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国庆档票房创“十年新低”,电影市场还有救吗?

2025年10月13日 文/ 秦艾影 编辑/ 丁宇

“冷,是这世间冰冷,没有一丝关注,就让日子飘去。”BEYOND的这段歌词,用来形容今年的电影国庆档市场格外贴切。

2025电影国庆档8天统计周期内,票房收入18.35亿元。这笔收入看起来很高,但是和往年对比,就暴露出观影人次降低,影院收入减少等严重问题。2022年国庆档受疫情影响被忽略的话,今年的档期成绩直线回落到2015年的水平。而国庆档观影人次5007万,较去年同档人次减少200万。

据猫眼专业版APP数据,之前不少人念叨的“票价贵”,今年的档期电影票均价为36.6元,比去年同档低了近4元,9月23日国庆档新片预售开启,大部分片方甚至推出19.9元的优惠票价,但效果甚微。

上海某影城的胡经理身处行业一线,他感慨道:“国庆档就第一天最忙,检票口排队,从早到晚爆米花和饮料都在卖。那天虽然很累,但心里高兴。从第二天起客流量就明显减少,后面几天基本和普通周末无异,大众的兴趣点不在看电影这里了。”

电影国庆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新电影为什么吸引不到观众?电影市场还会好起来吗?这是我们今天重点探讨的问题。

头部电影之困:拔得头筹,未成爆款

头部电影:行业术语,指的是投资规模较大,制作处于行业一流水准,能够在一个档期中起到带头作用的高成本影片。

国庆档“头部电影”有两部,分别是:《志愿军:浴血和平》和《刺杀小说家2》。它们的特点都是大明星、大场面,但在档期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票房与爆款无缘,让整个国庆档市场表现得毫无波澜。

《志愿军:浴血和平》以4.5亿元卫冕冠军,因为它的前作《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去年同档就是冠军。可是,《志愿军:存亡之战》的夺冠票房是8.05亿元。对比来看,《志愿军:浴血和平》的冠军成绩缩水近一半,连带档期总票房同步下滑。

广州影迷马克在国庆节第一天连看三部电影,观影顺序是:《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毕正明的证明》。他的感觉是,《志愿军:浴血和平》战争场面很激烈,热血的情绪也有,但故事线和人物有点多,导致情绪刚刚燃起来,很快又切换到谈判的那条线,这样来回切换导致情绪的连续性不足。

《志愿军:浴血和平》采用双线并行叙事,一条是敌我双方的谈判线,双方在谈判桌上剑拔弩张;另一条是战争线,敌我双方在战场上枪炮对决。导演陈凯歌的叙事表达,是让观众看到志愿军将士们在不同战线上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前作《志愿军:存亡之战》的重点聚焦“铁原阻击战”,战争场面连贯且宏大,人物悲壮情绪不断叠加释放,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动。《志愿军:浴血和平》有“上甘岭战役”的华彩段落,导演着重选取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进行呈现。

如果整部电影主要围绕“上甘岭战役”展开,影片的市场反响或许会更上层楼。但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完结篇,这部电影又必须承载其他的内容,完成与当下幸福生活的链接,使得影片无法聚焦在某一场战争的层面。

《志愿军:浴血和平》至少保住了冠军的位置,《刺杀小说家2》则是败北表现。档期的亚军归属于在9月18日就已经上映的电影《731》。该片9月就大卖15亿元,影片掀起的全民热议,直接让它在国庆档保持了极高的关注度和上座率,成为档期中成绩突出的一员“老将”。虽然有新片环绕,但档期收入3.4亿元,领先于《刺杀小说家2》2.9亿元的成绩。

《731》的火爆早有征兆。影片在上映之前,猫眼APP想看人数就高达455万之多,是平台想看数据的历史最高。这表明影片获得全民关注。国庆档新片猫眼想看人数第一名是《刺杀小说家2》,映前38万人想看,差距一目了然。

《刺杀小说家2》名为续作,但故事属于原创。电影第一部改编自作家双雪涛的同名小说,原著故事已经讲完,第二部是保留了原著的人物进行故事新编。

可是,《刺杀小说家2》不再拥有第一部的肃杀、暗黑风格,而是变得阳光、幽默,大反派赤发鬼还略带搞怪。续作失去了前作波谲云诡的气质,令曾经的影迷和书粉都不满意。第一部曾创下10.35亿元的票房,第二部2.9亿元的档期票房,表明前路坎坷。

纵观国庆档票房前三名,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爆款。所谓爆款电影,至少是票房10亿元+水准的电影。

一部爆款电影的出现,不仅自身实现盈利,还能带动整个档期的市场热度。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皆属于爆款电影。国庆档票房大幅下滑的主因,就在于爆款电影的缺席。

腰部电影之痛:打不破的影迷圈层

头部电影之外,投资规模中等的影片即为腰部电影。

档期中的《浪浪人生》《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等新片,都可以被划为腰部电影的范畴。这些电影从制作规模、受关注程度、还有票房表现,都至少有一两项没有达到顶尖的程度,算是国庆档第二梯队。

除上述三部外,今年国庆档还有拍摄于8年前的香港电影《风林火山》,以及铁路“反扒”题材的电影《毕正明的证明》。

今年国庆档最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腰部电影的口碑竟然都不错。

豆瓣评分显示,《震耳欲聋》7.5分,《毕正明的证明》7.4分,《三国的星空第一部》7.2分。影迷朋友都知道,对评分严苛的豆瓣而言,7分已算佳作。而在这些电影的评论区,也的确有很多观众真情实感地写下诸多好评。

电影口碑好,为什么没有收入更高票房呢?

在影院工作的卓经理在看了几部国庆档新片后,他结合影片的市场表现分析道:“《震耳欲聋》《毕正明的证明》不是超级大片,前者国庆档收入1.7亿元,后者收入5176万元,这说明影片的影响力没突破粉丝、影迷的圈层,这与影片宣发投入、题材关注度都有一定关系。”

电影《震耳欲聋》于10月4日才全国上映,相比于其他影片已经晚了几天。但它依然能跻身国庆档票房前五的位置,证明了口碑效应对票房是有加持的。但作为国庆档评分第一的影片,片方并没有更早的做点映来以口碑带动市场,或许是其遗憾之处。

从阵容上来说,《震耳欲聋》由檀健次主演,《毕正明的证明》由王安宇、张天爱主演,因为他们都不是所谓的主流“电影咖”,所以对更广泛层面的影迷来说,这个阵容的吸引力并不足够。虽然很多人看完都认为演员的表演令人惊喜,但整体上都未出圈。

此外,卓经理也向我们提到过一点,即电影名称对传播的影响。譬如《731》是人尽皆知的历史,但像《震耳欲聋》和《毕正明的证明》很难让观众一眼看明白电影和类型和主题。

同档新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有三国的故事基底,也易中天监制、编剧,影片制作精良,采用创新水墨渲染技术,视觉风格鲜明,但因为是一部动画电影,从形式上就限制了一部分观众。另一方面,影片对于曹操的人物刻画,打破了观众心中的固有形象,引起了一些争议,也影响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拍摄于8年前的电影《风林火山》豆瓣评分6.4分,虽然比《刺杀小说家2》好一点,但这是一部文艺腔调浓郁的黑帮片,导演麦浚龙有着极强的自我表达,让文艺片和黑帮片受众都有点接受困难。影片风格不伦不类,且影片故事线混乱,败局早已注定。连导演王晶都发文吐槽道:“卖弄,120分钟不停的卖弄。说实话,我没有看完。”

上述两部影片在内容上都遭遇争议,档期票房都维系在7000万元的水平,无法对大盘有什么推动。

国庆档经过8天的“战斗”,腰部影片的痛点得以清晰呈现。

首先,档期9部新片集中上映,观众的精力和时间只允许选择观看。河南的影迷可可说:“我在国庆档就看了《风林火山》《毕正明的证明》,因为我担心它们后期没排片了,其它大片等节后再看。”

影片扎堆已经成为大档期的惯例,即便是拥挤的情况会造成观众分流,片方也不敢轻易尝试去淡季档期上映。

其次,电影声浪愈发走低。腰部宣发费用相对较少,它们在广告投放、路演宣传等环节的投入比不过头部影片,普通观众能接收到的讯息更少。湖北的影迷小钟说:“我在节前只关注到《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两部大片,《震耳欲聋》是朋友给我屡次安利我才去看。”

抖音APP影视热度榜显示,近期《震耳欲聋》的热度值为5227万,而没有宣传直接空降的剧集《许我耀眼》热度值高达4.3亿,某种程度上说明观众的注意力早已偏离了电影。

行业思考:如何拯救电影市场?

为什么现在的观众对电影的兴趣越来越低?

北京的影迷阿轩坦言:“现在的电影越来越不吸引我了。我爱看喜剧片,国庆档去看了《浪浪人生》,但它不是纯喜剧,带着点悲情色彩。之前国庆档有过《羞羞的铁拳》《我和我的家乡》等优秀喜剧片,我至今难忘。近两年的国产片类型丰富程度、大片数量似乎都在减少,暑期档、国庆档等大档期之外,几乎看不到重量级影片的身影,我周围的亲友也只是在逢年过节才可能想起来去看电影。”

阿轩对电影行业的“体感”很准确,目前的电影行业就是陷入了商业片非大档期不去的窠臼之中。行业内常说一年中有五大档期,分别是: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五大档期贯穿全年,是商业大片必争之地。六一档、七夕档等小档期,不仅天数短,而且需要契合档期氛围的影片才能造成上映声势,逐渐被片方忽视。

电影人发行人万女士从业多年,她道出了行业当下的无奈:“现在一部新片上映,甭管前期制作耗费多少时间和金钱,进入影院就是一个周末、甚至第一天定生死,首日票房不高就立刻被减少排片。因此,片方只能选择观众基数有保障的大档期。春节档、国庆档是肉眼可见的客流量高峰期,《唐探1900》《志愿军:浴血和平》这一类大片只能孤注一掷选择大档期。”

电影大片选择大档期看似无可厚非,但是,没有大档期的月份就让影院变得十分冷清。比如今年2月有春节档大爆发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加持,月度票房高达160亿元,但4月缺少重量级国产片登场,月度票房跌至11.98亿的冰点。这是否暴露了国产大片存量不足的问题?

万女士表示认可,她说道:“2019年之前,往往是投资找电影项目,好的项目都是热钱争相投资。疫情之后,圈外热钱纷纷退散。投资人觉得电影制作周期长,市场不确定因素多,再加上近几年市场始终处于寒流笼罩的状况,电影项目找投资越来越难。今年大家看到的电影,比如《猎金·游戏》《封神第二部》《风林火山》,都是前几年完成拍摄的作品”

电影市场遭遇寒冬,电影投资锐减,商业大片数量减少,就是整个行业所处的尴尬境地。影院没有更多新映大片就吸引不到观众,电影片方赚取不到票房盈利,未来新片开机更加艰难,简直进入“死循环”。

不过,电影行业并非毫无生机。往好的一面看,国庆档18.35亿元的票房虽是近年新低,但缺少爆款电影支撑,仍然维持了一个市场的基本盘,至少还有5000万观众买票入场支持电影产业。

爆款电影并非可遇不可求,今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就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唐探1900》《南京照相馆》《731》《浪浪山小妖怪》也创造了一个个票房佳绩。

电影人需要看清一点,大明星、大场面的包装虽然是爆款电影的元素之一,但一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爆款的底层逻辑,依然是以触动观众情感的故事为核心驱动力。比如:《南京照相馆》的爱国情绪、《浪浪山小妖怪》对打工人的共情,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成功经验。

国庆档之后,临近的大档期就是贺岁档、春节档。国产片已知的重要“存货”还有:《抓特务》《女足》《封神第三部》等重磅影片,或许还可以期待一波。

观众的电影审美在不断提升,对好电影的标准也在逐年升高。电影人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创作蜕变,同时还要紧紧把握住观众的情感脉搏,这或许是困难重重的创作,但也是电影人唯一能打造出爆款的路径。

正如很多观众异口同声的表达:“只要有好电影上映,我就愿意走入影院。”市场未来发展之路会很艰辛,但仍然值得电影人为之奋斗。

(注:文中胡经理、卓经理、万女士,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