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文

“仇恨”父亲和故乡的冯小刚湖南寻根,谢娜陈冲马未都等家史惊人

2017年10月21日 文/ 编辑/

文张文政编辑卜昌炯

湖南湘潭县花石镇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这两天因为冯小刚回乡祭祖突然热闹了起来。

10月19日,导演冯小刚与妻子徐帆、好友刘震云、张国立等一行出现在花石镇。很多人都知道冯小刚是地道的北京人,并对他的一口京腔印象深刻,却鲜有知晓他的祖籍在湖南湘潭。

2015年,冯小刚以《老炮儿》主演身份做客《天天向上》时,坦言从小跟离异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对父亲及湘潭并不亲近:“我的父亲应该是20几岁离开湘潭去读大学,我记得他讲话是很浓的湖南口音,比较能吃辣。不过我父母离异,我跟了母亲,在母亲的‘仇恨’教育下,对于父亲包括父亲的家乡都有了一些抵触。”

这次回乡,成了他和父亲及故乡的一次和解。当地冯氏家族在欢迎词中表示:“小刚宗亲回乡恳亲,是人之常情,尽人子之责。湘潭县花石镇是你祖祖辈辈说的地方。有谱为证,你是湘潭冯氏斗虚公20世孙……今天荣归故里,族人们希望在你的主持下,尽快完成五修族谱的夙愿。以饷先人,传承后辈。”

冯小刚回乡

冯父冯孔修上世纪80年代曾在湘潭县一中任教英语,冯小刚在参观完冯氏祖屋、祭完祖、拜访完冯氏乡亲后,还戴着红领巾在湘潭一中大秀书法。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冯小刚一行在为期两天的寻根之旅中,所到之处总是人头攒动。

名人回乡寻根访祖一向引人关注。它背后涉及到一个明星的出身,以及他与故乡的关系。人们见惯了他们在天上飞,很少看到他们着陆。寻根恰好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看这些公众人物“落地”的机会。

而在这之前,就不乏各种明星寻根的故事。2014年和2015年央视连续两季播出的《客从何处来》即是一档专门帮助明星寻根的真人秀纪实节目。节目组会根据明星及其亲属提供的线索,帮忙查找资料、寻找家族史和祖辈留下的印迹,然后为寻根者设定一条线路,让他们一步步深入未知的家族往事。

陈冲、马未都、易中天、萧敬腾、佟丽娅、谢娜等人在节目里陆续出镜。出发前,他们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样一段家史,或许会遇上荣耀,或许夹杂着不堪,也或许那些未解的谜题仍旧是一个结。

作家梁鸿曾说:“一个好的导演或者作家或者从事艺术的人,他一定要祛蔽,他要把遮蔽在那些大型话语、意识形态话语背后的东西重新展现出来,这是一个作家基本的任务……你怎么样通过你的书写去找到你自己,既包含你的身份,也包含你在这个身份里的历史的存在和你同类的状态。”

这种寻根也不限于艺术工作者,每个普通人或都能在祖辈们生命起始、境遇、最后死亡这样完整的人生历程中确认生命的意义,体察“我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样的终极思考。

有了寻根的经验,再阅读他人的故事,会有类似的理解和领悟。

*名人寻根故事盘点

谢娜:家族考取秀才、举人、进士无数,祖父曾三度入狱

“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我有选择性记忆,从前我只会去看快乐的事情。我爸爸写了一本书,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因为害怕。”这是谢娜在《客从何处来》第二季发布会上说的一句话。

1998年谢娜的父亲谢扬恭因公司被强拆,上前阻拦时遭到非法拘禁,最后家门被砸烂,所有东西被抢光,打了10年官司。当时家里请不起律师,只能靠自学法律为自己辩护。谢娜在微博上讲述了这个故事,那10年她在北京打拼,没有陪在父亲身边,为此感到很抱歉。

她公开表示,录制《客从何处来》是她“第一次完全不需要考虑如何娱悦别人”,而是作为倾听者,和家人一起了解自己祖辈的事情。

2015年夏,谢娜回到老家四川绵阳三台县。七叔谢扬勤写作的《血色家园》记述了家族200多年的历史。谢娜先祖谢志兴,1776年与乡亲一道来到四川垦荒,儿子谢端惠入川寻父,在贵人相助下开办烤酒业,创下了家族基业,并迎娶当地大户小姐,逐渐成为三台、中江两县的名门望族。

家族考取秀才、举人、进士无数,出过不少州县负责教育方面的朝廷官员。

谢娜祖父谢明扬从三台中学高中毕业后,到隆胜乡松湾村的魏鼎小学教书。

谢明扬一生有过3次牢狱之灾。1913年农历八月二十九,因谢家有人支持孙中山,谢家所有男丁被军阀抓到三台县监狱,谢明扬当时刚满月。国民政府期间,谢明扬被选举为保长,因反对强征粮食,入狱坐牢。1949年后,因被诬陷担任保长时残害革命群众,谢明扬差点被枪毙,在当地300人联名上书请求重新调查后,坐了几年牢被释放。

和祖父交往密切的曾叔祖告诉谢娜他一辈子记有三句话,都是她祖父当年所说,分别为:“你那里缺不缺人”、“有人在混水摸鱼,我们必须站在清水中”、“莫埋怨,闷到那里做”。谢娜被感动,讲这些故事与人分享,称“我的家人有一点都一样,即使在最困苦的时候,也能在黑暗里笑出声来”。

陈冲:至今不知道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词典》的外公为何自杀

陈冲对外公的感情很深,记忆却很模糊。想起外公,她唯一记得的一件事,就是6岁那年外公去世了,自杀。然后她第一次看到大人哭。“我的安全港突然消失了,我依赖于一切的大人的世界倒塌了。”

除此之外,她对外公毫无印象。她不记得外公是否带着她去买过糖果,也不记得外公是否拉着她的手在院子里散过步和捉过知了。“那天跟日食一样挡住了记忆中的一切阳光。”陈冲在一篇怀念外公的文章里写道。

年幼的她无法洞知大人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更不知道好端端的外公为什么会自杀。此后很多年,外公不仅从家里消失,也从大人们的嘴里消失。即便跟她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外婆,也绝口不提外公,这让她“本能地觉得外公是忌讳的话题”。

陈冲

偶尔能让她联想起外公的,是一张写着“说话要和气”的字帖,那是外公生前教她写字用的,然而她却记不起来外公教她练字、画画的场景了。

婚后,陈冲偶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词典》里看到外公的名字,有了她和母亲第一次坐下来谈论外公。

外公叫张昌绍,是中国著名的药理学家,早年曾留学欧美,回国后专注于科研及教学。“文革”开始后,张昌绍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1967年12月20日,他在自己的实验室服药自尽。关于外公的死,陈冲逐渐知道得越来越多,然而他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决绝,以及印象中他沉默寡言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仍然没有答案。

《客从何处来》中,陈冲说了这样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着自己的前程,总是看着前面,总是想明天的事情,过去的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也是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就突然想知道他们的事了,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马未都:当军人的父亲是一次死亡70人的惨烈事件的幸存者

马未都最想知道的是他父亲的故事。他的父亲已于1998年去世,生前是空军总医院的政委,“九一三”事件后曾无辜被隔离审查两年,更早的时候参加过抗日战争。“父亲曾经轻松地对我说,他们一同出来当兵的人有39人,解放那年就剩一个半了,他一个全活人,还有一个残废。”2008年,父亲去世10周年时,马未都专门写了文章纪念他。

在这个典型的军人家庭,父与子之间的沟通常常会以动粗的方式进行,鲜有透彻的情感交流。“我甚至不记得父亲搂过我亲亲什么的,人受环境的影响都是不知不觉的,那时军人切忌儿女情长,随时还要扛枪上战场呢!”

在马未都的记忆中,父亲有时重时轻的口齿和永远不散的笑意,同时也保持着让他很难走近的军人威严。对这位十几岁就只身一人从胶东半岛顶端一个叫镆铘岛的地方出来当兵的父亲,马未都有很多未解的谜团想问他,然而在他活着的时候,马未都不敢问;等到他患癌弥留之际,马未都又不好问—“好像他马上就要不行了似的”。

《客从何处来》节目组在镆铘岛上查证到了一段从未记载过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发生了一起死亡70人的惨烈事件,马未都父亲的弟弟也在这次灾难中丧生。悲剧发生后一个月,马未都父亲独自一人出岛当兵。

在这之前,他大约是岛上最有文化的一个人,一名小学教师,也是长子长孙,被家族寄予厚望。虽然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渔民家庭,但家里仍尽全部之力让他6岁就去上学,一共读了10年的书。当他在为一个人独占卧铺而让父亲枯坐一夜感到内疚时,父亲安慰他,说“他小时候他的祖父还每天背着他去读书呢”。

岛上发生的这起躲藏在大历史角落的小事故,成了马未都父亲一生的转折点。

而马未都母亲家族的故事里,更加能体现宏大历史对小人物命运的戏弄和摆布:他第一次得知母亲家以前开着一个很大的盐场,极富戏剧性的是,1855年黄河改道后恰好从盐场中间穿过。

易中天:“当官的”祖上做了一些在他看来可能并不光彩的事情

易中天祖籍岳阳。他所在的家族中,1939年曾发生过一次惨案,一夜之间253人丧生,最大的71岁,最小的1岁。他们死于日军的轰炸。

在查清他们家为什么能在家族惨案中逃脱时,研究人员最先告诉他,当地有幸存的老人说,那是因为“他们家有当官的,事先收到了情报”。

易中天的家族惨案是日军屠杀中国百姓的一个缩影。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国民党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长沙会战”。易中天家族的遭遇不过是这场浩劫的序幕。

当年,日本军队就在他们家门口登陆。而在日军登陆的前夜,1939年9月23日凌晨,易氏家族最大的一个集聚地遭遇日军轰炸,400多人惨死。易中天祖父所在的言馨堂一支,因为提前撤离,才侥幸活了下来。他们中的最后一批人在逃命途中,亲眼目睹家园瞬间被炮火覆盖。

后来,在易中天想弄清曾祖父那座吃饭需要“敲磬”的、两万多平方米的易家大宅“言馨堂”的财富来源时,考证过这段历史的专家查到易中天的曾祖父曾担任过浏阳河边古港镇厘金局(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的负责人,这是他一生中担任过的最大的官,还是编外的—这暗示着他们家族的财富很有可能是一种灰色收入……

在这些扑朔迷离且忍辱不定的选项面前,纵是心理素质极好的易中天,也难免会出现细微的情绪起伏。

萧敬腾:在福建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曾祖父的墓园

对家庭历史一无所知的萧敬腾开着父亲的出租车踏上寻根之路。在寻根之旅开始之初,他甚至连祖父的名字都淡忘了,只记得阿公似乎来自福建。第一次去台北萧氏宗祠,萧敬腾在那里记住了曾祖父、曾祖母和祖父的名字。

祖父过世前,曾返回老家寻找父亲下葬处,却一无所获。

2015年11月,萧敬腾回到福建泉港区南埔镇肖厝村当地寻根,每天清晨6点起床,在乡间小路寻访。按照辈分萧敬腾应称叔公的八十多岁的当地老人柯兴枝告诉他,萧的曾祖父原是肖厝村人,后从肖厝村搬到柯厝村居住,与他是邻居,当时两家人感情很好,萧敬腾的曾祖父育有两儿一女,祖父排行老二。1949年前后,萧敬腾的祖父和直系亲属相继迁到台湾,但曾祖父在柯厝村过世,遗体就安葬在村里。

在终于找到曾祖父的墓园、得以告慰过世的祖父后,萧敬腾有些发抖地打电话给父亲:“爸,我终于找到了,完成家族使命。”语毕,他在墓前泣不成声。

钮承泽:是“东太后”后裔,全名应为“钮祜禄·承泽”

北京交道口北兵马司胡同一座由四合院改建的酒店,曾是钮承泽曾外祖父的家。

按照满族姓氏全称,钮承泽的名字应是“钮祜禄·承泽”,他的祖先是钮祜禄氏,祖上出过6位皇后,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慈安太后,是咸丰帝皇后,世人称“东太后”。

“我太婆的父亲当过恭亲王的总管,而太公的舅舅据说是袁世凯身边的亲信,在袁去世的时候,也守在旁边。”在钮承泽的家族内部,一直还暗暗流传着关于袁世凯死因的秘密传说。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钮承泽的父亲是职业军人和画家,年少离家加入军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役,1949年作为内战中失败的一方,迁徙到台湾,成王败寇。在钮承泽眼中,近亲在军阀从仕的经历以及后来战败退居海峡对岸都使得昔日的荣光戛然而止,他觉得自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我原来以为他(父亲)是一个失败者,但现在我觉得他很了不起。”钮承泽这样总结他探寻父亲人生之旅后的感受。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博客天下》2014年相关报道)

‹火星试验室›

博雅天下旗下产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体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