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请下雪
这个冬天,北京已经有61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了,是唯一一个没有下过雪的北方二线以上城市。近10年中,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的雪明显变少了,下雪日数越来越少,初雪日也变得无常。
事实上,在全球变暖、冬季变短、暖冬变多的大背景下,这座三面环山的城市水汽偏少的天然条件就注定了,下雪就是个有难度的技术活。没有了雪,这座古城还能照常运转,对这座城市的人、植物、景观而言,却失去了难以取代的意义。
文|李婷婷
编辑|刘斌
1
截止到2月2日,北京还没有下雪。
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在微博上调侃这个冬天全国普遍性的「贫雪」:「如果以历史同期降雪日数的60%作为及格线,在今年的全国冬季降雪统一考试中,及格率再创新低,这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像兰州、武汉、杭州这样成绩优异的同学凤毛麟角,某些同学甚至连续第二年交了白卷。」
北京只有冷,没有雪。12月7号大雪节气当天,北方各省会城市纷纷降温下雪,北京的气温也降到了入冬以来的最低值,但它就是气象图上唯一不下雪的孤岛。元旦前后,就连南方的多个城市都下起了雪——上海下起了第二场雪,广东清远、韶关也大雪冰封,成都雪后还叫卖起了10元一桶的雪……唯独北京,天寒地冻,最低气温达到-13.9℃,是1986年以来的12月最低值,但是依然没有雪。
真要较真,12月31日那天,北京20个国家级人工观测站之一的延庆佛爷顶站在夜里倒是下了0.4毫米的雪。佛爷顶观测站位于延庆山区,海拔高度达1200米,高空和地面气温都在0℃以下。除此之外,其他观测站都没有降雪记录。
北京各区降雪日数及降雪量统计。图/中国天气网
迟迟未至的雪让居住在北京的人相当焦虑。「北京今天下雪了吗」、「北京在线求雪」、「北京还是不下雪」的话题在微博上有几百万的阅读。当又一波寒潮袭来,只有北京被排除在外,「这轮雨雪天气跟北京又没什么关系?」
关于北京下雪的谣言也总是撩拨着北京人的心绪。1月24日,微博「天气预报」账号发出消息,北京香山下雪了,还配上了一段网友发布的下雪视频。这个看起来证据充足的消息让北京开心了3个小时。随后,「气象北京」微博账号辟谣:「网传今日香山下雪为虚假信息。」
2月2日在北京通州出现的只有几分钟、落在肩上只看得见一片雪花的降雪,也让大伙激动了一小会,「刚刚!北京!通州!下雪了!足足下了一分钟!」
北京到底下不下雪,已经是这个冬天最扑朔迷离的难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解释道,「北京之所以没下雪,主要原因是冷空气势力强,盛行西北气流,水汽条件差,另外这种天气形势下,北京特殊的地形条件,对降雪的形成也是不利的。」
对三面环山的北京来说,下雪本来就是个技术活,难度在于水汽条件。通俗地理解,北京的东、西、南侧各有一条水汽输送通道,但每一条通道都相当艰难。南边的水汽输送通道是冬天中国水汽补给最主要的一条,但它常常只能北上到黄河沿线,够不太到华北地区。西边的水汽输送通道则被太行山拦住,水汽翻山越岭之后变少且下沉。东边的水汽通道则依赖于黄海和渤海的冷空气回流,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就算是气象分析师信欣通过欧洲和美国GFS模式雨雪预报,可以判断北京在大年初二夜间可能会有雪,他也不敢打包票,「北京的雪依然不能定论,形势依然在调整摇摆中。」未来几天北京可能会有黄海和渤海回流带来的充足水汽。但这也不能保证一定能下雪,这些水汽在「拐弯」进入北京时,「(弯)拐大了水汽辐合不在北京,拐小了走辽西陆地携带水汽不够。」
信欣在微博上写道,「这次(北京下雪的)机会确实不小,相当于一个疑似点球,裁判目前去看VAR了。等过两天看看,裁判给不给判点球。就算给了,也不是百分百能进。」
2
北京的雪并非第一次陷入「濒危」状态。
上一个冬天,北京就有长达124天的无有效降水记录,直到去年3月才终结。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意味着北京有124天没有下雪,北京气象局发布,2018年的初雪在1月21日就下了,只不过全市平均降雪量是0.1毫米,地面几乎没有积雪。
这场初雪如此不明显,但它完全符合标准——全市20个人工站中有17个站点观测到降雪现象。根据北京气象台的初雪标准,当全市20个人工站中多于10个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或城区5站均观测到有降雪现象,或城区5站中的3个或以上站点观测到有降雪现象,且至少1个站降雪量≥0.1毫米时可认定为北京初雪。
在北京,下雪越来越难以捉摸。近10年来,北京初雪的时间非常不稳定。北京的平均入冬初雪日是11月29日,但是21世纪以来,在往常初雪日下雪的次数只有3次。大部分初雪日期相差非常大,2009年冬天北京的初雪出现在11月1日,2010年的初雪却出现在第二年的2月10日(气象观测史上最晚),相差了3个多月。
不仅是初雪,终雪日也难以捉摸,北京常年(1981年至2010年)终雪日是3月12日,但就在2018年4月,北京结束长达124天的无降水记录后,北京市气象台突然发布了暴雪蓝色预警信号。四月飞雪,对北京来说相当稀罕。此前30年间,这样的气象从未出现过。
对北京来说,下雪的日子也越来越稀罕了。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数据,北京的降雪日数正以平均每10年少1天的速度递减。1961-2017年的统计显示,北京的年均降雪日数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16.5天减少为如今的10.1天。
奇怪的是,北京降雪日数变少了,降水量却没有变少,2001-2010年北京冬季的平均降水量达到历史最高点,2011-2017年的均值也位列第二名。这意味着,北京要么没雪,要么暴雪,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数据,北京95%以上的降雪日都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北京降雪集中期的平均气温从60年代的-0.51℃升至目前的2.01℃。气温升高让下雪更有难度,而一旦下雪,水汽充足,非常容易出现强降雪。
21世纪以来北京初雪「出勤表」。 图/中国天气网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副首席信欣接受《中国气象报》采访时解释道,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冬季变短了,暖冬变多了,「简单打个比方,一个班考试平均分相当于全球平均气温,最高分是极端暖事件,最低分是极端冷事件。现在我们这个『地球班』的情况是平均分有所提高,并不是所有人的成绩普遍提升,呈现出来的是最高分更高,最低分更低。」
3
对北京这座2000年的古城而言,雪的缺席给这个冬天带来恐慌。
在长达61天无有效降水的北京,干燥的空气就是流感病毒最佳的繁殖地。久不下雪,北京处于一个干燥又寒冷的状态,非常容易引起病毒入侵人体。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月29日发布信息,「目前北京市流感疫情仍呈现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动为主、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的态势。」去年长达124天无有效降水的状况最极端,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数据,2017年12月4日至12月10日,北京市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较前一周上升了121.76%,位居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的第一位。
对共同生活在这座「贫雪」城市的植被而言,它们同样遭受着干旱的威胁。「在水资源短缺的北京下一场雪犹如久旱逢甘霖。」首都师范大学植物学副教授李学东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说。贫雪让北京原本匮乏的水资源更雪上加霜。那些需要过冬的植物非常依赖于冬天的降雪和土壤的含水量。
没有了雪,北京冬天的乐趣也减少了几分,只能靠人工造雪来弥补。有的学校、商场开始出现用「雪粉」铺成的新型雪场,雪场大部分提供给小孩子们堆雪人用,因此这种雪粉的主要成分是食品级聚丙烯酸钠。但新问题又出现了,它毕竟不是真的雪,很难分辨真假优劣,一种更便宜、味道更刺鼻的工业级「雪粉」可能会掺杂其中。
因为没雪,陶然亭公园今年的冰雪嘉年华要办起来相当费劲,所有雪都必须人工制造。人工造雪并不容易,和北京下雪一样,它也需要看天气行事。造雪指挥蔡景玉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说,他要先把湖里的景观水抽出来,空压机雾化、用风扇吹出去,在气温低于零度的这天,让水结成小冰晶。「吹西北风,造雪机就得放在西北方向朝东南吹。一个地方吹上一个半钟头,期间手动或者自动摆头细微调整方向,之后再换个位置继续造,一晚上得换三四个位置,风大的时候得换六七次,否则老在一个地方雪地上就造出包来了。」花6小时造好雪之后,还需要2个小时的沉淀,等冰晶变成粉雪,压雪车把雪再揎一遍,粉碎前一天旧雪,覆盖上新造的雪,今天的雪场才能真正开业。
市民走进陶然亭公园,享受冰上的快乐。图/网络
比起眼前这些问题,人们也同样操心3年后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一座没有雪的举办城市显然有更严峻的挑战。事实上,这个问题奥组委早就提前想到,国际奥委会在2015年就提出,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必须依赖人工造雪,北京和张家口冬奥场地2月可能高达60%的赛事需要人工造雪。
2016年索契冬奥会也遇上了暖冬,他们的解决方法是提前3年收集和储存50万立方米的自然雪,调来450台造雪机在高处人工降雪,用水量高达8.7万吨。
人工造雪或许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对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来说,冬天里总是白雪皑皑的日子也许不再复返。
人们怀念雪后推开窗门的刹那,正如梁实秋所写的那样,「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茫茫一片银世界。」诗人尹丽川也写过,「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我们去后海看雪,就回到明清。」
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北京城,只需要一场大雪,那些独属于这座古城的记忆就能交织在萧瑟的冬天里。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