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高端,比亚迪的遗“汉”
10月11日,比亚迪汉长续航版正式发布。
汉DM-i长续航版共推出四个版本,售价16.98-19.98万元;汉EV长续航版共推出三个版本,售价18.38-21.58万元,均提供1万元的置换优惠。
比亚迪汉长续航版置换价格/微博@比亚迪汽车
此外,官方还针对汉EV 506KM尊贵型给出15.98万元的限时优惠价。
汉DM-i长续航版车型搭载第五代DM技术,可实现245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560公里,拥有每百公里3.44L的馈电油耗。
汉EV长续航版的技术也有所升级,零百公里加速最快只需6.9s,提供635km和705km两种纯电续航里程,百公里电耗仅为10.6kWh。
从价格上来看,新改款的汉基本上与老款没有变动,属于加量不加价。
汉唐风光不再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比亚迪汉新款发布会在传播上可谓相当低调。
这或许与比亚迪9月的销售成绩不够理想有关——根据比亚迪公布数据,2025年9月,比亚迪汽车销量为396,270辆,虽然依旧稳坐销冠宝座,但却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5.5%。
其中,曾经超群绝伦的汉系列,9月销量只有8690辆,不仅低于8月份的9339辆,甚至不到秦系列67577辆的六分之一。
比亚迪目前在售的汉系列包括汉DM、汉EV、汉L DM、汉L EV四款车型——而就在两年前的2023年9月,汉系列仅凭汉DM、汉EV两款车型,就斩获了21798辆的佳绩。
一小部分原因,或许是消费者在等候换代,但汉系列目前所要面临的问题是,的确有点“卖不动”了。
比亚迪汉/唐系列曾经是自主品牌向上的标杆,是中国首个售价20万以上且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的产品。
拥有3.9秒破百性能,能够与兰博基尼小牛竞技纽北赛道的比亚迪汉,更是凭一己之力,成为了“国产豪华”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22年4月推出的汉EV千山翠限量版,售价突破30万,一度加价难求。
原本,汉/唐系列稳定迭代升级,有望成为中国新能源高端车型里的常青树。未曾想,2023年,比亚迪却决定主动降低汉/唐定位,希望通过大幅降价继续提升销量。
汉DM-i从20万元一路降至15万元级;2025款唐DM-i智驾版起售价为15.98万元,相较此前版本降低近4万元。
由此,不仅引发了老车主的“背刺”声讨与相关舆情,也影响了比亚迪前期建立的高端形象。
后来的结果有目共睹,比亚迪主品牌,彻底失守20万元以上市场。
今年4月,比亚迪推出汉L/唐L车型,二者作为比亚迪王朝网的全新旗舰,顶着“闪充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兆瓦闪充等多项比亚迪王牌技术正式亮相。显然,比亚迪意图收复20万-30万价格区间失地,重新找回当年汉/唐的辉煌。
然而,上市以后,汉L/唐L却始终未能“支棱”起来——今年5月至8月,汉L系列的两款车型总销量分别为4803辆、4140辆、2263辆和2212辆,甚至还比不上老款汉系列车型的销量;唐L系列也同样如此,5月份初上市还曾创下7004辆的月销成绩,但到了8月则只剩下3713辆,近乎腰斩。
高端之路在何方
汉L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是外观设计,另一方面,是与获得感不匹配的定价。
外观上,汉系列本身就一直被消费者吐槽“过于老气”,内饰颜色可选也不多。而汉L延续了汉系列的设计元素,细节调整没有做出高端感,反而还不如现款汉简洁大气。
价格方面,汉L所在的20万到30万区间强敌环伺,不仅产品力要强,还要讲“情绪”、“服务”。但在这个区间,比亚迪除了技术以外,提供不了更多的情绪价值。
当小米SU7告诉用户人生的第一台车该是什么样的时候,当小鹏P7告诉用户极致的前沿科技产品是什么样的时候,汉L则像一个老学究,告诉你它的内核多么强大,前提是你能接受它的“土”味。
更进一步看,汉L主打的“兆瓦闪充”,尽管性能数据足够亮眼,但实际上基础设施覆盖却严重不足,在新车上市的次月即今年6月,比亚迪在全国只有352座兆瓦闪充桩,且90%在4S店里。消费者既要为技术买单,又要耐心等待技术成熟,这显然又会劝退相当一部分用户。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比亚迪汉的品牌力已经下滑了,导致汉系列吸引力跌下凡尘,汉L的销量也直接被品牌力拖累。
商业领域有条铁律:品牌力向下兼容容易,向上增值却很困难。比亚迪汉系列的遭遇,也诠释了这一点。
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汉能有今时今日,并非因为外部压力,反而来自于内部的“主动断臂”。
比亚迪之所以会选择让汉/唐降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要为腾势品牌让道。
不同于仰望品牌的豪华高端定位,腾势是比亚迪重点打造的高端走量品牌。
在比亚迪看来,独立运作的汉/唐能够轻松站稳20-30万元价格带,那么与奔驰联合打造的腾势,想要站稳相近乃至更高价位的市场,自然也不在话下。
于是,为了“避其锋芒”,汉/唐主动退让,拱手让出20万元以上市场。
奈何,腾势除了MPV车型腾势D9销量成绩不错外,腾势N7/N8/Z9 GT等车型,统统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境况——哪怕比亚迪将云辇-C、易四方等大量“黑科技”都一股脑地堆积在腾势车型之上,且在奔驰退出后,腾势彻底成为了纯国产品牌,也未能帮助腾势建立起高端品牌形象。
据新浪汽车9月销量数据报道显示,腾势共卖出12407辆,同比增长28.2%,虽然创下了品牌同期历史新高,但其中有8944辆都是腾势D9,腾势N9仅售出2524辆、Z9系列则只有841辆。
相对而言,方程豹品牌销量有了一定的起色。由于钛7系列的热销(9月销量8128辆),方程豹品牌当月总销量达24121辆,由于钛7上市不足三周,预计到10月将轻松过万,此后若能长期保持月销1.5万-2万辆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比亚迪唐系列失去的市场。
但显然,方程豹车型特点过于鲜明,用户群较为小众,颇有些仰望“青春版”味道的方程豹,同样不足以支撑起比亚迪的高端之梦。
当然,比亚迪依然是国内新能源车企的龙头老大。一两款车型的销量变化不至于影响到车企的生存,比亚迪仍有充分的空间进行调整。
当务之急,是把汉系列的销量重新提振起来。从汉长续航版的发布看,比亚迪也听取了许多消费者意见进行体验优化。
除了续航里程的提升,内饰方面,汉长续航版最大的变化是档位改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怀挡设计。另外,中控台用皮质面料取代易脏易刮花的钢琴烤漆面板,物理按键区域进行重新优化,中高配车型的中央扶手箱改为最低零下6度的冰箱。
汉长续航版配备DiLink100智能座舱高阶版,提供天神之眼B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版和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标配高速爆胎稳定系统,座舱、智驾和安全相关各项配置也是给的很足。
核心问题是价值认同
过去几年,比亚迪能够横扫四方,归根结底,是靠着技术、成本与市场的完美融合。
更进一步概括来看,比亚迪的优势主要有二:
一是技术优势,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以及云辇、易四方、兆瓦闪充等独家技术。它们一方面让比亚迪相比竞品使用起来更加经济——比如去年5月发布的第五代DM技术,带来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另一方面,技术优势也让比亚迪具有上探高端市场的底气。
二是成本优势,这主要得益于比亚迪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通过自产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比亚迪成本控制能力突出,使得同级别车型价格比竞品更低,特别是面对合资车企时,几乎实现了成本方面的“绞杀”。
但其实,这二项优势,归根结底都还是一句话,比亚迪掌握了性价比的绝对定义权。只可惜,到了2025年,这一切都不再是比亚迪的“独门秘籍”。
一方面,各家技术都在进步,稀薄了比亚迪的先发优势,就连消费者层面也开始“感知不强”——以电池为例,比亚迪有刀片电池,吉利有神盾电池,华为有巨鲸电池,宁德时代有神行电池,当各家都在宣传针刺不起火与超长电池寿命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识别与构建对单一技术的偏好。
此外,随着纯电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过去比亚迪引以为傲的插电混动及其经济性所带来的边际效应也被大幅削弱。
另一方面,比亚迪的性价比优势及其长期霸占的8万-20万元“舒适区”,也在被友商重点突破。其中火力全开的,当属同样具备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吉利。
在A0级市场,吉利星愿第三个月销量突破4万辆,并连续5个月保持A0级纯电车销量第一。在混动轿车市场,吉利银河L6起售价7.98万,比秦PLUS DM-i智驾版低4000元,配有“彩电大沙发”、14.6英寸屏和座椅通风按摩。
在B级轿车市场,吉利银河星耀8定价11.58万起售,5米车身,3L油耗,比汉便宜近3万,明显盯着汉的客群出击。
不只是吉利要摸着比亚迪这块石头过河,来摸比亚迪的还越来越多。
除了吉利之外,供应链同样完善的奇瑞与上汽,二者前不久推出的风云A9L与MG4,分别把矛头对准了比亚迪汉与比亚迪海豚;新势力品牌中,小鹏MONA 03的年轻化设计和智驾卖点,精准迎合了年轻用户“既要又要”的心理,大量抢走秦L和海豹06的用户。
而在友商精准爆破之下,比亚迪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当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各家开始比拼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手车协同的时候,比亚迪的座舱体验和智驾水平,遭遇了大量的质疑。
比亚迪陷入了不得不“补课”,却又费力不讨好的境地——单车成本暴涨,销量却没能拉升,导致利润大幅缩水。
根据比亚迪财报,今年二季度,比亚迪净利润仅为63.6亿元,同比下滑29.9%,环比下降30.6%,这是自2022年以来比亚迪首次出现季度利润下滑。
比亚迪财报/微博@比亚迪汽车
其中,第二季度单车利润从第一季度的8800元骤降至4800元,几乎“腰斩”,回落至2022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点。
9月25日,比亚迪发布了第二代秦PLUS,其DM-i车型入门版叠加国庆献礼补贴1万元,直接将车价拉到了6.98万。业界将其视为是对吉利以及上汽等一众对手的反击。
但一切的问题,都源于价格吗?
在比亚迪2024年股东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坦言:公司一直以来“工程师文化”的局限,将功能价值摆在了第一位,忽视了情绪价值。
包括汉L与唐L,包括腾势甚至仰望品牌,比亚迪高端产品的短板就在于此。消费者意会不到比亚迪推出这些产品的意义,也感知不到新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满足感,自然消费者也不会对企业、对品牌有什么认同感和忠诚度。
最终消费者只认为,比亚迪,仅仅就是一辆车、一个实用型工具而已,自然也就容易被更便宜、更豪华、更智能的产品所替代。
情绪价值四个字,才是比亚迪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症结”——这里面暗藏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甚至一个企业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