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观众拉回影院,真的是靠吴京易烊千玺的力量吗?
对于符合市场观影需求的高口碑电影,后疫情时代的观众们并不吝于走进电影院买票。但对于缺乏吸引力的电影,观众们也不再盲目“为了看场电影而看电影。”
作者|郭贴
编辑|太子
2021国庆档,走进电影院的你,有(且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看吴京跟易烊千玺兄弟俩打美国人,要么看吴京跟吴磊父子俩打日本人。
《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这俩头部大片的马太效应,票房数据给以了最诚挚的回馈。国庆档《长津湖》狂揽32亿票房,“我和我的”系列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辈》再创近十亿佳绩,两部主旋律大片合计贡献42亿票房,携手构成今年国庆档“一超一强”格局。
据灯塔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档以43.85亿的票房成绩赫赫收官,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10%,并追近了2019年国庆档创下的44.6亿的影史纪录,位居中国影史国庆档票房第二。
然而,国庆档暴露的问题也同样明显,正是印证了“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除两部大片外,票房严重断档,多部低幼动画片平分剩下的5%的票房占比,同类型竞争激烈却无一破亿。
此外,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今年国庆档观影人次仅9360万,不仅低于2019年国庆档的1.18亿,甚至略逊于2020年国庆的9994万人。
是影片类型减少无法满足观众?还是观众观影热情下降,只愿为头部大片进电影院?国庆档的盛况一度源于电影票价的上涨?
后疫情时代,如何让观众回归影院,依旧任重道远。
长津湖为什么能这么爆?
连续五天实现“逆跌”,《长津湖》的爆款相,早已成气候。但爆款总容易拿到“美强惨”剧本,这不,上映前《长津湖》曾被唱衰过一段日子。
原因有几个,其一是片长问题,三个小时的片长恐怕很难让观众坐得住;其二是成本问题,这部史上成本最高的国产电影据传耗资13亿,需要40亿票房才能回本。
今年八月疫情反复影院关门时,《长津湖》宣布撤档更是激起一片嘘声。自春节档过后,今年整体票房低迷,因此很多人怀疑“后疫情时代”的电影票房天花板,是否撑得住《长津湖》大题材、大投资、大阵容的野心。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仿佛踩在了爽文套路上:9月30日,《长津湖》正式上映后,一连打破了15项票房纪录,直接硬生生撑起了整个国庆档。
站在国庆档的胜绩上回看,很难说《长津湖》是完全靠口碑取胜,它本身就手握了几张“组合拳”王牌。
第一张王牌是吴京。在《长津湖》之前,吴京已是中国电影届最有票房号召力的人物之一,且极具电影类型辨识度——在海报上看到吴京,你就知道这片子够硬汉、打得够精彩、够让人热血沸腾。并且,够有爱国情怀。
而在这个国庆档,另外一部十亿大片《我和我的父辈》也有吴京的身影。《乘风》单元他执导筒并主演,国庆档过后,吴京如今也已迈入“票房200亿演员俱乐部”。
如果《长津湖》能按照猫眼预测最终达到55亿总票房,那在中国电影票房总榜TOP5,吴京主演的电影就占了仨。
第二张王牌是易烊千玺。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易烊千玺有着当仁不让的号召力。虽然粉丝能否撑起票房一直有争议,但在营造网络话题方面,流量演员无疑是热度保证。而作为年轻流量,易烊千玺能否凭借这部主旋律作品,在更大范围观众中获得认可,本身就是话题。
平心而论,易烊千玺在《长津湖》中的角色,颇为量身打造。片中花费大篇幅着墨的“伍万里变形记”,恰恰是那个战争年代普通青年的样本写照。
一个起初对战争理解不深,只想在哥哥面前证明自己的愣头青,在面对战争惨烈、队友阵亡后能迅速成长。易烊千玺的完成度也称得上一句“保质保量”。
第三张王牌是导演及主创班底。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大导携手本身已是噱头。加上兰晓龙的编剧,瞬间梦回《士兵突击》。
在主旋律电影方面,徐克有《智取威虎山》、林超贤有《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紧急救援》等佳作在前,已率先给该类型电影爱好者吃了“定心丸”。陈凯歌最擅长的文戏,也让每位主演赚足了观众的燃点和泪点。
而抛开上述所有,主旋律题材在国庆档本身就是一张最大的王牌。近年来,以2009年《建国大业》为起点、以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共同拿下70亿票房为节点,观众已逐渐适应在国庆档期“看主旋律大片”,观影需求已被成功培育。
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长津湖》所讲述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于国庆档是一剂“强心针”,对于今年的国产电影市场亦是——后疫情时代,只要电影足够有号召力,观众们依旧愿意在电影院里坐上三个钟头,热情不减当年。
大片吃肉,余者喝汤
然而,在《长津湖》与《我和我的父辈》两部大片之外,则是严重的“第二梯队”影片断档。以至于观众走进影院时会有无片可看之感——剩下的影片,只有一部青春片,五部儿童片。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大耳朵图图之霸王龙在行动》、《拯救甜甜圈:时空大营救》、《老鹰抓小鸡》、《探探猫人鱼公主》五部儿童片在国庆档进行了内卷厮杀。
这些儿童片票房大多徘徊于2000万—4000万之间,成绩最好的“皮皮鲁”与“大耳朵图图”也不过4800万元,与前两名十亿级大片相差甚远。
唯一一部青春片是《五个扑水的少年》,这部讲述校园男子花样游泳队故事的影片启用了五位新人演员,本身关注度不高。虽口碑尚可,但在两部大片面前也毫无竞争力,最终票房也只停留在3500万元。
对于这些影片来说,属于它们的国庆档,与其说有“档期红利”不如说是“夹缝求生”。
为何会有这种极端情况?一位万达影院员工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想来国庆档,又害怕来国庆档,生怕大片当前,自己拿不到排片成‘炮灰’。”
由于强势大片占据排片,处于“第二梯队”的影片往往选择回避,而儿童片却是例外。国庆节假期,父母带孩子看电影是硬性需求,所以无论有多少排片给头部大片,“总会有一些上午场、边角料场次留给儿童片。”故一些儿童片选择国庆档期,往往能“趁热喝口汤”。
在2021国庆前夕,主旋律电影《铁道英雄》、IP改编爱情片《十年一品温如言》、儿童片《萌鸡小队:萌闯新世界》三部电影相继宣布改档。
完全可以理解,《铁道英雄》不想与《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同题竞争,《萌鸡小队:萌闯新世界》不想卷入儿童片内卷厮杀,《十年一品温如言》更难以拿到排片。而疫情影响下,院方相对保守,愿意将排片给予最有信心的头部大片也无可厚非。
然而,“第二梯队”的流失,无疑令观众在国庆档期少了一些类型选择,造成了观影人数流失。2021年国庆档以43.85亿夺下“影史第二”,但这一定程度上得归功于平均票价上涨,观影人次却是近三年最低。
像《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这样的大片就像宴席上的硬菜,必须有,确实好,但若缺乏精致小菜搭配,也撑不起一场电影盛宴。
后疫情时代,电影如何留住观众?
遥想今年年初,春节档在《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两部大片助力下票房突破78亿,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有不少业内人士喊出了“今年总票房800亿”的强势复苏口号。但今年迄今为止票房仅392亿,纵然有“最牛春节档”、“影视第二国庆档”助力,依旧离复苏目标有点远。
“爆款大片+热门档期”创造的耀目票房,并不通往电影强势复苏的愿景。
后疫情时代,电影市场的两类“依赖症”反而增强了。
其一是“大片依赖”。今年年初,《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两部影片占据了春节档80%的票房,已引起了不少业内担忧。而这种马太效应在国庆档愈演愈烈,《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两部影片占据了国庆档总票房的95%,余下几部影片票房皆未超过5000万。
其二则是“档期依赖”。今年的春节档突破78亿成“史上最强春节档”,国庆档也以43.85亿票房位居“影史第二”。但在非档期的工作日,票房往往徘徊在三千万附近,全年票房总量复苏到2019年水平,仍有较长距离。
消极意义上,观众日常观影需求尚未恢复,院线及片方都相对保守,导致热门档期大片内卷、影片类型窄化、中小影片“夹缝生存”现象加剧。
而积极意义上,这也意味着“后疫情时代”的观众们更加深思熟虑了:只有高口碑、强号召力电影、热门档期才能吸引他们走进电影院。
曾经有一段时间,关于电影复苏的议题是:疫情后,观众还会那么爱去电影院吗?
顾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电影的冲击,观众是否会在宅家期间习惯于线上观影;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密室、剧本杀等线下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观众是否还会那么爱看电影。
如今,2021年已有多部不同类型高口碑影片取得成功:
《你好,李焕英》黑马出击拿下中国电影票房TOP2;清明档《我的姐姐》也爆冷拿下8亿票房;暑假档虽遭遇疫情反复影响,但《怒火重案》依旧一路拿下13亿票房,国漫《白蛇2:青蛇劫起》也表现不俗。
而在今年国庆,史上最大规模投资的《长津湖》有望冲击中国电影票房总榜TOP5,更是彻底打破了后疫情时代的票房天花板顾虑。
对于符合市场观影需求的高口碑电影,后疫情时代的观众们并不吝于走进电影院买票。但对于缺乏吸引力的电影,观众们也不再盲目“为了看场电影而看电影。”
43.85亿的国庆档热闹过后,电影院又将迎来《兰心大剧院》《第一炉香》《铁道英雄》等影片,留给电影人的问题来了:如何让这种高口碑电影常态化、日常化?观众们是否还愿意“常回电影院看看”?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