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文

文革“地下文学”第一书作者离世,很多人曾因传抄手抄本进了牛棚

2018年1月30日 文/ 编辑/

文梅艺思

1月28日,作家况浩文因病去世,带走了绣花鞋。

灵柩前摆放着《一双绣花鞋》《假面君王》《风荷》3本书。很多人通过《一双绣花鞋》认识了况浩文。

它曾被称为文革“地下文学”第一书,是文革时的手抄本,被誉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抗”。书的封面写着这样的话:“它尚未发表便被列为禁书,却以手抄的形式更广为流传,‘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历经半个世纪的磨难仍经久不衰。”

2002年,同名电视剧的开拍让《一双绣花鞋》走向更大众的视野,它还曾被改编成电影《雾都茫茫》、电视剧《C—3计划》。

《一双绣花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反特斗争的故事。这个影响几代人青春的小说始于虚惊一场。况浩文后来在接受重庆日报采访时回忆,1951年,他在重庆南岸参加“3·13”大逮捕,凌晨四五点,他在屋里搜查,空间狭窄昏暗,借着手电光,看到一个老旧的衣柜下有一双黑底白花的绣花鞋。而那双鞋,似乎还动了一下,况浩文扑了上去,发现虚惊一场。

很多年后,况浩文都没忘记见到绣花鞋那一刻的心跳。

1955年5月,25岁的况浩文从西南公安部队司令部侦察处转业到重庆工业局,做肃反和审干工作。绣花鞋成为心头挥之不去的意象。况浩文当时是工业局的党组秘书,每天工作很忙,经常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住在建筑工棚改造的宿舍,抽着8分钱一包的经济烟,写作是念念不忘的事,当时创作的就是《一双绣花鞋》。

2002年电视剧《一双绣花鞋》,孙俪主演

1961年,小说完稿。况浩文对它没那么大野心,刚开始想寄给《成都晚报》,准备以连载的形式发表。没想到,文稿几经转手,传到了当时四川省作协主席、大作家沙汀手中。他看后,十分欣赏,专门跑过来找况浩文,说“我在重庆总算找到一个会写小说的人了,我不懂刑侦方面的事,我把书稿转给公安厅长,让他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内容”。临走之际,沙汀还不忘嘱咐:“你很能写,还这么年轻,千万不要放笔。”

况浩文很快遇到了让他“放笔”的事儿。60年代中后期,到处都贴着大字报,当时被珠江电影制片厂张罗着拍成电影的《一双绣花鞋》搁浅,各大电影厂都停工了,况浩文对拍成电影已不抱什么幻想。他怕大字报上出现自己的名字,想到自己的作品没有发表,也没被拍成电影,心存侥幸。

1966年6月的一天,他回到经委大楼,在大字报中发现攻击自己的大字报贴了四层楼,称“况浩文利用小说反党反社会主义;《一双绣花鞋》是散发资产阶级情调的灰色小说,在重庆地区广泛传抄,流毒深远”。

他很快被丢进牛棚,与家人隔绝,又很快要被发配到青藏高原。根据《红岩春秋》当时的记载,他的妻子忍着病,连夜给他做了一件贴身穿的小棉袄。当时家里穷得想给女儿买点白糖吃的钱都没有。

这个在知乎上被看着改编版本长大的80、90后戏称为“童年阴影”的作品,却是他们的父辈在匮乏时代的精神食粮。在当时,电影没拍成,电影剧本通过70份打印稿变成手抄本,到处流传,甚至覆盖到况浩文妹妹插队的黑龙江。绣花鞋的故事也在当地知青们传播,她给况浩文写信,“绣花鞋穿到北大荒来”。她知道,也是这双“鞋子”,给哥哥带来了灾难。

巷子尽头,是一幢三层楼的西式小洋房,名叫“静庐”,因为房主走时不肯分租,机关又不大愿搬到这僻静的地方,于是空了两年多。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老更夫习惯地四处望望,蓦地一下,他怔住了。

“什——么?”灯光!

这是《一双绣花鞋》的开头,这样的表述,在当时压抑的社会环境中,无疑是有吸引力的。一位评论家说:“你再也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小说中看到如此恐怖而迷人的场景了。它把恐怖、性感和神秘奇妙地烩成一锅。”它在知识分子间流传,像野草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重庆市作协荣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黄济人后来在采访中提到,他第一次接触《一双绣花鞋》,是在六七十年代当知青时,那是一本皱得卷边的手抄本,不仅纸张粗糙,错别字连篇,更关键是还缺了数页。但在那个文学作品匮乏的年代,大家读得津津有味。

知道“四人帮”粉碎时,久病不愈的况浩文吐了一大口血。小说《红岩》的作者杨益言告诉了他这个消息,况浩文高兴,一口气喝了二两白酒,吐了。病反而好了。

“文革”后,《一双绣花鞋》从地下走到地上。1979年,重庆本土知名文学杂志《红岩》复刊后,它首次正式发表在《红岩》上,又引起广泛关注。1980年,搁置了16年的电影剧本终于被搬上大屏幕,片名《雾都茫茫》。据珠影厂统计,在电影播出前后,《一双绣花鞋》被全国七十多个剧团改编成各种剧目上演,各大出版社出版连环画数千万册。

现实的绣花鞋也像它的故事一样,扑朔迷离,比如,很多人都分不清“一双绣花鞋”和“一只绣花鞋”,也经常会把它的作者况浩文和张宝瑞弄混。况浩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一只绣花鞋》的道具,有关重庆的反特情节,与《一双绣花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张宝瑞版《一只绣花鞋》

况浩文忿忿不平,想要讨一个说法,或者诉诸法律。当年自己因为这本书身陷囹圄,和书有关的人都蒙受灾难。当时没有人来和自己抢谁是书的作者。

安徽淮北九一厂教师李少谦因传抄和收藏《一双绣花鞋》被关押五十多天,并被逐出教师队伍;重庆一○三厂干部李泽忠和他的学生因痴迷《一双绣花鞋》被罚打扫厕所和劳改……类似的名单还很长,这些事一直压在况浩文心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他不安,觉得自己对不住这些善良的读者。

后来,张宝瑞给况浩文打来电话,向他道歉,许诺今后出版不再用《一只绣花鞋》的名字,改成《绿色尸体》。

晚年,况浩文笔耕不辍,他的女儿费佳说过,经常看到父亲在灯下写作,“一边写,一边摇蒲扇,满头大汗。他写起东西来常常不顾身体,经常待在书房,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在病中况浩文也一直在写,写一部颇具传奇性的本土小说,遗憾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也没写完。

一双绣花鞋,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被带到了天堂。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或商务合作请留言

‹火星试验室›

博雅天下旗下产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体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