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界 内文

伊利耗资5亿在东南亚与蒙牛开战,这对“冤家”为何打到国外?

2018年12月1日 文/ 编辑/

作者丨市界 冯晨晨

编辑丨思远

国内没打够,蒙牛、伊利转战东南亚继续斗。

11月29日,国内乳制品“冤家”蒙牛和伊利,纷纷高调宣布进军东南亚市场。一方面,是蒙牛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的第一家工厂开业;另一方面,是伊利耗资8056万美元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

两大乳企同时宣布进军东南亚市场,原因何在?

东南亚再度PK

11月29日晚间,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将以全资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贸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金港商贸”)收购泰国乳企THE CHOMTHANA COMPANY LIMITED(下称“ Chomthana公司”)96.46%的股权,交易初始对价为8056万美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

Chomthana是泰国本土最大的冰淇淋和冷冻食品分销企业,2017年收入3438万美元,净利润323万美元,产品涉及冰淇淋、面包和甜点等领域。泰国是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冰淇淋市场,有利于伊利拓展东南亚市场。

当日,伊利股价小幅上扬1.62%,报收23.83元/股。

11月29日当天,蒙牛宣布,在印度尼西亚的蒙牛YoyiC工厂开业。

公开信息显示,蒙牛印尼工厂占地面积1.5万平米,总投资额5000万美元,设计日产能260吨、年产值1.6亿美元,主要生产乳酸菌饮料和酸奶,预计产品将在12月在印尼市场上市。

印尼拥有2.64亿人口,位列世界第四,也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印尼GDP每年保持着5%的增速,蒙牛在此建厂,或许就是看上了这点。

实际上,在今年10月23日,伊利就曾宣布旗下JOYDAY冰淇淋共11款整体正式进入印尼市场,这也是伊利对东南亚市场深入调研后推出的产品,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印尼全境20多个城市的市场覆盖,并希望以印尼市场为基础,进一步在东南亚扩大市场范围。

为何同时选择东南亚

对于蒙牛与伊利转战东南亚市场,业内众说纷纭。

近年来,国内乳制品竞争激烈,市场愈发饱和,生产成本也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蒙牛、伊利这种大型企业的需求,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欧美等地乳企地位根深蒂固,同时市场趋于饱和,所以想要进军这些国家难度颇高。而像东南亚市场并未饱和,同时,当地乳制品企业规模不大,生产成本较低。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东南亚拥有6亿人口,乳制品消费旺盛,这几年印尼、泰国等乳制品进口量增长迅速,无疑是巨大的增量市场。

市界(ID:newsseeker)查询伊利2017年财报发现,不论是在分行业还是分产品上,伊利的营业成本都是同比增加的,且营业收入与毛利率大多处于下降状态。如分产品中的奶粉及奶制品板块,营业成本更是同比增加23.8%,营业收入减少了17.83%。这可以侧面表明,国内乳制品行业竞争压力的增加与生产成本的提高。

此前,国内乳企海外发展大多在原料领域,而此次伊利蒙牛更多的是为了融入当地市场,未来两家企业都应该有进一步开发东南亚市场的计划。宋亮认为,“伊利蒙牛此前都提出了突破千亿规模的计划,相比国内白热化的乳制品行业竞争形式,出海横向并购或者开拓新兴市场无疑是快速提升营收的很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