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中医药要火,重磅规范措施出台,要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2020年5月30日 文/ 陈广晶 编辑/ 严冬雪

中医药市场要火。

上海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布重磅文件,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就优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传承创新,以及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促进中医药发展。

根据上述文件要求,中医资源将提质扩容,中医药服务将在基层实现全覆盖。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的同时,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康复、护理、传染病等专科医疗机构中,也将加强中医科室建设。常见病、多发病、慢病防治和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等都将是重点。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上海也明确将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健全中药评价激励机制,设置更符合中医药规律和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体制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近年来,中医药市场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行业预估,2020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达20%。

同时,因为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不良反应不够明确,临床使用不规范、滥用严重,以及质量问题频发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医药也一直是行业内外人士争论的聚焦点。

2019年10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被认为是力挺中医药之举,事实上,上海市此次发文也是对这一政策落地执行的推动。

在2020年1月以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在缓解轻症普通型患者症状、显著提高治愈率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止上海,近期已有江西、广西、南京等多地发文推动上述政策的落地执行。

可以预见,中医药市场的发展速度或比预期更快。而在扩容之前,中医药产品如何证明自身存在价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是当务之急。

政策支持

中国中医药市场将持续爆发

根据文件要求,上海将建立健全以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区级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体市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还要加强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鼓励连锁经营。互联网+中医药也在鼓励范畴内。

更加重要的是,上海市提出要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在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持,重点关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

同时,构建“区域+专科专病”的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中医医联体新模式。也就是由四家市级中医医疗机构牵头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中医医联体;由市级以上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牵头,带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相关学科共同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就中医药服务的独特性,从上述文件看,肝病、肿瘤、针灸推拿、康复等领域是个相关医疗机构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疑难疾病,如肿瘤、内分泌、脊柱病和康复等,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领域。

图/ 视觉中国

中医药以其简便廉验的特色一直受到官方的重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一根针,一把草,治疗疾病是个宝”宣传语,更是这一特点的生动诠释。

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医保局单独设局以来,在握紧“钱袋子”的指导思想之下,中医药和基药等性价比高的产品一起,作为“保基本”的关键,也将成为临床用药的主力。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中医药大健康市场规模超过了2万亿元。随着上述利好政策和大健康概念的深入人心,这一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3万亿元,到2025年将达到7.5万亿元。

而具体到中药工业领域,按照《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营收应达到15823亿元,年复合增占率15%,在整体行业营收中占比达到33.26%。

规范力度加大

质量、安全有效性都是关键

上海对中医药产业发展和人才建设等问题也提出了要求。

针对中医药产业,特别是中药产业,文件明确要求构建中药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保障饮片质量安全。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对于近年来时常处于风口浪尖的中药注射剂,也提出了加强不良反应监测的要求。

事实上,中药饮片质量,中药注射剂等中成药滥用、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性缺乏证据支持,中医药养生保健的规范管理,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问题也一直是中医药产业饱受诟病的问题所在。

在中成药方面,近年来,对于一直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中成药,药监部门已经在加强对其上市后再评价、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说明书修订也在持续推进中。

就在前不久,贵州百灵曾在官网宣称其两款独家苗药咳速停糖浆、咳清胶囊对新冠肺炎有效,但是遗憾的是贵州省药监局在回应相关媒体时称,已关注此事,将核查。随后贵州百灵删掉了官网发文。

上述两款产品能否最终通过药监部门的核查,还有待官方结论。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任何中成药,要想说明自身对某一疾病安全有效,就需要拿出有力的证据。

对于中药饮片,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46次药品不合格信息,涉及5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超千批次药品。其中,中药饮片类占比达到65.98%。

另据健识局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在药监部门公布的不合格药品名单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占比普遍在80%以上。

结合环境污染、掺假造假等问题,业内甚至有“中医将死于中药”的说法。

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未来,不能适应更高质量、安全有效性标准要求的产品将被淘汰,整个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

关注人才培养

中医将成开中药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上述发文明确,将从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评价激励机制等角度发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具体来说,包括构建符合中医药学科知识规律的院校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构建传统师带徒和现代师承教育于一体的师承学习模式;还将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根据以岭药业总经理吴相君所说,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在全国总数中的占比为6.09%,中医人员目前在全国卫生人员中的占比只有15.9%,人才已经限制中医药的发展了。

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在发布首批国家版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的同时,也发出了西医开中药的禁令。按照国家卫健委当时的要求,非中医师须经过规定的培训才可以重获中药处方权。

根据业界此前的调查,中药处方中有60%-70%出自西医师之手。在其背后,是灰色利益输出下的滥用和患者用药安全风险加大。

在三医联动严密监控临床用药之下,随着中医师的增加,以及受培训西医师的增加,中药使用也有望更加规范。而对于中药企业来说,再走带金销售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

无论如何,国家层面在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这一产业的规范。提高质量、确保安全有效、合规经营,都是相关产品和企业承接利好的关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