平民英雄后,让人开始畅想更多的领域、更多的普通人的事迹应该成为大银幕上的故事。

“中国的主旋律可能不仅有抗战题材,和平年代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也应该被铭记、被呈现。”商业类型片应该百花齐放,只要把握好节奏、给人物以坚实的基础、贴近生活,便能打动观众。探索新主流电影的方向,也是未来中国电影的方向。

2022年,中国电影仍需讲好中国故事。接下来,《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狙击手》《无名》《长空之王》《阳光新世界》以及《伟大的战争——抗美援朝》《流浪地球2》等更多电影相继亮相,也许能带来更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