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公益日没有老师
作者| 周晓
编辑| 丁宇
每年9月,都是中国公益氛围最浓的时段。9月5日的「中华慈善日」、9月7日-9日的腾讯「99公益日」、支付宝「公益周」如期而至,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部也将企业公益活动选在这个期间。
2020年尤为特殊,疫情既是对公益行业的一种考验,也是促进公益发展的加速器。腾讯、阿里、新阳光、壹基金等慈善基金会通过互联网以公益驰援武汉;众多企业也纷纷行动,发挥领域特长,投入物资支援、技术支援、人员关怀、科研与医疗事业等领域。
「科技战疫」是一次公益和社会责任的创新。数百种战疫公益产品,持续为国内、国际提供海量服务:防疫健康码、抗疫小程序、腾讯会议……放眼全球,数字技术如此大规模地运用于疫情防控,在世界范围内都属首次。
「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种在战疫极端环境中产生的集体志愿,转变为长期服务于解决社会痛点的科技志愿行动?」
9月3日,在第六个「99公益日」启动仪式上,腾讯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在演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2020年99公益日启动仪式上葛燄发言
实际上,腾讯在内部技术志愿者体系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出「技术公益互助平台」升级版,在探索数字化公益慈善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负责任的数字化」。
在这个过程中,问题伴随着成长,「99公益日」是其中全面的参与者。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运作方式,一种属于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公益体系正在建立。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它从技术内核,到可持续发展路径,再到文化基因打造,都在成为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样本」。
开路者
「互联网公益」的概念,作为一种区别与传统公益的新型公益,最初面临着各种争议。
2013年,腾讯做「互联网加公益」时,遇到最核心的问题是:到底是「互联网+公益」还是「公益+互联网」?
这显然不是两个词的简单叠加,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很难被理解。腾讯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孙懿说,那段时间请记者都不好请,因为「要么是专注互联网的,不懂公益,要么是专注公益的,不懂互联网。」
传统公益是一种上帝视角——我是救世主,去拯救你,是牺牲式的。但是互联网公益,捐10块钱,拯救谁呢?「它是邻居式的,是一种邻里互助的关系,守望相助。」互联网公益的内核是一种互助关系,它把上帝变成了邻居。
所以,互联网公益是一个全新的路径。就好像孩子来源于父母,它会带着父母的基因,但与父母却完全不同。
99公益日出现在这条全新路径的起始端,成为一个开路者,路上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成为了第一次。
2015年的9月7日,99公益日第一年,在夜里12点上线。团队的预期是在早晨起床后捐款达到高峰。万万没想到,刚开始的15分钟,腾讯1000万元就已经配完了。孙懿当时很紧张,第一反应是,宣传很猛的99公益日如果第一天就把配额花完了怎么办?。
马化腾向腾讯公益团队提了一个建议:把9999万元的配额平均分到三天,可以缓解压力。这也成为唯一一次夜里上线的99公益日。
三天的活动平稳结束,更大的机会来了。有企业主动联系到腾讯公益,希望参与配捐。这是团队策划活动时没有料想到的,企业公益的突破口就这样出现了。。
这件事也在说明,互联网公益不仅仅是连接用户的,而是可以去做全面连接。
2016年,99公益日首次实现了有企业参与的非腾讯的配捐。三年后,实现了参与企业过万,从线上到线下的全方位连接,。
今年,适配企业和机构伙伴的新玩法应运而生。针对受疫情冲击的公益伙伴,99公益日设计了公益消费券、订制接龙和伯乐码等工具,将善意嵌入到生活、消费和生态合作的细节中。
更有30家爱心企业参与深度联动。腾讯音乐娱乐集团、阅文集团、南方电网、广汽集团、长隆集团、快手、B站、京东、拼多多、VIPKID等企业也根据品牌特色开发出新的公益玩法,真正实现了「一块做好事」。
看似平坦的路,也却充满着沟壑。早在2016年,就有舆情出现了。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核心意思说:2015年99公益日捐的钱80%都不见了。文章提出的主要落点,在于互联网公益缺乏线上披露环节。
实际上,公益机构既往不是没有披露,而是更多侧重机构维度的披露。但用户不知道,用户在互联网平台捐款时,捐给的是项目,并不是捐给机构,所以他们会产生误解。而当时整个中国都没有公益项目维度披露的先例。
2017年,99公益日提出「把公益装进360度透明的口袋」。一方面要为是受助对象以及为受助对象做出的专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明明白白地告诉捐赠人,钱是怎么花的。
财务批露,实际推进比想象得难。帮助公益机构去建立用户视角,是腾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腾讯专门研发了国内首款财披组件,要求每个参与99公益日的项目必须披露项目情况。公布某个项目去年收了多少钱,怎么用的,用在了哪里,用户都能看到。由于公益机构普遍存在人力短缺问题,导致2018年参与“99公益日”的 项目,比2017年少了几乎一半。但最终形成了共识,到今年,90%的机构都可以按时完成财披报告。与此同时,产品公益也逐步完善。腾讯本就擅长做产品,公司的产品经理做项目不会去问老板,一向是直接去问用户,以用户为本。当平台有了用户视角以后,就会更贴近用户去创新,成就了中国的首创。
99公益日在温德姆酒店集团投屏
信任感
2008年被定义为中国公益的元年,而在这12年间,公益发展一直面对的核心命题,就是信任感。信任是一种感性输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有所起伏。
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发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下降。2014年,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小数点事件」又令慈善机构的信息透明度受到质疑。公众对公益的信任变得十分脆弱。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武汉红会事件」,也令处于恢复期的信任感再次面临挑战。
这些挑战价值观的公共议题,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导致公益行业和公众之间存在着认知壁垒。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公益」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2020年7月,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公益峰会高端圆桌论坛上,「探索理性公益之路」成为一个专门的议题。
但「理性公益」的观点也遇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认为,理性没办法做公益,不触动用户内心的柔软,怎么打动别人?
2017年,随着中国的大病平台开始出现,很多用户受到「苦穷惨」的故事感染,踊跃参与其中,正是出于感性。
但公益不是一次性消费,理性恰恰是互联网公益的核心。
2018年,99公益日提出「理性公益」的概念,希望互联网公益是「始于感性、持于理性、恒于透明」。
全球每个地方都有公益,不同的是具体的解决方案。公益与时代、政策、文化相关不同的社会产生的问题不一样,解决方案也不一样。
那一年,腾讯公益推出反产品的产品——冷静器,就是希望用户捐得明白,不是稀里糊涂地一时感动,觉得受助对象可怜就捐了。
冷静器设置在用户端,用户点了「我要捐款」后,会弹出一个浮层,提醒你看清楚要不要捐这个机构。受助对象是需要帮助,但是机构值不值得托付爱心,也是一个需要用户考虑的问题。
冷静器在团队内部遇到了对抗。因为惯常的互联网产品的路径是:宁可用户不要冷静。因为,每多点击一次冷静器就要损失30%的用户。
但是执行下来的实际结果出人意料。2019年,冷静器推出一年,再去看99公益的数据,「没降反而升了」。
这正符合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圆桌论坛上所说:「从实践来看,将来的理性公益特别要突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壹基金X腾讯公益联合活动
成长性
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公益的历史十分悠久,美国的「Giving Tuesday」和英国的「红鼻子节」,都是做得很好的公益活动。但在葛燄看来,这与中国的公益日有所不同。「国外做得好的公益活动,比如「Giving Tuesday」,更多是一个活动,是行为公益,很难创造像99公益日这样集中的年度公益日。」
「Giving Tuesday」举办的环保公益活动
中国幅员辽阔,多样发展带来的结果,是需要帮扶的项目也特别多。从某种意义上看,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像中国这样,把扶贫攻坚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葛燄认为,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得特别快的原因之一。「互联网传播让人们对这样的“需要帮助”有认同感,他们愿意做一些很小的事情去收获一个进入他人生命里的机会。」
即使盖茨基金会这样的老牌基金会也曾惊讶于中国互联网公益的成长能力。在西方,公益的捐助仍然依赖于传统,更多的时候是组织线下活动,来进行宣传,路径也大多依靠电话、现金、快递、信用卡。
而在中国,互联网模式打破了以前传统公益的运作方式,力量就容易更快地爆发出来。「虽然不能说更优,但是效率肯定会更高。」公益产品更加多元化,日捐、月捐捐零钱、捐声音、捐步数、捐影响力等等。
西方文化强调「人人公益」。从数据上看,美国的个人捐资比重占到社会捐资总额的70%,而中国只有30%。但是就发展潜力看,中国的互联网公益,正在通过科技的方法去推动「人人公益」。
在过去五年间,99公益日善款总额从最初的2.28 亿元增长到24.9亿元,提高了10倍多;腾讯公益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累计筹集爱心善款 38.7 亿元,拉动 9763 万人次网友参与捐款。
科技支撑让公益在中国还原了它的本源,路径的门槛降低,让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进来。
今年的99公益日,集小红花的操作更加简单。网友在捐赠后会被自动引导到相应界面,而且不再需要答题、输入评论等额外的手动操作,只需捐一元或者给好友点赞即可获得小红花。
技术扮演着公益行为中「善意催化剂」的角色。一个用户在朋友圈里集小红花,可以带动几十乃至上百的好友参与捐赠,形成「链式反应」。
99公益日的筹款人数从2018年的2870万增长到2019年的4800万,集小红花活动的总互动人次更达1.14亿。2020年,仅9月8日当天,小红花总互动人次就高达1276万,其中通过小红花捐款人次为480万,占据当日总捐款人次的29%。整个99公益日期间小红花累计捐款人次为1144万,点赞人次为1910万。
由此可见,中国互联网公益有着一条独有的路径,它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公益行为,它同时兼具社交性、团体性的功能。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更习惯用这种方式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和人际连接。
孙懿曾前往美国做公益交流,她认为通过分享,像99公益日这样的公益节日,也在给世界带去经验:第一是科技的内核,第二是实践的路径。「我们也会给他们带来危机感,主要是我们比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空间」。
互联网公益分享交流会现场对话
数字化
今年,9月7日至9日的三天里,共有5780万人次的网友参与捐款,筹得善款23.2亿元,公众互动人次达到18.99亿。其中,小额捐赠用户占比大幅上升,更多公益项目获得关注和资源支持。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拓展公益生态的深度和广度。
马化腾说:「负责任的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科技公司最大的公益」。
「负责任的数字化」,就是要把对善的尊重与理解,融入一行行代码、一个个产品、一项项服务,让看似冰冷的科技充满人性的温度,让每一个微小的善行都有力量。
2020年的疫情中,人们明显地感觉到,数字化技术对抗疫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从火神山医院动工到各路人马物资驰援湖北,从社会的居家隔离到防控,健康码出行,这一切都是以在线的形式发生。
5G、云计算、健康码、在线移动办公成为了这次疫情期间的关键角色。数字技术在新冠期间,人类的抗疫史也从之前的线性进化,走向了社会化大协同。
科技创新不断改变着各行各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打破了传统慈善公益的边界。各种迹象、数据表明,公益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公益行业内部的事业,需要通过数字化的多纬度创新,所以行业外部也承担起了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服务责任。腾讯更是投入自身的数字化平台和技术,解决了社会上很难解决的问题,给予社会更多经验参考。
2020年,99公益日将在后疫情时代继续深耕数字化。陈一丹表示,腾讯公益将从透明度、数字化、生态效率三个角度,为互联网公益提供更多技术能力的支持。
今年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引入区块链技术提高透明度,所有筹款项目都「上链」,实现公益项目披露可溯源、可回查、不可随意更改,数据信息全程可追踪。
在区块链技术的背景下,99公益日上链直接关系到前面所提到的信任感。当一切都是透明可溯的,技术的独特作用就显现出来,它将好的机构放大,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及来推动信任。
2015年,腾讯区块链团队就开始关注区并进行自主研发块链技术。截至2019年12月31日,腾讯公司区块链相关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到990件,在中国申请企业中排名第一。
葛燄对区块链在公益上的应用很有信心,因为其技术在腾讯平台上已经成熟。在全球范围内看,中国的互联网公益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
今年99公益日前夕,腾讯公益平台技术团队将推出「公益SaaS计划」:通过开源模式,将一些技术开放和嫁接给筹公益机构和伙伴,助力公益项目上「云」用「数」。截至目前,参与该计划的机构数已达50家,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超过100家。
技术不会骗人,而是引领着人做出正确的选择。互联网公益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自己做了公益,而是成千上万的人用它们做了公益——这正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
互联网公益的核心依然是人。数字化起到连接的作用,让用户通过互联网进入很多人的生命,然后去给他的生命带来不一样改变。
由此,99公益日全面数字化,对公益行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在过去的日子里,中国互联网公益不断成长,与参与其中的机构一起完成自我进化。这些都是技术带来的,但不是决定性的,「每一个优秀公益机构,内心的内生动力以及不断的实践才是成长的决定因素。」
所以,孙懿有时候觉得99公益日蛮幸运的,用六年的时间,找到了一条明确的成长线。有时候,她又觉得99公益日才刚刚开始,在这条没有老师的路上,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