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2018影院上座率5年最低,7成电影票房不足1500万,影视业进新常态

2018年12月24日 文/ 董雨晴 编辑/ 闫冬雪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2018年中国文娱产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年度总票房成功突破585亿,正迈向600亿大关;截至11月底,内地影院和银幕总数分别达到了10233块和59180块,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剧综方面,涌现了《延禧攻略》《创造101》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

而另一面,又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截至11月底,2018年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单银幕产出、单座收益、场均人次、场均收益等数据均创2014年以来最低值,平均上座率不足12.5%,大批影院陷入生存危机;多家文娱上市影企股价暴跌,尤其是“阴阳合同”事件后,不少老牌影视公司的市值甚至缩水了一半以上;除头部作品外,其他内容产品表现并不理想,已上映的电影中有超过70%的电影票房不足1500万。

伴随着行业市场危机到来的还有融资困难、税收政策调整和自查自纠等问题,为此,不少从业者认为2018年是过去5年来文娱行业最艰难的一年,未来一段时间里或许会有大批的文娱企业关门倒闭。

针对这些困境和变局,在“Sir电影首届文娱大会”的主题演讲中,合鲸资本创始合伙人霍中彦指出:“文化产业之所以觉得体感温度很冷,是因为今年出现了‘政策的去杠杆化’,相关牌照发放有所收紧、税收政策也有变化,进而使得过去几年里推动行业高速发展的‘监管红利’消失了。过去因为中国没有行业协会,所以在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混乱,而更严格监管的出现,客观上加速和加剧了文化产业的规范与结构分层。”

过去几年间,很多公司选择通过抄袭、侵权、低俗、刷量、造假等方式来谋求利益,在短期获益的同时也对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例如下游影院端劣质影院数量激增,大大影响观众观影体验。霍中彦相信,在新的行业形势下,这些让公司利润激增的“润滑剂”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三种价值——合规、盈利与责任的凸显。

行业形式的变化,不仅仅出现在宏观政策方面,同样体现在每一个受众个体上。

阿里影业灯塔平台联合Sir电影发布的《2018中国电影市场用户报告》指出,2018年淘票票8.8分以上的高分影片,在数量占比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票房占比从39%提升至71%;而与此同时,愿意和参与评分的数量也在提升,今年评分人数同比增长了86%;Sir电影创始人兼CEO何君在致辞演讲中也提及,毒舌小程序上的“毒舌好看指数”数据显示,2016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片里有六部电影评分不足50分,但2018年却仅有一部,可见烂片在当下越来越难有生存空间。

在多数文娱行业从业者看来,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观众正在变得成熟,想要靠“IP+明星”这种“低门槛”的产出模式来竞争很难。

因此,与其说这个行业正在经历寒冬,不如说是行业正常的波动和起伏;而经历了这轮起伏过后,整个行业也将向一个更理性的新常态发展,对于内容和规范的要求更高。打造了年度爆款《我不是药神》的坏猴子影业CEO王易冰认为:“资本退潮之后,反而让行业看到更多优秀的创作者,让大家更加清晰应该和怎样的人合作。”

霍中彦在演讲中说到:“预计2019年政策磨合期会大致结束,大家会更清楚应该怎么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管红利’。经历了这一年多的变革后,‘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完,或许高处的更加甘甜。”霍中彦认为,当行业“从靠天吃饭到靠手艺吃饭,从人人赚钱到能者赚钱”,从业者想要在挑战中生存下来,就“不得不爬得更高一些”——换言之,提升自己的能力、踏实做好分内的工作才是关键。

在内容创作方面,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兼新丽电影总裁李宁同样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面对的挑战多么大,好的内容永远不会被抛弃。“我觉得从业者千万不要跟风,不要看到《我不是药神》爆了,就拍一部《我不是医神》。内容从业者应该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奔跑,保持艺术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我觉得保持一个创新的心态、努力往前走,碰上一个爆款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