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文

上海人不怕伤感情

2019年1月10日 文/ 编辑/

大概没有哪个地域群体能像上海人这样同时承受着巨大的非议和荣光了吧。对于上海,人们可以罗列出一大串赞美之词:繁荣、文明、井井有条、干净、充满活力、国际化,长期以来在与北京的对决中也总能压倒一角,不遑多让。

然而提到上海人,谈话间就得多加小心。据说北方人对上海人的最高评价就是“你不像上海人”。在北方话语占主导的叙述中,上海人总是精明、冷漠,一丝不苟,很会赚钱,但缺乏温度。

这些刻板印象当然经不起推敲,一座城市的气质必然与城市居民的性格密切相关,假如享受到了上海的便利,却不承认上海人的好,未免太滑头。

对于外界的负面印象,上海人的反应总是透着一股“随便你说,懒得理你”的淡定。说白了,上海人最不怕的就是掰开了算清楚,绝不会因为抹不开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如果利益发生冲突,比起伤害别人的感情,他们更害怕伤害自己的感情。

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的精明就是抠门、斤斤计较,是两块钱的事情也要跟你算清楚——这不是一种夸张修辞。安徽女孩小南至今提起她的第一个上海房东,“就是那个为了两块钱煤气费没完没了的人”。

退租交接时,房东大姐仔细计算了水电煤气等费用,表示小南还差她将近两块钱,要求转账给她,“这样我押金也好退你个整数”。

小南哭笑不得,很想说:我给你换的新门锁不知道值多少个两块了。但终究没好意思开口。事实上,如果她真的开口了,房东也很可能会干脆坐下来和她一起列个清单,把每笔开支算清楚。

山东姑娘Helen表示,上海人学得最好的应该就是算数,提醒还钱更不会发怵。聚餐后,上海同事转账永远做到字面上的“一分钱也不欠你”,既不会凑整,也不会抹零,每次都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如果是Helen多给了五毛,同事也一定要转账退回来。

别说钱了,上海人连一滴油都不会乱用你的,更不会乐意你用他们的。早在几十家合住一条弄堂的年代,厨房卫浴都是公用的。家家都过得不宽裕,但没有人会顺手用邻居的油盐酱醋,用水用电也尽量节省,以免占用太多公共资源。

上海人一早看清现实,既然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最后可能还是会伤感情。不如还是谈钱吧。感情是变量,钱则不同,到手的钱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钱也不必去幻想。

上海女孩是出了名的会“作”,马伯庸在《圆桌派》中给“作”下的定义是:理由不太充分的折腾。很少有人会用深明大义来形容上海女孩,但这不意味着她们不懂事,只是在黄蓉和穆念慈之间选择做前者。

她们有的是与男朋友相处的小智慧。充分表达需求,长期调教男友,头脑永远清醒,并且深知“作”的底线在哪里,时不时用“嗲”来平衡。

小作怡情,大作往往都是为了切身利益。即使顶着势利和拜金的标签,上海人也会在婚前把条件列得清清楚楚,绝不允许另一半觊觎自己的户口和财产。有户口有房的要求并不是真的贪图富贵,更多地是为了确保对方至少和自己在同一水平线上,个人利益决不能让步。

如果双方条件没谈拢,就算是已经订婚了也一样说分手就分手。旁人看来这未免无情,但这的确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日后的鸡飞狗跳,及早撤离才最不伤感情。

也因为脑子拎得清,表面娇柔嗲作的上海女性实际上可能站在了独立女性的最前端,至少享受到了切实的好处。上海男人也乐得配合。会做家务是标配,尊重女生的想法、不用大男子主义捆绑对方,已经让这个群体成为了婚恋市场上的大热门。

人们还在争论职业女性备孕是否要排队等职场歧视问题时,上海人一早就行动起来,证明家庭形态自己定义就好,不用非得“男主外女主内”。

《2018盒区生活报告》显示,“上海的男人最顾家”,每天下班期间为家里买菜的男性中,上海占比最高达21.2%。上海社科院也早在2007年就做过调查,上海家庭中全职父亲的比例就占了调查样本的14%。上海专栏作家毛利的公众号里也有一个常驻栏目《全职爸爸工作报告》,记录她丈夫作为全职爸爸的日常生活。

对上海人来说这没有什么伤感情的,男人不会觉得伤自尊,女人也不会觉得委屈。强大自由的女性和健康平等的感情也得以在这种不卑不亢的环境中滋养生长。

北方人衡量感情深的标准是时间够久,扛过大事,能坐一起干翻30瓶啤酒和一只烤全羊。但上海人的感情从来不建立在份量的基础上,再没有比摆大场面更傻的了。上海人从来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再小的场也能做出十分花样。

第一次到上海餐厅吃饭前,我一直以为红烧肉一人一块的段子只是段子。上菜后发现,段子的确是夸张了,一人一块已经很好,人数稍多点,一盘菜就不够分了。

总有人觉得这就是小家子气,但如果你是个在意身材的准中产或者单身狗,上海一定是对你友善度最高的城市。即使是一个人下馆子也很容易点菜,再也没有一个人不小心吃多了的困扰。

菜的份量小,买菜也可以相应地“根根计较”,永远不发愁冰箱里有没吃完的剩菜,因为每次买都可以只拿一小把,在北方这样买菜会被摊主翻白眼,在上海摊主说不定会附送一头蒜当做找零。

没有人否认上海的人情的确淡漠了点。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也很少会掏心掏肺。

一个现实的原因是,生活在上海每天要见的人太多了。上海面积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人口却还要多上将近三百万。加班、见人、出差、开会已经足以掏空一个社畜平时的情绪和精力储备。

先保存自己的能量,才有力气正常运转。如果你觉得街上的行人都一脸冷淡,那只是上海人在进行日常充电。

另一方面,上海人深谙人性之恶,不加以约束就注定滑坡。还不如一开始就划清界限,把期待值降到最低。

即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些事该划界限就划界限。上海人相信真爱是不怕考验的。一个上海朋友要办申根签证,想跟父母要家里房产证拿去复印做辅助材料,父母就是不答应,理由是:这可是我们养老的房子,不能随便给你拿去复印的。朋友气得大哭,跟闺蜜抱怨:我还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啊!

闺蜜们也觉得这对父母的防备心太重了。但这朋友出嫁时,父母欢天喜地置办嫁妆,花钱之爽快大方让朋友惊呆了,她描述那阵仗“好像下个月就世界末日了,打算把钱全花出去算了”。

大概这就是上海特色的爱吧,在我们能彼此不伤害的边界内,我尽量把我有的都给你。他们信奉的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浪漫美学,先确认对方需要什么,再衡量这个忙值不值得帮。不怕被人说冷血,也就没有被道德绑架的风险。

清晰的边界意识不代表固守某一种类型的社会关系。商业合作意识早已扎根上海人的本能,任何社会关系都有合作和互相利用的空间。

对上海人来说,房客可以成为潜在的同事,买家可以是孩子的留学顾问,碰上同行就更好了,不管最初怎么认识的,都可以拉进业务交流群。公司内购的护肤品用不完?不如卖给同事。做买卖这种事本来就要两厢情愿,上海人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成都女孩Luna最初对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利用”不太适应:谁会给自己的租客发招聘信息啊?

但在上海待的时间越长,她越佩服这种明明白白的“利用”:学会寻找机会,不放过任何可能,合作成了才有真·感情。Luna感叹:这也许就是我一直没能暴富的原因吧。

挑剔也是上海人的原罪,尤以上海老阿姨和上海房东为甚。如果一个外地人遇到的上海房东是位烫着小卷、涂着鲜艳口红、神似薛甄珠的老阿姨,基本可以预料到签约前和交接时的两场鏖战。

上海房东自带一套严格的审核过滤机制,他们不光在乎房子是不是能稳定收租,也在乎房子在什么人的手里可能会变成什么样。

有意向租房的都逃不过一轮面试,问题往往包括:年龄、籍贯、毕业学校、工作经历、为什么来上海……如果租客是女孩,房东很可能还会问有没有男朋友,男朋友做什么工作。

并且,这种事无巨细的盘问并不会因为租客是哪里人而有所改变。一个合格的上海房东,是连上海本地小姑娘来租房也要细细问过的。

顺利签约后,房东房客之间会维持刚刚好的距离互不打扰。但别忘了还有退租交房时的查验。上海人的挑剔再一次发作,他们可能会因为洗衣机上一个小小的烟头烫坑而气急败坏,指责你把房子搞得一团糟,也可能会希望你把房间恢复如初再走,“初”指的是没有一片纸屑。

上海房东的确难伺候,但很难否认他们对房子的爱惜也建立了良性循环:每一任租客都会小心翼翼,永远不用担心住进一个烂摊子。

并且,因为房东的挑剔和不放心,中介垄断市场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市场价格也更稳定一些。2018年的夏天,当同为一线的北京和深圳房租快速上涨时,上海的租金涨幅却并没有非常显著。

也许正是因为谨慎和挑剔,在一些人看来,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排外。对此,有些上海人毫不讳言:我们不排外,我们只是排“没素质”。

近代商埠的历史让上海成为了一座处处渗透契约精神的城市。这里一切都以白纸黑字的规则和约定为标准。遇到潜在冲突时,即使看客总能挑出点“没人情味儿”的刺,却很少能从道理和规则上判定上海人做得不对。

讲究规则,一切都清楚明白,更让人有安全感

微博上流传过一个新闻,上海某幼儿园门口,一位车主在车上留了张条,上书:交警同志,我是去接孩子,五分钟就回来,请别罚款。但还是没逃过被贴条的命运,交警也很讲道理,回复写道:我等了十分钟。

算是半个上海人的Penny非常理解这种对契约的执着,她跟上海房东的租约签到了1月3日,下一个房子的租约从1月7日算起,于是她提出能否按天数折算房租,让她多住三天。但房东干脆利落地回绝了。

我有些不解,如果接下来的那几天还没有新房客入住,为什么不与人方便呢?

Penny告诉我:站在上海房东的角度,租房合约结束,关系也就结束了,你向我要求合约以外的东西,没有考虑到空出来的几天突然有人上门要租的可能性,那就是要我让渡我的方便来成全你。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我还是觉得这有点不近人情。可是在Penny看来,房东回绝才是意料之中的事,她说:没衔接好两个租约是我自己的事,我不能要求房东因为我缺乏规划而延长合约时间,本来就是约定以外的要求,怎么能指望别人答应呢?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个人利益至上的上海人对于长期以来加诸身上的标签总是看得很开,我们就是拎得清,怎么了?挑剔、冷漠、界限分明的特点足以吓退许多人,没本事就别来上海,玻璃心也别来。

也许这就是在大城市生存的第一课:学会把个人情绪往后放一放,人跟人之间原本也没那么多感情好伤的。

可一旦通过了上海人的考验,开始合作关系,你会逐渐在来往中发现他们的好。社交距离感恰到好处,绝不会探入你的个人边界,也不必担心他们耍小花招。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只要有规矩可循,便不必担心。

在谈感情最容易出状况的今天,不怕伤感情的上海人才最能给人安全感。

监制 | 梗梗

策划 | 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