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于和伟的演技是怎么炼成的?

2023年11月6日 文/ 董飞 编辑/ 孤鸽

“叔圈”这个词的背后,既有大器晚成的庆幸,也有生不逢时的无奈,能在中年抵达事业高峰,于和伟是幸运的

作者|董飞\编辑|孤鸽

今年秋天的大银幕上,于和伟的曝光度有点高。

《坚如磐石》中,奸商黎志田的阴影还未散去,于和伟西装一脱,头发一散,紧接着又在新作《二手杰作》中让人见识了他与讽刺喜剧的无缝衔接。

影片中的马寅波,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压抑苦闷不得志,虚荣幼稚假清高,既有为文学梦想赔光家底的豪气,也有为一口闷气鱼死网破的狭隘,直到真正实现内心和解的一刻。

从坎坷的履历来看,于和伟本人与马寅波这个角色有某种契合,极具日常化的服装、台词,也让演员和角色实现高度统一。影片中,收发室堆成小山的退稿,势必让于和伟想起初入演艺圈的不被赏识。

那句“我不配有一个书房吗?!”的怒吼,仿佛是他40岁之前长期不得志的写照。

《二手杰作》剧照

万物皆可于和伟

如果把人生分为四季,38岁那年,于和伟才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而成名之前的履历,他统称为“找戏”。

1996年,于和伟在毕业论文上写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上了一艘贼船”,他深知上了这条船就没有回头路,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那时的演艺圈已经开始看脸。长相上,于和伟讨不到便宜,形象上,也没什么突出气质,偶像路线基本没戏,索性去了地方话剧舞台。即便如此,地方话剧团也只有一两个配角的名额,于和伟只剩龙套的份儿,内心受挫,机会渺茫。

曾经,他接了一个“配角中的配角”,两场戏,400元。

2000年,找戏进入“看组讯”阶段。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带轱辘的小黑板上,每天都会公布群演信息,于和伟每天跑过去看,却从来没见过自己的名,“十天半个月仍旧没消息,太心慌了。”《深圳女人》《省委书记》《王记大排档》……那几年只要有戏,于和伟就接。

2002年,高希希筹拍《历史的天空》,当时演反派万古碑的演员因片酬低辞演,这给了于和伟机会,在朋友强烈建议下,于和伟拿下这个角色。

看过这部剧的,无不为万古碑这个角色恨得咬牙切齿,之后,《搭错车》《纸醉金迷》《省委书记》等多部作品中,于和伟成了高希希的御用反派。

《搭错车》剧照

李雪健曾建议于和伟要尝试着“演一个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那种好人”,于和伟领悟到这是前辈对自己拓宽戏路的提醒,“要改变大家对我的定型”,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

2009年,《新三国》开拍前,导演高希希邀请38岁的于和伟出演刘备。彼时,仍在苦哈哈演小制作的于和伟内心忐忑拧巴,既怕表演水准失位,接不住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角色,注定要被所有观众评判、比较,同时也不断自我暗示人生的拐点就摆在眼前。

高希希再三邀请,于和伟最终接下了这个角色。剧中,于和伟的长相,既不张扬,也不小气,扎实的形体和台词为新版刘备增添了三分朴素和真诚,首先赢得了不错的观众缘。刘备义气、坚韧、谦卑、忠烈,于和伟完成得没有任何瑕疵。

《三国》剧照

如果说《新三国》让公众认识了于和伟,那么在《军师联盟》中饰演曹操,便让于和伟的表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

作为一部“司马懿升职记”,剧集前半段的曹操便是主角成长中的巨大权力阴影。曹操的热情、多疑、激烈、霸气,“奸”与“雄”对立又统一的一面,被于和伟准确地呈现了出来。

“一人承包三分之二部三国”的美誉自此流传开来。

2018年,短视频把鬼畜二创带到了前所未有的火热程度。同一年,于和伟在《一出好戏》中饰演的配角张总,叼着雪茄摇头晃脑的喜剧桥段,为互联网添加了数以亿计的剪辑素材。

剪刀手将此镜头与“接着奏乐接着舞”“于和伟吐口水”组接二创再配上魔性电子背景音后,竟是某种极具荒诞现实主义的宣泄和释放。

尽管本尊对此表示“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火了”,但“十年演戏无人问,一朝蹦迪天下知”已是既定事实。

短视频不仅让于和伟破圈下沉,同时也挖掘出了他的喜剧天分。在知乎上,于和伟就“为什么喜剧演员在现实中往往严肃而认真”跟网友分享心得,在《一年一度喜剧大会》的导师评价体系中,表演的松弛度,剧情的内核,价值观的普适性是他最看重的标准。

几期看下来,我们会发现他对喜剧的理解远超一个网络热梗。

2021年,于和伟的演艺事业迎来了全方位的璀璨:两部高热度大戏《上阳赋》《理想之城》,古装现代完美契合;《觉醒年代》《大决战》中分别饰演陈独秀、林彪,从形到神还原度极高;大银幕上,《刺杀小说家》《悬崖之上》两部电影票房均过10亿元……

《刺杀小说家》中的于和伟

今年上半年,全民瞩目下的S级科幻剧《三体》开播,于和伟饰演的史强得到一致好评。撒花完结后,腾讯迅速宣布衍生剧《三体:大史》依旧由于和伟出演。而今秋,《坚如磐石》《二手杰作》又在大银幕持续霸屏。

作为演员,于和伟进入了职业生涯的最好阶段。

表演,剥壳取核

奸商小人、诸侯霸主、警察法官、特工头目,从坊间贩夫走卒到时代精神楷模,于和伟一路走来,饰演的角色没有单一类别,他能在角色之间来回切换,演正派让人肃然起敬,演反派让人咬牙切齿。

难怪有网友说,“别人是演谁像谁,而他是演谁就定义谁”。

自入行以来,于和伟始终奉行并升级着自己独特的表演方法论:“光演壳不行,脸谱化要摒除,你要去演个人。”无论正派反派,表演都该进入角色场域,洞悉角色心理动机。这一切,离不开演员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戏、对角色的反复琢磨。

正剧出身的于和伟,在职业起点上其实并没有太多选择,他属于那种你说他帅,他确实算帅,但你说他能靠颜值吃饭,还有点悬的水平。偶像剧大男主的梦很快破碎后,他需要更多附加值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他曾说,在影视作品中演员是被动的,只能根据市场、业界定位来做选择。“我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变可爱、变生动、有魅力。人在戏剧里是动起来的,不管在舞台上还是镜头里,我会去琢磨,怎么让自己变得更生动。”

《历史的天空》里,万古碑小肚鸡肠、栽赃迫害同志,让观众极度鄙视。于和伟知道这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角色,但怎么把他演得不那么脸谱化?他跟高希希研究,如何赋予这个角色身上的情感魅力,特意设计了角色洁白的一面,让他在心爱的女人坟前唱歌。

寥寥数笔,强烈的反差增加了人物魅力,强化了戏剧表达。

《新三国》刚开播时,刘备被外界接连质疑“只有一个表情”。特别是在央视版刘备仁厚的对比下,这一版刘备更像是一个“伪君子”。对此,于和伟有自己的理解:一个草根,能在乱世争霸,怎么可能喜怒形于色?怎么可能心思不缜密呢?

因此,在塑造角色时,他挑战了观众对刘备“软”“柔”的认知,走进一个乱世草根的隐忍、藏拙的内心,表演更硬气、更具备枭雄气概。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

多年后重看,除了忠义仁厚的主流叙事外,在收汉中、借荆州等桥段上,于和伟版的刘备多了一丝狡黠和伪善,丰富了角色的复杂性,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品味空间。

与史诗大剧不同,《军师联盟》的特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横切面,这个时期的曹操,屠徐州、五色棒立威、南征北战,霸气十足。角色性格的确定性为演员提供了稳定的基石,即使出现次数并不频繁,仅用点到为止的霸气与浪漫,就足够撑起人物气场。

到了谍战大戏《悬崖之上》中,于和伟饰演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周乙。前半部分,周乙是反派,此时,于和伟的表演不能“漏”得太多,不能让观众想到他是自己人。

但在二刷、三刷的时候,当观众带着身份认知重新审视角色时,又能从于和伟表演里“漏”出来的那一点体会到周乙的真情实感,比如处决那场戏,周乙用点烟掩饰自己颤抖的手,用灼烧的疼痛压制内心的难过。

《悬崖之上》剧照

对角色分寸感的拿捏,于和伟曾反复推敲:“他那么难过、那么痛苦,却没有一场戏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我要在丝丝缕缕的缝隙里去表达,不动声色,克制自己,但还要让观众看到,不能隐忍着隐忍着就没了。”

张译饰演的张宪臣逃离审讯室,与周乙诀别一场戏,周乙问张宪臣,还有什么后事交代。这场戏里,周乙抓住同志的手,抓了两次,重复问了两遍,“还有吗?还有吗?”这样的处理,既符合特工少言寡语的设定,画面中也有巨大的情绪流动,简练传神,举重若轻。

就像在《表演者言》中,他说:“演戏不是声台形表,而是你用你生命的认知来选择怎么演。”

来时的路

从1990年代的抚顺小城,走到今天的叔圈顶流,于和伟常常感恩家人的陪伴与支持。

于和伟自幼家境贫寒,3岁时父亲因病离世,8个子女的负担压在了母亲身上。母亲文化水平有限,没有好的工作,只好去卖红薯。但姊妹间感情很好,于和伟出生时,24岁的大姐已经结婚生子,大姐看小弟喝米糊心疼,就主动提出喝自己的奶水。

中考失利后,于和伟伤心至极,生出了辍学念头。大姐知道后,劝他复读,集结兄妹几人,东拼西凑凑上了补习费。多年后,于和伟放弃剧团转战上海戏剧学院时,也是大姐首先站出来支持。为了700元学费,大姐卖掉了女儿的钢琴。

艰苦的学艺之路,非但没磨光于和伟的热情,反而坚定了他的信念。他的大学班主任后来回忆说,从他的朗诵中感受到了“自信,内心的能量”,这是做演员难能可贵的素质。

于和伟早期电视剧《与爱同生》

后来,于和伟将这些坎坷视为一笔人生财富。烤地瓜的母亲、开小卖店的姐姐、开小吃店的哥哥,为他日后塑造角色、观察生活提供了一道窗口,也让芸芸众生、三教九流的形象印入脑海。这些素材被他储存在记忆库里,将来拿到某个角色,理解就不会单一和片面了。

1992年,还在抚顺话剧团时,于和伟就与妻子宋林静相识。一个排话剧,一个演歌舞,两人常有碰面机会。当时,宋林静身边不乏追求者,但她却因为一本字典开始注意到于和伟。

于和伟曾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被某个导演嘲讽“不是演戏这块料”,后来,他便随身带着一本字典纠正发音。当宋林静问到这个细节时,于和伟支支吾吾说了实话。也是在这一刻,她觉得眼前这个男人踏实,也有上进心,渐渐倾心于他。

也是在宋林静的支持下,于和伟南下考了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再次领教了社会的残酷,连续几年都在跑龙套,若非宋林静的鼓励和安慰,于和伟很可能已经改行。

《二手杰作》中的马寅波,孤独而渴望被看见,怀揣着文学梦四处乱撞,最终落得个一地鸡毛。于和伟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塑造,是毫不费力的,他也曾在一片迷茫中踽踽独行,少年时经历的伤痛,内化为休养,反哺到表演上。

《二手杰作》剧照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成名后,王劲松评价于和伟“表演没有疆域”;徐峥说,于和伟的表演有创造力,总能超乎观众的想象。这一切,都是时间沉淀后的果实。

“叔圈”这个词的背后,既有大器晚成的庆幸,也有生不逢时的无奈,能在中年抵达事业高峰,于和伟是幸运的,除了努力和悟性,一路走下来都有家人、老师、爱人的扶持。

今年52岁的他,演绎事业丝毫没有减速的态势,片约已经排到了2030年,当被问到现阶段最想做什么时,他说只想回家陪妻子孩子,还有姐姐哥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