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聪明,男孩却只会表达愤怒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了男生和女生各有模板,男性总是和力量、理科、冒险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而女生更多在美丽、文科、温柔的评价系统里打转。旧的针对性别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性别平等新理念的事实支撑在哪里,在这样一个性别成见还拥有强烈惯性的过渡时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顺利完成转向?
文|马拉拉编辑|柏栎
当6岁的乔治王子学了芭蕾
做一个王子,很难,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是被镜头对准的。
我们都可以知道英国乔治王子出生于2013年7月22日,准确到英国时间下午4时24分,体重为3.80公斤,他是英国王室百年来,出生时最重的王位继承人。王子的课表自然也不是什么秘密,在 ABC 的早安美国节目上,主持人Lara Spencer公开聊到了这件事,当她提及这个6岁的小男孩除了学习宗教和计算机之外,还在学习芭蕾时,Spencer对着镜头意味深长地笑,说了一句:「我们看他能坚持多久……」
节目里的两三分钟引起了网络上的强烈回响,有人认为一个成年人这样评价一个6岁小孩不恰当,但更严重的是 Spencer 这几句话暴露了一个事实:哪怕在注重推行性别平等的美国,性别成见依然强势地存在着,即便是在ABC 这样的主流媒体,依然有主持人认为男生就应该学编程,女生应该学舞蹈。
乔治王子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了男生和女生各有模板,男性总是和力量、理科、冒险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而女生更多在美丽、文科、温柔的评价系统里打转。旧的针对性别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性别平等新理念的事实支撑在哪里,在这样一个性别成见还拥有强烈惯性的过渡时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顺利完成转向?
BBC曾在2017年推出过一部双集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来自英国的医生Javid Abdelmoneim尝试通过科学的方法真正回答这些问题。他选择了英国普通小学里的一个普通班级作为实验对象,给予这个班级为期五周的课程干预,然后在前后进行测试。
在乔治王子的芭蕾舞课事件里,性别成见主要体现在外部。而在纪录片里,Javid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这群7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内化的性别认知。女生认为男生更强壮,容易把自己和「漂亮」、「口红」、「小爱心」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而一个男孩对着镜头说:「我觉得男生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能更简单地当上首相。」他看到的现实就是如此,男生和女生好像「天生」不一样,这一直是性别成见持有者们的有力论据。
纪录片里英国神经成像的顶级专家之一Gina Rippon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男生和女生的大脑几乎不存在结构差异,数百年来有些人一直认为男女不一样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不一样,但事实是很难从脑部成像图里分辨出哪些是男孩的,哪些是女孩的。」这还是没有解释这群7岁的小孩就已经有性别成见的原因,作为医生,Javid 知道男女之间有生理结构的差异,但在这个年龄段生理结构的差异——比如说力气——与其说和性别有关,不如说和体重更有关系。
图源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粉蓝分化
直到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Javid 才确定性别是一种学习的结果。在常规的认识里,人们觉得因为大脑不一样,所以男生和女生不一样,大脑是那个固定的因素。但其实在Gina Rippon看来,大脑的可塑性极强,它更像是一块自刚被创造出来就一直在学习、在变化的海绵。「大脑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经历、成长紧密相关,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同之处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因为这些如饥似渴的大脑降生于世之后,这世界就开始铺天盖地向它灌输男女有别,粉蓝分化。」
Gina的观点在纪录片里不难找到事实支撑,很多无意识的细节都在提醒着孩子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样的,比如教室里挂衣服的衣橱有两个,按照男女不同来划分;图书角也会按照性别来划分,男生的书籍总是关于超级英雄,而女生的则是童话;老师在课堂上会叫女生「小甜心」,而叫男生「伙计」;再比如在更宽一些可以接触到的现实里,男性首相就是要比女性首相多……孩子的大脑被这些所框定。
有一次Javid要求孩子们分别给四个带有职业标签的卡片画上装扮,并且取一个名字。果然不出 Javid 的预想,他们给化妆师和芭蕾舞舞蹈家穿上了裙子,画上了口红,有的还认真地贴上了亮片,而汽车修理工和魔术师则穿着西服,或者有个大胡子。从取名字能够看出来,孩子们觉得前两者是女生的职业,而后两者相反。让 Javid 觉得担忧的是,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太统一了,23个孩子里竟然无一例外。
图源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他尝试去挑战这种固定的印象。在完成画作之后,他把孩子们带到一间大教室,在那里有他特意准备好的「大礼」。孩子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们有说有笑地手牵手往前走。教室里面装着四个大活人,在第一个成年人开口自我介绍之后,孩子们就被彻底吸引住了,有的孩子捂住自己的嘴,有的则瞪大了眼睛陷入了少有的安静——因为酷酷地手插口袋的男人是一个化妆师,有着金色头发的女人能维修汽车,白色衬衫黑色西服裤的男人是芭蕾舞蹈家,齐刘海的女人是专业魔术师,和孩子们的想象彻底相反。
后来,5个女生围在女修理工的旁边,对着打开的汽车盖,有人问,「这是什么?」「它会不会变得特别热?」这是她们第一次看到女修理工。「我觉得女生修理工很酷」,一个叫 Lexi 的女生说。这是视频里Javid 给孩子们带来最大冲击的一个实验。
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基于经验的,处于吸纳的阶段,但周围已经按照之前的方式存在了太久,人们意识不到一些带有性别成见的细节全都在无时无刻地不被孩子的大脑学习。其实不是大脑决定了男女有别,是社会先塑造了孩子的大脑,然后人们再用学习过的大脑来证明男女有别。
在尝试改变孩子对于性别的刻板成见之后,Javid 面对的是一个现实。课堂上,男生们面对七巧板更熟练,有的甚至能在10分钟之内完成拼图。而女孩子更多是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算是有指导,她们也盼着靠放学来躲过一劫。男性更擅长理科,女生则不是,这好像一个可以被事实支撑的观点——女性在数学、科学相关的行业里表现平平,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女性在工程师和建筑师中占比分别低于10%和20%。
但那位神经成像学家Gina Rippon认为这也是一种后天误会。她对 Javid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被鼓励去做一些视觉和空间技能的锻炼,例如他们读乐高说明书。有人曾经研究是否能够通过训练改变这种情况,结果实验的大脑扫描图证明,在三个月里集中玩俄罗斯方块的女孩们,她们的空间认知能力提高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玩具开发脑部不同的区域,比如乐高和机器人,更多被认为是男孩子的玩具。男生们更早接受了数学和科学方面的锻炼,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显得更为熟练,这又会形成正向循环让他们看起来越来越喜欢数学和科学。在女生则相反,因为她们一开始拿到的玩具更可能是洋娃娃和公主裙。
为了更明显地探究这其中的关系。Javid在纪录片里「使坏」,他找来男宝宝穿上女孩的衣服,给女宝宝穿上男孩的衣服,再让大人们去负责照顾小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面对看上去是女孩子的男宝宝,大人们都给「她」挑选了娃娃之类的玩具,而面对看上去是男孩子的女宝宝,大人们给「他」挑选了机器人之类的玩具。这样的一次实验让很多成人吃惊,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可能的事实,不是孩子自己在选择性别,而是大人们在塑造孩子的性别。更远一些看,它预示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他们首先面对的不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而是成为某个性别的既定道路。
是我们的大脑让男女一样,但也是我们的大脑让男女变得越来越不一样。这些看似逻辑完整的事实,给了极端的成见者底气说:「男性和女性就好像来自不同的星球。」
图源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各自的困境
在纪录片里,Javid 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性别中立。它的英文表述有两种,一个是「gender neutral」,一个是「gender free」,提倡中性的性格,或者是去掉性别的标签。他迫切地想要去做这件事情,因为在干预前的测试结果里,他在一群7岁的孩子身上已经看到了一个男孩子要男性化、女孩子要女性化的社会是对两者都有害的社会。「女孩严重低估了自己的聪明程度,自尊和自信程度也都更低,男孩则似乎不会表达除了愤怒之外的情感,这真是让人担忧。」
「女孩会使用诸如丑、唇膏、美之类的词语来描述女性,全都是和外貌相关的。」提倡要成功的男性价值观,给男孩子带来了更高的自信程度,回答问题的时候,女生更多是安静和保留的,男生则普遍地更积极,声音也更大,但它导致的另一面是表达情绪能力的缺乏。
面对镜头,孩子们曾被要求用相关词语去形容一些情绪,比如在描述「开心」的时候,女生们能一个词接一个词地说出来,「满面笑容」,「滑稽」……她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面带笑容,有的则是随意地转动自己的身子,显得很放松。相比之下,男生面对这个问题就像是一场紧张的考试,过程充满了沉默。为了应对这种沉默,男生们只能抬眼看天花板,或者用「嗯……」这样的声音来遮盖,至少3个男生对着镜头说了同一句话:「我真的想不出来。」
在所有情绪里,男孩只在一种情绪的词汇量上没有输给女孩,那就是愤怒。无法准确地感知自己,导致他们只能更多地用愤怒来表达一切负面情绪,在长大之后,它被总结为男性具有更高的暴力倾向。不仅仅如此,《卫报》在2015年的报道里表明,英国男性的自杀率要远高于女性,在18-45岁之间的英国男性中有超过40%的人曾经考虑过自杀。除了现实因素之外,一位慈善负责人Jane Powell说:「男性自杀率居高不下可能与男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愿让他人替自己担心的传统印象在公众心中根深蒂固有关。」
在之前的环境里,男孩的确在现实层面拥有优势,但他们的脆弱面却无法被接纳。而与此对应的,女孩们除了在现实层面可能更不被重视之外(老师点名会更多点男孩子,因为他们总是声音更大,表现得更为自信),她们从认识到自己作为女生的那一瞬间开始,就需要处理更多的自我消耗,她们面对问题首先更可能会说「我不行」——哪怕她们可以。
纪录片里有两个孩子哭了。Javid第一天去课堂的时候,他带上了很多标语让孩子们贴在墙上,标语里面有一句「女生很强壮」,很多男孩子发出嘘声,有女孩子会赞同,但也有一些保持沉默。
图源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后来他带上孩子们去自己安排的一个游乐场,里面有一个设施是「大力锤」,用锤子击打一个固定的位置,然后计算得分。他让孩子们按照力气的大小来排队,依次预估自己能够拿到的分数,女生们很多都站在了队伍后面,而有好几个男生都预估自己可以拿到满分10分。
这并不是他们的第一次自我预测,Javid 邀请伦敦大学学院的老师给孩子们做过一次心理测量,其中包括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一次数学测试里拿多少分。结果,女生普遍低估了自己的结果,而男生则高估了自己。其中有一个女生 Lexi 引起了特别的注意,她认为自己只能拿到3分,可实际上她拿到了9分。
在「大力锤」的测试里,Lexi仍然十分谨慎地预估自己只能拿到5分,很多女生都这么说。但她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如果能够拿到满分,铃铛会有发出声音,在最后一次她敲下去的时候,铃响了。一群孩子簇拥过来赞美她,过一会儿她躲在队伍后面哭了,「我没想过我可以做到。」女孩子们抱住她,一个女生说:「我会写一个『干得好』的贺卡寄到你家里去。」好像大家都知道,对于Lexi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胜利」。
而另一个哭的孩子是男生,他叫Riley,是那种你在班级里绝不会忽视的孩子,反应敏捷而且自信强壮。在游戏之前,他说自己要把铃铛锤爆。但在真正游戏的时候,他连续三次都没能击中受力条,他扔掉锤子,表现得很愤怒,整个人躺倒,把脸埋在草地里,踢着草堆,可没有人像安慰 Lexi 那样去注意他。他一直都在赢,没试过这么失败。「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Javid问,「因为我很生气。」他急得快哭了。
这是一个小插曲,本来是想要告诉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女孩和男孩其实没有那么大力气上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体重。但没想到Javid发现,在一个已有性别成见的环境里,女孩和男孩都有他们自己的困难需要克服。
图源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回到原点
连续5周的学习之后,Javid 要再给孩子们做一次测量。虽然时间很短,改变的也只是一些非常细小的方面,但最后的结果是不错的,最明显的是女生比之前拥有了更高的自信水平,而男生的同理心也开始上升。
其实不需要测试,他也能够感觉到。在一次沙滩郊游里,Javid 想要办一场足球赛,他把孩子们汇合在一起,让他们自己选择是要按照性别分队还是按照混合分队。话音刚落,孩子们的声音乱做一团,离 Javid 最近的Riley支持混合分队,「因为男生一直在踢足球,但是女生没有那么经常地踢。」在投票的时候,多数人投了不按照性别分。而在事后的旁白里,Javid 称这是 Riley 的一个重要时刻:「他意识到如果按照性别分队对女生不公平,这样游戏变得对男生没有意思,对女生也没有意思,他有了同理心。」
虽然干预在每个孩子身上的进展都不一样,但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一个家里能够搜刮出几大袋公主裙的女孩参与了一场面对全校近300人的朗诵表演,她对妈妈说:「我想要被看到,被听到。」而那个曾因输了大力锤比赛而愤怒得无法自控的Riley,后来又输掉了一次体育比赛,但这一次他祝贺了那些赢的人。没有玩过七巧板的女生也学会了拼图,曾说被叫「小甜心」恶心的男孩能够当众表演化妆……
在他们离开孩子这个身份之后呢?社会上依然充满着性别成见。在今天,如果我们被要求填写一张正式表格,在靠前面的空白里,它里面一定有一项是留给性别,我们习惯了这样去划分人群,因为它简单直接。哪怕在男孩和女孩刚被诞生在世界上的那一瞬间,我们更多分享着99%的一样,而可能只有1%的不同。
图源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
男性和女性困在自己的僵局里,有的时候像对付另一个物种一样各自为战,就像在编程这件事情上总会有男性认为女性不行,嘲笑乔治王子学习芭蕾的主持人则是一个女性。
但这次人们好像找到了另外一种方法。
在那期关于乔治王子学芭蕾舞的节目播出之后,美国时间的8月27日清晨6点半,超过300个人聚集在ABC 前面的广场,他们大多是男性,也有女性,拥有不同的肤色,年龄,种族,可能彼此之前互不相识,之后也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但在那天,他们聚在一起学了一堂免费的芭蕾课。有的人没有跳舞,举着牌子,上面写着「boysdancetoo」,他们一起完成了一次优雅的反击。
至少,因为这一次公开的芭蕾舞课堂,乔治王子又可以自自在在地学芭蕾了。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