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存真理,追理想,这才是当代年轻人的追星图鉴

2021年10月22日 文/ 魏侨 编辑/ 太子

以小切口见大时代。相比厚重的头衔、庄严的颁奖词、照本宣科的英模故事,当这些具象又生动的画面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这些荧幕上的形象显得更加可敬可爱。

作者|魏侨

编辑|太子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电视剧《功勋》于10月21日落下帷幕,《袁隆平的梦》让昨夜无数腹中有食的年轻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袁隆平院士“梦中万顷稻田”的意义。袁老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人类远离饥饿。原来共和国勋章里,藏着中国理想主义者的极致浪漫。

《功勋》讲述了八位获得“共和国勋章”功勋人物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成为今年以来,自《山海情》《觉醒年代》之后,第三部豆瓣评分破9分的电视剧作品。

对于习惯在视频网站看剧的观众们来说,《功勋》着实是一部“特殊”的剧集,如果你不勾选“跳过片头”的话,反而能感受到主创的独到匠心。

在“共和国勋章”的映衬下,8位扮演共和国功勋的演员由远及近走来,逐渐变成真实的功勋人物来到观众面前。这个片头看似朴实无华,但这种跨时空的变化与交融,也给这部剧定下了基调。

总导演郑晓龙之所以愿意耗费大量的精力,通过照片建模、精细抠图来完成这个别出心裁的片头,既是向功勋们表达敬意,也是想拉近演员与功勋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有接受度。

何为功勋?为什么他们成为了共和国的功勋?八个导演以各自不同的破题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八位功勋中既有战斗英雄,有劳动模范,也有科研先驱;既有如袁隆平、屠呦呦这样观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也有如张富清这样少有人知的无名英雄。

“我们不追求把每个功勋人物写成长篇传记,而是截取他们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郑晓龙曾在采访中这样说。

为什么被《功勋》打动?

许多人说,看了《能文能武李延年》,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指导员”。

在逃跑的小安东面前,李延年将一场震慑众人的公开处刑大会,开成了激昂的全连动员会。三言两语间,就向一众志愿军讲明了抗美援朝战争“因何而战”的问题,“保家卫国”四个字随之有了更明确、更紧迫的指向。

好的主题创作也是如此,可以将枯燥教条的道理诠释得生动鲜活,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动和认同,潜移默化间受到引领。

《能文能武李延年》删繁就简,集中展现了李延年坚守346.6高地的高光段落;《默默无闻张富清》通过回忆插叙的形式详尽讲述张富清默默奉献的半生;还有《袁隆平的梦》中,袁隆平以自己对母亲的深情诉说串起了故事的脉络。

让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手法是破题的方式,而回归到传记作品本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仍是《功勋》的基本创作原则。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功勋们的伟大事迹与奉献精神,“真实”是最大的力量。

观众最熟悉的“功勋”多是屠呦呦和袁隆平,这对于演员也是最大的挑战。剧中,周迅戴着衣服遮住半张脸的宽眼镜、成日穿着宽松暗色调的衣裤,梳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齐耳短发,甚至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本人。

而黄志忠在确定扮演袁隆平后,为了能够贴近现实种袁隆平的清瘦形象,他一个月减肥20斤,并用自己的理解把袁隆平本人的精神“化”到了自己身上。除此之外,扮演李延年的王雷,扮演于敏的雷佳音等等都通过自己细致入微的演绎征服了观众,让功勋们真实鲜活地出现在荧屏之上。

当李延年问:“我们能不能把美国鬼子打回谈判桌前?”志愿军战士们眼含热泪掷地有声地回答:“能!能!一定能!”屏幕之外的年轻人们也在弹幕里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扛枪上战场。

观众为什么会被《功勋》感动?

是李延年带着被怀疑的解放战士单刀赴会的有勇有谋;是于敏听闻氢弹爆炸成功后欲语还休讨的那杯酒;是张富清藏在箱底数十年不曾示人的军功章和一生都放在心上的战友;是黄旭华听过潜艇兵们的遗书之后,宣布自己也将一同下潜;是申纪兰站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面前掷地有声的那句:“新社会,你打女人,我们妇联不答应!”

还是孙家栋站在路灯下数着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倒计时;是屠呦呦凌晨五点唤醒沉睡的实验狗后,欣喜释然的眼泪;是袁隆平站在食堂外昏黄的灯光下,在影子里兴奋诉说着培育杂交水稻的突破。

他们面对的阻碍不是具体的敌人,而是怀疑、无知、贫穷、威胁、病毒、饥饿……正是因为他们敢为人先,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能做,推动着整个国家千万人民的前进,甚至是人类的进步。

以小切口见大时代。相比厚重的头衔、庄严的颁奖词、照本宣科的英模故事,当这些具象又生动的画面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这些荧幕上的形象显得更加可敬可爱。看似遥远的功勋人物落到地面,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

年轻人爱看怎样的主旋律?

在过去,主旋律电影往往获得观众追捧,从《我和我的祖国》到《长津湖》,这些“新主流大片”挑起中国电影票房的大梁。而今年开始电视剧主题创作接连受到关注,收获广泛的、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

是年轻人爱看主旋律了吗?也不尽然。《山海情》与《觉醒年代》炸场开年后,从《大浪淘沙》、《大决战》,到《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质量中上的主题创作层出不穷,可直到第四季度才出现质量和讨论度都可堪对比的剧集。

年轻人喜欢的主旋律,是既有符合大众对历史事件想象的艺术真实,又有理想主义的诗化表达。他们丰沛的爱国情绪既有稳健的落点,又有尽情抒发的契机。

《功勋》何以脱颖而出?从求真的角度来看,《功勋》在细节上做到了极致。例如,《能文能武李延年》30多天的拍摄,28天都在“打仗”,剧组几乎复原了夺回346.6高地的战役,战争戏真实爆炸,演员们穿戴防火服进行拍摄。

《申纪兰的提案》单元剧组几乎还原了50年代初的西沟村;《默默无闻张富清》剧组为了不打扰张富清本人的正常生活,按照他家中的真实环境,1:1复原了一间屋子用于拍摄,导演康洪雷表示,“连一个针头线脑都保留。”

这是如《山海情》中荒凉戈壁、千里风沙的环境真实。剧中大到朝鲜战场上不同炮弹的火力差别,小到屠呦呦实验室里的仪器摆放,都做到精益求精。

而《功勋》难能可贵的是,是对动荡历史的真实侧写。《孙家栋的天路》里,孙家栋由于家庭成分被禁止继续卫星研究,并遭到无理的审查;《屠呦呦的礼物》中,屠呦呦被迫放下科研参与运动;《袁隆平的梦》里,由于被认为走“白专”路线,袁隆平繁育的秧苗被砸了个粉碎。这些情节不回避、不夸大,正视历史,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动荡年代中的艰难境遇,以及功勋们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孙家栋在冰天雪地里偷偷帮助同事们研究火箭,屠呦呦坚持寻找新鲜青蒿进行研究,袁隆平向冒险偷下秧苗的学生郑重鞠躬……无论面对职业生涯甚至是人身安全的威胁,他们都坚持对科学的专注于执拗,不曾退缩。功勋之所以为国之栋梁,正是因为他们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不惧逆流。

《觉醒年代》中挥斥方遒的文学家、思想家们所奏响的理想之歌慷慨酣畅,令无数人心驰神往,而功勋们的理想则显示出更丰富的层次——既有国泰民安的朴实期许,也有富国强兵的伟大志向;既有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也有探索星辰大海的浪漫愿景。

于敏用科学推算找到了掉落的轮子,屠呦呦一本正经解释关于夜班鸡叫的原理,袁隆平用科学流程来解析恋爱程序……都是展现科学家严谨逻辑的闲笔,增添故事的生动气韵。

谁说战士和科学家不能浪漫?无论是垂垂老矣的张富清唱起的那支三五六旅的军歌,还是于敏带领整个实验室念诵的《后出师表》;从屠呦呦对着漫天星辰许下的愿望,到孙家栋“骑自行车上月球”的比喻,无不令观众钦佩和动容。

《觉醒年代》的下一站

《觉醒年代》掀起全民追剧的热潮之后,许多颇有质量、声量不低的主题创作都被寄予“下一个《觉醒年代》”的厚望,《功勋》也不例外。但从客观规律出发,单就《觉醒年代》七年磨一剑的创作周期,就很难被其他剧集复制。

《功勋》的筹备工作是在2019年9月29日——“共和国勋章”颁发之后不到一个月后开始的。总制片人曹平曾提到:“八个人物,体量太大了,市场难以消化。如果拍成电视电影又太散,很难以形成一个完整宏大的作品,所以最后我们采取的是单元剧的形式来创作。”

从制作角度看,拼盘模式可以集结强大、优质的创作团队,通过分工协作,缩短拍摄周期,兼顾的时效性和艺术水平。对于通常时间紧、任务重、对播出时间节点要求严格的主题创作来说,是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这种模式也让《功勋》的整体质量保持了高水准。

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纷至沓来,时代报告剧也应运而生——《在一起》、《石头开花》、《我们的新时代》、《理想照耀中国》等剧集都以单元剧的形式呈现。

单元剧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下移动互联网流媒体的碎片化趋势。观众在短视频中培养了观看习惯,更加青睐短平快的故事。《功勋》一个单元六集的体量,接近于当下流媒体上一部短剧的长度。最受好评的《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密集的信息量与高超的制作水准相得益彰。

主题创作与单元剧的相遇实属必然。一方面,展示时代风貌的主题创作,往往需要呈现更多的切面,塑造更丰富的人物群像,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单元形式可以容纳更广泛的内容。另一方面,单元剧的各个故事之间虽然没有直接关联,但往往需要内在联系进行勾连,否则难以吸引观众持续追剧。

而对于主题创作来说,具象如《功勋》中的功勋人物、《在一起》的抗疫故事;抽象如《我们的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理想照耀中国》的信仰之光……观众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共同记忆和同根同源的爱国情绪,是天然的心理粘合剂。

单元形式也赋予了主题创作更多表达形式的可能。《功勋》中在不同单元尝试倒叙、插叙和人物讲述的叙事方式,既与相似内容形成了差异,也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年中播出的《理想照耀中国》则更进一步,更注重视听语言对于思想情绪的表达,一集一个单元,将每个单元拍成了一首凝练隽永的散文诗。这是主题创作的一次全新的尝试,拓宽了表达的边界。

但是,不同主创班底共同创作,也容易面临制作水准参差不齐的争议。《功勋》的争议集中在《黄旭华的深潜》单元,观众对其叙事方式、剧本结构、演员表演都有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但无论出现了多少争论,当真正的黄总工与自己付出一生的“老伴”核潜艇的合影在单元结尾处出现,与剧中场景重叠时,依然有无数观众被触动。

这是真实的力量,对于《功勋》这部剧而言,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艺术表达,直抵观众内心。

《功勋》的首轮播出已经落下帷幕,目前的声量与《山海情》和《觉醒年代》相比都逊色一些,但以首轮播出来看,成绩比《觉醒年代》首播时要好得多。《觉醒年代》在播出之初经历了市场的冷待,后续凭借口碑效应才逐渐翻身最终逆袭。

这说明观众的审美也在逐步升级,真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作品,应当更耐得住市场的起落,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