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分拆上市却遭反噬,微创医疗管理层给出盈利承诺

2024年3月8日 文/ 李傲 编辑/ 江芸 贾亭

3月5日晚,微创医疗发布业绩预告:2023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预计亏损5.8亿美元,同比减亏13%。

这份报表让多数投资者大失所望。2022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外诊疗及手术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停滞。原本以为2022年已经是微创医疗的最差成绩,没想到底部之下深不见底。2023年微创医疗没有达到年中管理层预期的25%营收增长目标,反而迎来了连续四个年度的亏损。

对此,公司管理层罕见地给出盈利承诺:未来,本集团将充分重视财务报表的健康度及现金流的充裕性,通过聚焦业务,提高收入,降低研发费用等相关费用率,致力于在未来几年大幅减亏并实现盈亏平衡。

在连续分拆了6家子公司独立上市后,微创医疗并未享受到多子多福的好处。由于大多数“孩子”都不太争气,反倒拖累微创医疗造成了并表亏损,令本就不富裕的业绩雪上加霜。

营收、减亏不及预期

仔细观察这份业绩预告,并非没有亮点。

微创医疗几个上市子公司的收入增幅还是相当可观的:主要负责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的心脉医疗收入增长32%;负责神经介入业务的微创脑科学收入增长22%;负责心脏瓣膜业务的心通医疗收入增长31%-36%;微创机器人营收增幅更是高达350%。

但这些子公司普遍增收不增利,大部分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除心脉医疗、微创脑科学外,其他均处于亏损状态,导致母公司业绩并未增厚,反倒亏损额度持续扩大。

最要命的是微创医疗自己的传统优势: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三大项,2023年的业务表现可能拿不出手。

根据中报,这三个部门在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16.4%、24%、22.5%,但业务总量却没有太大长进。2023年上半年,三部门营收分别同比增长42%、10%、5%,排除疫情影响,相较于2019年心血管介入收入实际下降近四成,骨科和心律管理基本持平,未达到疫情前水平。

微创医疗产品线大多数已经被国家集采,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几乎已不可能,公司毛利率已经从2019年的71%下挫至2023年上半年的59%。

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4.2亿美元,占到营收一半,可见公司研发烧钱之夸张。微创表示,研发费用主要来自海外巨额临床开支。2022年底时,公司在投资者交流会议上披露,公司产品线布局已经很完善,后续研发投入会降低到收入的35%左右。

没想到1年之后,微创医疗还在讲同样的话,可见砍管线阻力重重。

全年来看,微创医疗在收入增长15%的情况下,亏损仅比2022年减少13%,费用控制程度仍不及预期。

IPO难度加大

微创医疗不断通过收购或自研培育新业务,再一个个分拆上市。以至于业内调侃:买微创医疗的股票,就像是买了“医疗器械ETF”。

这样的模式能够让业务板块快速获得资金,也能推动公司业务不断壮大。2022年,微创医疗跻身当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100强名单,位列第77名,并在2023年维持了这一成绩。

但是,把大量商业上并不成熟的子公司推向资本市场,买单的并不只是机构和股民而已,微创医疗自己也会因为子板块的快速膨胀而遭到反噬。

原本可以再孵化一段时间的子公司,突然扔到资本大海中背负庞大的经营压力,能不能活下来都不知道。

根据2023年中报,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为8.43亿美元,此外,公司有笔可转债待还。2021年6月,公司曾发行约7亿美元可转债,期间公司曾进行部分回购,并在去年年底借新还旧,但仍有4.48亿美元旧债待还。

根据协议,债权人可在2024年6月要求公司提前赎回,很快微创医疗可能就要想办法筹钱了。

分拆上市,是微创医疗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选择。不过资本市场在变,IPO也不是企业想上就上的了。2023年5月,微创心律在港交所提交IPO,目前该公司的申请资料已经失效。微创心律背着对赌协议,2025年7月17日前没上市或者首发市值少于1.5亿美元,均会面临赎回风险。

业内传言称,今年1月,微创医疗每个子公司老板或大部门领导都收到一个信封:要么自己走人,要么达到30%起步的相应裁人目标。

留给微创的时间不多了。

撰稿 | 李傲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插图 | 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