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文

老艺术家侯耀华送漂亮女徒弟假包?网友:我们低估侯二爷的智慧了

2017年12月13日 文/ 编辑/

文张飞

老艺术家侯耀华淡出演艺舞台后,似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收徒这件事上。他的徒弟倒也不辜负他,常常把他送上新闻热搜。

上一次他成为新闻人物,是把“宿敌”郭德纲的前徒弟何云伟收入门下,被人戏谑间接让何云伟和郭德纲成了平辈——郭德纲曾拜侯耀华弟弟侯耀文为师。

这一次再登风口浪尖,是被女徒弟安娜金在微博直播两人间的亲密关系。

安娜金在个人介绍里写着法中越三国混血、美国纽约电影表演学校毕业、加拿大VFS毕业等信息,并称在《灭口》《片场风云之冤家姐妹》《姐妹》中饰演女一。

安娜金的微博平时以发布个人性感、热辣的自拍照为主,颇具网红风,其中不乏她和侯耀华的大量亲密合影。微博中,她称侯耀华为“师父”,并多次晒出侯耀华送她的包包、情侣表等礼物。

网友以此猜测她跟侯耀华之间可能不只是师徒关系。之后,很快有人爆料侯耀华送她的包是在广州白云皮具城(据说是朋友圈高仿包包的起源地)买的,有图有真相。

上话题热搜后,安娜金删掉了很多跟侯耀华的合照,并发布声明,称:“我和侯老师只是师徒关系,相识多年,我很希望正式拜侯老师为师,但还没有举行正式拜师仪式。关于包包和礼物是在和侯老师以及侯老师朋友一起逛街的情况下购买的。逛街也是众多朋友、工作人员一起陪同。”

关于此事,71岁的侯耀华尚未作出回应。

1

出身相声世家的侯耀华闯出名堂,是凭借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杂志社编辑余德利。

侯耀华的父亲、相声大师侯宝林深知演员从艺既要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又能严于律己、不丢份儿,非是寻常人可轻易做好,不许子嗣入这个行当,心想家里出个工程师或科学家就罢了。

于是侯耀华去学了化工,毕业分配到工厂干机修、车工和钳工等活儿。但耀华、耀文两兄弟打小向往舞台,常在暗地里咂摸相声表演,两人先后进了煤矿文工团和铁路文工团。侯宝林一直反对,许久后才松口,“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

侯耀文在相声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侯耀华半道改行拍影视剧,客串角色当玩。在《顽主》里演不着四六的投机商、号称要创办万人大餐厅的皮包公司经理,在《袁氏遗产案》里演道貌岸然的黑社会头目,在《牵牛花》里演配种站站长,他后来戏称是“黄牛感情交流中心主任”,还有一众不出名的角色,有点摸爬滚打的意思,演职表横竖一出,没人知道他是谁,看上去他也权当一乐。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热映,观众才晓得了这个侯宝林大师的二儿子。余德利人物性格鲜明,被观众认为是剧中最出彩的角色,侯耀华的戏也不差。这个《人间指南》杂志社精明油腻的中年推销员、“下届主编”,后来被他认作就是自己。“戏演得挺舒畅的,余德利是我,我就是余德利,摸着脉就一顺百顺。”看了剧本,他自己设计添词儿,像“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念书长知识就是为了往好人堆里混,可一不留神就能在坏人堆里冒了尖”都出自侯耀华。

他说:“他(余德利)本质上是好人,真诚、直率,他到处拉广告是为了刊物生存而不是为自个儿发财,当然也想让人承认他的价值,比如说想当主编……我和余德利的岁数差不多,经历也相仿。”

侯耀华后来一番又一番惹上身的麻烦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个他成就的、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角色。

2

2009年,侯耀华深陷虚假广告“代言门”,他代言的澳鲨宝、伯爵养生胶囊、杜仲降压片、黄金九号、康大夫茶愈胶囊等十条广告被中国广告协会通报是虚假违法广告。

后来他接受采访回应:“我觉得名人在广告当中起的作用就是引起别人注意……保健品实际上是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个灰色地带,这个保健能够达到什么保健目的我说不清,那么它既然是保健品,应该是一种辅助生命的一种东西。……老百姓都反映看病难、看病贵,我就觉得如果有一种家庭能承受得起,而且又有一定疗效,不用去花钱挂号、跑路、坐车、领药回来还得那什么(的保健品),把这些繁琐去掉,但是又能减轻一点人的疾苦,这是好事。”

2007年,弟弟侯耀文突发疾病去世,侯耀华指责侄女私拿遗物。因遗产处理问题,侄女同他对簿公堂,他说:“不论官司最后如何,我在道德上永远不能输。我要做的,不仅是给外人看,还是给父亲、弟弟在天之灵看的,还是给他的徒弟看的。我要让他们都知道,我应该是一个合格的二大爷。”

侯耀文去世后,侯耀华收下他生前许诺要收未收的3名徒弟——为此,外界质疑他多年未研习相声,想要重振“侯门”并不够格。

侯耀华的徒弟、主持人王自健谈及师承,直言“师傅徒弟之间绝对不是传艺的关系”,“(侯耀华)教我为人处事,帮我平事儿……他靠他在业内——不仅相声,也包括演艺界——的人脉资源,帮我得到了不少原谅”。

侯耀华的“好”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实则是“愚”,但他没法再像戏里插科打诨糊弄过去,还落得个人尽欢喜。

侯耀华自己也说过,虽和余德利看上去几乎是一个人,但他并不如余德利,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没有结果的。往往想得好,结果却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