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傅东育 执着的力量

2021年1月7日 文/ 丁宇 编辑/ 顾鸽

年度力量-执着

2020年,由他执导的电视剧《破冰行动》,先后获得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和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

这是白玉兰奖历史上首部获得最高荣誉的网剧。该剧不仅真实还原了中国缉毒史上的标志性战役,更折射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脉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他拍摄于10年前的医疗剧《医者仁心》,成为各大视频平台热播剧集。剧中展现的医生的理想与现实,触动人心,促进了公众对医界的理解。

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保持着对艺术的初心,通过作品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当一部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可以影响当下,正是艺术创作者的执着态度和坚定信念的体现。

2021年,电视剧《冰雨火》将给观众带来新的期待。

作者 | 丁宇

编辑 | 顾鸽

探索类型化的极致

2020年8月7日晚,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现场,由傅东育执导的《破冰行动》,获得“最佳中国电视剧”奖。

作为中国电视行业的风向标,2020年的白玉兰奖首次把“重点视频网站首播电视剧”纳入评选范围,《破冰行动》书写了历史,成为首部获得电视剧最高荣誉的网剧。

这是中国电视剧行业三大奖(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鹰奖)之一主动向“网剧”抛出的橄榄枝。但对于《破冰行动》来说,网络只是它的播出载体之一,白玉兰奖真正看中的是它的内核,即评委会的颁奖词所说:“题材难度较高,突破性较大,其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值得期待和鼓励。”

该剧以2013年广东省“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真实案例为原型,讲述了两代缉毒警察不畏牺牲,撕开地下毒网,将“第一制毒村”一举倾覆的故事。2019年5月,《破冰行动》在网络上强势开局,并在CCTV-8播出时登顶收视冠军,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爆款。

这部剧不仅突破了人们对主旋律题材的刻板印象,也让刑侦题材的作品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为整个影视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优秀的作品获得尊重,严谨的创作获得认可,但一切来得并不容易。

《破冰行动》剧照

从1993年拍摄电影《身不由已》开始,傅东育先后执导了《西藏天空》《医者仁心》《生死卧底》《少林问道》等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口碑佳作。他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并通过一部部作品实践着对极致类型化风格的探索。

然而,若不是有机会执导《破冰行动》,傅东育曾经在几年前就考虑退休了。

时间回溯到2015年,那是影视行业最火爆的时期,整个市场呈现了泡沫化的、虚浮的、膨胀的氛围。刚刚拍完《少林问道》的傅东育,感受到了一种无奈,他的工作量锐减,心境被现实打碎。“我突然觉得我的创作习惯和创作理念已经没有市场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他说。

《少林问道》剧照

这时,他从央视的一位朋友手中看到了《破冰行动》的初稿,编剧陈育新已经根据真实案件构建了主要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两万多人的制毒村、2吨毒品、3000多警力合力围剿……这些细节都令傅东育产生了一种“创作的冲动”。

但剧集的筹备几经波折,导演和编剧都换过人,故事情节又改过几版,直到开机前20多天,《破冰行动》终于又找到了傅东育,对方在电话里说:“导演,还是需要你来。”那一天是2018年3月7日,傅东育至今记得特别清楚,他答应了,接下来紧急地开始自己动手改剧本,调整演员和角色。

他想做一次尝试,一次真正的类型化拍摄。在节奏控制、表演风格及美术设计上,都严格遵循世界上同类标杆作品的规律和经验;而在故事和人物塑造上,则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变。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傅东育在拍摄时需要平衡多方面的关系,甚至被质疑不懂网感。他以一种专业的执着,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他说:“网感我不懂,性感我懂。”在他看来,《教父》《大西洋帝国》《反恐24小时》都是性感的,而《破冰行动》对标的类型化范本则是美剧《国土安全》。

他一直想在这部戏里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两万多人的村子集体制毒,三年时间屡禁不止,并且越做越大,还销往海外?他们这个村子里的人为什么就没有耻辱感?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在道义上有愧疚感?”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他梳理出一条中国特有的“宗族文化”的线索,使得《破冰行动》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缉毒刑侦剧,更展现了背后的复杂人性。

从始至终,傅东育的目标都十分明确:“类型化如何坚持到最后一步不放弃,人性的光芒如何坚守到最后一步不放弃。”“类型化”是他在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当荣誉和赞美迎面而来时,很少有人能想到《破冰行动》刚开拍时,傅东育的创作理念显得多么的孤独,但他执着地完成了拍摄,并最终在类型化的探索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行业的标杆

实际上,《破冰行动》并不是傅东育第一次拍警匪片。2002年,他就拍摄了缉毒题材电视剧《生死卧底》,并开始了类型化的尝试。

他坚信一种标准化的衡量准则。“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你觉得一部警匪类型片里面,动作戏应该占到多少?我认为应该是在25%至30%之间。”傅东育解释说,低于这个数字,只用台词表现你来我往,并不好看。但是动作戏也不要超过33%,即三分之一,否则它就是动作戏而不是类型片。数据是最有据可循的东西。

2018年,傅东育拍摄《破冰行动》的时候,这套标准依然存在。相比于16年前,变化肯定有,“节奏肯定要更快,悬念肯定要更深,人物要更复杂,反转要更频繁”,但是一些归根到底的东西不能变。

他用“007系列”电影举例,“形式和外包装,悬念的设置,还是一致的,只不过它的节奏变了,人更帅了,动作更炫了。核没有变,就是你打动观众的那个核真的不会变。”

所以,傅东育想在作品中表现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真正的改变是他作为导演驾驭题材的成熟,“十多年过去,对于类型化的理解,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这类片子的表达方式,我比那个时候要成熟了。”

傅东育工作中

“标杆”是他喜欢提到的另外一个词,也是他的理想和希冀。“我在拍这部戏(《破冰行动》)时就想做一个标杆,从此以后中国警匪剧的基准线就在这个位置。”事实证明,他的目标实现了。

但对于傅东育来说,《破冰行动》不是他第一部标杆式的作品。10年前,他执导的电视剧《医者仁心》已经在行业剧中做到了。

这部拍摄于2010年的作品,豆瓣评分8.6分,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生职业生活的医疗剧,也是第一部正面直击中国医疗界困境的揭秘之作,不回避医患矛盾,不吝惜展现理想。

时间检验了一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医护工作者的事迹打动了无数人。于是,多部医疗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也被网友重新提起。其中,《医者仁心》成为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多个视频平台的热门电视剧。

现在,再看《医者仁心》依然令人动容,无论是在豆瓣还是腾讯视频的留言页面,都有观众发表新的评论。他们之中,有的人每次重看后都能产生新的感受;也有的人是第一次观看,但找到了与当下时代的共鸣。

《医者仁心》海报

傅东育用这部作品定义了中国内地的医疗剧。他认为,这部剧并非关于“看病”问题的展示,而是关乎“职业与操守”。他曾在《颠覆与重拾》一文中对这部剧作出阐述:“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不仅仅是晋级的台阶或是生存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人类一员的贡献。”

这恰恰符合2020年人们所经历的事情,医生的职业切入点成为一种表达,也在疫情面前展现了职业的意义。

当一部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可以影响观众,正是艺术创作者执着态度和坚定信念的体现,这也是傅东育一直以来追求的创作目标。

找出人物的反差感

在电视剧《医者仁心》中,观众发现,一向以硬汉形象出现的尤勇,饰演了一位有能力又细腻的医生。然而,外形上的反差,并没有违和感,反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更令人信服。

长期以来,傅东育在挑选角色时的要求都非常明确:“不要脸谱化地找演员,要找反差。”

刚接拍《破冰行动》时,他也给演员来了一次大换血。他不希望在这样一部警匪剧中,观众看到的角色都是像漫画一样的简单,“这是坏演员,这是好演员,就已经给你摆那儿了。”

这使得观众在《破冰行动》中看到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正邪两派角色不再一分为二,每个人都有爱与恨、情与法之间的纠结和抉择。

即使是只手遮天的毒枭林耀东,也不是穷凶极恶的面孔。演员王劲松呈现了这个角色的多面性,他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他想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然后修建祠堂光宗耀祖。这符合傅东育给出的要求:“要演成一个教父,一个father,我要看到阿尔·帕西诺。”

《破冰行动》剧照

傅东育认为,找出角色的差异化,是一个导演最基本的要求。演员确定之后,导演还要负责“拉平”他们的表现。他认为,在同一部剧里,有经验的老演员,比欠缺经验的新人演员演得好,并不是必然的。

起初,很多人担心《破冰行动》中黄景瑜的表现。他饰演的男主角李飞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关键人物,面对王劲松、吴刚、任达华这些老戏骨,如果不能将人物身上英勇无惧的特点表现出来,很容易让观众出戏。

但在傅东育看来,这样的比较是“十分业余的”。导演在确定一个演员时,首先是因为他身上的气质与角色非常契合,所以,“演员的年龄、经验各不相同,导演把他们拉平,这是你的工作。”事实证明,黄景瑜在剧中的关键戏份,都表现不错。

在傅东育心中,表演风格的统一,也是严格的类型化创作中的一环。导演和演员必须建立信任感,才会有这样的机会,共同去挖掘真正的人物内心。

这种信任的状态,在傅东育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延续。2020年5月,电视剧《冰雨火》开拍,陈晓和王一博两位主演的演技是否在线,也成为外界最关心的问题。但杀青之后,傅东育给出的是对他们的赞美。他在微博上对陈晓说“你的蜕变,会被看到”,同时也直接地表扬王一博是“一个称职的好演员”。

《冰与火》剧照

白玉兰奖颁奖典礼的那一天,傅东育未能去到现场。那时,他正在西双版纳,《冰雨火》的拍摄处于最紧张的时期。《破冰行动》之后,《冰雨火》成为他想表达的新的出口。他表示,再次选择缉毒题材的警匪剧,希望用创作来书写新时代公安战士们无畏奉献的英雄事迹,并成为新的类型化的代表。

2020年,是傅东育从事导演工作的第27个年头。这些年,他一直保持着艺术创作的初心和打磨作品的执着,通过作品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他觉得,这种执着的力量,来自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实习期间,听到一位前辈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做这一行,就需要两样东西,天真和真诚。犹豫和纠结是没有意义的,你的单纯会让你更加坦率,不矫情,可以走得很远、很长。”

以下是《博客天下》对傅东育的年度专访:

创作不能失去评价体系

博客天下:据说在执导《破冰行动》之前几年,您就想退休了,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傅东育:我1990年大学毕业,1993年开始当导演,但是到了2014年、2015年,准确地说是2015年以后,突然发现没有一个评价体系了。大家觉得是个人都可以当导演,是个人都可以当演员了,是个人都可以抱个摄影机去拍了,这个就是有问题的。

市场上好看的戏越来越少,一切都在泡沫状态之下,创作人员开始变得躁动。创作是一个很公平的事情,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我都觉得一两年能出一个东西就已经算很快了。但那时已经不是这样了,所以我就觉得算了,实话实说。

博客天下:您说的评价体系是指什么?

傅东育:就是大家已经失去标准了,已经完全没有方向。当你兢兢业业地拍了一个作品,它可以不火,这件事情由不得你,也可以理解。但是一个整体的评价标准,是引领着所有文化标准的提升。我们的评价体系不存在了,我们对于观众的信任也不存在了。

实际上,按照业内的体系来说,一个好作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好故事,也就是好的类型。第二是好的主创,也就是好导演、好的表演等。第三是好的观众,是指你的作品能精准触达到这些受众群,(他们)爱看这类题材。第四,好的评价体系,就是引领各方面往上走,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博客天下:《破冰行动》播映前,您想到它会成为一个爆款吗?

傅东育:完全没想到《破冰行动》有今天这个结果。5年前,我看到第一版剧本时,就非常兴奋和激动。当时激动的点在于这部作品深度、广度的开掘。拍摄过程中,我的兴奋感始终没有丧失过。我对拍摄中的各方面都有清楚的设想,今天呈现的效果达到了预期。后来总结说“破圈”了,有点出乎意料,按我自己的评价来说,还不错而已。

博客天下:在您看来,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呢?

傅东育:第一要做到类型化。第二要协调水准。第三层级稍微有点悬浮的,就是一个作品看完之后你是否感动,是情感的触碰,而不是“爽”。第四层级是升华,升华是你能让观众,哪怕局部的观众觉得,他在看完之后,在感动之余,有没有对他的人生有些引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什么是善。

博客天下:《破冰行动》您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傅东育:我从一开始拍,就从来没认为它仅仅是一个涉毒罪案剧。警匪戏是外包装,悬念、动作、人物状态,这都是表层的。我一直在问为什么。两万人的村子,大量制毒却没有人举报,原因是什么?如果仅仅归结为是利益、暴力,就太简单了。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特别想在这个戏里面能告诉大家的,也是我在思考的。所以我探讨了宗亲文化。走在中国乡村,修得最好的房子是祠堂,这是一种传统的光宗耀祖的思想。

博客天下:您觉得《破冰行动》在类型化上的尝试,可以复制吗?

傅东育:完全没问题。如果中国影视行业每年有20部《破冰行动》,文艺创作高峰自现。影视剧成功的路径难吗?不难。其实就是要求创作者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作,总会成功。

作品要表达真善美

博客天下:您在2002年拍了《生死卧底》,之后没有再拍警匪剧,一直到《破冰行动》,有没有感受到市场上面的一些变化?

傅东育:说实话,2002年我们的警匪戏刚刚起步,到今天大家的眼界已经打开了。但是形态永远在变,内核不会变。无论是“007”系列还是“碟中谍”系列,唠的还是这套嗑,这是影视的工业化。我不信奉创新,我只信奉调试,就是跟着这个时代走,比如说2002年没有手机,那么今天的信息量要更大。

这里面还有10年断档期,像《白夜追凶》《心理罪》这些作品,都是由网络平台做的,它们都很不错,但说实话,这些依然不代表主流媒体范畴之内所探讨的警匪戏的概念。

博客天下:10年断档的原因是什么?

傅东育:原因在于那时出现了一些展现恶的电视剧,因为这种题材有市场,杀人、放火、强奸等等。当你展现这些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在拍摄过程中,你是从猎奇的角度出发,还是怀着一种美好在批判恶,这是你主创心里的那个东西,一眼都逃不掉。

有人说《破冰行动》尺度大,但于我个人来讲,我做的是真善美,符合主流价值观。我希望你为我的片子哭,为我的片子笑,真正打动你的是生活当中不能出现在你身上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每个人都有这个梦想,只是你做不到。

傅东育工作中

博客天下:您觉得影视作品承载了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

傅东育:主观创作的态度,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文化是有传承的,一代一代,这是一种延伸。我是看葫芦娃长大的,你是看黑猫警长长大的,他是看迪斯尼长大的。如果说这一代是看“甜宠”长大的,我们是要负责任的啊!这是一代人审美观的建立。

《破冰行动》受到喜欢,也是因为行业逐渐回归到真实的状态。大家开始接受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作品开始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这是我深切感受到的,我预见到未来3-5年会有好作品真正扎实下来,更加注重价值引领。

现实主义是一种方法

博客天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您的作品《医者仁心》又成为视频平台上的热播剧,您如何看待10年前的电视剧对当下的影响?

傅东育:我觉得《医者仁心》做到了真正的类型化,在医疗剧这个范畴体系,定义了这个题材。谢君豪扮演的钟立行医生,是理想的代表;尤勇扮演的武明训医生,是现实的代表。这要求创作部门以及演员们,要认真地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然后通过大量细节展现。

当一切都能自如地呈现时,关于职业的意义及更深层的主题,会被清晰地表达出来。拍摄之前,我们把日本、韩国和美国的所有的医疗剧都看了个遍,全部,没有遗漏,要有所对标。这种创作方法,是我们一直遵循的。

傅东育工作中

博客天下:您提到导演要负责“拉平”演员的演技,让他们协调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您是如何做的呢?

傅东育:《破冰行动》到今天为止,大家说演员表演都在线,实际上很大一个程度上是在演员的挑选的时候要对他进行判断,关键的几场戏,你那个角色必须得站住了。作为一个导演的功课,是你挑中了他以后,要把这个角色再按照他的特点重改,让他演得舒服、自如,最终出来的才是对的。

当我不了解这个演员的时候,只能靠三样东西去判断。第一,形象。外形靠不靠这个角色。第二,履历。就是你从哪儿毕业,你跟过谁的组,有没有演过舞台剧,大概知道你这个表演训练是什么。第三就是聊天,聊天之后我就知道你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博客天下:比如在《破冰行动》中,您用了什么方法来让黄景瑜更好地发挥?

傅东育:景瑜的努力和认真,这些都不用谈。我看过他的《红海行动》,天赋也是有的,所以就要用合适的方法。比如他说这场戏我要表现紧张,应该怎么办?我会告诉他,用手抠住椅子的底部,抠住,让我看到青筋,从现在开始呼吸只有半口气,不要呼匀了,咬住你的牙,不要张嘴,半分钟以后开始说台词,紧张的感觉肯定对。你要有要求给他,他一定是按照你的(要求)做,要互相信任。

博客天下:这些年,您一直在执着地坚持拍现实题材作品,有什么独到感悟吗?

傅东育:现实主义的概念是什么?按照这个道理,现实主义不是现实题材,对于题材,我没有限定。之前拍的《医者仁心》是医疗题材,《金牌律师》是律政题材,《破冰行动》又是警匪题材,这些剧题材各不相同。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是思路和方法,你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然后升华它,这是一个创作规律。

我从来不想谈我的理想,我想谈技术,我想谈工艺,我想表达的爱啊,善啊,美啊,都在里面,然后用艺术的方法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