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天下 内文

烧钱扩张的瑞幸咖啡再续命,获2亿美元融资,与星巴克官司至今无果

2018年7月11日 文/ 刘雪儿 编辑/ 陈芳

文|刘雪儿

编辑|陈芳

瑞幸咖啡融资终于坐实了。

7月11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君联资本。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透露,本次融资将用于产品开放、科技创新和业务拓展。

相比于百年咖啡品牌星巴克,瑞幸咖啡成立不足一年便扩店几百家,也曾公开叫板行业龙头星巴克,然而,它距离市值695亿美元的星巴克,还有多远的路?

半年开店500家

瑞幸咖啡是咖啡界的一匹黑马。

2017年11月,神州优车前COO钱治亚离职创办瑞幸咖啡;2018年5月8日,瑞幸咖啡透露已在北上广深等13个城市布局525家门店。而据中商情报网数据,进入中国19年的星巴克,目前只开了3124家,相当于每半年开设82家,瑞幸咖啡半年500多家的速度令人咋舌。

这与钱治亚的打仗模式不无关系。她曾对媒体透露:“我已经准备了10亿元资金去教育市场,开500家店肯定用不了,所以大部分钱都用于推广和客户返利,而且促销会持续一段时间。”

在瑞幸咖啡APP上,首页滚动“买2赠1”、“买5赠5”的优惠信息,此外还有首杯免费的0门槛等优惠。为了保障服务体验,不同于其他咖啡品牌依靠外卖平台或众包平台配送,瑞幸咖啡外卖配送与顺丰合作,这也是笔不小的支出。

此外,办公室电梯口、朋友圈光广告位,也都被瑞幸咖啡小鹿图案的蓝色杯子占领,明星汤唯、张震也纷纷助力。加上直营门店的租金、装修、设备、人员等成本,前期投入有点猛。

瑞幸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截至5月8日,其披露共获得130多万用户,300万订单以及500万杯销售量,在咖啡界刮起了一场旋风。

“烧钱”扩市场的模式也引起业内思考。一位主看消费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有人投不代表好啊,我就不看好。”在他看来,互联网可以靠烧钱改变长期消费行为,但消费品历史上没有靠烧钱出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像摩拜、滴滴那样刚需,消费者一旦形成习惯就不会改变,消费品不是刚需产品。“只有刚需的补贴才是有用的,消费品得靠品牌,而品牌建立得靠与人群的交互,以便形成共同的认知。”

多久赶超估值高69倍的星巴克?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败星巴克。”钱治亚对媒体透露。作为一家新锐咖啡品牌,叫板行业龙头并不稀罕,但把矛盾摆到法律层面还不多见,这无形中也给瑞幸咖啡博得了不少关注。

5月15日,瑞幸咖啡一纸公开信控诉星巴克涉嫌垄断“不正当竞争”,指责其要求与很多物业签订排他性条款的合同,并要求相关的食品原料等供应商站队。而星巴克则显得云淡风轻,回应“无意参与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不久,瑞幸咖啡透露法院已受理此案,但对具体法院、立案号、双方公司的城市打码。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瑞幸咖啡有碰瓷嫌疑,加上此前有媒体报道其以三倍工资挖星巴克员工,不免让人生疑。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星巴克位于咖啡金字塔顶部,瑞幸咖啡只在腰部,二者应该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瑞幸现在急需做的,是把企业的DNA建立起来,然后才着手咖啡的文化、品牌的文化。”

与星巴克相比,瑞幸咖啡业有不少可取之处。艾瑞咨询分析师廉志勇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瑞幸的价位介于便利店现磨咖啡与星巴克之间,对国内新中产阶级更加友好,可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受众。此外,瑞幸咖啡目前线上销售占比更高,注重外卖,也提高了服务便利店,更轻的模式也有利于快速扩张。

而对星巴克来说,它已经过了单纯卖咖啡的阶段,社交空间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新亮点。换句话说,在大众印象中,星巴克卖的是休闲时光,而瑞幸咖啡卖的只是咖啡。仅仅从咖啡角度看,背后也隐藏着星巴克坚固的供应链实力。来自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咖啡豆,从采摘到筛选、运输进入星巴克的库房,环环相扣,星巴克也积累了对供应商的评测数据库,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和效率。

廉志勇认为,瑞幸咖啡超越星巴克比较难,但做一档价位更低的星巴克还是有机会的,毕竟国内目前在20多元的现磨咖啡市场上还存在空缺。

中国咖啡市场尚在培育阶段,但颇有想象空间。根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与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惊人速度增长。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咖啡销量大约为700亿元,而全世界咖啡市场消费市场规模为12万亿元。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瑞幸咖啡机会渺茫,“想超越星巴克只有一种机会,除非星巴克自身出现问题,不再成为年轻一代的选择。”他对《财经天下》周刊说,“消费品一旦占领消费者心智,成为某一品类的第一选择,本身壁垒就很高,很难超越,不然就没有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