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内文

这些咖啡馆里,有一群「做作」的记者

2019年12月7日 文/ 一凡 编辑/ 槐杨

让我们分享彼此的秘密基地。

​​

这里是《人物》的「见好」栏目,编辑部成员会有主题地分享一些亲自体验过的好物好所在——日常,我们一起分享故事,今后,我们也要与你分享生活。本期《见好》主题——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对记者而言,这样的地方经常是书店或者咖啡馆,当然,现在的情况经常是,一家书店,也带咖啡馆。

足以安放灵魂的咖啡馆不光弥漫着醇厚的咖啡香,它还需要有高度合适的桌子,软硬得当的椅子,明亮的窗,最好,偶尔还有一只不爱搭理人的猫走来走去。在那里,可以打开书沉进去,也可以看看窗外,带着释然而珍惜的感情:你知道,这来来往往的人很可能一辈子仅此一次与你擦肩,但在沉默的共享中,我们会感到安慰,感到不孤独。

祝你漫步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灵魂安处。

策划|一凡

编辑|槐杨

POSTPOST

推荐人:一凡

这家店的位置可以说是非常「不做作」——在一条平平无奇胡同中段的拐角岔路里,胡同西边出去就是金融街,东边把口是西四地铁站。我敢说每个能在不做功课的前提下找到这家店的人,靠的都是缘分,就连我这个住在附近二十多年的人,也是在朋友的提醒下发现它的,当时它已经开了三个月。

推门进去,一层的空间并不大,但内容极其丰富——除了一排临近吧台的座位,还布置了许多店主人的爱好收藏,包括但不限于vintage的衣服(如果有眼缘且聊得开心,你喜欢的店主愿意割爱给你)、镜头与相机的收藏和许多我想要但舍不得花钱买的独立杂志。

逛完一层后可以去点一杯咖啡拿到楼上,上面是半露天的屋顶露台。不同于那些文化商圈里的胡同屋顶咖啡,这里你可以看到没被粉饰过的真实胡同生活,没有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和吆喝震天的伪老北京小吃,只有出门晾衣服的大姐和蹲着修脚蹬子的大爷,我甚至可以在这里边喝咖啡,边偷看远处房顶上正在喂鸽子的老父亲。

也许正因如此,在这里虚度能给我一种对于生活莫名又舒适的抽离感,俯瞰着大家的日常琐碎,属于自己的放空时间好像能被一点点延长。

听说这家店最近正在装修,一层的空间会扩大,如果以后你有缘分来这里坐坐,记得看看远处的房顶,也许能看见正在喂鸽子的我。

莲COFFEE&T

图源豆瓣

推荐人:杨宙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咖啡馆是我日常工作的地方,因此比起咖啡口感,环境更重要。对我来说,适合工作的咖啡馆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采光:阳光很重要,能看到外面的景色很重要,有大大的落地窗是再好不过的了。不喜欢商场里边封闭的咖啡馆(书店式除外)。灯光晦暗的也拒绝,那种只适合私密聊天。

二、桌椅:喜欢窗边长排的吧台位。千万别是软趴趴一坐就会陷进去的沙发,不然打字半天后肩膀就会断掉。

三、声音:我觉得这一点取决于每个人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对我来说,如果只是看资料,或者写一些不怎么费脑的稿子,我就更愿意在人群和谐的嗡嗡声中工作,比起绝对的安静,那是一种舒适的白噪音。

四、其他:如果店里有只温顺可撸的猫就再好不过了,但不是猫咖那种。

之前,我家楼下有家非常合适的星巴克,坐在窗边长排的吧台位上,外边就是宽敞的长安街,休息的时候我可以望望外边来往的路人,天冷的时候星巴克里是温暖热闹的圣诞气氛。最近它正在装修,所以我的工作阵地转战到了更远一点的阜成门附近的「莲咖啡」,它大概也符合我以上几点需求吧(没猫)。

除此之外,它的不远处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耸立在低矮的房子之中,天蓝的时候很有气魄。天气暖和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人们坐在露台上,对着它发呆、仰望。

中信书店

图源豆瓣

推荐人:may

做记者四年多,好处是自由,毕业之后没坐过一天班,没体验过办公室政治,坏处则是24小时待命,你在上班,我在写稿,你过周末,我还在写稿。但在家里写稿是很难的,诱惑太多。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咖啡馆,都是我的办公室。世界上所有的冰美式和拿铁,都是我的红牛。

当咖啡馆变成工作场所,情调和环境就都不再重要了。我对咖啡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桌椅的高度合适。长期伏案的人大概都理解,坐着写一整天,要是桌子太矮,或者椅子没有支撑,没过多久腰椎和颈椎就要发难了。高度合适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在我看来,满大街的星巴克、Costa和漫咖啡都做得不够好。

我两年前搬到常营,发现长楹天街里有一家中信书店,有消费区,也卖咖啡。有一排区域,桌子高度合适,椅子靠背也厚实。更加分的是,它像时下流行的那种单人自习室,每个座位前面都被木板挡起来了,上面种着绿萝,所以你不会和任何人有眼神交流,非常适合社恐患者。

但我感觉,中信书店并不需要我推荐,它已经非常抢手了——似乎附近居民都很爱这排座位,书店十点开门,如果十点二十分你还不到,这排座位就被抢光了。仿佛回到大学,期末考试前抢自习室的噩梦再次笼罩了我,使我不得睡懒觉。

在书店待久了,也是一种人类观察。我发现这里出没着很多文字工作者,有时候站起来溜达,常瞟到这个人在写影评,那个人在写商业稿,那个人又在看导演传记。人人背个帆布袋,我们编辑部有位女士称之为,讨米袋。

后来听说,传媒业有个居住地鄙视链,刚工作的年轻人住在常营草房(大概是因为这里房租低、离市区也相对近);有一些钱之后,会搬到朝阳大悦城附近;更有钱一些,就会住到百子湾和国贸。我没有在现实中验证这个传言,感觉自己短期内也没有实力搬到城里去,但内心也对目前的状态挺满意。年轻人们聚集在此,有点穷,有点热情,有点晃晃荡荡和远离中心的自在。有时从书店里抬起头来,会感觉自己也不是那么古怪。吾道不孤啊。

1200bookshop

推荐人:秋秋

想说说广州的1200bookshop,一家24小时开放的书店。

研究生的第一年,课业没那么重,我常骑着单车去探书店。那次专门去了离学校不远的1200,招牌不太起眼,单车兜了几圈才找到店铺的入口。除了是一家选书有品、环境合格、咖啡优秀的书店(符合这些标准已经很难得)外,它还有几个动人的细节。

书店的义工有几位听障人士,手里有个本子,写着顾客经常问的几个问题的答案,书店墙上贴着一张纸,请大家对他们给予体谅和温柔。

店里摆着一个旧书柜,是之前一家叫红枫叶的独立书店留下的。它的老板在去年突然离世,留下经营了十几年的红枫叶。1200在铁锤下把书籍救了回来,并将书柜作为对老先生和红枫叶的纪念。

虽然带有咖啡角,但店员告知我这里没有wifi,希望大家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书籍中。

书店的一楼没有店员,只有长长的木楼梯。下楼时看到环卫工阿姨坐在阶梯上休息。广州常常下雨,或许这也是一个能够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地方。

因为是24小时书店,凌晨到来,你会发现都市生活的丰富多样性。有人在这里度过了生日,有人看完夜场电影到这里迎接天明。

如果故事还有更新的话,那就是1200bookshop曾经的三家24小时书店关停了两家,我去的那家体育东店是目前广州仅存的一间24小时不打烊书店。得知这个消息的我已经离开了广州,但还是觉得莫名难过。作为一个夜间出没生物,所有打着「24小时」标签的店铺我都很依恋,它可以承接我夜里涌起的颓丧和孤独。独立书店难以为继,我也好想给它们体谅和温柔。

Pai River Corner

推荐人:小叉

推荐这家咖啡馆之前,应该先推荐一下这个地方,泰国北部的拜县,与缅甸接壤,距离清迈130公里,一个属于深山的小角落。

从清迈古城出发,穿过763个回转山路,才抵达这里。拜县出名是因为它是泰国电影《爱在拜县》的朝圣之地,色彩明亮的网红打卡地不在少数,来这里的游客很多都预约了当地的旅拍,成群结伴来。另一些来自欧洲的度假者喜欢这里的山野,喜欢成日骑着摩托在县城里奔跑。这些都不是我们来的原因,选择拜县是看上了它远离都市,拥有完全的静谧和空旷。

我们特意住在远离城镇中心、倚靠在山边的小木屋。晚上什么都看不见,小木屋里微弱的灯光,温暖又孤独。1月份的拜县,有着夏秋之交的凉爽。就在住的小木屋边上,有一条叫pai river的河,河岸边就是这家咖啡馆。

被葱郁的热带绿色环绕着,对岸是木屋民宿,有秋千在荡着,有头发花白的夫妇坐在临河的桌上聊天,天上的云流动得极慢,夹杂着草木味道的风也淡淡柔柔的,一瞬间觉得时间是停滞的。我和同伴聊到如果编辑部能搬到这里该好多,工作都能拥有无限的动力。

当然,那时候谁也不想提起工作这件事情,放松的身体已经逐渐滑落,大脑也完全陷进了那片河流之中。店里没有音乐,背景音是自然里的虫鸣和沙沙的风响,旅行者拖着行李走过木桥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可以看到掉在云来峰上的落日,渐渐暗下来的云层,感觉一切都被延伸到了很远很远。

旅途里找到这么一家咖啡馆,可以隐秘地安放一些东西,实在太难得了。以致于过了很久,还是觉得能够回想起当日的场景,那种不想工作,只想关掉所有通讯工具,窝在椅子里,闭着眼半睡半醒的瞬间。这时候,咖啡味道已经不重要了,拥有这个角落更重要,就像它的名字,Pai River Corner。

世界的图书馆三则

纽约公共图书馆

推荐人:查非

请注意,这是一个不太合群的旅行者的推荐。我是一个去了巴黎没去老佛爷、到了纽约住在图书馆旁边、在东京第一件事去参观电视台录影棚的人。接下来的推荐并不适合打卡拍照型游客,但如果你也喜欢在城市里放空,沉浸在自己的乐趣中,以下是我钟爱的私藏地点。

在纽约旅行的时候我住在了纽约公共图书馆(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旁边,这是纽约城最适合躲起来的地方,晴天可以坐在Bryant Park看书,雨天可以进馆躲雨,外国人也可以入馆。我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熬过了纽约寒冷的雨天,还参加了Library Tour,跟着工作人员逛这个古老的地方,听她讲发生在这儿的传奇——这里有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国女作家Virginia Woolf的手杖,还有数不尽的珍品书藏。她还一本正经地强调,图书馆虽然可以借书,但请一定要爱惜图书,按时归还,上一个不按时还书的用户、艺术家Andy Warhol先生,就因为拖欠到现在还没还上的外借图片交了罚款……

Strand书店

纽约城另一个适合书迷的地方是Strand书店,那是一个书的天堂,我猜想那里有适合所有人的书,店员还会贴心地给书贴标签,「注意力不集中?这是适合你的短篇小说」、「读这本书需要带上纸巾擦眼泪」、「这是你撒谎说自己看过的书」……这是一个我光看标签都能看一天的奇妙地方,最有趣的一个标签是,当我去找自己专业的图书,我意外地发现,Journalism和Humor放在了一起。看来,做记者也要学一点快乐呢。

Dussmann书店

另一个适合放空的地方是柏林的Dussmann书店(Dussmann das KulturKaufhaus),虽然里面一半以上是德语图书,英语书只占了半层楼,但在晚上店铺很早关门的柏林,这家书店却会开到午夜。坐在它靠窗的位置,看一会儿书,望一会儿窗外逐渐沉睡的城市。对我来说,旅行是一种特别的生活体验,它给予了我短暂的时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以最放松的方式生活。而这些书店,就是这种体验的最美好载体。

上野公园星巴克

图源豆瓣

推荐人:矮木

在我们这个在做作道路上一去不返的栏目里,推荐星巴克实在是件非常不酷的事儿。因为工作性质,记者出现在咖啡馆之类的地方大多只有两件事,要么采访要么写稿,所以出现在咖啡馆里的记者,神经都高度紧张,在咖啡馆里找那种灵魂放空的美妙感觉,至少在我的脑海里,实在稀缺至极。

但有次在东京,恰恰是在非常不酷的星巴克,灵魂着实飘荡到了九霄云外,现在想来都是非常美妙的经历。

东京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上野公园,有次去正好赶上下雨。开始的时候雨不大,绵绵密密的,还能佯装一下文艺青年当个不躲雨的人,但很快,雨越下越大,那天我穿的也少,距离最近的正好是上野公园的星巴克,于是冲了进去,买了杯豆奶拿铁(很好喝),找店里最后一个座位坐下。

我的位置靠近一面巨大的落地窗,从窗户往外看,风景尽收眼底,树在雨中骄傲地站立,没有座位的游人在露天区的檐廊下避雨,记者都有观察人的职业病,我记得窗外依偎在一起看雨的恋人,哄着小朋友的年轻父母,互相打闹的学生,发呆的上班族,还有一对穿着冲锋衣、大约是在结伴旅行的老人家,这些人年龄不同,肤色各异,说着不同的语言,大约没有什么共同点。

但说不出来为什么,那天就是感觉很平静,上野公园附近集合了古迹与名胜、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等等等等,我想那份平静里应该有种周围人都是同类的安全感,哪怕这些人是如此不同,哪怕大家一生也只有这么一次擦肩的机会。

后来我才知道,这间星巴克是日本的最美概念店之一。当时没有拍照,不过现在想来真是一点也不遗憾,手机占领了我们生活的一切角落,有那么一段存于记忆而不是手机内存里的时刻,对于陷在生活泥沼中的现代人来讲,可能是另一种珍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