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陪伴又害怕付出,年轻人用养蛙诠释生活
我们当然渴望爱,渴望慰藉,渴望陪伴。不过,不好意思,那太累了。这个时代的青年决定这样度过一生:独立、冷漠,没有欲望,没有目标,摆脱一切羁绊,一切责任,一切思考,轻飘飘活在人世间。
文✎崔一凡
编辑✎张慧
一款电子宠物游戏在2018年之初收割了众人的青睐。仅仅一周时间,《旅行青蛙》就打败纸片男友,成为最受欢迎的小游戏。这款游戏玩法简单,没有战斗、没有建筑、没有目标,甚至还没开发出中文版。这只貌不惊人的小青蛙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占领了朋友圈,没人能解释为什么。
这款被广大蛙奴称为“云养蛙”的游戏,与十几年前的电子宠物其实没什么区别。通过一块屏幕,现实和虚拟空间产生关系,人的情感被投射到数字编码上,从中获得类似亲密感的游戏体验。
在我不太久远的记忆里,电子宠物最早可追溯到世纪之初的小学时代。街边文具店里摆放着劣质游戏机,十块钱一个,灰色屏幕,电子音效,宠物藏在里面,要定时喂食,生病买药,锻炼身体。我养的是一只恐龙,因为玩法单调,还不能和预想中一样带它去战斗,喂养三天之后就被丢在纸箱里自生自灭。
后来的QQ宠物也曾掀起一时风潮,它会时不时跳出来烦你,在你面前搔首弄姿,定期生病,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催你充Q币的迫切。它后来被我屏蔽,至今生死未卜。
与它们相比,《旅行青蛙》的玩法更简单,无需喂养,不会生病,只有屋内和屋外两个场景。玩家的主动性只能体现在收集三叶草和收拾行李上,前后加起来不超过十秒。把它称之为游戏简直有点夸大其词,就算什么也不做,它还是在那里。
▵QQ宠物与旅行青蛙游戏界面对比
有人说游戏的本质就是贩卖焦虑。最简单的手法是让玩家形成竞争态势,你强我弱,你有我无,以此让玩家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从打败别人中获得成就感。但《旅行青蛙》反其道而行,玩家氪再多金,三叶草收得再勤,充其量也只是能给小青蛙多买些食物,住好一点的帐篷。
而你的蛙并不在意这些,不管你买不买东西,帮不帮它收拾行李,它都会在不知不觉间奔向远方。
我的朋友肉包也在养蛙,最大的原因是省心,他曾花了25块钱给他的蛙买食物和行李,后来发现它不吃饭也能活着。
▵在做旅行攻略的青蛙
他也养猫,一只真的猫。
猫曾给他的生活带来乐趣,人在异乡,孤独在所难免,加班回家有个能喘气儿的等着,多少也是些慰藉。
但建立情感联系的先决条件是付出,每天喂猫粮,喂水,偶尔改善生活,给它买罐头,隔三差五送去宠物店洗澡,看病,一个月工资剩不了多少。好猫粮都贵,有时候下完单,他想自己这是在图什么,自己换季的衣服都没钱买。但猫又是不可或缺的,毕竟这座城市大得可怕,他不想孤身一人。
在这样一个世界,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计算成本,一顿饭要20块钱,一个包要2000块。一份慰藉呢?价格不明,取决于你用什么方式获得。
谈一场恋爱,花费不菲,更难的是投入情感,生活的重量陡然增加,工作已经够累了,何必自讨苦吃;出门社交,太累了,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用力感受气氛,派对结束之后,又是一片空寂;养猫算成本低廉的,但也得花钱花心思。大城市的年轻人把养猫当时尚,说到底只是拿自己的孤独当谈资。
现在,更廉价的慰藉方式养蛙出现了。它把陪伴的成本降到最低,低到只剩一个点击屏幕的动作。只要你点开游戏,就能看到它安静地陪着你。更何况不时还有明信片的惊喜。对于被生计折磨的年轻人来说,收到明信片就是一天中最值得开心的事。
▵青蛙旅行中寄回来的明信片
我的朋友大肠喜欢看着这些明信片追忆往事。小青蛙寄来的明信片上,大多是日本各地风光,这些地方他几乎都去过。来北京工作之前,他在日本读了四年大学,那时候日子闲散,不上课了就和一帮朋友出去旅行,走遍日本的名山大川。最美好的时光浪费在路上,想来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但毕业之后,生活急转直下,别说去各地游历,现在他唯一的渴盼是“今晚不加班”。看着小青蛙寄来的明信片,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他曾想过逃离,但生活的引力太强大,勇气终究化作一地齑粉。
大肠理想中的生活就是像他的蛙一样,四处走走,看不一样的风景,交不同的朋友,把自己活成一只风筝,只要有根线连着,不飞跑了就行。
像肉包、大肠一样的90后距离三十岁只剩一步之遥,整个社会对于中年的“歧视”让他们充满恐惧。这代人深知现实无法改变,于是选择矮下身来,以期获得逻辑上的自洽。“空巢青年”、“佛系青年”、“低欲望社会”等词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许知远和李诞的对谈引发广泛的讨论,诸如此类,莫不是对现状的嘲讽。
那期《十三邀》里,李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没劲,没意思”。潜台词是,我没有梦想,不想努力,只想花费最有限的努力获得最基本的快乐。很巧,《旅行青蛙》正是这样一款游戏。
▵认真做手工的青蛙
《旅行青蛙》刷屏之后,大肠觉得大多数人只是跟风而已,媒体的过度解读也让他不适。对他来说,游戏只是游戏,何必想那么多,喜欢就玩,不喜欢就不玩。年轻人们已经听够了宏大叙事,遍览了狗血剧情,只想安安静静养只蛙,有那么难吗?
在大肠看来,很多跟风者完全就是给自己加戏,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在这款游戏里给自己设置了老母亲的人设,时不时在朋友圈里发句牢骚,哀叹蛙行千里母担忧。但这更像无聊的抖机灵,事实上,蛙与“老母亲”之间并无多少情感联系,能体现“孝心”的唯二方式是从异乡寄来明信片,或者带回诸如圆白菜之类的伴手礼。
其余的时间,它躲在小木屋里写写画画,从不拿正眼看你。你甚至不知道它的朋友——那只蜗牛——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它每次来都被关在门外,信箱里会多出一张广告。
▵青蛙的朋友蜗牛
真是只和你一样孤独的蛙啊。
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此。它无时无刻不传递出一种界限感,总是自顾自地玩,就像在说,“我们不熟”。
这种“不熟”在现实世界中简直是最美妙的馈赠。猫比狗受欢迎的原因大概也是如此,它独立地吃饭、玩耍,丝毫不在意人类,也不麻烦人类。
当年“朋友圈里没朋友”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点赞之交”是可怕的现状,人际关系完全依附于工作而存在。旧有的社交方式无法赶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手机成了我们生活最沉重的一部分,但当你丢开它,却又发现自己被虚无感慑住。
既然如此,妥协也并不是丢脸的事,在手机上养只蛙,闲时看看它,若有余力,还能给它买些吃的,收拾一下行囊。老话总说,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鼓励人们努力奋斗。现在,我们只想付出一点点,收获一点点。这一点点就足以让人快乐。
我们当然渴望爱,渴望慰藉,渴望陪伴,不过,不好意思,那太累了。这个时代的青年决定这样打发时间:独立、冷漠,没有欲望,没有目标,摆脱一切羁绊,一切责任,一切思考,轻飘飘活在人世间。
所以我们养蛙。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或商务合作请留言
‹火星试验室›
博雅天下旗下产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体鼎力支持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