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预制菜”,萨莉亚和老乡鸡火爆的秘诀是啥?
没有人会想到,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让萨莉亚和老乡鸡火了一把。
此前,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那么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怼,双方论战数度登上热搜,也让“预制菜”成了焦点——有人抵触预制菜的“非现制”,认为失去了餐饮的温度;有人则觉得只要品质过关、价格合理,预制菜并非不可接受。
而在这场争论中,同样使用中央厨房预制菜品的萨莉亚和老乡鸡,不仅没被负面舆论波及,反而因“平价优质”的口碑圈粉了更多食客。
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留言:“萨莉亚的意面明明也是中央厨房预制的,但加热后口感丝毫不差,几十元就能吃饱,比西贝的预制菜划算多了。”“老乡鸡菜单里的每道菜都会标明是‘现炒’‘半预制’还是‘复热’,清晰明了”。
对于价格的肯定也带来了新的好奇——像萨莉亚、老乡鸡这样主打极致性价比的连锁餐饮品牌如何保证盈利?除了价格,他们还有什么吸引顾客的法宝?
低价还能赚钱?这些品牌把“降本密码”玩明白了
十几元的烩饭、二十几元的荤素套餐,几元的奶茶,不少人疑惑:“这么便宜,还能赚钱吗?”答案是肯定的。
以萨莉亚为例,其2025财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萨莉亚在上海、广州、北京三地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14.7%、10.0%和10.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这背后,是一套精密的“降本密码”。
首先是供应链体系的极致管理,涉及萨莉亚从种植、收获到加工和烹饪的所有产品。
除了必不可少的品类进口外,萨莉亚直接管理育苗,并交付定点农场种植。比如,萨莉亚在日本、澳大利亚开设农场和加工厂,从上游原材料开始控制品质、降低成本。
以生菜为例,普通生菜由于菜芯大,只能分出2-3盘沙拉,萨莉亚开发了“萨莉亚18号”新品种,缩小菜芯,单个生菜可以分出5-7盘沙拉。食材成本的降低,支撑起了萨莉亚赚钱的秘密。
另一方面,萨莉亚在南北半球都设立加工厂,方便在不同季节稳定采购原材料并向不同国家餐厅供货。
其次就是用人成本上,萨莉亚追求“用最少的人、在最少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
萨莉亚的服务员很大一部分是兼职,以此节省支出:据广州萨莉亚餐饮有限公司官网数据,萨莉亚(广州地区)的4800名员工中,兼职人员高达3000人,占比超过60%。高峰期使用小时工,是萨莉亚降本的法宝之一。
据南方周末报道,萨莉亚厨房备着大量由中央厨房统一提供的预制菜,没有厨房刀,只需剪开包装袋即可,不需要厨艺,更无需刀工。
准备食材时,是否需要保鲜膜包裹、要放到什么类型的盘子里、要不要充分搅拌均匀,都有明确说明。烹饪时,所有步骤也会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煮面是提前设定好的时间程序,黑椒牛柳意面放几根牛柳也有指示……员工只要看懂、记住就行。
正如萨莉亚的创始人正垣泰彦在《顾客爱吃才畅销》一书中提出的重要指标“工时效率”(每个员工每小时创造的营业额)一般,萨莉亚以精确到小时的排班和事无巨细的员工手册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工时效率,谋求利润的最大化。
与萨莉亚类似,老乡鸡的“降本术”同样归功于供应链优化。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老乡鸡构建了覆盖“养殖-加工-配送-门店”的完整链条,在合肥市、淮南市投资并建设了两个母鸡养殖基地,每年可提供数百万羽母鸡,直接降低采购、物流成本,为价格优势奠定基础。
加工环节,老乡鸡在全国设立三个中央厨房,从源头到加工再到制作的全过程自控,基本覆盖所有门店的食材供给。中央厨房的集中处理降低了各分店的单独采购和人力成本。
品牌港股IPO招股书显示,2024年老乡鸡的营收同比增长11.3%,达到62.8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9.07%,达4.09亿元。门店数由2022年的1125家增长至2024年的1479家。截至2025年4月30日,总门店数已达1564家。
同样通过供应链极致降本的还有蜜雪冰城。据灼识咨询数据,目前蜜雪冰城有60%以上的饮品原料已实现自主生产,这一比例在中国现制饮品行业中最高。同时,其在国内建立了五大生产基地,覆盖糖、奶、茶、咖、果、粮、料七种核心食材。
此外,蜜雪冰城还构建了覆盖全球六大洲、38个国家的采购网络,规模化采购下,其原材料成本整体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以2023年为例,蜜雪冰城采购的同类型、同质量奶粉和柠檬,成本分别比同行低了10%和20%以上。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蜜雪冰城的各项经营指标表现优异:2024年1-9月,蜜雪冰城终端零售额达到449亿元,同比增长21.4%;营收187亿元,同比增长21.2%;净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42.3%。
可以看出,这些平价品牌的“降本密码”,其实都围绕着“效率”二字:自建原料基地控制食材品质,规模化采购降低原料成本,中央厨房提高食材加工效率。而这一切,最终都转化为“低价+盈利”的良性循环。
正如民食之本餐饮新消费孵化器创始人欧峰所说:“性价比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消费者为获得满意的消费体验愿意支付的价格,绝不是简单的低价策略。对于餐饮从业者来说,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深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
年轻人“扎堆”的秘密:不止平价,满足多方位需求是关键
事实上,平价餐饮品牌吸引顾客的“法宝”远不止价格。
9月5日,萨莉亚官方微博宣布,广东部分门店上线下午茶套餐,每日14:00-17:00供应,均价15元,小食甜品配饮料无限续杯,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得到大量讨论。
呼声最高的是希望萨莉亚在全国推广下午茶套餐,也有不少顾客分享了自己在店内一边享用下午茶,一边与朋友社交或独自放空、去除“班味”的别样体验。
令人意外的是,“价格”反而不是大家讨论的重点,就像一位网友所写:“与其花200元去网红餐厅拍照,不如花15元在萨莉亚无限续杯,和朋友在门店聊一下午。”
《2025中国青年消费报告》的结论也能佐证这一点:性价比不再是唯一判断标准,情绪价值成为越来越多人下单的核心动因。对越来越忙碌的一代来说,消费早已不仅是获取功能,更是一种情绪调节,是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锚点的方式。
9月14日晚,位于厦门中山路的的瑞幸咖啡门店内,几乎每个小桌都坐满了人。靠窗的位置,两个女生一边喝着橙C美式,一边讨论着最近的生活趣闻。
“这家门店的格调和氛围都很棒,吹着空调和朋友聊聊天,就是一种放松。”其中一个女生说,她们每周都会来几次,有时候单纯地放空,有时候一起聊聊八卦。
店员表示,作为品牌首家旗舰店,门店融合了骑楼风情、美食休闲、咖啡文化、音乐艺术等多种元素,力求打造集咖啡、文化、艺术的复合体,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很多旅客和上班族会特意来这里‘打发时间’,有的人点一杯咖啡能坐3个小时,我们也不会催。”他指着墙角的充电插座说,“为了方便大家,我们还特意加装了USB接口,现在每天都有人来店里办公。”
寻求突破的不只有瑞幸,8月底,头部餐饮品牌海底捞的全国首家社区店,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玖耀里开业。这家社区店不仅提供火锅服务,还售卖早餐、主食、熟食及甜品饮料等品类。
与传统海底捞门店相比,社区店体量更小,面积仅约200平方米,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持续至凌晨3点,几乎覆盖一天全部餐饮需求。
据海底捞方面介绍,这一社区店可辐射周边10余个小区及多所高校,满足小区居民、学生和上班族等多元人群的全时段用餐需求。
库迪咖啡则把大学生的需求考虑到位——有意把门店与校内原有的自习室、休息空间结合,尽可能令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小张,经常和课题组的同学来这里:“点杯9.9元的生椰拿铁,就能用一下午的白板,比在图书馆抢位置方便多了。”
在这些品牌的门店里,随处可见类似的场景:萨莉亚里,刚毕业的年轻人围着桌子讨论面试经验,桌上摆着3份15元套餐,可乐杯里的冰块还没化;海底捞的室外区,几对青年夫妇边吃边聊,孩子在旁边的空地上玩耍;蜜雪冰城的门口,情侣靠在一起分享同一杯奶茶,手机里放着喜欢的歌。
这些品牌都精准抓住了年轻人的核心需求——他们要的不是奢华的环境或昂贵的食物,而是一个能放下防备、轻松交流的空间。
就像《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里说的:“年轻群体正在将情绪调节视为生活的刚需,呈现出‘千金难买我乐意,为我乐意散千金’的消费趋势。”
日韩怎么玩:评价餐饮不“掉价”,也要靠故事
平价连锁餐饮店如何玩出花样,还得看日韩。
在日本东京,每天早上8点,位于板桥区小豆沢的松屋门店前常常有人排队。上班族们在点餐机购买餐券,不到3分钟就能拿到一份热气腾腾的牛肉饭。
“我每天都来这里吃早餐,又快又营养。”在附近写字楼工作的佐藤说,他手里的牛肉饭套餐售价550日元(约27元人民币),里面有60克牛肉、160克米饭,还有一份味增汤和小菜。
松屋是日本知名的平价连锁餐饮品牌,创立于1966年,如今在日本有接近1200家门店。和萨莉亚不同,松屋很少强调“低价”,而是主打“高效、营养的饮食方案”。
在门店的海报上,少有“便宜”“划算”等字眼,取而代之的是“自助服务”“蔬菜多多”等宣传语。
“我们的目标客户是上班族和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不耽误时间、又能吃饱吃好’的餐食。”松屋品牌负责人在此前接受日媒采访时说。
为了实现“10分钟快速用餐”,松屋在几乎所有门店内都设置了点餐机,以提升顾客点单效率。这套系统让松屋的午市翻台率达到8次/桌,远超行业平均3次/桌的水平。
松屋还很注重“营养搭配”。品牌官网标注了每种套餐的热量、营养成分和原材料主要来源。“我们希望顾客觉得,来松屋吃饭,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对自己健康的投资。”品牌负责人表示。
这种“价值感”的营造,让松屋摆脱了“廉价快餐”的标签。在日本,很多上班族把松屋称为“续命食堂”,甚至有人说“没有松屋,我可能撑不过加班季”。据品牌财报显示,2024年二三四季度,松屋营业额同比提升21.8%,利润总额同比提升3.8%。
在韩国首尔明洞的校村炸鸡门店,午间时段总能看到排队取餐的人群。品牌官网显示,其门店多采用“小堂食+外卖为主”模式,部分核心商圈门店设少量座位,主打高效取餐体验。
校村炸鸡创立于1991年,据韩国食品产业协会2023年的公开数据,其在韩国炸鸡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全球门店数量超1300家,覆盖韩国本土及海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韩市场份额远超肯德基等国际品牌。
它的成功,除了美味标签,更源于对“情感连接”的深耕。校村炸鸡的核心广告语是“Real flavor, true story(真实的味道,真实的故事)”。首任会长权源纲在创立品牌时就将愿景设为“在全世界各地成为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品牌”。
校村炸鸡的“情感运营”基于真实的用户场景与生活共鸣。品牌通过官方APP及Naver Cafe发起“与校村的回忆”征集活动,收到超1.2万条用户故事:有上班族提及“加班深夜的校村外卖是同事间的‘打气餐’”,也有学生分享“毕业聚餐时的炸鸡拼盘成了青春纪念”。
“我们希望炸鸡能成为生活中的小确幸。”校村炸鸡品牌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4年品牌推出“经典复刻套餐”,还原1991年创始初期的炸鸡口味与包装,上线首月销量同比增长35%,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000万。
这些日韩平价餐饮品牌的成功之处,是不刻意强调价格,反而通过品质与情感构建价值感。正如萨莉亚创始人正垣泰彦所言:“低价应建立在品质不妥协的基础上”,这种对“物超所值”的追求,正是日韩低价餐饮长盛的核心密码。
上述品牌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理性消费时代的必然。当年轻人不再为品牌溢价、环境溢价买单,当“情绪价值”和“性价比”成为消费关键词,餐饮行业的竞争逻辑也在悄然改变——不再是“谁卖得更贵”,而是“谁更懂消费者”;不再是“谁的门店更豪华”,而是“谁能提供更舒适的体验”。
毕竟,年轻人要的不是“便宜的饭”,而是“值得的生活”。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