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期盼16年,这部拿遍重量级大奖的零差评神作终于出了续集
知乎上有人问,“如何评价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网友回答,“任何评价都是多余的,任何奖项对此片都显得庸俗。”
文崔一凡
91岁的大卫·爱登堡伫立船头,身后是逐渐铺展开来的蔚蓝海洋。“就在我的脚下,便有超乎我们想象的生灵在游弋。技术的革命性让我们得以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并拍摄到一些十多年前无法拍摄到的动物行为。如今海洋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蓝色星球2》。”
自然类纪录片是BBC的拿手绝活,《蓝色星球》曾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和艾美奖,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赞誉。但这些追捧和奖项似乎也不能诠释《蓝色星球》给人带来的震撼。
时隔16年,该系列纪录片英文原版仍由年逾九十的“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解说
16年后,《蓝色星球》系列重启,主持人依然是满头白发的爱登堡,他依然穿着那件浅蓝色T恤。不同的是,第二部将这颗蓝色的星球呈现得更加淋漓极致,“每一帧都美到令人窒息”,豆瓣评分已经达到9.9。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评价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有网友回答,“任何评价都是多余的,任何奖项对此片都显得庸俗。”
制作“每一帧都可以当作电脑屏保”的纪录片必然要花费大量精力。据导演詹姆斯·霍尼伯内透露,为了拍摄这些画面,BBC自然历史部历时近5年,经历125次探险,到访30个国家,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陆和海洋,甚至包括南极冰盖下1000米深的海底。摄制组的水下拍摄时间长达6000小时,BBC租用了数台深海潜水器,可以潜入1000米的海洋深处,而摄制组可以在那里待上十几个小时,关掉所有灯光,用灵敏度极高的设备拍摄鱿鱼捕猎,珊瑚打架。
美感来自最前沿的技术,与第一部《蓝色星球》相比,拍摄机器从当年16mm胶片摄影机换成了6K,所呈现的影像即便在IMAX屏幕上也能分毫毕现。摄制组对于技术的追求已经达到苛刻的地步,制片人奥拉·多尔蒂说,“在自然历史部,如果没有我们需要的技术,我们会发明创造这个技术。”这背后是强大预算的支撑,《蓝色星球》第一部就创造了每集成本200万美元的纪录,16年之后的第二部,想必花费更是不菲。
在幽深黑暗的海底拍摄,自然会遭遇一些危险情况。有一次科学家们借助小型潜水器观察鲸落现象,即死亡后的鲸鱼尸沉海底,能供养出一个持续多年的生态系统。他们在大西洋某处海域,下潜700多米,亲眼目睹了鲨鱼群分食鲸鱼尸体的场景。但鲨鱼们并不欢迎不速之客,鱼群开始向潜水器发动攻击,不停撞击潜水器的玻璃窗。所幸潜水器随后安全离开,而鲨鱼们也并没有尾随。
在南极冰盖之下,摄制组驾驶潜水艇进入1000米深处。水温很冷,潜水艇受低温影响,突然漏水,而返回海面至少需要45分钟。幸好驾驶员紧急将潜水艇修复,一行人得以继续作业。
尽管危险重重,制片人奥拉·多尔蒂仍然毫不退缩,“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人类已知的边缘探索。”
《蓝色星球2》被封为神片不仅靠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它讲述的故事更动人:一只还不太会飞的雏鸟匍匐在海面休息,当能够凌空跳跃捕捉海鸟的浪人鲹猛然发力准备咬住它时,这只雏鸟奋力甩动翅膀,在生死一瞬间学会了飞翔。
在北极,冰盖的消融让海豹失去了容身之所。它们不能像鱼一样常年生活在水中,在岸上还要时刻看护幼崽,免遭北极熊的觊觎。一只海豹游了很久始终没有找到一块浮冰,最后只能去同胞的地盘上生活,人们似乎都能看到它眼中无奈和伤感。
看完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动物们的故事,人们会猛然间发现,海洋的问题16年间没有改善,反而愈加严重。观众会看到人类每年会将88万吨塑料制品倒入海洋,气温上升融化了南北极,海水温度升高对珊瑚礁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最终,所有壮观或刺激的镜头,欢欣或伤感的故事都会被深深埋藏在海洋中。7集纪录片,我们看到的是海洋,但导演更想让我们看到的,无疑是人类的命运。
‹火星试验室›
博雅天下旗下产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体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