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新国标来了,小电驴就有理由涨价了?

2025年10月15日 文/ 沐晴 编辑/ 孤鸽

通勤、买菜、接送娃,跑外卖,小电驴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只是承载着生活与生计,也是普通人对效率的追求、成本的精打细算。

如今,新国标正式实施在即,小电驴企业们已在新旧国标切换的红利期中赚得盆满钵满。在仅剩1个半月的倒计时里,不少品牌又顺势推出“最后一批旧标车”“限量性能版”等营销话术,借势再次涨价,将政策退坡前的窗口期价值榨取到极致。

然而,在雅迪、爱玛等传统巨头凭借渠道、规模与供应链构筑起坚固护城河的红海市场中,九号却杀出重围,从入局小电驴领域,仅用短短五年时间,便跃居行业第四。

为何它能脱颖而出?难道与雅迪爱玛不“卷”吗?而作为“智能小电驴”的开创者,小牛为何反被九号后来居上,甚至被大幅超越?

过渡期,小电驴有理由涨价了

新国标从9月1日正式实施,所有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必须停止生产不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

新国标对整车质量、电池安全等关键指标提出更高要求:严控非铅酸整车重量≤55公斤;锂电池必须通过针刺测试,在极端内短路情况下不起火、不爆炸;提升防火阻燃性,限制塑料件不超过整车质量的5.5%;电池组、控制器和限速器采用“三位一体”的防篡改要求。为此,从2025年12月1日起,所有旧国标电动车禁止销售。

这短暂的3个月过渡期,为小电驴企业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适应。

在新旧国标切换期,小电驴企业们已经吃到了一波红利。不少业内人士提到,新国标的电动两轮车至少整体会涨价500元左右。

涨价与限速,直击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卖一辆少一辆”的心态,让许多消费者抢购旧国标车。这短暂的过渡期,让部分线下门店的小电驴卖爆了,同时给了它们涨价的理由。

新国标车型面世前,“销量王”雅迪,成为了第一个涨价的勇者。

雅迪门店的销售人员对博客COVER坦言,九月份忙得连轴转:“我们店一天能卖出六十多台,嘴皮子都磨破了,脑子也快转不动了。”从一早忙到晚上八九点,已是常态。更夸张的是,顾客买完车后,还得排队等半小时以上装电池——车好卖,连安装都排上了队。

她甚至表示,这些天热卖的车型平均每辆涨了200元左右。

包括“智能小电驴”之王九号的部分车型也涨价了。有九号店员提到,例如最普通的电动自行车Vz MIX涨价幅度大概200元,在北京地区目前售价为2799元,但根据市场政策,线下提车还需要加价400元。也就是说,买这辆普通的九号电动自行车需要花3000元以上。包括今年4月份上市的热销车型Mz MIX,最初上市价格为4499元起,如今最高涨至4999元。

但狂欢终将散场,业内预测,九号或将成为最受伤的那一个玩家。因为这场关于街头速度与安全的博弈,也给九号带来了新的挑战。

九号电动车在智能化的光环下,长期以“高改装潜力”吸引用户。其配件通用性强,便于更换电机、控制器、刹车系统等核心部件,不少店铺甚至直接介绍“这款可以改大电池,续航增加”“这款电机不错,换个控制器时速破百”等。

正因如此,一些消费者购入后不惜重金升级——例如,有用户购买九号机械师M MAX 90产品后,在店家建议下前后改装花费超两万元,购车成本近三万元。看似买了一辆小电驴,实则踏上了一条“性能改装”的高投入之路。

总而言之,新国标时代对九号公司而言,依靠过去的速度和智能化“破局”已经不是新鲜路子了,需要转向依靠合规管理、持续创新来“立身”的新阶段。

九号,摸着小牛电动过河

过渡期,叠加小电驴淡季的到来,后续影响几何还不明朗,但几家小电驴企业已经在上半年吃饱,无论爱玛雅迪,还是九号小牛,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大幅上涨。

而以智能化著称的九号公司上半年营收暴涨76%,总收入额冲上了117亿元,更惊人的是净利润达到了12.42亿元,比去年同期翻倍式增长。上半年,九号在国内平均每天卖出1.32万台小电驴,累计销量达到了239万辆,同比增长99.5%。

这样的增长态势,可谓是羡煞旁人,势必让其他老玩家更加紧张。也就短短5年时间内,九号电动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越了绿源、新日等传统电动两轮车。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雅迪、爱玛累计市占率超过了46%,而台铃以12.6%的份额位居第三。九号则78.8%的增速领跑整个行业,上半年市占率以7.3%跻身第四。

如果细究电动两轮车领域,其实在2019年之前,市场空间已经停滞在了3000万辆左右,但新国标的出台,市场环境的改善让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加上小牛、九号的入局,又让这个市场燥热了起来。2025年在换购需求的推动下,年销量即将突破6000万辆。

早期,九号还未涉足小电驴领域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两次低谷期。九号最初入局的平衡车这个生意做不大,包括在海外拓展的滑板车业务也遭遇了瓶颈期。为此,以“科创板机器人第一股”上市的九号盯上了有着相同底层逻辑的电动两轮车行业。

毕竟,在九号进入这个市场之前,这个廉价的交通工具已经被重新定义了。小牛电动用N1产品的成功,验证了高端智能两轮车是一个真实存在且有利可图的市场,在小牛之前,这个市场几乎为零。九号后续推出的产品带有的感应解锁、乘坐感应、OTA升级等,直接挑战着同样定位的小牛电动,也无需再做市场教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小牛教育了市场,九号收割了用户。

两者都带着鲜明的互联网基因入场,打法相似,目标明确,避开传统电动车的红海之争,直接争夺那批城市里有钱又在意科技感、设计感和个性表达的年轻人。

此外,它们还押注智能App——既可以实现远程控车、查看定位及电量等基本智能体验,又能当作一个社区入口,可以在App上晒骑行轨迹、生活动态等,甚至组织线下骑行活动。这种创新的方式,让这一代的用户不只是买了一辆车,更像是在选择一种潮流新颖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用户的归属感也会越来越强。

但九号却又不同于小牛,相比小牛具有功能属性的智能化,九号的智能化更偏向于感应,感应解锁、助力推车、自动锁车等,这背后也是九号在用机器人领域积累的技术应用。相比小牛聚焦于单一品类中,九号则拥有小牛无法比拟的生态协同和规模效应,这也是其后来者居上的原因所在。而小牛创始人李一男入狱后,团队动荡,小牛电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活力与创新,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

某种程度上,九号以“升级版”的小牛模式,在智能两轮车赛道上对小牛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和反超。但这场对决远未落幕。两者的入局,改写了行业竞争规则,反过来推动了传统巨头的觉醒。行业不再单纯的卷渠道、拼续航,取而代之的是以差异化功能、智能化体验和产品颜值为核心的局面。

电动两轮车是表面,机器人才是内核

小电驴的竞争,深刻的说明了,在商业世界中,开创者并不一定是赢家。

九号公司创始人兼CEO王野表示,九号的思维逻辑是“不竞争”,不是不关注对手,而是努力寻求不竞争的通道。“如果跟雅迪竞争,今天早死了,坟头草3米高了”。

他坦言,雅迪的强大在于极致的体系能力:4万多家门店覆盖到镇,10大生产基地就近供给,上下游企业集聚产业园,供应链高度协同,运营周期仅几天——它的存货,几乎从不叫“存货”。

虽然在行业里,雅迪爱玛是行业巨头,但在资本市场上,其市值却与庞大的营收和销量相比,显得不那么高。截至到10月14日,雅迪、爱玛的市值分别为近400亿港元、291亿元,这主要是由于被认定为了传统的交通工具制造企业,它们讲述的渠道下沉、成本管控、市场份额等,虽然很扎实,却不够“性感”。

反观九号公司目前市值已经冲到了超470亿元。对于资本市场更看重未来的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而言,九号的故事更具有科技属性,想象空间也更大一些。“智能出行”“机器人生态”“全球化”等,每一个概念都让投资者更兴奋。

其实,九号从诞生之初就想的很清楚,将电动化的核心技术由内向外延伸,可以应用到每一个细分领域,例如九号公司做电动平衡车、滑板车起家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与电动两轮车有着相似的成本结构,在上游产业链有很强的通用性。

如今,电动两轮车的营收占比在九号中已经占30%以上了,成为又一大营收支柱,不外乎成为其他新兴业务的现金奶牛。毕竟,九号除了研发移动“人”的智慧交通工具外,面对酒店、楼宇等B端客户还有配送服务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智慧移动“物”的产品。

在九号整体营收中,智能化产品机器人业务营收贡献度不高,但机器人的毛利率高达50%以上,堪比高端消费品或软件业务的盈利能力。虽然目前规模有限,但它代表着九号未来高利润增长的重要方向,也是其科技品牌形象的关键支撑——不只是一家电动车公司,更是一家具备硬核实力的智能出行科技企业。

而除了市场关注的小电驴之外,九号的其他业务也有了明显的起色。今年上半年,全地形车销量12822辆,收入5.38亿元;ToB产品直营收入12.44亿元;配件及其他收入合计为18.13亿元。

除了平衡车市场空间受限之外,九号目前所在的几个细分赛道市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行业数据显示,全球全地形车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攀升至174.1亿美元;而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也正加速渗透,预计到2030年规模将突破40亿美元。尽管九号目前在这些领域所占份额尚小,但也恰恰说明了其发展空间的无限增长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九号并未将全部赌注押在某一个赛道上,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反映出其发展逻辑的深层次转变——九号也不执着于在某个领域做到绝对的“数一数二”。

小电驴企业今年爆赚,连带着股东也顺势收获了红利。据了解,九号发布半年报后,实控人通过外资股东转让2%股份,套现近8亿元,这也验证了资本市场永远遵循“高卖低买”的逻辑,此时高位套现,无疑是股东们精明的选择——落袋为安。

潮终将褪去,届时方知谁在裸泳。行业普遍预测,明年小电驴市场将步入调整期,增长承压,真正的考验,会在明年一季度的财报中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