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研究生毕业后,我为什么选择去横店做底层群演?

2021年6月15日 文/ 赵雅静 编辑/ 丁宇

作者丨赵雅静

编辑丨丁宇

在横店,有很多流传的“励志故事”。套路基本一致,从横店做群演开始,一步一步成为著名演员。最广为人知的版本是:赵丽颖十几岁开始在横店跑群演,现在已经是一线女星。

但真正地深入到“横店群演”这个体系当中,会发现传奇都是被贩卖的泡沫。实际上,“横店群演”是无法被称为“演员”的演员们。他们存在于与主流背道而驰的评价体系中,被分类、被轻视、被审判、被规训、被躺平。

一夜成名的故事,只是夹杂在其中的谈资。像万国鹏这种,被尔冬升导演看中,拍了电影《我是路人甲》,属于天上掉馅饼的概率,并不能成为必然。残酷的现实是很多明星们的起点,已经是横店的终点。

且且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硕士。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她选择去横店体验群演的生活,并在B站记录下了自己的日常和感悟。(up主:@且且RJ)

她在视频中向大家呈现着这个群体的组成,分享跑戏的琐事,也常常以轻快的姿态出现,穿着淡雅飘逸的古装,在夜里奔跑、大笑。

且且收工后穿着古装拍摄vlog

但在这些视频背后,她看到了横店群演背后更多的暗流涌动。在这套“另类系统”里,工作能力与处世态度或多或少地失去效用。“美””与“瘦”以一种模糊却近乎苛刻的姿态,挑选着女孩们。

且且向《博客天下》讲述起这段经历和身处其中的观察。她发现,“横店励志故事”基本上是无中生有。那些漂在横店的日子,更多的是一种虚无感,主流价值观在这里并不存在。相反,偶尔会有自由感,各种生活方式共存,人类的多样性被包容。

研究生毕业之后,且且没有立刻走入主流,她再一次回到横店,将这份体验或长或短地延续下去。

以下为且且自述:

分类

2020年5月,是我第一次到横店。

那时我在北师大读研,因为疫情,学校规定九月才开学。我在家无聊,就说找点事情干。

去横店最主要原因还是好奇,想体验一下。我有两个朋友,之前在横店待了几年,发展得还不错。通过和他们聊天,我已经对横店的体系非常了解,大体知道群演的工作内容。我让朋友帮我租了个房子,就去了。

横店“不知名”的群演可以分为五大类:群众、前景、特约、跟组、替身。普通群众演员的工资最低是108元一天,额外费用包括淋雨费、抬轿费等。对女孩的要求是:18岁以上,头发过肩,且必须是黑色,没有什么身高和长相上的要求。只要不影响跑戏,你干什么都没人管。

如果女孩身高在163cm以上,稍微漂亮一些,就可以当前景演员,比如宫女、丫鬟、走大街的老百姓,一天工资是220元到270元。

群众演员和前景演员都可能面临通宵拍大夜戏、淋雨、躺尸等“没有尊严”的情况。

再往上走就是跟组或者特约。跟组演员,即剧组的常驻人员。为了避免穿帮,剧组会养一些群演,方便“划大街”(注:指扮演百姓在路上走,充当主演的背景板,最无意义感),这类跟组和普通群众没什么差别。另外一种更高阶的跟组,是需要固定出现、不能换人的小角色,比如女主角的丫鬟。

跟组演员可以拿到一个月4000元-8000元不等。但对女孩有几点要求:身高168cm以上、体重50kg以下、脸小白净、专业院校毕业。

这四条,基本上卡死了身边80%的漂亮女孩。

群里招募跟组演员

最后一种是替身演员。这一类无奇不有,比如:光替(又称文替)、手替、琴替、背替(针灸)、舞替、字替等。夏天的时候我在《风起霓裳》的剧组看到古力娜扎的替身,真的非常好看,身高体型都很像。这种工资就非常高,一个月好几万都有可能。

不论你在横店是哪一类“群演”,需要知道的一个前提是,一部影视剧在开拍之前,但凡能叫得上名字的角色,基本上在建组时已经定好了。那些在横店临时被挑选的演员,是不需要太多专业度的,当然也完全不重要。

横店的演员公会在挑选特约演员时会有两轮考试。第一轮是普通话和无台词表演,第二轮是实景表演。在横店,大家经常会讨论“会演戏”这个概念,你说什么叫会演戏,会说那一两句词吗?谁不会说词呢,谁不会说话呢?

为什么横店出不了真正的演员?因为你根本进不了核心演员圈。

有人会问,为什么像倪妮、林允这种可以从普通人直接成为明星?第一就是因为她们很漂亮,漂亮到已经不是你身边的“普通女孩”了;第二就是运气好,得到了大导演的赏识,直接跨过了成名前籍籍无名的时光。

而你身边的漂亮女孩,大多是没有机会拿到真正的角色的。

当然,除非你极其漂亮。演员的颜值门槛非常高,上镜是一个玄学。我常常想,如果杨超越不参加《创造101》,就只是来横店当群演,大概率也是会被拎出去演戏的。更多的情况,你只能在这个本身就不重要的场域里实现“阶级””。但那又怎样呢?

越迁

横店里有些人很骄傲,他们心里会想,“我是特约,我跟你们‘划大街’的群众不一样”。但其实对整个影视圈和剧组方来说,不管你是群众还是特约,你就是个群演,就是个道具,哪怕你说了一句词,你也是个会说词的道具。他对你的要求不会太高,只要能让这个剧情顺过去就行,不会要求你一定要表现出什么情绪。

所以横店里流行一句话:“把群众当道具,把前景当群众,把特约当前景”。

像《我是路人甲》那个电影,著名导演关注到这个群体,带着专业团队来拍摄,确实为这个群体带来了一些关注度。但我没办法感同身受,感觉对方是为了一个商业卖座电影来的,并不是真正关心这个群体。

且且做前景演员小丫鬟

在横店走到金字塔上层的,大概就是“大特约”。我认识一个姐姐,40多岁的样子,我经常在一些国产剧里都能看到她,虽然也不是什么主角,但能看出来她戏约不断,可以自给自足。

我觉得她应该算是慢慢接触到了演员的圈子吧。她也不是表演系出身,开始也没有影视圈的资源,所以已经算是发展得很好了。如果你只是群众、前景,或者是一些“小特约”的话,基本就不会被主流影视圈认为是一个演员。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状。

但这个姐姐的路径参考性也不强。因为横店特别不缺年轻人,不缺好看的男生女生,但很缺中年的群演,比如演夫人的,或者是配角的妈妈。在这个缺口之上,这个姐姐刚好就获得了很多机会。她就属于有气质的中年夫人,当然是好看的那一挂。

工具人

如果将横店的权力结构做划分,从上到下大致是:剧组方、演员公会、管理员、群众演员。

群演等于是最基层的员工,数量众多、可替代性极强、自由度极高。

演员公会会通过管理员的筛选,向剧组输送群演。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公会”不是所谓的“工会”,其根本目的也是利益最大化。群演和公会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相互利用、相互抛弃。

且且在介绍横店的权力结构。图/B站@且且RJ

不被尊重是很常见的现象,大部分剧组对群演的态度都是相对恶劣。你选择来跑群演,不管是为了体验还是把这个当职业,你必须要接受这个东西。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群演的价值不够让剧组尊重,反正换一个群演也是一样的,你就是一个“工具人”。剧组的工作环境就是那样,你会看到同一个工作人员,他对主演和对其他演员态度都是截然不同。剧组在拍摄时,通常先调整群演,再把主演从保姆车中“请”出来。我觉得我也可以理解,可能我站在那个位置也是这样。

横店是一个非常容易磨灭掉美好品格的地方。可能是为了拍摄效率,一些人起码应该有的礼貌感、谦和感,对别人的尊敬、感恩,在这个地方荡然无存。

剧组里有一小部分人,确实是有一点优越感,觉得自己有一点小权力,就会用在弱者身上。

但群演在现场看剧情,或者看演员演戏,大家心里都有底,这个剧好不好看,能不能火,其实是能看出来。

反正我们众所周知的那些演技不好的演员,现场有时候真的非常尬,可能配音会往回救一点。

从对群演的态度,可以一剧的品质。比如在拍摄《中流击水》的时候,我们饰演北大的学生以及社会上一些有知识的人。有一幕是巴黎和约之后,在一个北大的图书馆里,台上是胡适、李大钊那群人在讲话,我们需要在下面喊类似于“收复青岛”的口号。

那个导演据说很厉害,但没什么架子。他会给我们讲戏,告诉我们时代背景,告诉我们“你们是谁”,“你们为什么要做出那样的反应”,大家的情绪真的会被调动起来。

对质量要求高的剧组,也会对跟组演员有更高的要求。前几天我和一个男生聊天,他现在《繁花》剧组,王家卫导演,现在正在上海拍。《繁花》对跟组的要求是,每个人都要会演戏。你要提供一些你的演戏片段,哪怕是在一个电视剧中出现了10秒钟,或者说了个词,做了个反应。你必须要提供很多这些片段,合格了才能去跟组。

但大多数群演去了片场根本不知道今天要拍什么,就傻傻地等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懵。

比如说最近有一部民国剧,也是每天用大量的群众跟前景,但他只会和你说,你现在要举个旗子,你嘴里要说什么。可能有些年纪大或者文化不高的人,他可能都没听清,当然做得没那么好了。有时候有一些人还会笑,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们经常一脸懵地被导演命令:“倒地!”“滚!”。

且且在民国戏片场

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如果你想跑特约,可能要被一些经纪去评价。然后她说,“讲真的,就那些人我都看不上他们,还让我陪他们吃饭喝酒拍马屁。”

每个人手握不同的权力。有些人就会选择去巴结一下,就所谓的“会来事”嘛。这在横店是非常有用的。但其实跳出横店来看,在别的地方也是一样。

只是这里的标准更为不同。我觉得横店的“物化”非常严重。有时你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而是被根据身高、颜值被归类的商品和道具。

我常想起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康德的一句话:人应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的理解就是“不能把人当成工具”。但是老师接下来又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需要把自己当成工具”。

另一套系统

在横店做群演,就意味着你要把自己交给系统去审判。

横店的评价系统和社会上的主流评价系统完全是两类。横店这个地方真的很现实,它大部分时候不看你的人品、工作能力,他只会看你身高够不够,够不够瘦,脸够不够小,够不够白。

这套系统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它看上去是有一套标准,比如说你的身高、体重。但是长相这个东西很不好说,他不会具体告诉你,你一定要长什么样的才能过。所以面试的通过率也不是很高。

群内招募前景演员

这个社会女生的外貌焦虑本身就很严重,在横店会更加严重。除了被别人审判,有的女孩之间还会互相攻击。比如有些女生会去评价别人:“你看那个女生不够高,她怎么那么胖啊,她皮肤怎么那么差,怎么能当前景啊。”

我觉得像这类女孩,就是潜移默化地变成了系统里的一部分,是一种“合谋”。

男生也会有外貌焦虑。我一个男生朋友告诉我,他囤了好多娃娃菜,打算之后的半个月每天只吃娃娃菜,因为觉得自己太胖了。有时候剧组真的会向公会投诉,说你挑选的哪个前景太胖了。

每个人都被挑选、被审判,自我怀疑在横店是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情绪。有些人会去逃避,比如做前景的不去报特约,就不用在面试的时候被打击。

这种打击是非常具体的。比如现场的副导,他在现场会直接对你说,你怎么这么胖,你怎么这么丑,你怎么这么黑,你下次不要来我们组了。经常会有人说很难听的话。

图/B站@且且RJ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里,那些想提升演技的人就会很难受。因为群演就是这样一个体系,如果你把自己卡在这个体系里,是没办法进入到真正谈论演技的那个表演体系里。但你知道,人一旦把自己圈到一个框子里,是很难去跳出去的。

在这个体系里的人,我感觉就分两类:一种就是顺从体系的,另一种是反叛体系的。

第一种的女生会去减肥、打瘦脸针、美白针,削骨,割双眼皮。因为有些剧组对特约的要求就是脸小,就是要瘦。我看过有的女孩减肥就是硬生生的不吃,然后把自己搞出胃病。

另一种就是所谓的反叛。你的标准太傻了,我就不按照你那个标准来,我就觉得我自己是好看的。反叛的结果可能并不指向绝对的成功,毕竟在横店,所谓的成功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你跑戏跑得多,就是成功吗?你跑价高的戏就是成功吗?

反叛还是顺从,更多的时候只是你的姿态。就是每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反应是怎样的。

总之在横店我不是很想过“妇女节”,我觉得这里是一个物化女性非常严重的地方。

跳出系统

虽然有系统的存在,但也有人选择不进入这套系统。

我所看到的横店群演,大致分为三类:体验派、“三和大神”派、努力派。

每天跑戏的时候,现场会有大量的候场时间,我会听身边的人聊天。有些人会直接和旁边人说,我这个月就跑五天戏,赚一千块钱,够我吃够我住,够我去网吧打游戏,我就不跑(戏)了。

这一类人和“三和大神”很像,可能每天就是为了混个盒饭,拿个工资。像计件工一样,跑一天戏领一天工资,花完了再接着跑。

按比例划分,“三和大神”还是比较少的一派。

横店标示牌上的涂鸦

还有一类是体验派,大概占到百分之四五十。这里面包括寒暑假来的大批学生,他们可能就来待一个月。也有辞职来玩几个月一年的,基本玩一阵子又回去工作了。

事实上,横店对于体验派和“三和大神”伤害是比较小的,因为他们就没想进入到这个体系里面。横店有些人直接就跟我说,“我就是来挣钱的,我在现场我能躲就躲,能偷懒就偷懒,我就不想演戏,不想露脸。”

我来之前也会想,如果你是为了赚钱,为什么不去做一点所谓的体面的工作,或者是有发展空间的工作?但这可能也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说法吧。可能有些人,他就是因为一些现实原因,会面临更多结构性的困境。

最后努力上进的、想演戏的这派人可能占到百分之二三十。你能感觉到他们是真的对演戏有热情,即使跑前景跑了三四年,但是每次聊到她喜欢的影视剧,真的就是眼里有光。这类人就已经确定了自己要一直在演员这个行业走下去,很坚定。

像那些整容的女生,就是想在横店继续发展下去,但又不是那么坚定,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人就觉得,我可能瘦个脸会接到更多的戏。

之前一个群演的领队说过一句话:“你们玩玩就赶紧走吧,不要待太久,横店这些人很多都没想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你们不要被这个地方同化了。”

我有两个朋友都离开了横店。一个是年纪比我大七岁的姐姐,裸辞来了横店,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回去上班了,走上了人生正规的道路。另一个是在横店待了几个月,又去了上海。因为上海的圈子会比横店好一些,拍的戏都是特约或者模特一类。她在上海待了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彻底离开这个圈子。

她们可能也是心里有个演员梦吧,觉得不来体验一下不死心。我问过那个裸辞的姐姐,她说她自己还是想往上走,但是找不到那条路。

贩卖泡沫

横店经常在贩卖一个美丽的泡沫,叫做“你可能会成名”。

很多小女孩来到横店,心中抱着那个最初的目的就是想当明星,你说她是想当演员吗?也不是,她就是想当明星。但“成为明星”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泡沫。

有很多流传的“横店励志故事”,套路都是从横店做群演开始,一步一步成为什么名演员之类的。

这个东西我们跑戏的人经常讨论。其实你清醒地想一想,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演员或者明星是从横店出去的。

之前有人说,赵丽颖十几岁的时候在横店跑群演。这个说法被我们考证了一下,完全是无中生有。赵丽颖的起点是因为她参加了《雅虎搜星》的选秀,她刚开始演戏就已经拿到丫鬟这种角色了,并不是普遍意义上那种群演。

她从一开始就踏入了演艺圈,她的起点就已经是横店的终点了。

还有大家经常说的陈钰琪,都说是唐嫣在片场看到的,然后签了她。那个也是因为她本身就是表演系的,也并不是真的从群演做起。所以这些励志故事吧,都是无中生有。

《我是路人甲》的主演万国鹏,在此之前是个群演,被尔冬升看中,算是遇到贵人了,这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基本可以算是天上掉馅饼吧。那部电影里的角色都是在横店挑的,像万国鹏这种,本身就会演戏,又是万里挑一挑出来当主角的。

《我是路人甲》剧照

现在娱乐圈家里有矿、带资进组的太多了,导演有时候都很被动,现场有些工作人员、副导“看上你”,只是想加你微信撩你,并不是真的要捧你。在横店,天上掉馅饼这类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横店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好多家长带着小孩来拍戏,从三四岁到初中生,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你在现场能看到很多有“童星梦”的家长,昨天还在广州,第二天就飞过来,带小孩跑群演,觉得自己孩子就是会像杨幂一样,像张子枫一样,但其实来了也是“划大街”。

但怎么说呢,普通生活中,有些人他的起点也已经在你的终点之上了,难道我们这些就不要活了吗?就不要努力了吗?在横店,对于很多有演员梦的人来说,他们要做的可能就是认清自己的现实,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从自己的起点开始一步一步往上发展。

我有时候特别不喜欢看一些报道。因为横店不止是有那么一批混日子的群演,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也真的是内心有一个演员梦,踏踏实实地在磨炼演技,在不断地去面试特约,不断地去跟组找小角色,就是在努力向上发展的人。最后能不能进入是另一个问题,但这部分人也值得被看到。

意外的自由

去年体验结束后,我又回到了学校。

学校和横店真的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大一个感觉就是压抑,所有人说的都是同一句话,所有人都在同一条赛道上,拼命内卷。北京的冬天又冷又干又压抑,灰蒙蒙的。我每天在学校写论文,非常紧绷。

当时就感觉,横店真好,每天都很自由,又不动脑子。一旦你接受了一些生活方式,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很开阔,你会觉得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必须要进体制内工作,必须要生孩子,必须要在北京。

你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就会觉得人生怎么样都行。横店这里的包容度、自由度是比我之前在高校那个圈子里要好很多的。横店这个地方看似评价标准很单一,但是单一的反面就是自由。

你一直在一条正规的路上走,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跟你一样在这样走。但当你进入到另外一个圈子里,你就会觉得你才是异类,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生活的。它消解了我们口中所谓的“体面”。

且且在演员服务部,群演每天集合点名上车的地方

今年毕业答辩之后,我又回到了横店。

我毕业的时候,跟我爸妈说,要在横店待一段时间,他们是OK的。但我完全不敢跟我的导师说这个选择。有些教授就是觉得人生就只有一条道路,你要么搞学术,要么进体制。我觉得他们太狭隘了。

横店带给我最主要的就是这里的自由、快乐、便利,它的环境是这样的。我在这里待的时间还不长,有的人在这里待了两三年,慢慢会有一些作品出来。这些作品会为他带来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途径,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能走到这个途径上。

虽然在横店也有虚无感。我在《与君初相识》的剧组时,有一次导演在拍迪丽热巴和任嘉伦,我和朋友躺着休息,满天都飘着絮状物,看着摄影棚的顶,有一瞬间觉得非常浪漫。

躺在偌大的摄影棚里,看着大明星在我二十米以外的地方拍戏,看着刺眼的灯光和漫天的灰尘,我突然想起了《金刚经》的最后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我和朋友说,我们今天的开心不开心,也没人会在意。谁会记得我们?

但虚无过后,还是要自己去寻找那个意义。

在横店,每天出工就是在开盲盒。有时会碰到很轻松的戏,早上八点集合,十点就能收工。但有的戏凌晨三点半集合,一拍就是16个小时,整体是很苦很累的。

我一直是一个很不喜欢身体上痛苦的人。但我现在慢慢地在跟身边的人聊,怎么去跑特约的戏,让自己有一点价值感。因为群众演员真的划来划去,你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特约的话,哪怕是一句词,起码你是在做一个工作。

至于离开,可能要等有一天我觉得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或者值得我往上发展的空间的时候。那时候我可能去做其他我想做的工作,或者走大家都走的那条路。

最终是接受横店的自由,还是回到正轨,我还不知道。但至少那个时候,我会说,这个东西我已经体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