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年前,他如何凭高考“逆天改命”?
作者 | 周雨禾
编辑 | 孤鸽
当梦想照进现实
1977年9月,沉寂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此时,刚满20岁的江苏兴化县化肥厂工人林鸣,正在外地学习制氧核心技术,这是骨干员工才享有的机会。当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后,他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参加高考。
周围人都惊愕不已。那是一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没有互联网,信息相对闭塞,做出影响人生走向的抉择需要极强的魄力;又正逢十年动荡结束,百废待兴,任何选择都没有前人的参考答案……为什么要放弃工作前景大好的铁饭碗,走一条前途尚不明朗的道路?
出于善意,厂长、同事、朋友纷纷劝阻林鸣别去了,但林鸣没有答应,他奔着自己内心的方向,笃定地前行,开始了备考。
因为是在农村中学念的初中,高中又在临时中学,林鸣自感基础差,便愈发勤奋,白天在工厂上班,把资料放在贴身口袋里,一有闲暇就争分夺秒地复习,晚上回家继续挑灯夜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林鸣以350分的高考成绩,被交通部直属的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现已并入东南大学)港口水工建筑专业录取,从此迈入了将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交通建设领域。
40多年后,由王为导演、王俊凯主演的《理想照耀中国》之《远方,不远》剧集,还原了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的林鸣,在青年时期参加高考的这段经历。
主创团队将大时代背景下林鸣对人生极具魄力选择的原因,归到了“远方”一词。刚进大学,老师谈到人生理想时,林鸣说,“我要去远方。”其实这粒种子在童年时就已播下,他曾问母亲:如果我们在海上搭一座桥,是不是能去到的地方就更远?就能到我们看不到的海对岸去?
林鸣团队找到当时水平最高的荷兰公司谈合作,却因为超1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被“逼”走上了自主攻关之路。从零开始,光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就做了3年,花了相当长时间去调整深埋结构问题等核心方案。
铺就远方的路,需要知识、勇气和坚韧。1957年10月,林鸣出生在江苏兴化,17岁高中毕业后进入工厂当学徒,先学钳工,又干过铆工、电焊工、起重工,逐渐养成了让工人们都信服的动手能力以及稳重的个性。他认为,做任何事首先要有耐心,耐得住。
从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工作,因专业能力突出,成长很快,上世纪90年代初,担任了珠海大桥的项目经理,开始负责建桥工程。
2000年,在建设连通扬州和镇江的润扬大桥时,需要修一道高压旋喷桩,起初没有工人敢下到大坑深处作业,旁边就是汹涌的长江,水压一旦冲垮喷桩,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林鸣搬着小板凳直接下到了基坑最深处,用实际行动论证坑底的安全,给大伙儿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从此在团队中有了“定海神针”的美誉。
2005年起,林鸣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筹备工作,遇到了不少挑战。珠江口出海主航道未来深度预计29米,沉管隧道就需要埋到海床下面22米,加上水深,整个沉管在水下超过50米。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全世界最困难、最复杂的工程”。
林鸣团队找到当时水平最高的荷兰公司谈合作,却因为超1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被“逼”走上了自主攻关之路。从零开始,光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就做了3年,花了相当长时间去调整深埋结构问题等核心方案。
林鸣有个信念: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一道道难关陆续被攻克。2017年5月2日晚,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大家准备庆功的时候发现偏差测量结果为16厘米,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在合理范围内,但林鸣坚持返工,团队花费42小时重新精调,偏差从16厘米降到了不到2.5毫米,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2018年10月24日,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远远超出了常规标准。这个全球瞩目的超级工程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远方,不远》在筹备时,编剧李花几乎查阅了所有权威媒体的音视频报道,将林鸣考学、毕业、参加工作等经历熟记于心,笑称“对林老师的了解都快超出对自己父亲的了解了”。
他还和导演王为专门拜访了原型人物林鸣,带着准备许久的问题,聊了两个多小时,根据采访再度创作剧情,将新闻纪实性和真实作为该集的定调。
当时王俊凯还未进组,就已早早交出了人物小传,密密麻麻记载了他对人物状态和表演方向的理解分析,让导演王为又惊又喜。试妆当晚,王俊凯和核心主创又围绕人物塑造聊了三四个小时。
拍摄时,剧组前往珠海重走了林鸣和团队当年修筑港珠澳大桥的路径,并偶遇了在桥上跑步的林鸣,用镜头捕捉下来,呈现到剧中。
林鸣今年64岁,工作依旧很忙,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但他喜欢跑步,通常在清晨五点左右,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营地出发,途经淇澳大桥到达淇澳岛,来回10多公里。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在林鸣看来,人生不能总停在原地,要不断地去探求新的东西。
知识是武器,远方是理想。装备这两件利器后,远方,一定不远,未来,总会到达。
对话王俊凯:目见远方
时刻准备着
《远方,不远》里,王俊凯有一场与人激烈争执的戏,极具戏剧张力。导演王为评价,这是整个30分钟里他最满意的一个片段,王俊凯展现了一个演员在进入角色时的超强爆发力。
剧中,厂长舍不得林鸣这个技术骨干,为留他在厂,把一些体力工作分给了他,客观上造成了他没精力去复习功课。车间,林鸣和工友又为了他参加高考一事起了争执,好友善意地劝道:别了吧,咱们现在已经有这么好的工作了,为什么还要冒险呢?大家不都是这么过的吗?
类似的劝说,林鸣已经听过好几次,之前他都把真实想法放在心里没有说出口,但这一次,他忍不住了,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我的选择,我要坚持我的选择,我要参加高考!王俊凯在演绎这个场景时,眼神中传递出强大的信心,将原型人物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完整呈现出了人物执著的性格,这种感觉超出了导演的想象。
而且,林鸣老师在几乎空白的行业背景上进行自主研发,做到首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也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戏演得尽兴,究其原因是对人物有着深刻的理解。演戏前贴近角色、沉浸角色一直是王俊凯的习惯,拍摄前,他一定会根据人物性格设定情绪处理的方案,在去片场的路上,还继续与导演探讨表演背后的逻辑依据。
这一次拍摄《远方,不远》,是导演王为和王俊凯的第一次合作,那时候双方没见面,对角色也没有展开正式的讨论,剧组亦没有对主演有任何明确规定和要求。出乎意料的是,王俊凯自己不声不响地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看了许多关于林鸣工程师的视频资料,写了人物小传,记下他对人物状态和表演方向的初步想法,早早交给了导演。
王为看到后,又惊又喜,“这个真的超出意料之外,很意外,还不是轻飘飘一句‘哟真意外’,是非常非常意外,完全超出大家的工作惯性和判断。”回忆起这段经历,王为印象格外深刻,他认为,对待任何拍摄都能提前、主动、精细化准备,是演员难能可贵的品质。
熟读剧本后,王俊凯表示非常敬佩自己将饰演的林鸣,这位海上的桥梁造梦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学生时代的愿望,将梦想照进现实;而且,在几乎空白的行业背景下自主研发,首次在外海环境建造沉管隧道,这一历史性的壮举展现了惊人的勇气。
试妆当晚,王俊凯和核心主创又围绕人物塑造聊了三四个小时,聊天的方向基于制片人、导演、编剧和演员本人对于角色的了解,找寻到共识点,整个沟通的过程非常顺畅。
不管是拍戏,还是建桥,前期的筹备都是必做的功课,考虑越周详,实践也就会越顺畅。
博客天下:您是在什么契机下,接到《理想照耀中国》这个项目的,起初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王俊凯:在接到剧本的同时也看了林鸣老师的相关报道,他是我国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桥梁工程师,也是海上的桥梁造梦师,他真的非常让人敬佩,让自己的梦想成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能参加《理想照耀中国》这样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很有意义。
博客天下:拍摄之前,您为这个角色做了什么准备,比如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人物和历史?
王俊凯:熟读剧本是第一嘛,同时我会找一些相关新闻和资料来看,也会通过真实的纪录片了解林鸣老师和他带领团队修筑港珠澳大桥的这段历史,在剧组正式拍摄的时候,编剧老师也和我讲述了自己眼中的林鸣先生。
博客天下:在查阅林鸣人物资料的过程当中,这个人物最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王俊凯:将梦想照进现实。林鸣先生在讲出要建造港珠澳大桥时,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完成。但在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后,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壮举。
而且,林鸣老师在几乎空白的行业背景上进行自主研发,做到首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也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博客天下:您和青年林鸣的年纪相仿,拍摄时是通过怎样的过程,从外形和内在去贴近原型人物的?
王俊凯:外形方面造型老师给了建议,同时,我也看了林鸣老师一些相应照片。导演等主创与原型人物林鸣老师见过面,所以会多听听老师们的意见。
博客天下:在人物塑造上,您和导演之间有过怎样的讨论?
王俊凯:和导演探讨的方向主要是对高考前林鸣这个人物的诠释,最终角色的呈现结合了导演对角色的理解和我对剧本的理解,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个真实的桥梁工程师林鸣的故事。
博客天下:您觉得自己和角色的相似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王俊凯:都有在为梦想坚持吧!作为演员,我们可以体验很多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经历,但是桥梁工程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且需要周密计算的学科,桥梁工程师林鸣先生将上学时说过的目标逐渐实现,这过程中经过了很大的努力!虽然饰演这个角色的周期很短,但正是因为这个角色,我体验到了跑步解压的魅力。
罕见的特质
无论是从创作感觉还是成片效果来看,《远方,不远》团队一致认为演员王俊凯十分符合原型人物林鸣的状态。他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是别人无法轻易替代的。
决定主演前,其实有很多演员向剧组主动请缨,积极投来了资料,导演王为回忆,“有一些人甚至可能是在其他项目里想都不敢想的优秀演员。”但剧组考察后,坚定了选择王俊凯完成这个角色的决心,因为他与原型人物在形、神两方面的契合度高。
最直观的是外形,王俊凯跟林鸣有形似的感觉,两人长得都高,且瘦。另外一层是神似,在生活实际接触中,王俊凯平静谦和,但在工作的时候,王为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他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掌控和信念感。
在见过林鸣之后,王为觉得,那种独特、挺拔的精气神是王俊凯跟林鸣最大的相近之处。
实际拍摄中,林鸣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的眼神中,要求演员能把角色的精神状态自然呈现出来。在导演看来,王俊凯的眼睛很好看,而且能充分传递出内心的坚定感。于是,剧中给了人物眼部很多特写,林鸣对事物、对身边的人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判断,皆露于眼神。
而面临抉择时,青年林鸣复杂的心理活动则通过“手部”来释放。剧中,王俊凯呈现的状态大部分是非常冷静的,但就像大海一样,风平浪静的海面下,会有波涛汹涌,林鸣做出选择时,或攥紧拳头,或揉乱衣角……内心的挣扎和纠结都通过手部特写呈现给观众。
充分了解林鸣的资料后,王俊凯自己也有对人物的理解,他认为,林鸣私下话不多,性格安静,但一定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决心参加高考时,他可能来不及想那么周全,或许只是出于不想每天重复看得到的工作和生活,想做更有意义的事,便怀着理想,向远方出发。
“不安于现状,敢做敢改变”,王俊凯从此入手去丰富角色形象,展现出了一种少年应对人生抉择时的英气。这也是他善于学习的特质给表演带来的提升。
王为之前只听过王俊凯的歌曲,没有深度了解过他的影视作品,但在《远方,不远》拍摄工作结束后,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关注他了”。他认为“俊凯的这种表演真是有他自己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你想演成那样,这事就行的,还是挺难的一件事。”
博客天下:《远方,不远》讲述了恢复高考后林鸣凭高考重谱人生的故事,在您看来,剧中林鸣为什么会放弃化肥厂工人的稳定生活,坚定地选择高考?
王俊凯:其实他是一个性格安静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当时他可能也来不及想那么多周全的事,或许是不想每天重复看得到的工作和生活,想做更有意义的事,就做出了这个选择。
本来他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医生,后来阴错阳差地被调剂到港口水工建筑专业。但同时也正因为进入到了这样一个之前不曾了解的专业,通过林鸣先生自己的努力和学习,他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桥梁学家,并建造港珠澳跨海大桥。
博客天下:在您的理解中,原型人物林鸣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王俊凯:林鸣老师不安于现状,敢做敢改变,毅然决然地选择去高考改变人生,并且在所学领域坚持不懈且努力向上,大胆创新,正是因为他身上具备这些特质,才会完成这么了不起的事情。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哪些细节去诠释这些特质的?
王俊凯:拍摄时我会多参考导演的意见。细节上,比如林鸣私下就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也是一个爱思考爱长跑的人。
博客天下:对您来说,塑造这个人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王俊凯:工匠精神吧,林鸣老师对桥梁建筑的追求和工匠精神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博客天下: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终是如何克服的?
王俊凯:和天气斗争。我记得有一场海边的戏,因为那几天天气不太好,如果要拍摄海边的戏,此时并非是理想状态,但是最终我们等到了想要的天气。
博客天下:原型人物林鸣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您之前有参观过港珠澳大桥吗?如果有,看到大桥有什么感受?
王俊凯:之前其实还没有真正参观过港珠澳大桥,如果有机会,一定想去看看,想去感受一下这座跨越55公里的海上大桥。
跑步奔向远方
2021年5月3日晚,湖南卫视“我将青春献给你”特别节目上,王俊凯作为青春推介人,介绍了由自己主演的《理想照耀中国》之《远方,不远》剧集。
“桥为什么能跨越大海,理想为什么能变成现实,因为有梦想的支撑,有坚定的方向,还有勇敢的出发。”王俊凯觉得,年轻,就是应该怀着在别人看来不切实际的梦想。
对梦想的渴求与坚持,是林鸣工程师的青春,也贴合王俊凯自己的成长经历。
2010年底,他进入公司当练习生,每个周末清晨6点起床,每次一小时的车程到公司进行训练。一年后,因为看不到前景,同期的练习生陆续离开,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只剩下王俊凯和其他工作人员,年仅11岁的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等待出道的日子,练习逐渐变得机械单调,对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王俊凯相信希望在眼前,持续为日后的舞台积蓄能量。2013年8月6日,他以TFBOYS组合队长的身份出道,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2017年春,这位在成长路上举手投足都备受关注的少年偶像,回到家乡重庆备战高考。当时距考试时间不到3个月,他得在这段时间复习完高中3年的课程,同时还要完成综艺录制、多场活动等早前既定好的工作。
工作强度和学习压力并行,王俊凯还只填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一个志愿,当时是怎么克服万难的呢?
博客天下:剧中,林鸣为备战高考不得不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您当年备战高考时,生活节奏也非常紧张,当时是怀着什么信念去克服这些困难的?
拥有梦想,并为此不怕吃苦,敢于拼搏,这正是王俊凯与原型人物林鸣的共同点。
在王为看来,王俊凯与工程师还有着“安静”“爱思考”的共性。王俊凯私下话并不多,比较慢热,好几次,王为去他的休息室找他聊戏的时候,都发现他在屋子里静静地弹电吉他。
不像木吉他,电吉他大部分只有在插电以后才能感受到音乐感觉,但在没法插电的片场,王俊凯还是坚持摩挲着吉他弹奏歌曲,即便这种乐声在很近的距离才能听得到。从这个细节上,王为更加懂得了王俊凯身上的“安静”——心静到连娱乐消遣都是安静的。
安静不代表就无趣,王俊凯在节目《恰好是少年》中曝光了自己的放松方式,边泡脚边看爱因斯坦的科普视频,对宇宙奥秘有着强烈的好奇,善于留存自我的内心空间,不断从知识中汲取能量。
《远方,不远》剧组将整个戏的节奏用“跑步奔向远方”的感觉串联了起来,童年林鸣、王俊凯饰演的青年林鸣和原型人物林鸣,都永远在奔跑。
在海南拍摄时,剧组找到了一座涨潮时看不到、退潮时会露出海蛎子的纯天然桥,非常滑,王俊凯要在上面飞快地跑,如果不小心滑倒,有可能会破相。但他仍一遍一遍跑着。
奔跑,就是在路上的感觉,从起点奔向一个新的目标,到达理想的远方。
博客天下:剧中,林鸣为备战高考不得不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您当年备战高考时,生活节奏也非常紧张,当时是怀着什么信念去克服这些困难的?
王俊凯:就是想着要做好一件事,既然做了就要尽最大能力去完成。
博客天下:您如何理解《远方,不远》传递的“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命运”的理念?从自身经历来看,您认为不断学习对您的人生有什么改变?
王俊凯:不断学习是人生的收获,会让内心变得丰富且强大。
博客天下:您认为林鸣的理想和信念感体现在哪里?
王俊凯: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博客天下:参加《理想照耀中国》的拍摄后,您对这段历史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对于“港珠澳大桥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俊凯:要更加解放思想,不断学习,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认为“港珠澳大桥精神”就是中国奋斗精神最好的体现。
博客天下:塑造这个人物,对您个人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启示吗?您认为新一代的青年可以从林鸣身上学到什么品质?
王俊凯:林鸣先生不怕苦、面对困难直面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博客天下: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
王俊凯:理想是人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博客天下:作为文艺工作者,您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如何传承这种“理想”精神?
王俊凯:热爱自然与生活,饰演好每一个角色,做好演员的本职工作!
对话王为:
理想加上劳动等于美好未来
在30分钟内讲清楚一个故事,并呈现出电影化、纪实向的格式,对拥有丰富电视剧创作经验的导演王为来说,仍是一个挑战。本次拍摄节奏也相当紧凑,要同时协调主演进组以及与原型人物林鸣见面的时间,再转场海南、珠海两地拍摄,无形中又增加了紧张的气息。
但这些都是与“人”沟通的问题,真正困难的是与“天”沟通。
那是王俊凯饰演的林鸣站在大海边眺望远方的一场戏,剧组在原定拍摄地试了一遍后,没找到感觉,制片人便开车跑了好几百公里,最后在离原住地车程三小时的文昌找到了一片海。
这场戏是主演在组里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镜头,拍完就全部杀青了。当天剧组一百多人起了个大早,开车数小时,在上午9点抵达了海边,却发现海边没有太阳,甚至下起了雨。所有人的心情都跌到谷底,面面相觑,这怎么办?
拍也得拍,不拍也得拍,因为没有时间了。王为看着天气预报,显示一直都是雨,翻看卫星云图有一丝几率是晴天,就想着孤注一掷,等吧。从上午9点到下午,所有人都在等待天气放晴。原定在下午4点多钟就要离组的王俊凯,也早早地定好了妆,在海边等待。
中间有几次掉下了大雨点,人们不得不躲进帐篷。“别着急,3点一定拍”,王为看着卫星云图安慰大家。当人群的焦虑值到达顶峰时,奇迹发生了,天晴了——刚刚还是阴云密布,不一会儿,海面折射过来的阳光让王俊凯连眼睛都睁不开。
这组镜头拍摄得异常顺利,20分钟后,整部戏就拍完收工了,没有耽误演员的离组。等大伙把设备也装上车,准备走了,海边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
等,结果还真给等着了,完成度也特别好,这场颇具戏剧性的拍摄,王为永远难忘。
导演王为
博客天下:您认为这部作品主要的基调是什么?您发挥个人特色的地方在哪里?
王为:基调一定是真实,《理想照耀中国》其他单元的基调应该也是这样。发挥个人特色的地方的话,因为我以前学过表演,所以这部剧集里我个人的特色,应该还是比较擅于抓住演员塑造人物时的细节。而且这一集里,原型人物林鸣老师本人并不是一个情绪外露的人,这时候我们需要指导演员着重强调手部和眼神细节,以此凸显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博客天下:在30分钟内把故事讲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王为:这一点也要得益于编剧老师强有力的剧本,在越短的时间内讲故事,对剧本的要求就越高。时间很短,能展现的东西就这么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结构或文字架构,作为导演我们能做的工作会很有限。所以这方面我们要感谢这次的编剧李花老师。
我记得有一场戏是林鸣在跟厂长阐述自己要上大学的原因以及他对理想的判断,他告诉厂长我为什么要去远方?远方代表着什么?我为什么要上大学?当时的台词传递了很诗意的坚定感,用诗意的语言传递了人物对于未来的展望和坚定。
博客天下:“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命运”,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王为: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话就是真理,不管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也好,还是已经有互联网的21世纪了,都是知识改变命运。我记得昨天看微博上有一篇这样的文章,附语“知识改变一切”,配图是一个食指指尖上放了一张我们以前手机里用的内存卡,卡上写180MB,那是十年前,现在同样大小的卡上面写的是128G,这就足以证明一切了。
近些年,我们国家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重大领域都大踏步前进,其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就是林鸣老师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工匠们,是我们父辈那代人,这也足以证明“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科技进步,才能带给人和社会的进步,知识就是一切。如果人们愿意投身到知识的海洋去,势必会与知识的海洋一同前进,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否则只能困在原地。
博客天下:您认为青年林鸣代表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新一代青年有何启发?
王为:青年林鸣当时的人物状态是“奋斗”的,他一方面没有耽误工作,还在为自己的单位贡献出每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下苦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就像俊凯回答你的那个问题(当年准备高考时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他说“就是想着要做好一件事,既然做了就要尽最大能力去完成”。已经奋斗过的人会把过去的坎说的很轻松,但坚持奋斗本身其实很难。
我觉得林鸣老师是怀着坚定的愿望和理想,同时不断奋斗、不停努力、不懈坚持,达到了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和这种动力如果能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一些鼓励的话,我觉得很重要。
博客天下:对这一集所涉及到的人物,其所在的领域,乃至更宏观的历史,您有什么新的认识?
王为:林鸣老师及其团队的工作真的非常高深、伟大。当时我们去珠海,拍摄林鸣老师只拍了三个多小时,但前期准备做了三天整,这三天林鸣老师身边的工程师会带着我们重走他们当时工作的路径,早晨从哪儿起床,从哪儿坐船,坐几个小时的船到哪儿。
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距今仅40多年,我们国家就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真的太了不起了。这个项目工作过程中,我们总会一次又一次衷心为自己国家的强大感到震撼,感到喜悦。
促成这一切的是什么?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国家,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但是又是什么来支撑知识呢?那就是理想。所以我们说,理想照耀中国。
博客天下: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
王为:在现在这个年代,我认为理想意味着美好的未来。理想就是我们内心一个正确、有意义的希望或想法,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它无处不在,是对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幸福的盼望。
理想能带给未来什么?理想能给我们什么?如果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想法,有一个对未来的希望,当这些东西都归结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一旦有了这个理想,为此坚持而努力,付出精力和劳动,内心的目标就会把我们带到一个美好的未来。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