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财经社 内文

华西村吴协恩:变化促使华西村加快改革

2018年1月11日 文/ 庞凌子 编辑/ 周春林

2017年,对企业家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和每年一样,我们在2017年年底采访了70位各行各业的商业精英,用他们的视角解读这一年。

采访名单中有互联网巨头的CEO,也有风头正劲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有网红企业家,也有略显神秘的商界大佬;有在中国打拼的跨国公司高管,也有在外企的中国老大。

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答案,来窥视并记录中国最重要领域的重要变化。以下是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的自述。

2017年对于华西来说是关键的一年。2015年底我提出了人事、制度和股份三项改革,2016年一年经过村民和集团上上下下的讨论,2017年开始正式实施,变化非常明显。

主要是两个变化促使我加快了改革。一是国内经济发展要求的变化,我们必须跟上这个节拍。二是基于内部的需要,华西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条路走了几十年,难免出现弊端,比如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现象开始显现。这样下去,创新动力不够,阻碍经济发展。所以我们首先在人事方面做了很多调整,政务重新分配,外来人员和村民也实行“同工同酬”。

我给华西的改革定了3年的试行期,希望在这期间不断完善,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改革本身是为了发展,制度要先行。制度最关键的是要管理好少数,也就是干部,所以从我开始,层层入手。我虽然是董事长,但现金的事情一律交给财务管,我只签法人的字,钱权分离。现在华西实行的是下属给上级打分制,一个人业务干得怎么样,下属最了解,考核跟收入和职位等方方面面都会挂钩。

股权方面也在进行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产业的发展。华西集团现在七成以上是集体控股,还有两成多是个人参股,也包括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合作伙伴。我们希望集团今后再释放一些股份,搞合伙人制,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这样华西的路会更宽,以后大家都会愿意到华西这个大平台来发展。

混合制一搞,我体会最深的是,大家的思路都打开了。以前我们总认为企业要到华西村里来才是华西的企业,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华西企业社会化,目前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已经有七八十家华西参股、控股的公司。

在转型金融方面,这几年进展非常顺利,华西的目标是把上市公司华西股份打造成一个金控平台。中国真正的金融改革就这几年,也给了我们更公平的机会。以前我们拿不到银行券商牌照,没办法,只能从典当小贷做起,逐步参股一些公司。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多年,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成熟的队伍,我们金控平台的总部也已经落户上海。这几年华西在金融领域是更具规模,方向也更明确了。

现在服务业已经做起来了,接下来华西要深入高科技行业,目前主要是参股了一些科技公司,这里面发展得好的,我们以后就筛选出来变成主要产业。我希望给这些创新企业足够的时间,去培育他们,让他们做大做强。比如我们在芯片行业投资的一家公司,现在在美国斯坦福的团队已经研发出来,开始准备产业化了,我听说他们跟小米、华为都在一起交流探讨。我们培育的公司逐步落地,这是最让人激动的事情。

传统产业方面,华西还是有优势的,但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技术改造来做出差异化,不去争老大,而是做精做优。我经常跟厂长经理开玩笑说,如果你们在行业内能排到第三位,完全可以去扩大规模,但如果你排不到前三,你就只做一个细分领域。2017年因为冶金行情比较好,传统工业在集团业务的比重会多一些,但长远来看,服务业占比会逐渐上升,我们的目标是服务业在集团业务中占到七成,传统工业占三成。

现在外界指出华西很多问题,说我们业务杂、负债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华西不太了解。我们的业务板块其实很清晰,传统工业和服务业两大板块,在这两块里面装东西。我坚持集团多元化,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具体到下面的每一个公司,都必须是专业的,这样才不会乱。负债的问题,社会上是以公允价值来计算,实际上我们有很多附加的东西没有算进去。这一点我们也不争论了,他们有他们的看法,至少大家还是在关注华西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17年一年下来,华西整体的改革情况比较理想。制度健全了,传统工业继续转型,金融方面已经定型,高科技产业在大浪淘沙,虽然还没找到主攻方向,但逐渐形成了体系。当然也有一些不及预期的,比如在海外投资方面,速度没有那么理想,这是难免的,海外投资更要循序渐进不能草率。

【本文首刊于2017年12月18日出版的第148期《财经天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