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文

张艺谋为《纽约时报》撰文:中国电影人失守,将巨大利益拱手让人

2017年12月5日 文/ 编辑/

文✎王媛

2017年12月4日,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探讨如何在好莱坞电影霸占市场份额的当下,中国本土电影要如何保住自家“粮食”,同时也让中国的“玉米、西红柿、红薯”在国外电影市场落地开花。

他写道:“有人做了个梦,在梦里得知,在遥远的地方有数不清的财富。醒来后,他立即动身去寻找。经过荆棘坎坷的漫长路途,他来到梦中的地方。当地人大笑不止,说自己也曾3次梦见在一栋房子的喷泉下埋藏着大笔宝藏。这个人如梦初醒:这位当地人所说的,正是他自家的院子。于是他回到了家,找到了宝藏。”

张艺谋以梦境开篇,说明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艰难摸索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家门口的“宝藏”。他说,从1994年好莱坞电影《亡命天涯》成为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大片后,中国电影行业便一直平衡着与好莱坞的“复杂关系”。

他指出,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大幅缩水,但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好莱坞拍片记挂着中国能带领票房的影视明星,剧本的写作也会考虑中国影迷的审美。而在中国,无论什么层级的电影工作者,都对好莱坞的产业手法了熟于心,却对发展自身文化产业兴趣寥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观众一样,中国观众也往往持有一种加了美国滤镜、以美国为焦点的世界观——即使美国并不意味着全世界,而好莱坞也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电影产业。”

张艺谋在文章中发问:“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中国。但当下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异,那便是中国只有极少数电影可以进入美国市场,可以吸引大量观众。中国观众为好莱坞提供巨额利润,但反过来,中国的电影行业又得到了什么呢?”

他认为,正是中国电影人的“失守”,将本土的巨大利益拱手让人,甚至有“失去独特价值观和美学的潜在风险”。

2016年,张艺谋拍摄《长城》与好莱坞有过合作,经过探索,对中美电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出于两国文化、技术和管理上的差异,向国外“寻宝”在所难免,不能“因为害怕出错而犹豫”。只有开放渠道,增加文化、政策和经济的互相了解,双方的电影产业才能达到双赢。在他看来:“双方都需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比预想中更远。”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或商务合作请留言

‹火星试验室›

博雅天下旗下产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体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