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博客天下 内文

“背刺”成瘾的深蓝,能造好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吗?

2025年9月18日 文/ 老缅 编辑/ 孤鸽

曾因LOGO相似而被网友戏称为“雅迪王”的深蓝,如今正变得越来越高调。

9月8日,2025深蓝汽车秋季新品全球发布会在重庆举行。深蓝一口气发布了五款重磅新品——全新深蓝S07开启预售、深蓝S09超长续航超充版上市,深蓝L06全球首发亮相,DEEPAL S05、DEEPAL S07两款车型则官宣将在欧洲上市。

其实,早在8月初深蓝就开启了“连环轰炸”式的预热,先是S05全球超长续航版上市、2026款L07亮相成都车展,再到全新S07和L06被媒体曝光,几乎每周都“刷屏”一次。

在当晚的舞台上,尽管L06的亮相时间不长,仅相当于一次外观内饰发布会,但长安对它的战略重视,远胜于其他两款车型。

深蓝品牌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抢占年轻市场。从SL03到L07,设计和配置都强调“年轻化”和“越级感”。但从销量来看,这几款轿车的表现并不理想。由于品控、价格背刺等原因,深蓝甚至被称为“年轻人的第一个教训”。

当小鹏MONA M03、海豹06扫荡年轻纯电市场,长安必须拿出杀手锏。于是,L06搭载了全球首发的3纳米车规级座舱芯片、京西集团第四代磁流变悬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甚至顾不上老兄弟SL03、L07的死活,L06必须对年轻人“一击必杀”。

深蓝L06,到底是再给年轻人一个教训,还是真正的“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时不我待,“新央企”长安已经不想等了。

得年轻人得天下

在发布会现场,L06是全场焦点。即便在L07车友群里,大家也在热烈讨论——刚买L07的车主担心被“背刺”,还在犹豫的新L07潜在用户,也在等着看L06是否值得下单。

这种心态的背后,是对L06技术实力的关注:L06全球首发搭载与苹果A18芯片同制程的3纳米车规级座舱芯片,官方称能够提供更流畅、丝滑、趣味的人机交互体验,且硬件性能领先1-2代,将为持续OTA升级提供基础。

同时,这款号称“长续航磁流变激光智能轿跑”的新车,还搭载了与法拉利296 GTB同款的京西集团第四代磁流变悬架系统,这也是首个实现国产的磁流变悬架系统。

磁流变悬架,全称磁流变液减震器悬架,是一种基于磁流变液技术的智能悬架系统,该技术的核心优势是通过电磁场调节液体粘度,以实现阻尼快速控制,可以实现每秒1,000次调节主动阻尼控制,相比电磁阀减震器,磁流变悬架的适配范围更广,尤其在急转弯和颠簸路段等复杂工况下表现更为突出,能够实现毫秒级响应,精准调节悬挂阻尼。

据悉,该系统由国外公司率先商用,曾被应用于奥迪、凯迪拉克、法拉利等品牌的高端车型。而深蓝则是国产新能源市场那个率先“吃螃蟹的人”。

深蓝L06的另一大“越级”之处,在于它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配合一段式端到端辅助驾驶算法与双核智驾芯片,可以实现高速NCA领航辅助与城区NCA领航辅助,并支持全场景的泊车辅助和遥控泊车等功能。

深蓝还提到,深蓝L06的5秒级零百加速和随速多挡可调电动尾翼,最高提供≥200N下压力,驾驶乐趣和高速稳定性远超同级别车型。而纯电版深蓝L06虽然是两驱车型,依然具备5.9秒的零百加速。

事实上,不仅深蓝L06在科技属性方面拉满。此前,2026款深蓝L07也宣布搭载原力超级电驱、原力智能增程这两大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研发成果。

官方称,深蓝L07的功率质量密度高达2.67kW/kg,扭矩质量密度达到50.85Nm/kg,并且运用了全球同级首发的“三V”电机磁钢技术,能够实现全球可量产最高速比24200rpm,搭配全球同级最高总成工况效率92.3%的新一代原力超级电驱,不仅动力输出强劲,还能显著降低用车成本。

此前,在与华为达成智驾层面的合作之后,深蓝更是高调喊出了“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能”的口号。

别家生怕用户听不懂的术语名词,深蓝则一股脑地灌输给用户,目的显而易见——深蓝就是要给年轻用户上猛药,帮助深蓝快速触达重点锁定的年轻客群。

去年小鹏MONA M03发布之后,业界一度调侃该车为“红米汽车”,原因就在于前者在智驾与科技属性“下放”的同时,还给出了足够亲民的价格。

现在,深蓝要摸着小鹏“摸拿”过河。只不过,深蓝的动作似乎还要更重手。这背后,既得益于央企长安的资源支持,更在于深蓝迫切想要跑出自己加速度的决心。

站在年轻人的视角里,一款汽车的科技“附加值”越高,产品的性价比自然也就越高。

于是在12万-15万元级的轿车市场,深蓝先是带来了全系华为智驾的深蓝L07,如今又推出了具有更多越级卖点的深蓝L06,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年轻客群全部“收入囊中”。

软实力欠缺,姜海荣救场

深蓝的策略能成功吗?从堆料的角度看,深蓝已经几乎倾其所有。剩下的问题,可能就在于软实力方面了。

在笔者与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深蓝销售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销售们也有过表达:想不通为什么深蓝L07销量为什么那么低。他们对深蓝L07的产品力非常自信。

甚至笔者所在的车友群里,有车友也经常质疑销量偏低:一个月才两千多台?拜托,我们车友群都有三百多人呢。

当然,8月份新L07上市之后,各地L07销量有明显攀升。这些数据还未能统计进8月销量数据中。

但一款车卖得好不好,有时候并不是堆料就可以。真正决定销量的,还有品牌形象、服务体系等软实力,而这恰恰是深蓝的短板。

特别是今年以来,深蓝品牌曾遭遇多轮舆情危机——今年5月27日,深蓝汽车48万车主在启动车辆时,猝不及防地遭遇车机开屏广告的“突袭”。

这个需要手动点击或挂D挡才能关闭的“万元购车券”弹窗,不仅引发了用户关于“车机到底归属于谁”,以及“买车还是买广告位”的灵魂拷问,更暴露出深蓝在面对销量不济时的力不从心,以及面对负面舆情时的反应不及。

虽然彼时深蓝CEO邓承浩紧急叫停推送并道歉,但邓承浩与深蓝客服始终坚持的“感恩回馈”的说辞,后续又“引爆”了新一轮的争议——消费者对此解释拒不接受,一些用户自发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宣布或呼吁放弃深蓝。

由于“广告门”直击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行车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痛点,因此,在后续深蓝官方处理不力的情况下,该事件还一度发展到了网络热梗的地步——一名网友在微博留言“深蓝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顶尖人才加入”的下方回复道:“深蓝的车机需要更多广告加入”。

而在另一条“深蓝的全球化布局越来越清晰”的留言下方,另一名网友直言不讳地回复道:“量产车上投放开屏广告,央企脸给你们丢光了”。

可以说,“广告门”对深蓝造成的负面影响,毫不逊色于前不久某品牌汽车与卡车碰撞测试带来的舆论风浪。

而就在“广告门”爆发前的一个月,深蓝大规模投放“问界/理想”双关语广告,也被指出有碰瓷两大流量品牌之嫌。

此外,为了营销自家的深蓝G318,深蓝也曾公开鼓吹内部员工“购车离职”的奇葩政策,同样也引得网上争议不断。

在屡屡负面新闻以及失败公关之下,深蓝“不得不”找来荣耀前CMO姜海荣出任深蓝汽车CEO。

据悉,姜海荣在通信与智能终端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行业经验,在荣耀品牌体系内历任多个关键岗位,主导荣耀“面向年轻人”“互联网化”的品牌基因塑造,推动多代荣耀数字系列产品热卖。

让他“火上热搜”的,是曾在荣耀X50发布会,因“连摔10部手机”而一举成名。

懂年轻人,懂互联网,会来事儿,长安任用姜海荣的目的很明确,还是想年轻人快到我的碗里来。

他能否如愿将深蓝的超级增程、华为智驾等硬核技术,转化为打动人心的品牌故事?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在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中,企业与品牌形象,一直都是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年轻用户而言更是如此。此前,就有车企因为“加班文化”引发舆论风波,在社交媒体遭遇大规模抵制,可见品牌价值观对用户选择的影响。

毕竟,消费者可以“倒贴”为产品说话,但前提是品牌不去主动“背刺”他们。

讽刺的是,背刺,恰恰是深蓝汽车挥之不去的另一个标签。

“拧巴”是一种病

打开小红书,输入“深蓝”,第一条推荐结果即为“深蓝抵制广告”,紧随其后的便是“深蓝背刺”。

而以“深蓝背刺”为主题的帖子,内容普遍指向深蓝汽车变相或公然降价的行为,涉及包括深蓝S07、深蓝S09、SL03和G318等几乎所有热门车型。

一名网友发帖称,自己“4.30提车24款s07华为智驾215max,25天不到新款降价1万,现在25款S07华为智驾215max价格与原来的24款一样,而且多送充电桩,真是不拿老车主当人。与客服沟通,客服说啥政策都没有,嘛补偿都没有”。

另一名网友则吐槽道:“长安深蓝S09,上新不到半年同款就加配,又打算背刺老车主嘛?你让我们才买两个月的车主怎么办,买车的时候我们顶着你各种负面消息力挺你,希望这次S09加配版发布同时不要再让老车主心寒了,央企要有点央企的魄力和担当,一锤子买卖的事千万别再做了。”

然而,深蓝背刺的不仅有价格,还有质量——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长安深蓝”发现,涉及深蓝汽车的问题共计2324条,其中涉及的质量问题包括辅助驾驶故障、电池质量问题以及制动失效等等,几乎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

一则发起于今年3月份的帖子指出,自己购入的深蓝S05仅4个月后出现空调管道破裂漏液及传感器失灵问题,导致系统无法正常监测运行状态,最终空调完全瘫痪无法使用。另一则帖子则声称深蓝S7增程版自适应巡航失效,车辆无法保持在车道内行驶,撞向防护栏,且后续售后人员虽然采集了车辆信息上报,但再未与之联系。

在抖音上,也不乏反馈深蓝汽车质量问题的内容,用户@蛛丝结雕梁发帖记录了自己的深蓝S7高速空调突然失灵的问题。另一名用户@Azariaslu则在视频中力劝用户不要购买深蓝,称每个月都在返厂维修的路上,“两年维修七次,提车两个月门锁异响,后门板脱胶”。

事实上,“深蓝背刺”之所以会演变为一种处境,而非偶发个例,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在于,深蓝过于“拧巴”。

其中,典型的问题就是产品混乱——首款轿车叫SL03,随后SUV命名为S7(后改为S07);之后又推出了与SL03定位相仿的L07;如今L07和L06轴距接近、定位相仿,却分别主打不同技术。对用户来说,难以建立清晰认知。

虽然官方表示SL03以年轻运动定位为主,L07则侧重科技与家庭场景,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车型改名或序列调整会严重影响品牌认知,而深蓝在短短几年内连续多次犯忌,足见其产品战略的随意性。

如今,深蓝知错再犯。深蓝L07与深蓝L06,两款轴距一致、定位相仿的车,却在命名上被人为塑造出“差距”。

例如,深蓝L07与深蓝L06,一边是华为智驾与纯视觉方案,一边是法拉利同款磁流变悬架与激光雷达,从命名的角度,完全可以归于一个系列中的两个版本,但深蓝并没有选择为消费者的认知而“减负”。

深蓝的“拧巴”还体现在另一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深蓝G318身上,后者上市12个月累计销量仅16040辆,其中今年1月份,销量只有499辆。

究其原因,在于深蓝G318从命名到外形上,都定位硬派越野,但实车却采用了承载式车身,与非承载式车身相比,接近角仅27°,远低于方程豹豹5的35°(注:非承载式车身因独立大梁具备更强抗扭刚度,可承受30°以上车身扭转角度,适合极限越野场景)。

另一方面,对比市面上同类型的产品,坦克有燃油动力+Hi4-T/Z平台,方程豹有DM-i混动与天神之眼,深蓝G318却未带来技术方面的独家卖点,就连“基础”卖点之一的空悬也必须顶配才能享用,但其售价方面却大胆对标30万元级别,导致上市半年后不得不全系降价3万,由此又引发了老车主的不满,形成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纵观深蓝目前的车型与体系,不难看出,深蓝既贪大,也求全,它什么都想要,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目的往往更难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深蓝定下的2025年交付目标为50万辆,而在9月初这场以“奔跑”为主题的发布会中,深蓝汽车主动下调了全年交付目标——2025年全年交付共36万辆。

然而,1-8月,深蓝汽车累计销量为19.86万辆,即便以36万辆为年销量目标计算,还有近16万辆的缺口。这意味着在今年剩下的四个月里,深蓝平均销量需要达到4万台,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被寄予厚望的深蓝L06是否能够征服年轻用户,或许会成为深蓝能否完成下调后销量目标的关键。而答案很快就将揭晓。