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识局 内文

杀伤力大过集采!第二批重点监控药品专家共识出台

2023年8月30日 文/ 雷公 编辑/

8月23日,由国家卫健委主管的《中国药房》杂志刊发《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使用规范》、《国家重点监控药品(第二批)处方(医嘱)审核点评规则》,这是对第二批重点监控目录首次推出具体实施规则。

本次《规范》是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委会及四川省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委会组织专家充分讨论,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医三院、南京鼓楼医院、盛京医院、天津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医院、上海仁济医院等全国数十家顶级三家医院的药学专家形成指南共识。

按照最新形成的专家共识,第二批重点监控品种将分为普通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级管理。

纳入特殊使用的品种每个月会进行一次专项处方(医嘱)审核和点评、专项检测和跟踪观察,并按照超常规预警的相关制度进行管理。不合理用药的品种进入预警机制后,会面临医疗机构警示、限制采购、暂停采购、停止采购等多种处罚措施。

尽管《规范》并不是官方强制文件,但多家医院药学专家已达成共识,今后可能会在更多医院适时开展,会对重点监控品种造成一定的临床使用影响,杀伤力甚至会大于集采。

整改不到位将行政干预

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其中包括: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布地奈德、法莫替丁、法莫替丁等30个临床使用量大、容易滥用的品种。

对于这些重点监控品种,最新的专家共识要求:严格遵循说明书或临床指南推荐的用法,禁止超剂量、超频次使用。除有联合用药指征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外,药理作用或功能主治相同或相似的重点监控药品禁止联合使用。

同时,为了让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化。按照《规范》的要求,各家医疗机构会充分发挥药师作用,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审核,对重点监控药品的专项点评,并将结果运用分析。

前面提到的重点监控药品专项点评也做了明确要求:对于使用金额排名进入前10位的药品,应全部纳入普通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建议抽样比例不低于20%。表明只要用药量上升,必然会被医院盯上。国家卫健委对重点监控药品的监管都没有如此细化。

根据监测结果,每个月对科室使用金额较大的重点监控药品向医院上报,不合理问题按照药品、科室、医生进行排名,建议对处方医嘱点评合理率低于一定的比例,连续3个月存在问题且没有整改的科室、医生、药物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

这意味着,重点监控药品的使用今后不再是临床医生的“一言堂”。《规范》将为医疗机构开展合理用药评价提供参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此外,各家医疗机构还要建立与重点监控药品相同或相似药理作用的药品管理制度。对于其使用量的增长超过一定比例或不合理率超过一定的百分比的相似药品,按医院药品使用超常预警和动态监测的有关制度执行。

重点监控常态化调整

事实上,国家重点监控目录的出台,对医药产业的影响肉眼可见。

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目录》之后,所列的20款重磅产品的销量明显下滑。步长、扬子江、哈药、复星医药、康恩贝、石药等众多国内龙头企业都面临转型。

根据CHIS数据库的显示,上述产品2022年的销量仅为2018年的10%。如奥拉西坦2018年在等级医院有45亿元销售额,到2022年仅剩6亿元;脑苷肌肽2018年等级医院有36亿元销售额,到2022年仅剩4亿元。

即便仍位居首位的依达拉奉,其销售额也从71.5亿直降至17.8亿,下降了超75%。而四环医药旗下四环制药共有脑苷肌肽注射液、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等7款产品进入重点监控,目前公司已转型疫苗及研发创新药。

国家制定重点监控目录的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这些药物在临床的合理用药水平。曾有药学专家公开表示,不合理用药对国家来说是医药卫生资源的浪费,对老百姓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伤害,不仅面对着无效医疗,还要承受经济上的损失。

第二批重点监控目录都是常用药,和第一批大多为辅助用药不同,不可能一刀切全部踢出医保。因此,专家共识的出台,给各医院具体执行重点监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后,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已动态调整,逐步推动我国整体的医疗服务处方行为更加合理化。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对重点监控药品表态称:并非不让用,而是要求医疗机构加强监控,要及时纠正临床不合理使用。

撰稿丨雷公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朱颖

#国家药监局#  #集中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